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幻肢痛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怡帆[1](2020)在《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技术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已被广泛应用于以难治性疼痛为代表的多种疾病的治疗当中。而目前国内无自主研发的SCS刺激系统,所用设备均来自进口,价格昂贵,限制了该疗法的普及应用。为打破国外技术对SCS的技术垄断,提高国内SCS治疗的应用水平,课题组前期与清华大学神经调控实验室、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合作自主研发了植入式SCS设备(包括刺激电极、脉冲发生器、延长导线、程控仪等)。目的:验证设备系统的生物安全性、系统稳定性、手术操作性、组织相容性及刺激作用有效性;同时在中医“痛证”理论指导下,观察设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SCS治疗提供切入点。方法:本研究包括动物研究以及临床研究两部分。(1)动物研究:在小尾寒羊身上行SCS植入术,分别验证在不同刺激模式下(低频及10kHz高频模式)穿刺电极、外科电极以及脉冲发生器的性能;观察术后动物的行为学改变、血白细胞水平、设备阻抗值,并在术后1个月时取脊髓标本行HE染色;以此验证SCS刺激对实验动物感觉运动功能、感染状态和脊髓结构等的影响,同时验证设备连接稳定性。(2)临床研究:纳入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行SCS设备(穿刺电极)植入治疗(传统刺激模式),测试成功的患者后续植入脉冲发生器;分别在入组前、治疗14天、1月及3月时评估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明36问健康测量量表(SF-36)、简式麦吉尔疼痛量表2(SF-MPQ-2)、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贝克抑郁量表(BDI),观察SCS设备对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睡眠状态以及心理情况的影响;同时在患者入组时,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划为“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两型,比较不同证型患者在测试期和术后3月的有效率。结果:(1)动物研究:实验羊术后1月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正常,术后WBC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术中、术后阻抗值正常,设备运转工作正常。治疗1月后,电极未见明显的位置移动;且脊髓组织HE染色结果提示,与未刺激节段相比,刺激节段脊髓形态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细胞坏死、水肿、缺血、炎症等病理改变。(2)临床研究:共纳入11例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男性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7.33岁,平均病程5.18年;VAS评分在术前、治疗14天、1月及3月时分别为8.12±0.32、4.06±0.79、3.59±0.77、4.22±0.86,治疗后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以VAS下降≥50%评定的测试期有效率为81.8%(9/11),治疗3月时的有效率为75%(6/8);术后3月时,SF-36量表中“躯体疼痛”(BP)维度、SF-MPQ-2四个维度以及AI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SF-36量表中其他维度及BDI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11例患者中,2例患者为“不荣则痛”型(A组),9例患者为“不通则痛”型(B组),测试期A组成功率为0,B组为100%,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月时B组患者有效率为66.7%,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临床研究过程中设备连接良好,未见不良事件报告。结论:(1)新型植入式SCS系统,包括穿刺电极以及外科电极,能够实现传统低频刺激模式,以及新型高频(10kHz)刺激模式;优化的电极锚定装置能够更好地固定电极,避免电极移位的发生;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组织相容性以及可操作性;设备连接状态良好,功能稳定,能够符合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需求。(2)新型植入式SCS系统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规范手术操作下,SCS设备能够显着改善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以及心理状态;本研究首次在SCS治疗中引入了中医“痛证”的概念,发现中医证型与SCS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相关性,提示了基于“痛证”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指导SCS治疗的可行性。
李牧月,芮靖琳,黎柳娇,范郁山[2](2019)在《幻肢痛的发病机制与针刺治疗概况及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介绍古今内外对幻肢痛发病的认识及针刺治疗临床实践的研究概况,认为针刺治疗幻肢痛其镇痛作用及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其他疗法。总结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仍停留于小样本、浅层次的镇痛疗效观察;诊断、疗效评定不统一;未能充分运用现代医学仪器客观评价临床疗效;在疾病的动态、长期疗效追踪方面还不够完善。并提出建议: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推广针刺疗法;针刺对幻肢痛的镇痛机制需要多水平、多靶点的研究;采取公认、完善的幻肢痛疗效评定标准;增加远期随访;探寻针刺治疗幻肢痛的用穴规律,确立规范化针刺治疗体系。
