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阻断增生性瘢痕治疗的应用

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阻断增生性瘢痕治疗的应用

一、应用5-氟脲嘧啶加去炎松封闭治疗增生性瘢痕(论文文献综述)

熊敬仪[1](2021)在《不同治疗方案对瘢痕疙瘩疗效的网络Meta分析》文中指出背景:瘢痕疙瘩是一种严重的伤口愈合障碍导致的美学问题,它不仅在外观上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还可引发患者瘙痒、疼痛及关节运动障碍等症状。由于其的难治性及易复发性,常给临床治疗带来难题。目前已有多种方法经临床证实可用于瘢痕疙瘩的治疗,如:手术切除、放射疗法、压力疗法、激光疗法、冷冻疗法、高压氧疗及皮质类固醇、肉毒素、抗肿瘤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局部内注射治疗。但多数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仍不令人满意,其最佳治疗方式尚未得到共识。虽然现今已有多种对比治疗方案对瘢痕疙瘩疗效的临床研究,但将所有治疗方案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验证较为困难。因此通过网络Meta分析,对两种以上的治疗方案进行直接或间接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探讨多种治疗方案的疗效高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将对目前常用的瘢痕疙瘩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传统及网络Meta分析。目的:1.利用传统Meta分析对目前已有临床对比研究的瘢痕疙瘩治疗方案进行疗效对比。2.采用网络Meta分析对目前尚无临床对比研究的瘢痕疙瘩治疗方案进行间接疗效对比。3.对所有纳入研究的干预措施进行综合疗效对比,为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从2000年1月至2020年7月的中文数据库(知网、维普、万方),英文数据库(Pub Med、Cochrane Central、Clinical Trials.gov)。收集所有关于曲安奈德注射治疗、5-氟尿嘧啶注射治疗、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5%咪喹莫特外用治疗、放射治疗、激光治疗、液氮冷冻治疗、高压氧疗及上述单干预措施组合而成的多干预措施治疗方案共计26种方案的相关文献,并使用End Note X9进行文献管理。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运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绘制偏倚风险汇总图。提取各研究分组样本总量、痊愈样本数及有效样本数等主数据于Excel进行数据管理,运用STATA 15.1、ADDIS v1.16.8等软件对纳入的数据进行传统Meta分析及贝叶斯网络Meta分析。结果:根据设定的排除、采纳标准共纳入62项研究,其中包括RCT研究44篇。共纳入瘢痕疙瘩患者7203位,研究总样本量共计7872个。通过传统Meta分析及Network Meta分析对各治疗方案分别进行痊愈率、有效率分析,并结合不良反应评估疗效。其中放疗、曲安奈德、复方倍他米松、5-氟尿嘧啶、液氮冷冻等单干预措施治疗方案痊愈率、有效率均较低。手术+放疗+复方倍他米松、手术+放疗+曲安奈德、手术+5%咪喹莫特+曲安奈德、液氮冷冻+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放疗+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手术+放疗+高压氧、手术+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等三干预措施治疗方案痊愈率、有效率均较高。结论:1.治疗方案中干预措施越多,治愈率及有效率越高,且发生不良反应的种类及数量未见明显增多。2.7种三措施治疗方案对瘢痕疙瘩的疗效领先,其中手术+放疗+复方倍他米松、手术+放疗+曲安奈德,手术+5%咪喹莫特+曲安奈德对瘢痕疙瘩疗效的痊愈率及有效率在所有治疗方案中最优。3.放疗、曲安奈德、复方倍他米松、5-氟尿嘧啶、液氮冷冻对瘢痕疙瘩疗效的痊愈率及有效率在所有治疗方案中最低。

白滨[2](2020)在《无创皮肤缝合器在张力性切口愈合过程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估》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张力性切口在整形外科的临床工作中非常常见,切口的张力过大可导致缝合后的切口边缘皮肤切割伤、组织坏死、切口裂开及瘢痕过宽和增生,更甚者可出现切口的经久不愈或愈合后出现严重的瘢痕增生或挛缩畸形。因此,确保张力性手术切口一期甲级愈合及最大程度预防切口愈合后的瘢痕增生是整形外科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硅凝胶敷料是目前临床上预防和治疗瘢痕的常用药物,已成为了临床上治疗瘢痕的一线非侵入性药物,是评估新治疗瘢痕的药物或方法的常用参照物。无创皮肤缝合器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技术,最初是用来闭合骨科、妇产科、心外科等科室的常见手术切口,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的特点。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发现无创皮肤缝合器在拉拢闭合切口的同时,能够拉近切口周围2cm区域的皮肤,可以有效的减轻切口张力,并对切口有一定的制动固定作用的,能促进张力性切口的愈合和减轻切口瘢痕增生。张力性切口的可发生于活动度小的部位如胸、背部,也可发生于活动度大的部位如肘、膝关节部。本研究将无创皮肤缝合器和硅凝胶敷料应用于肘关节部和胸、背部的张力性切口,通过分别对比应用无创皮肤缝合器和硅凝胶敷料的张力性切口的切口愈合及术后瘢痕增宽、增生情况,来评估无创皮肤缝合器对促进张力性切口愈合及预防术后瘢痕增宽、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手术后形成张力性切口的120例患者,其中肘关节部张力性切口患者60例,胸、背部张力性切口患者60例。