一、DSP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在工务报警仪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米换[1](2020)在《全站仪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站仪在实际工程测量如道路、桥梁、房屋建筑等行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如何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智能化地获取并实时地传输、处理全站仪数据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课题将nRF905作为通信方式,充分利用部署方便、灵活的网络技术,设计并实现全站仪无线数据传输和上位机三维测量系统软件处理以及电子塔尺显示的组合,开发全站仪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全站仪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主要实现全站仪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传输至上位机,处理并最终在电子塔尺端显示。该系统由全站仪端外部辅助传送器、上位机端外部辅助传送器、三维测量系统和电子塔尺四部分组成。首先各部分选取DSP作为控制核心,以此设计了全站仪数据控制、传输、显示等硬件。之后通过电路图设计、制板、焊接,实现了硬件设计。选用C语言作为编程语言,根据nRF905无线模块的通信协议,DSP核心控制器对nRF905无线模块进行软件配置,完成了通信软件的设计。在VB开发软件中,使用模块化的思想设计了上位机三维测量系统软件。对三维测量系统软件需求分析后,对其进行了整体构思、模块划分和程序编写。上位机三维测量系统可以完成全站仪数据实时接收、道路曲线数据上传、数据的解算处理等功能。外部辅助传送器与上位机通信时,为提高传输质量,使用了自动通信模式。最终进行系统测试。数据采集、传输至上位机显示测试中,数据准确上传,表明数据在120米的范围内传输正确率为100%。整个系统在西安市高新区科技四路和七路进行了测试。全站仪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建立了 nRF905无线传输网路,放样数据在电子塔尺端显示,确定放样点,表明整个系统达到了要求。故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稳定,达到了数据传输实时、精确的指标和要求,适合道路、桥梁、房屋等工程的精确测量,对类似的测量系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马越豪[2](2020)在《煤矿井下无线应力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当前煤矿应力监测系统智能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并结合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关于煤化工技术的战略需求,以煤矿井下的巷道压力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煤矿井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了无线应力在线监测系统。系统通过传感器采集巷道和顶板的压力数据,将模拟量转化为数字量,并经过一定的比例换算成真实的压力数据进行显示,应力检测仪与监测子站之间的通讯部分采用的是基于WaveMesh协议的无线通信,监测子站与地面之间的通信部分采用的是工业以太网通信和RS-485接口,从而实现了井上井下的数据交换。井下应力检测仪的显示不再只是采用单一的按键开关,还可通过矿灯照射和无线通信模块来控制,大大减少了井下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再使用传统的有线传输,采用基于WaveMesh协议的无线通信,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有效避免了有线传输因线路磨损而导致信息中断的问题。井上的上位机不再只是单一的显示各测点压力值,而且支持对数据的历史记录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查询,将不同时间点的压力值通过曲线动态显示,可以宏观的把握井下巷道压力的变化,系统支持矿级、局级监测数据共享,按照国标或者省标建立标准数据格式,可实现专家远程在线观测分析,使得监测结果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安全生产。在煤矿井下应用该系统可以对巷道和顶板压力数据进行远程动态监测和实时显示,做到压力超限报警,并且能自动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可以及时帮助工作人员发现巷道围岩和顶板的变形情况,从而避免巷道底鼓和煤矿塌陷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了煤矿安全高效地作业和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对煤矿的安全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王佩硕[3](2020)在《高速铁路防灾监测单元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高速铁路为了做到预防灾害保障行车安全,设立了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通过对危及高速铁路行车时可能遇到的自然或人力灾害(强风、暴雨、大雪、地震、异物侵限等)进行实时监测、信息集中管理与分析,实现统一指挥行车、维持列车运行秩序、保障行车安全。系统设备构成有信息采集层设备、数据处理设备、调度终端设备和铁路专用数据传输网络等。利用信息采集层设备负责对常见气象灾害信息进行监测和传输,采集层设备主要是布置于铁路沿线的灾害传感器和基站的监测单元,其监测数据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系统主要信息来源,也是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重点研究设计对象是信息采集层监测单元。