张瑞[3](2019)在《幻肢痛的针灸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截肢患者日益增多,幻肢痛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但其治疗尚无定论。针灸治疗痛症历史悠久,较多研究显示其在减轻幻肢疼痛方面疗效显着,简便易行。作者对国内外针灸治疗本病的现状进行综述,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思考。
王季,何茂莉,王杨[4](2019)在《耳针结合镜像治疗对截肢后幻肢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探讨耳穴结合镜像疗法治疗幻肢痛的临床疗效。符合纳入标准的幻肢痛患者62例,随机分为镜像组、耳针结合镜像组,每组各31例。镜像组每日实施20 min镜像治疗,耳针结合镜像组每日实施30 min耳针治疗及20 min镜像治疗。各组分别持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耳针与镜像治疗对幻肢痛的疗效。
姜慧[5](2018)在《p38MAPK信号通路在大鼠幻肢痛模型中的疼痛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38MAPK信号通路在成年大鼠幻肢痛模型中的机理作用,为幻肢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选取健康的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n=72),重约220-300g。在适应性饲养一周后,所有动物进行术前准备,禁食8小时,自由进水,腹部及右后肢备皮。满足手术条件后,随机选取48只健康的大鼠,使用1%的戊巴比妥行腹腔注射麻醉,行右后肢坐骨神经横断术来建立幻肢痛模型,同时另取同窝健康大鼠,在同样的麻醉条件下仅分离出大鼠的右后肢的坐骨神经后,然后逐层缝合,此组作为假手术组(S组,n=24),所有大鼠的手术保证在同一天内完成。术后所有动物等待麻醉自然苏醒,苏醒后所有动物在同一条件下分笼饲养。术后第2日给予所有动物伤口进行消毒防止伤口感染影响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同时观察大鼠自我咬噬趾甲的行为表现,并根据是否具有咬噬趾甲的行为依照相关文献进行自我咬噬程度评分。幻肢痛大鼠模型制作成功后,将造模成功后的幻肢痛大鼠再随机的平均分成2组:幻肢痛组(P组,n=24)和幻肢痛p38MAPK通路抑制剂组(P+I组,n=24)。模型制造成功后,每周周一,P+I组大鼠通过尾静脉注射p38MAPK抑制剂SB2035800.8mg/kg,其余两组经尾静脉注射0.8mg/kg的生理盐水。于给药后第4周末(T1)、第6周末(T2)和第8周末(T3)分别从各组中随机选取8只大鼠,然后分别取实验大鼠L35节段的脊髓组织以及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检测两种组织的磷酸化p38MAPK(p-p38MAPK)水平(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两种方法检测脊髓和背根神经节的P-p38MAPK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S组)比较,成模的幻肢痛组大鼠(P组和P+I组)自术后第3天开始便陆续发生咬噬趾甲的行为,最高咬噬评分811分。在分别给予抑制剂和生理盐水后,P+I组大鼠的咬噬评分有所下降。而与S组相比,P组和P+I组大鼠无论是Western blot法还是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两个部位的组织P-p38MAPK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P组比较,P+I组大鼠在两种检测方法下两个部位的组织P-p38MAPK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p38MAPK信号通路参与大鼠幻肢痛疼痛作用的调控。
刘金涛[6](2017)在《PI3K/Akt信号通路在大鼠幻肢痛中的疼痛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是否参与幻肢痛的病理过程,研究幻肢痛机理,为此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重量在150g200g之间。适应性饲养3天后,随机选取48只,建立幻肢痛模型,术前禁食8小时,自由饮水,在腹腔注射麻醉下(1%戊巴比妥钠30-45mg/kg),常规备皮,酒精碘伏消毒,分离找到右侧坐骨神经的股骨后段,在距离梨状肌下孔约0.5cm处切除约0.5cm的坐骨神经,将坐骨神经的断端翻转缝合于临近的肌肉中,随后逐层缝合肌肉、筋膜、皮肤。建模术毕,苏醒后所有SD大鼠在同一条件下饲养。再将剩余同批SD大鼠24只,建立假幻肢痛成模组,仅分离出右侧坐骨神经的股骨后段,并随后逐层缝合其肌肉、筋膜、皮肤。术后置于洁净的鼠笼,待其复苏清醒,所有大鼠在相同环境下喂养。幻肢痛组通过SD大鼠的自噬行为来评价建模是否成功,SD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横断至术后的第二天,SD大鼠会逐渐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自噬行为,根据参考文献的自噬评分标准来判断在右侧坐骨神经离断后是否诱发了幻肢痛。建模成功时间约为两周。选取幻肢痛建模成功的SD幻肢痛大鼠(此时体重在200g250g之间)随机分为2组(24只/组),A组(幻肢痛对照组)每周一尾静脉注射PI3K抑制剂Wortmannin的容剂DMSO(与B组等量),B组(PI3K抑制剂组)与A组相同时间尾静脉注射PI3K抑制剂Wortmannin,取假幻肢痛成模组的SD大鼠24只即为C组(对照组):与A组相同时间尾静脉注射和B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尾静脉注射处理后第4周(Ta)、第6周(Tb)和第8周(Tc),各组随机取8只大鼠,检测其L3L5段的脊髓和L4L5的脊髓背根神经节中p-Akt的水平(8只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于8只中再随机选取4只行Western blot法检测);标本取出后,将实验大鼠处死。结果:与C组比较,其余各组p-Akt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多(P<0.05);与A组比较,B组中的p-Akt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了大鼠幻肢痛病理过程的形成。