将两组切口患者分别按病人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均分为缝合器组(n=15)、硅凝胶组(n=15)、联合组(n=15)及对照组(n=15)。所有张力性切口均减张缝合皮下组织及真皮层、美容缝合皮肤。缝合器组:美容缝合皮肤后清洁皮肤表面,在切口两侧固定无创皮肤缝合器,无创皮肤缝合器至少持续固定3个月。联合组:美容缝合皮肤后,在切口两侧固定无创皮肤缝合器,拆线后3天后加用硅凝胶,无创皮肤缝合器和硅凝胶都至少应用3个月。硅凝胶组:美容缝合皮肤,拆线后3天开始应用硅凝胶,至少应用3个月;对照组:无其他抗瘢痕处理。所有切口均于术后14天拆线,拆线时,观察切口愈合情况,记录各组患者切口不同愈合级别的例数。随时记录出现切口裂开并发症的例数。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对各组患者进行随访,采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各组患者切口瘢痕的宽度及采用新版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 VSS)对各组患者术后切口瘢痕增生情况进行评分。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最终肘关节部的张力性切口:对照组有3例脱落,硅凝胶组有2例脱落,缝合器组有2例脱落,联合组有2例脱落;胸、背部张力性切口:对照组有2例脱落,硅凝胶组有2例脱落,缝合器组有2例脱落,联合组有2例脱落。共103名患者完成实验,其中肘关节组51名,胸背部组52名,患者年龄、性别、手术部位、切口的长度及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切口愈合情况:肘关节部张力性切口的联合组和缝合器组切口的甲级愈合率均明显高于硅凝胶组和对照组切口的甲级愈合率(P<0.05)。胸、背部张力性切口患者联合组和缝合器组切口的甲级愈合率均明显高于硅凝胶组和对照组切口的甲级愈合率(P>0.05)。2.切口裂开情况:肘关节部和胸、背部张力性切口患者的联合组和缝合器组切口裂开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硅凝胶组和对照组切口裂开的发生率(P>0.05)。3.瘢痕宽度的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肘关节部和胸、背部张力性切口患者的联合组、缝合器组、硅凝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切口瘢痕宽度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部位的联合组、缝合器组、硅凝胶组、对照组四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切口瘢痕宽度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联合组、缝合器组术后切口瘢痕宽度均小于硅凝胶组患者术后切口瘢痕宽度(P<0.05),联合组、缝合器组术后切口瘢痕宽度均小于对照组术后切口瘢痕宽度(P<0.05),联合组和缝合器组、硅凝胶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瘢痕宽度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切口术后瘢痕VSS评分:肘关节部和胸、背部张力性切口患者联合组、缝合器组、硅凝胶组、对照组各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术后瘢痕VSS评分总分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个部位的联合组、缝合器组、硅胶组术后瘢痕VS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术后瘢痕VSS评分(P<0.05)。肘关节部张力性切口患者:术后1个月,联合组、缝合器组、硅胶组三组术后瘢痕VSS评分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时,联合组术后瘢痕VSS评分小于缝合器组术后瘢痕VSS评分(P>0.05);联合组、缝合器组术后瘢痕VSS评分均小于硅凝胶组术后瘢痕VSS评分(P<0.05)。胸、背部张力性切口患者:术后1个月,联合组、缝合器组、硅胶组三组术后瘢痕VSS评分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联合组、缝合器组术后瘢痕VSS评分均小于硅胶组术后瘢痕VSS评分(P<0.05)。但联合组术后瘢痕VSS评分小于缝合器组术后瘢痕VSS评分(P>0.05)。术后6个月,联合组术后瘢痕VSS评分小于硅胶组术后瘢痕VSS评分(P<0.05)。联合组术后瘢痕VSS评分小于缝合器组术后瘢痕VSS评分(P>0.05)。缝合器组术后瘢痕VSS评分小于硅胶组术后瘢痕VSS评分(P>0.05)。结论(1)无创皮肤缝合器可以有效促进张力性切口的愈合,减少切口裂开的发生,在关节部位应用效果更明显。(2)无创皮肤缝合器可以明显的减轻张力性切口术后瘢痕的增宽,硅凝胶对张力性切口术后瘢痕的宽度影响较小。(3)无创皮肤缝合器及硅凝胶都能够减轻张力性切口术后瘢痕的增生,无创皮肤缝合器的效果更好,尤其是在活动度较大的关节部位,二者联用效果优于单独应用。