首先,论文分析了国内外高速铁路路防灾情况,对两层架构的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结构、系统功能,以及信息采集层传感器和监测单元进行了重点介绍,依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PXI总线监测单元的设计思路与方案,针对监测单元硬件结构进行了分析,重点设计对象是硬件部分的数据采集模块,主要包括信号调理、A/D转换、数据存储和PXI接口控制等,逻辑控制基于FPGA(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实现,为了保证采集数据的可靠性在设计中采用了通道隔离、噪声抑制、电源隔离等技术。其次,选用LabWindows/CVI为软件平台进行设备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开发,搭建调试平台进行监测单元调试,给出了调试过程与结果分析,讨论了监测单元数据采集模块的可靠性与采集精度,针对数据采集模块中采样线性误差的情况,选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校准,对校准过程进行了编程处理,同时给出校准的结果。最后,通过分析对比,基于PXI总线的监测单元满足设计要求,可以用于实际的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测中。
王鹏[4](2019)在《基于Modbus协议的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国防建设等领域数字系统得到广泛地应用。其中,数字系统本身的性能高低与数据采集技术是否合理、高效息息相关。本文根据实验室关于某轴承形廓检测设备研制项目的研发需求,对数据采集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阐明了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意义,结合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现状,选择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Modbus现场总线协议,开展了基于Modbus协议的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首先,深入研究了Modbus技术的协议原理,包括事物处理机制、三种传输方式、差错校验方法等,为实现基于Modbus协议的数据采集系统做好了理论基础。根据研究背景,针对不同的数据采集目标,对本系统的整体方案进行了规划和设计。根据系统的需求,设计了基于DSP的主控单元和基于单片机的前端数据采集单元,分别阐述了单元内各功能模块的设计选型并附有原理图,提供了有效的本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平台。然后,结合实时调度算法理论,对比分析了静态优先级调度算法与动态优先级调度算法的原理。在对数据采集系统网络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HVF算法的系统实时调度设计方案。其次,利用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平台,对系统软件的设计思路进行了阐述,实现了基于Modbus协议的总线通信,并针对工程中常用数字滤波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数字滤波算法。最后,在以上软硬件的基础上搭建了完整的Modbus数据采集系统实验平台,对系统的功能及实时性、准确性进行了测试,验证了本设备具备良好的性能,基本达到了预期设定的目标。
任海东[5](2013)在《矿用便携式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化数据测量中,数据采集系统的性能是关系到仪表是否能正确反映被测量相关参数的重要环节。在采煤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采煤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井下传感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而随着仪表应用时间的增长,电子元器件的老化和应用环境的变化的影响,每一款测量仪表不可能长期地、稳定地、精准地运行。因此定期检测仪表的精确程度和稳定程度就成了保证测量系统稳定运行和及时预警发现故障的重要工作。本文描述了采用优良性能芯片制作的一款矿用便携式数据采集系统,完成煤矿井下数据的采集工作。此数据采集系统采用DSP芯片作为信号处理的核心,DSP把数字信号进行滤波、变换、分解等处理。信号的有效成分通过高速缓冲数据串行通讯的方式发送至存储设备或者片上FLASH。或者由ARM7控制对信号做存储、传输、显示等输出处理。24位分辨率∑-△型模数转换器作为矿井下信号采集核心,可以有效减小模数转换带来的误差,对其I/O的写操作可以完成对其所有的控制功能。为配合此芯片的多通道切换和功能扩展,采用一片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对其发送指令代码,完成数据采集系统各个通道的触发、关断、频率转换、模式转换等设置。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现代电子设计技术,采用CADENCE软件绘制了系统的原理图,在绘制原理图工作中利用电子元件的各种仿真模型和网络模型,分析了元器件搭配的可行性,并采取边绘图边纠错的方式避免了很多错误。系统设计从电子元器件的功能方面和经济方面都做出了分析,并找出折中点完成性价比的优化。例如电路中采用了多片I2C扩展芯片扩展了控制接口的同时节约了系统的成本。鉴于DSP芯片的控制功能有限的特点,特别为系统配置了一片ARM芯片作为统筹控制的核心,负责向DSP和模数转换器发送控制指令。煤矿井下环境复杂,相对封闭,各种信号产生的干扰夹杂在被测信号中,信号采集以后要达到应用需求,还需要做相应处理,算法是实现处理功能的钥匙,为此本文分别设计了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有限冲击响应滤波器算法和无限冲击响应滤波器算法,用来提取特定频率信号和滤除特定信号。针对DSP和ARM等耗电量相对较大的芯片,做出了电流的计算和估计,并结合便携式应用的特点,选择了系统的电源形式为开关电源与线性电源共同使用的方案。针对开关电源对系统的干扰较大的问题,对PCB布线做出了相应的规划。在其它的电路设计中也充分考虑到了高速电路的电磁兼容问题和信号完整性的问题,并在元器件的选择上作出了适当的调整。本系统的硬件开发为系统的再次扩展留有接口,可以采用多种控制方式,也可以采用有多种人机交互的形式,能够方便的完成便携式操作。