倪慧英,张一鸣,张学民[7](2014)在《以海桐皮汤薰蒸疗法为主治疗创伤性截肢后幻肢痛》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海桐皮汤薰蒸疗法对创伤性截肢后幻肢痛的疗效。方法:纳入30例伴有幻肢痛的创伤性截肢患者,采用以海桐皮汤薰蒸疗法为主,配合心理支持疗法、运动疗法等进行治疗,通过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及抑郁状态自评量表对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个月,疼痛评定指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现时疼痛强度均有明显改善。抑郁状态自评量表评分亦明显降低。临床疗效满意率达86.7%。结论:海桐皮汤薰蒸疗法治疗创伤性截肢后幻肢痛的临床疗效满意,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刘建辉[8](2014)在《参芪四物汤加减治疗截肢术后幻肢痛60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截肢术后患者应用参芪四物汤加减,评价其在治疗截肢术后幻肢痛的总体疗效。方法观察2012-2014年间收治的60例截肢患者,均为术后10天以上,并且出现幻肢痛症状3-5天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以上病例均有明显幻肢痛症状,分别表现为针刺状、痒、蚁行感、冰冷感、灼热感等,个别病例还伴有出汗异常、同侧感觉过敏等。试验组:参芪四物汤加减分两次煎,煎药时每次加水500mL,文火煎,每次取汁100mL,滤液合并共200mL,200mL/d,分早、晚餐前服用,每次100mL。对照组:醋氯芬酸分散片(莱亿芬)温水分散后,或直接口服,用至少半杯水送下,可与食物同服两组均以14d为1疗程,共服药4个疗程,观察用药后疗效。观测指标分别在患者经本综合性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6周、8周时统计以下两个指标: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SF-MPQ)和外周血前列腺素E水平。结果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对治疗前后各参数值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1.试验组30例治愈10例(33.33%),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30例治愈3例(10%),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两组对轻中度患者治疗有效率偏高,而对重度患者有效率偏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着性差异,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SF-MPQ评分P>0.05,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差异明显,试验组PRI,PPI与对照组比较,P<0.01,VAS比较,P<0.05,表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外周血PG E2治疗后两组均下降,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皮疹、红斑等过敏现象及发热、肿胀现象。但对照组中30名患者,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后,3名出现胃部不适或胃部疼痛及反酸症状,而试验组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两组分别常规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损害结论采用参芪四物汤加减治疗截肢术后幻肢痛,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遏制了幻肢痛的发展趋势,根本消除疼痛,比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具有确切的疗效,副作用较小,适合长期治疗。
高建,杨立强,倪家骧[9](2013)在《截瘫后神经痛一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1病例简介患者男,42岁,因"腰背部外伤,双下肢瘫痪伴下肢近端前侧疼痛18年,加重2年。"以"截瘫后神经痛"收入院。18年前,患者腰背部外伤后双下肢瘫痪,在当地医院急诊行内固定术。术后不久,患者出现双侧下肢近端前侧条索状区域阵发性针刺样疼痛,持续时间数秒,不向他处放射,伴有大小便失禁。当地医院考虑为康复期正常反应,未做特殊处理。
蒋荣民,曲由[10](2012)在《针刺四天穴治疗幻肢痛验案》文中研究指明各种因素下,随着截肢患者的增多,幻肢痛患者的人数也随之增加。针刺"四天穴"治疗幻肢痛疗效显着,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二、幻肢痛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幻肢痛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疼痛的概述、发病及治疗进展 |
综述二 脊髓电刺激的镇痛机制及应用进展 |
综述三 慢性疼痛的中医辨证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研究正文 |
动物实验植入式国产SCS设备的临床前验证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基于“痛证”理论的国产SCS设备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幻肢痛的发病机制与针刺治疗概况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幻肢痛的发病机制 |
1.1 现代医学对幻肢痛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幻肢痛的认识 |
1.2.1 古代文献 |
1.2.2 现代文献 |
2 幻肢痛与针刺疗法 |
2.1 针刺治疗幻肢痛的临床实践 |
2.2 针刺治疗幻肢痛原理研究 |
3 小结 |
4 展望与思考 |
(3)幻肢痛的针灸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1.2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 |
2 针灸治疗 |
2.1 国内针灸疗法 |
2.1.1 针刺治疗 |
2.1.2 头针治疗 |
2.1.3 穴位埋线 |
2.1.4 针灸并用 |
2.1.5 耳针疗法 |
2.1.6 其他针法 |
2.1.7 多针联用 |
2.1.8 针灸结合其他疗法 |
2.2 国外针灸疗法 |
2.2.1 针刺治疗 |
2.2.2 头针治疗 |
2.2.3 耳针治疗 |
3讨论 |