安恬[3](2020)在《术中注射糖皮质激素对切口瘢痕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瘢痕是人体皮肤组织受到一定程度创伤后自我修复过程的必然产物,可分为生理性瘢痕及病理性瘢痕(pathological scar,PS),其中病理性瘢痕又分为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及瘢痕疙瘩(keloid,K)。关于瘢痕的成因前人已有较多研究,一般认为其发生过程是成纤维细胞表达的胶原蛋白代谢失去正常的调控,合成能力增强而降解能力减弱,引起了胶原纤维的过度增生,同时,细胞外基质的表达量也相应增加,导致了伤口肉芽组织过度增生并逐渐发生纤维化[1]。瘢痕在形成过程中受较多因素影响,目前认为种族、年龄、切口张力、损伤部位、细胞因子及免疫因素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生理性瘢痕一般只会影响到美观,而病理性瘢痕不但对容貌有所损毁,还可伴随疼痛、瘙痒等不适,甚至造成功能障碍,对患者造成了生理及心理的双重损害。目前临床上对于瘢痕采取防治并重的策略,也产生了较多预防及治疗瘢痕的方法,但没有一种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往往联合多种预防及治疗措施才能勉强过关。以瘢痕疙瘩为例,若仅行手术切除,其可以达到45-100%的复发率。很多医者在手术切除后联合药物治疗,如采取糖皮质激素和/或5氟脲嘧啶局部注射,取得了一定疗效,如使瘢痕变软变薄,但仍与患者的治疗期望相差甚远。在病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是临床上治疗病理性瘢痕的一种常用方法,虽达不到将病损完全消除,但其软化瘢痕的疗效目前是比较确定的,已有研究证明糖皮质激素可干预瘢痕形成的诸多环节。综合国内外研究信息可知GC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及减少胶原合成等作用来抑制瘢痕的增生。皮肤损伤达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形成瘢痕,是否可以提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来预防瘢痕的增生,而不是等到形成增生性瘢痕后再去治疗?在众多原因造成的皮肤损伤中,外科手术切口也包含在其中,很多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往往较在意切口瘢痕的外观,如何改善切口瘢痕也是外科医生努力探索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提前应用糖皮质激素来预防切口瘢痕的增生,在不影响创面愈合的前提下尽可能得缩小切口瘢痕,临床上尚未见对此问题进行过系统探索。目的:研究旨在探索术中注射糖皮质激素对切口瘢痕形成的影响,为预防切口瘢痕增生提供有效、实用、简便的方法。方法:从自2019年6月至2019年7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烧伤整形科住院的患者中,按照一定的纳入排除标准选择合适病例并签署相关文书。本研究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手术结束之前,将每例切口按长度平分为两段,一为注射区,一为对照区。注射区刀口两侧行局部小剂量曲安奈德注射,对照区刀口两侧不实行任何注射。常法关闭切口,根据创腔放置引流,术后第1、3、5天换药,若有引流根据引流量适时去除,根据手术部位及愈合情况拆除缝线。持续观察切口瘢痕形成情况,随访持续8个月,间断观察,将最后一次随访的瘢痕外观形态拍摄、记录,观察切口四周是否出现色素脱失,色素沉着、瘢痕增生凸起、水疱等事件。应用温和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曼彻斯特瘢痕评定量表(Manchester Scar Scale,MSS)及斯托尼布鲁克瘢痕评估量表(Stony Brook Scar Evaluation Scale,SBSES)分别对注射区及对照区打分。结果:完成研究过程的病例共计14人(8名男性6名女性),包括16处切口。随访时间为8个月。注射区的VSS、MSS、SBSES评分分别为(2.5±2.39)(5.88±2.00)(2.63±1.02),而对照区此三项量表评分分别为(5.19±3.04)(8.81±2.61)(0.94±0.77),三项评分相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中出现2例(12.50%)注射位置部分皮肤色素脱失,出现3例(18.75%)注射位置部分皮肤色素沉着,其余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术中在切口两侧注射糖皮质激素可以预防瘢痕增生,但同时可能带来皮肤色素沉着、色素脱失等不良反应。

盛欢[4](2019)在《纳米级5-FU醇脂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瘢痕增生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体内体外两种实验途径,初步评价纳米级5-FU醇脂体悬液(5-FU Ethosomal Suspension,5-FU ES)对于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损伤模型中神经断端瘢痕组织增生的抑制效果。方法: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制得的纳米级5-FU醇脂体的大小及形态,再通过激光粒度仪(PCS)测其平均粒径和分散系数;体外实验在原代神经成纤维细胞与背根神经元细胞(Dorsal Root Ganglion,DRG)混合培养体系中,筛选适合周围神经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的纳米级5-FU醇脂体悬液的适合浓度及培养时间;借助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技术,分别测定不同浓度纳米级5-FU醇脂体悬液对混合体系中周围神经瘢痕成纤维细胞分泌I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和核酸水平的变化;体内实验通过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损伤模型,经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不同实验组(正常对照组Normal;0.9%生理盐水组NS;单纯缝合神经外膜组Transaction;0.03%(w/v)纳米级5-FU醇脂体组5-FU ES)周围神经断端吻合口处再生神经髓鞘形态变化,并经由甲苯胺蓝(Tuloidine Blue,TB)染色,统计分析不同实验组神经纤维再生髓鞘形态数量变化以及G值的差异,从而评价周围神经受损功能的恢复效果。