高璎园[6](2010)在《轨道车辆平轮实时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来源于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平轮检测平台研究与开发”,作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对基于DSP的平轮检测系统的总体方案进行了论证,并研究开发了相应的基于DSP的平轮检测算法。车轮扁疤是列车重大行车事故的隐患之一,对它的准确、快速检测在保障列车行车安全方面起着至关重大的作用,因此研制一种在线实时平轮检测系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通过分析比较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各种动态检测方法,选择振动加速度检测法对平轮信号进行检测。然后根据振动加速度检测法的原理和系统设计指标的要求,对设计的基于DSP的平轮检测系统的具体方案作了详细论证。根据DSP平轮检测系统的工作流程,论文提出了基于DSP的平轮检测算法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算法开发部分,首先依据由振动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到的平轮信号具有持续时间短、突变快等非平稳特征,对现有的适用于平轮信号检测的非平稳时频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对比首次提出采用S变换的时频分析方法对平轮信号进行检测和定位,并通过仿真验证了S变换的方法相对于现有方法的优越性;然后系统地阐述了平轮检测的整体算法,包括信号的预处理、信号特征提取、位置判别三部分算法,其中信号特征提取部分主要采用多种阈值判别方法和S变换检测定位方法,并提出采用短时能量判决的方法对信号进行阈值判别,仿真证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排除漏检、误检现象的发生;最后给出了检测算法在DSP上实现的具体方法,其中主要分析了AD采集算法和DSP与ARM通信算法的实现。论文最后完成了基于CCS硬仿真的DSP单板调试和整个检测平台的联调,调试结果表明系统各方面性能指标均达到系统设计指标,同时通过长期大量数据实验验证了平轮检测算法的正确性和系统设计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王鹏飞[7](2009)在《车轮扁疤检测系统开发与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来源于黑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基于DSP及嵌入式的车轮扁疤检测平台”。作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详细介绍了一种基于DSP的车轮扁疤检测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及相应车轮扁疤检测算法开发。论文介绍了车轮扁疤检测平台的背景及意义,从而引出本课题的设计思想,描述了其工作原理及特点,同时明确了课题的主要工作及目标。提出了基于DSP的车轮扁疤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进行了详细的方案论证。论文主要在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算法开发,及最后系统调试及联调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硬件方面,以TMS320c6xxxDSP芯片作为主处理芯片和以EPM7xxxxCPLD芯片为主控制芯片,详细描述了其各个功能模块的电路原理,包括AD采集模块、系统存储模块、通信模块、复位模块、电源模块等。最终,要实现基于DSP的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板,为平轮检测算法提供硬件实现的平台。软件方面,首先运用小波变换的相关理论对扁疤振动信号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平轮检测具体的算法实现,包括扁疤振动信号采集算法的具体实现,有效数据段的截取、可能起振点的判断、擦伤轮位的判别的具体实现,及与ARM监测系统通信的具体实现,并给出了各种实现方法的具体程序流程图。在文章的最后,介绍了基于DSP车轮扁疤检测系统的调试及整个平轮检测平台的联调过程,测试的方法以及实验结果,并最终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温海焜,李健[8](2008)在《油井远程监控的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Mach-Zehnder光纤干涉仪原理的油井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检测油井周围有无异常情况的发生。本文分析了该技术的工作原理,讨论了在振动信号作用下光纤中传播的光波相位变化关系。为了对周围采集来的振动信号做实时处理,设计了一种基于DSP系统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该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好、实时性强、可靠性高、功耗低等优点。
李克新,刘泊[9](2003)在《DSP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在工务报警仪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针对传统的单片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速度慢的问题,为了对铁轨中采集来的声音信号进行实时处理,提出了一种基于DSP系统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该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好、实时性强、可靠性高、功耗低等优点.