(4)耳针结合镜像治疗对截肢后幻肢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镜像组 |
2.2 耳针结合镜像组 |
3 统计学分析 |
3.1 治疗前一般资料分析 |
3.2 治疗前与治疗后幻肢痛评分比较 |
4 讨论 |
(5)p38MAPK信号通路在大鼠幻肢痛模型中的疼痛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组织 |
1.3 实验试剂与药品 |
1.4 实验仪器设备 |
2 研究方法 |
2.1 动物实验 |
2.1.1 动物选择 |
2.1.2 动物分组 |
2.1.3 幻肢痛模型与各对照假成模的制备 |
2.1.3.1 幻肢痛模型的制备 |
2.1.3.2 幻肢痛对照组的制备 |
2.1.4 成模实验大鼠处理 |
2.1.5 标本采集 |
2.2 标本检测 |
2.2.1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p38MAPK水平 |
2.2.1.1 基本原理 |
2.2.1.2 标本处理 |
2.2.1.3 抗原修复 |
2.2.1.4 免疫杂交 |
2.2.2 Westernblot方法检测P-p38MAPK水平 |
2.2.2.1 基本原理 |
2.2.2.2 实验步骤 |
3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行为学结果 |
2 Westernblot检测结果 |
3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讨论 |
1 幻肢痛模型的建立 |
2 幻肢痛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情况 |
2.1 幻肢痛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
2.2 幻肢痛的治疗现状 |
2.3 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与幻肢痛 |
2.4 P38MAPK信号通路与幻肢痛 |
2.5 P38MAPK信号通路的阻断与灭活 |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6)PI3K/Akt信号通路在大鼠幻肢痛中的疼痛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1.3 实验仪器设备 |
2 研究方法 |
2.1 动物选择 |
2.2 幻肢痛模型与对照假成模的制备 |
2.2.1 幻肢痛模型的制备 |
2.2.2 假成模组的制备 |
2.3 试验动物分组 |
2.4 试验标本采集 |
2.5 标本检测方法 |
2.5.1 免疫组化法检测P-Akt的表达 |
2.5.2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分析P-Akt的表达 |
2.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p-Akt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1.1 脊髓中p-Akt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1.2 脊髓背根神经节中p-Akt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2 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p-Akt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2.1 脊髓中p-Akt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2.2 脊髓背根神经节中p-Akt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动物模型制备及标本的取出 |
2 实验流程示意图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7)以海桐皮汤薰蒸疗法为主治疗创伤性截肢后幻肢痛(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2.1 海桐皮汤薰蒸疗法 |
2.2 心理支持疗法 |
2.3 运动疗法 |
2.4 疗效评定方法 |
2.4.1 Mc Gill疼痛问卷 |
2.4.2 心理评价 |
2.4.3 疗效评价 |
3 结果 |
4 讨论 |
(8)参芪四物汤加减治疗截肢术后幻肢痛6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幻肢痛的发病机理研究 |
2. 幻肢痛西医治疗方法研究及相关进展 |
3. 幻肢痛中医治疗方法研究及相关进展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疗效评价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两组总疗效分析 |
1.2 两组轻中重度患者疗效分析 |
1.3 两组治疗前后SF-MPQ评分 |
1.4 治疗前后外周血前列腺素E 2水平 |
1.5 药物不良反应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截瘫后神经痛一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简介 |
2 讨论 |
四、幻肢痛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D]. 李怡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幻肢痛的发病机制与针刺治疗概况及思考[J]. 李牧月,芮靖琳,黎柳娇,范郁山. 中医药导报, 2019(22)
- [3]幻肢痛的针灸治疗进展[J]. 张瑞.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12)
- [4]耳针结合镜像治疗对截肢后幻肢痛的临床研究[J]. 王季,何茂莉,王杨. 中医临床研究, 2019(04)
- [5]p38MAPK信号通路在大鼠幻肢痛模型中的疼痛作用机制的研究[D]. 姜慧. 皖南医学院, 2018(01)
- [6]PI3K/Akt信号通路在大鼠幻肢痛中的疼痛作用研究[D]. 刘金涛. 皖南医学院, 2017(01)
- [7]以海桐皮汤薰蒸疗法为主治疗创伤性截肢后幻肢痛[J]. 倪慧英,张一鸣,张学民. 中医正骨, 2014(08)
- [8]参芪四物汤加减治疗截肢术后幻肢痛60例临床疗效观察[D]. 刘建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10)
- [9]截瘫后神经痛一例分析[J]. 高建,杨立强,倪家骧. 中国民康医学, 2013(20)
- [10]针刺四天穴治疗幻肢痛验案[J]. 蒋荣民,曲由. 四川中医,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