结果:(1)当纳米级5-FU醇脂体悬液浓度达到0.03%(w/v),作用时间为48小时,其抑制周围神经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效果最为显着(P<0.05)。(2)原代神经成纤维细胞与背根神经元细胞混合培养体系培养48小时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当纳米级5-FU醇脂体悬液浓度达到0.03%(w/v)时,抑制I型胶原蛋白表达最显着;Realtime PCR结果也显示当纳米级5-FU醇脂体悬液浓度为0.03%(w/v)时,对核酸水平抑制作用最明显(P<0.05)。(3)周围神经断端吻合口HE染色可以看出,纳米级5-FU醇脂体悬液组吻合口处纤维排列整齐有序,数量少而规则;而NS组和Transaction组吻合口处纤维杂乱无章,数量多且与5-FU ES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4)周围神经断端吻合口TB染色可见,NS、Transaction和5-FU ES组的坐骨神经离断吻合口都可观察到再生的神经纤维。其中NS组和Transaction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少,髓鞘的厚度较薄,再生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成不完善,局部间质有轻度水肿。而5-FU ES组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多,髓鞘的厚度明显厚于对照组的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厚度,且再生神经纤维形成的髓鞘结构均匀,未见板层间裂开及空泡。(5)测量髓鞘厚度并比较G值得出,5-FU ES组大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在体外,纳米级5-FU醇脂体悬液可对周围神经离断损伤后吻合区域的瘢痕成纤维细胞增生产生抑制作用,还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合成I型胶原蛋白以及核酸表达;在体内,纳米级5-FU醇脂体悬液对周围神经吻合区域瘢痕组织的形成能够产生抑制作用,还能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为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形态及功能恢复提供新的切入点。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会专家组[5](2018)在《中国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推荐指南》文中研究表明瘢痕疙瘩是整形外科、皮肤科和烧创伤外科领域的常见病。因其治疗后的高复发率和对治疗的抵抗性,瘢痕疙瘩成为外科和皮肤科领域临床难以治愈的疾病之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对该疾病认识的进展,新的治疗理念创新和新治疗手段的应用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由于目前国内外缺乏针对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指南,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会专家组基于国内外文献报道和国内主要瘢痕治疗中心的临床治疗经验,共同撰写了中国瘢痕疙瘩治疗推荐指南,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瘢痕疙瘩治疗水平提供专家的指导性意见。

姚晓东[6](2018)在《MiR-1224-5p通过TGF-β1/Smad3通路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文中研究指明瘢痕疙瘩是一种良性肿瘤,临床表现为异常的增生,超出创伤的范围,侵犯临近组织,不能自行消退。瘢痕疙瘩常发生于耳部、下颌部、前胸部、肩背部及四肢关节等部位。瘢痕疙瘩的特征是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胶原的过度生成,经常引起瘙痒、疼痛、外观不良及功能障碍。临床上虽然瘢痕疙瘩的治疗方式多样,如手术,激素局部注射和放疗等,但是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对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MicroRNA(miRNA)是一类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影响多种细胞生物过程,如增殖、凋亡、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的产生。迄今为止,研究已经发现了miRNA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结直肠癌,乳腺癌,肺癌,淋巴瘤和肝脏肿瘤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一些炎症及皮肤肿瘤中的miRNA表达异常,包括瘢痕疙瘩。目前,国内外关于miRNA在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既往的研究发现miR-1224-5p在肿瘤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了细胞的增殖、凋亡。