高扬[10](2021)在《水力发电机振动和噪声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水力发电机组是我国水利领域的关键设备,在保证水电厂安全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运行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能的质量和产量。在水电机组保持长时间的高载荷或高速的状态过程中,机组的某些部位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产生剧烈的振动及运行噪声,这些剧烈的振动和噪声若长期存在会破坏水电机组的结构,同时大幅降低了机组的运行效率。这些故障不仅严重影响机组的正常运行,也会对运行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需要对水电机组各部位进行实时监测,并对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原因进行分析,这在机组故障诊断并保障水电设备安全运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水电机组振动和噪声故障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振动和噪声信号处理方法设计了水轮发电机组振动和噪声监测系统。论文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首先,结合水电机组的工作方式对机组的振动产生原因以及噪声产生机理进行分析,介绍了机组振动和噪声的信号处理方法。并确定本文所设计的水电机组振动和噪声监测系统设计方案,包括系统设计原则、总体结构框架及监测点的布置要求。本文设计的监测系统由下位机数据采集部分和上位机监测部位组成,并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水电机组振动和噪声监测系统的设计进行详细介绍。在硬件设计部分,依次介绍了传感器、传声器等测量器件的选型、数据采集卡的选择和系统硬件的抗干扰设计。在软件设计部位,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监测系统设计。最后,为验证所设计的水电机组振动和噪声监测系统的实用性和稳定性,以HL160-LJ-225混流式水电机为研究对象,监测并分析其主要部位在各工况下的振动和噪声情况。该论文有图54幅,表14个,参考文献74篇。
二、DSP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在工务报警仪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SP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在工务报警仪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全站仪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全站仪、无线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 |
1.2.2 全站仪外部辅助传送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1.2.3 工程放样中全站仪的应用 |
1.3 论文结构安排及内容 |
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1 总体方案的确立 |
2.2 系统模块的选择 |
2.2.1 DSP芯片的选择 |
2.2.2 全站仪 |
2.2.3 无线传输方案选择 |
2.2.4 电子塔尺的设计 |
2.3 道路放样 |
2.4 本章小结 |
3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 全站仪数据传输的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
3.2 系统各部分电路的设计 |
3.2.1 电源电路的设计 |
3.2.2 DSP与 n RF905 接口电路 |
3.2.3 复位电路及JTAG下载口电路设计 |
3.2.4 串口及按键电路设计 |
3.2.5 振荡时钟电路 |
3.2.6 电子塔尺 |
3.3 主控板PCB设计 |
3.3.1 PCB板的开发环境 |
3.3.2 PCB电路板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无线数据传输与上位机的软件设计 |
4.1 全站仪数据传输的软件系统设计 |
4.1.1 软件开发环境 |
4.1.2 系统初始化 |
4.1.3 全站仪端外部辅助传送器采集、发送数据 |
4.1.4 上位机端外部辅助传送器接收、发送数据 |
4.1.5 电子塔尺端外部辅助传送器接收、显示数据 |
4.2 上位机三维测量系统 |
4.2.1 软件开发环境 |
4.2.2 三维测量软件开发 |
4.2.3 三维测量系统各部分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功能测试 |
5.1 数据传输至上位机测试 |
5.2 系统测试 |
5.2.1 放样点坐标设计 |
5.2.2 全站仪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煤矿井下无线应力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发展概况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系统方案选型与设计 |
2.1 系统设计要求 |
2.2 系统方案选型 |
2.3 系统设计方案 |
2.4 系统工作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应力检测仪设计 |
3.1 硬件结构设计 |
3.2 传感器电路设计 |
3.3 压力调零电路设计 |
3.4 电源电路设计 |
3.5 电压监测电路设计 |
3.6 外部唤醒电路设计 |
3.7 显示电路设计 |
3.8 低功耗设计 |
3.9 压力采集与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3.10 数码管显示程序设计 |
3.11 本章小结 |
4 监测子站设计 |
4.1 硬件结构设计 |