miRNA被发现在一些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例如直肠癌、胶质瘤、肺癌等,但其在瘢痕疙瘩发病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在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转染miR-1224-5p模拟物实现miR-1224-5p的过表达,研究miR-1224-5p对纤维化经典通路TGF-β1/Smad3以及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的影响,探讨其在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并为瘢痕疙瘩的靶向治疗和联合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第一部分MiR-1224-5p在瘢痕疙瘩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目的验证瘢痕疙瘩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miR-1224-5p的表达水平方法收集瘢痕疙瘩患者及正常皮肤组织,并分别原代培养瘢痕疙瘩及正常成纤维细胞,予免疫荧光进行细胞鉴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224-5p在11组瘢痕疙瘩、正常皮肤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表达的差异性。结果(1)对原代培养的成纤维细胞进行波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证实原代培养的细胞为较高纯度的成纤维细胞,而非类上皮细胞;(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224-5p在瘢痕疙瘩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iR-1224-5p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低于正常皮肤组织,说明miR-1224-5p在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中表达存在明显差异。(2)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相比,miR-1224-5p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显着低表达,提示miR-1224-5p可能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起到抑制生长的作用。第二部分MiR-1224-5p调控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miR-1224-5p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为五组进行转染,分别为对照组,转染模拟物无意义序列对照组,转染miR-1224-5p模拟物组,转染miR-1224-5p抑制物阴性对照组及转染miR-1224-5p抑制物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转染模拟物及抑制物后各组细胞中miR-1224-5p的表达水平是否符合实验要求。通过CCK-8及Ed U实验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侵袭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凋亡情况。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与细胞增殖及凋亡相关分子caspase-3、Bcl-2及Bax蛋白水平变化,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TGF-β1、Smad3的RNA及蛋白水平变化。结果(1)CCK-8实验结果显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转染miR-1224-5p模拟物组72h生长速度明显滞后于对照组及模拟物无意义序列对照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转染miR-1224-5p抑制物组在72 h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抑制物阴性对照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2)Ed U实验显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转染miR-1224-5p模拟物组细胞内细胞核减少,DNA的复制活性明显降低,并且将Ed U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进行统计:对照组及模拟物无意义序列对照组分别为41.2%、45.1%,而miR-1224-5p模拟物组为21.0%,百分占比明显减低,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物阴性对照及miR-1224-5p抑制物组分别45.9%及86.2%,转染抑制物组明显升高,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情况,对照组、转染模拟物无意义序列对照组、转染miR-1224-5p模拟物组、转染miR-1224-5p抑制物阴性对照组及转染miR-1224-5p抑制物组凋亡率分别为9.92±0.42%,10.12±0.24%、15.81±0.31%、10.78±0.46%、5.93±0.37%。miR-1224-5p mimic(模拟物)组较对照组、转染模拟物无意义序列对照组及转染miR-1224-5p抑制物阴性对照组细胞凋亡率较明显升高,而miR-1224-5p inhibitor(抑制物)组较对照组、转染模拟物无意义序列对照组及转染miR-1224-5p抑制物阴性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ranswell小室结果显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照组及模拟物无意义序列对照组细胞转移到小室下壁的细胞数目相同,明显多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miR-1224-5p模拟物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的是,转染miR-1224-5p抑制物组细胞数少于抑制物阴性对照组(p<0.05);(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未处理组及无意义序列对照组相比,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miR-1224-5p模拟物组caspase-3、Bax的蛋白水平明显上调,并且Bcl-2,TGF-β1及Smad3的蛋白水平明显下调;而相反的是,相对于转染抑制物阴性对照组,转染miR-1224-5p抑制物组caspase-3及Bax的蛋白水平明显表达增强,Bcl-2的蛋白水平明显表达减弱;(6)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提示转染miR-1224-5p模拟物组,与未处理组及无意义序列对照组相比,TGF-β1及Smad3的RNA水平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抑制物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miR-1224-5p抑制物组TGF-β1及Smad3的RNA水平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1224-5p的模拟物能够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侵袭,促进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凋亡;miR-1224-5p的抑制物能够促进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侵袭,抑制其凋亡。miR-1224-5p调控caspase-3、Bcl-2及Bax的表达,并受TGF-β1/Smad3信号通路调控。预示着miR-1224-5p可作为瘢痕疙瘩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

石英光[7](2014)在《普萘洛尔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瘢痕疙瘩(keloid,KD)是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的胶原合成代谢持续处于亢进状态,以致局部组织过度胶原纤维化的结果,称为结缔组织增生症,在临床上其又被称为蟹足肿或巨痕症[1]。其易发于前胸、后背、肩部、下颌、耳部及会阴部,具有生长迅速、浸润正常组织的特性,伴瘙痒甚至疼痛,部分疙瘩表面可有破溃[2]。瘢痕疙瘩具有无自限性和极易复发的特性,不仅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瘙痒疼痛的不适,也因其易发生于暴露部位,影响患者的形态美,给患者带来的极大的心理负担[3]。瘢痕疙瘩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大面积的瘢痕疙瘩。作为皮肤纤维化疾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瘢痕疙瘩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DE Mesquita CJ教授曾提出假想利用普萘洛尔对瘢痕疙瘩进行治疗[4]。还有研究者发现,普萘洛尔作为常用的β受体拮抗剂,具有抑制胶原蛋白的形成,具有抗纤维化的效果,其作用机理是通过竞争性抑制TGF-β1受体,从而抑制了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减少胶原的分泌,达到抗纤维化的效果[5]。同时普萘洛尔在治疗血管瘤的侵袭性生长方面具有十分显着的效果,其部分机理是抑制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达到抑制血管瘤的侵袭性生长[6-7]。基于此,我们开展了关于普萘洛尔(Propranolol,P)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of keloid,KF)的生物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1.对普萘洛尔作用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进行研究,明确普萘洛尔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机制。2.为临床应用普萘洛尔治疗瘢痕疙瘩提供前期的研究基础。方法1.取经病理结果证实的人瘢痕疙瘩组织,应用两步酶消化法分离获得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贴壁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结构。2.取传代培养第三代,生长状况良好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73、CD90和CD105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情况,确定培养的细胞为成纤维细胞。3.取传代培养第三代,生长状况良好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50ng/L普萘洛尔的完全培养基培养(实验组)和完全培养基(对照组)培养后,应用CCK-8检测其生长特点,确定普萘洛尔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能力的抑制作用。4.取传代培养第三代,生长状况良好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50ng/L普萘洛尔的完全培养基培养(实验组)和完全培养基(对照组)培养48h后,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real-time RT-PCR技术)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基因的进行检测,确定普萘洛尔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Ⅰ/Ⅲ型胶原基因的抑制作用。5.