4.2 电源电路设计 |
4.3 液晶屏显示电路设计 |
4.4 地址编码电路设计 |
4.5 时钟电路设计 |
4.6 RS-485通信电路设计 |
4.7 液晶屏显示程序设计 |
4.8 地址编码程序设计 |
4.9 时钟电路程序设计 |
4.10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11 本章小结 |
5 基于WaveMesh无线通信设计 |
5.1 WaveMesh技术 |
5.2 无线通信同步休眠模式 |
5.3 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
5.4 无信通信程序设计 |
5.5 无线模块的通信调试 |
5.6 本章小结 |
6 系统调试 |
6.1 系统硬件调试 |
6.2 系统软件调试 |
6.3 系统整体调试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高速铁路防灾监测单元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高速铁路防灾监控系统在其他国家现状分析 |
1.3 我国高速铁路的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现状分析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5 小结 |
2 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 |
2.1 系统结构及功能分析 |
2.1.1 现场监测设备层 |
2.1.2 线路中心 |
2.1.3 监控终端 |
2.1.4 通信传输网络 |
2.2 系统监测自然灾害及传感器选择 |
2.2.1 系统监测的自然灾害 |
2.2.2 现场监测设备选择 |
2.3 监测单元 |
2.3.1 监测单元的结构 |
2.3.2 监测单元的功能 |
2.4 小结 |
3 监测单元的硬件设计 |
3.1 方案设计 |
3.2 数据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
3.2.1 信号调理电路 |
3.2.2 A/D转换电路 |
3.2.3 隔离和电源设计 |
3.2.4 基于FPGA的固件设计 |
3.2.5 A/D采样控制逻辑设计 |
3.3 控制及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
3.4 PXI总线接口设计 |
3.5 小结 |
4 监测单元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方案 |
4.1.1 数据采集模块工作流程 |
4.1.2 软件平台介绍 |
4.2 驱动程序设计 |
4.3 应用程序设计 |
4.4 小结 |
5 监测单元测试与验证 |
5.1 测试平台介绍与搭建 |
5.2 测试内容与过程 |
5.2.1 测试过程 |
5.2.2 测试结果 |
5.3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Modbus协议的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现场总线的发展现状 |
1.2.2 Modbus协议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
1.2.3 数据采集系统发展概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Modbus基本原理与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网络体系结构 |
2.2 Modbus协议概述 |
2.2.1 Modbus总体描述 |
2.2.2 Modbus协议报文 |
2.2.3 Modbus协议功能码 |
2.2.4 Modbus事物处理机制 |
2.3 Modbus协议的三种传输方式 |
2.3.1 RTU模式 |
2.3.2 ASCII模式 |
2.3.3 Modbus TCP模式 |
2.4 差错校验方法 |
2.4.1 LRC校验 |
2.4.2 CRC校验 |
2.5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框架 |
3.2 主控单元硬件系统设计 |
3.2.1 MCU模块设计 |
3.2.2 电源模块 |
3.2.3 通信模块 |
3.2.4 数据采集模块 |
3.3 前端数据采集单元硬件系统设计 |
3.3.1 核心硬件设计 |
3.3.2 通信模块设计 |
3.3.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4 电子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采集系统实时调度设计 |
4.1 实时调度算法分析 |
4.1.1 静态优先级调度算法 |
4.4.2 动态优先级调度算法 |
4.2 数据采集系统网络结构分析 |
4.3 本数据采集系统实时调度算法设计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软件整体方案设计 |
5.2 CRC校验程序设计 |
5.3 主控单元软件设计 |
5.3.1 软件开发环境 |
5.3.2 Modbus通信初始化程序设计 |
5.3.3 Modbus通信中断程序设计 |
5.3.4 Modbus协议功能的程序设计 |
5.3.5 主控单元ADC模块程序设计 |
5.4 前端数据采集单元软件设计 |
5.4.1 串口初始化及中断程序设计 |
5.4.2 Modbus功能码实现程序设计 |
5.4.3 AD7606 控制程序设计 |
5.5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搭建及测试 |
6.1 实验平台搭建 |
6.2 系统总线功能测试 |
6.2.1 触摸屏功能测试 |
6.2.2 主控单元功能测试 |
6.2.3 前端数据采集单元功能测试 |
6.2.4 系统通信测试 |
6.3 系统总线性能测试 |
6.3.1 总线实时性测试 |
6.3.2 数据准确性测试 |
6.4 系统总线边界测试 |
6.5 系统总线应用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所做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矿用便携式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便携式数据采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便携式数据采集系统实现方案 |
2.1 采集系统的介绍 |
2.1.1 采集实时数据和监测功能 |
2.1.2 较高的传输和处理速度 |
2.1.3 实现实时地存储 |
2.1.4 整个系统小巧且功耗低 |
2.1.5 信号能实现传输功能 |
2.1.6 抗干扰功能 |
2.1.7 数据分析功能 |
2.2 系统设计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理论 |
3.1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原理 |
3.1.1 离散信号和数字信号 |
3.1.2 数字信号处理 |
3.1.3 基本运算法则 |
3.2 快速傅里叶变换 |
3.3 数字滤波器 |
3.3.1 IIR滤波器 |
3.3.2 FIR数字滤波器 |
3.4 数据采集系统的原理 |
3.4.1 A/D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
3.4.2 并联比较型ADC |
3.4.3 逐次比较型ADC |
3.4.4 双积分型ADC |
3.4.5 ∑-△ADC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电源电路设计 |
4.1.1 单极电源设计 |
4.1.2 双极电源设计 |
4.2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
4.2.1 参考电压原理图 |
4.3 信号的预处理电路的设计 |
4.4 ARM与DSP间传输电路设计 |
4.5 DSP芯片的DRAM与Flash存储芯片的扩展 |
4.6 CPLD电路设计 |
4.7 网络传输电路的设计 |
4.8 SD卡设计 |
4.9 LPC2106电路设计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算法设计与仿真 |
5.1 应用软件介绍 |
5.2 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的编程与仿真 |
5.3 FIR的设计与仿真 |
5.4 IIR程序设计与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数据采集系统PCB设计 |
6.1 PCB板的布局布线设计 |
6.1.1 接地方式选择 |
6.1.2 PCB布线规则 |
6.2 PCB板的抗干扰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与改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轨道车辆平轮实时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当前国内外平轮动态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总体情况概述 |
1.2.2 地面式动态检测方法介绍 |
1.2.3 各种检测方法的对比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平轮检测系统总体方案及论证 |
2.1 平轮检测系统的设计要求 |
2.2 平轮检测平台总体方案概述 |
2.3 基于DSP的平轮检测系统总体配置方案及论证 |
2.3.1 前端传感器布置区结构图 |
2.3.2 基于DSP的平轮检测系统的方案及论证 |
2.3.3 基于DSP的平轮检测系统工作流程 |
2.4 相关参数的计算原理 |
2.4.1 列车行进速度的计算 |
2.4.2 平轮擦伤深度与能量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平轮信号特征提取算法研究 |
3.1 典型平轮信号的传统时、频域特征分析 |
3.2 平轮信号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3.3 S变换的基本原理 |
3.3.1 一维连续S变换 |
3.3.2 一维离散S变换 |
3.4 基于S变换的平轮信号分析与检测仿真 |
3.4.1 S变换与其它时频分析方法对平轮信号仿真比较 |
3.4.2 基于S变换的平轮信号起振点定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平轮检测算法开发 |
4.1 平轮检测算法概述 |
4.1.1 实验数据说明 |
4.1.2 平轮检测算法流程概述 |
4.2 信号预处理 |
4.2.1 有效数据段的提取 |
4.2.2 信号低通滤波 |
4.3 信号特征提取 |
4.3.1 短时能量阈值判别法 |
4.3.2 其它阈值判别方法 |
4.4 位置判别 |
4.4.1 平轮所在轮位的判别 |
4.4.2 位置补偿 |
4.5 平轮检测算法数据处理具体流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平轮检测算法在DSP上的实现及系统联调 |
5.1 DSP的软件集成开发环境CCS简介 |
5.2 平轮检测算法在DSP 上的实现 |
5.2.1 AD采集算法的实现 |
5.2.2 基于双口RAM通信模块算法实现 |
5.3 平轮检测算法CCS仿真及结果分析 |
5.4 平轮检测平台联调及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7)车轮扁疤检测系统开发与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当前国内外平轮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检测系统的总体方案及论证 |
2.1 系统的设计要求与性能指标 |
2.2 前端传感器的现场安装模型 |
2.3 检测系统的总体方案及论证 |
2.3.1 检测系统总体方案的提出 |
2.3.2 DSP芯片的选择 |
2.3.3 EPM7xxxCPLD芯片在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
2.3.4 AD模数转换芯片的选择 |
2.3.5 其它一些芯片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扁疤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 概述 |
3.2 AD采集模块 |
3.2.1 ADC模数转换输入前端调理模块 |
3.2.2 ADC模数转换模块 |
3.3 系统存储模块 |
3.4 基于双口RAM的高速通信模块 |
3.5 系统的复位模块 |
3.6 电源模块 |
3.7 硬件电路的抗干扰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车轮扁疤检测系统算法开发 |
4.1 扁疤的动力学分析 |
4.2 运用小波变换理论对扁疤信号进行分析 |
4.2.1 运用小波能量谱分析扁疤信号 |
4.2.2 扁疤信号能量的多分辨率分析 |
4.3 平轮检测算法 |
4.3.1 有效数据段的提取 |
4.3.2 可能起振点的判断 |
4.3.3 扁疤所在轮位的判定 |
4.3.4 检测算法中用到的其他一些数据处理方法 |
4.3.5 平轮检测数据处理具体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扁疤检测算法在DSP硬件系统上的实现 |
5.1 DSP的软件集成开发环境CCS简介 |
5.2 AD采集算法的实现 |
5.3 基于双口RAM的DSP系统与ARM系统的通信实现 |
5.4 系统自启动Boot Loader与Flash的烧写 |
5.5 DSP扁疤检测系统的工作流程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调试与联调 |
6.1 概述 |
6.2 DSP检测系统单板调试及结果分析 |
6.3 检测平台的总体联调及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8)油井远程监控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工作原理 |
2 系统构成 |
2.1 光纤传感器的原理 |
2.2 IDSP系统部分 |
2.2.1 DSP芯片的选型 |
2.2.2 A/D数据采集 |
2.2.3 高通滤波 |
2.2.4 阈值报警 |
2.2.5 GSM远程传输数据 |
3 结论 |
(9)DSP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在工务报警仪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报警仪的组成原理 |
2 DSP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硬件结构 |
2.1 存储器控制 |
2.2 A/D控制 |
2.3 CPLD的应用 |
2.4 HPI接口 |
2.5 系统与PC机并口接口 |
3 软件部分 |
4 结语 |
(10)水力发电机振动和噪声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水电机组振动和噪声故障原因及分析 |
2.1 水电机组振动和噪声产生原因 |
2.2 水电机组振动和噪声信号分析及处理 |
2.3 水电机组振动和噪声监测系统设计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3 水电机组振动和噪声监测系统硬件部分设计 |
3.1 系统硬件设计总体方案 |
3.2 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
3.3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水电机组振动和噪声监测系统软件部分设计 |
4.1 系统软件设计总体方案 |
4.2 DSP程序的设计 |
4.3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监测系统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水电机组振动和噪声监测系统测试 |
5.1 实验准备及实施 |
5.2 实验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DSP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在工务报警仪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站仪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米换.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煤矿井下无线应力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D]. 马越豪.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高速铁路防灾监测单元的研究与设计[D]. 王佩硕.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4]基于Modbus协议的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D]. 王鹏.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5]矿用便携式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D]. 任海东.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2)
- [6]轨道车辆平轮实时检测技术研究[D]. 高璎园.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7)
- [7]车轮扁疤检测系统开发与算法研究[D]. 王鹏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S1)
- [8]油井远程监控的系统研究[J]. 温海焜,李健. 电子测量技术, 2008(01)
- [9]DSP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在工务报警仪中的应用[J]. 李克新,刘泊.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03(06)
- [10]水力发电机振动和噪声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高扬. 中国矿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