取传代培养第三代,生长状况良好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50ng/L普萘洛尔的完全培养基培养(实验组)完全培养基(对照组)培养48h后,利用免疫蛋白印迹技术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的进行检测,确定普萘洛尔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Ⅰ/Ⅲ型胶原分泌能力的抑制作用。结果1.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观察其形态,细胞呈长梭形为主,排列规则,呈平行状、放射状、旋涡状生长,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成纤维细胞的表面标记物进行鉴定,再次确定培养的细胞为成纤维细胞。2.利用CCK-8检测经50ng/L普萘洛尔的完全培养基培养(实验组)及完全培养基(对照组)培养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能力,实验组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与对照组相比,两组生长能力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Ⅰ型胶原基因和Ⅲ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情况,实验组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基因和Ⅲ型胶原基因表达受到抑制,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基因表达能力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Western Blot检测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实验组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分泌能力受到抑制,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基因表达能力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普萘洛尔具有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形成的作用;2.普萘洛尔为临床上治疗瘢痕疙瘩可能提出了一个研究方向。

姚泉,马少林[8](2013)在《曲安奈德与5-氟尿嘧啶联合应用在瘢痕疙瘩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曲安奈德与5-氟尿嘧啶联合应用在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Wiley数据库、CNKI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以"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瘢痕疙瘩"为关键词,检索各自数据库自建库至2013年4月期间所有有关曲安奈德单独应用与5-氟尿嘧啶联合应用治疗瘢痕疙瘩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曲安奈德与5-氟尿嘧啶联合应用517例,对照组曲安奈德单独应用508例,一共包括1025例瘢痕疙瘩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试验组低于对照组。结论:本实验结果证明曲安奈德与5-氟尿嘧啶联合应用治疗瘢痕疙瘩不仅疗效更显着而且能减少复发及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康伟明,张明谏,李敬永,徐敏[9](2010)在《低浓度5-氟尿嘧啶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瘢痕疙瘩临床疗效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进一步了解低浓度5-氟尿嘧啶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1989~2008年),万方数据库(1980~2009年),生物医学数据库(1979~2009年),中国知识总库(1979~2009年),Pubmed数据库(19892008年)发表的有关低浓度5-氟尿嘧啶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对照研究的文章,质量评价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4.2.2版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用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作为疗效分析统计量。结果:共有8个临床试验纳入本次研究,5-氟尿嘧啶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对照组(Z=5.11,P<0.00001)[OR=2.77,95%CI(1.87,4.09)]。结论:Meta分析显示5-氟尿嘧啶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但纳入研究的文献未描述具体的随机方法及盲法,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需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支持。

陈晋宝,郝平[10](2009)在《激光对烧伤后瘢痕的诊治现状》文中指出

二、应用5-氟脲嘧啶加去炎松封闭治疗增生性瘢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5-氟脲嘧啶加去炎松封闭治疗增生性瘢痕(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治疗方案对瘢痕疙瘩疗效的网络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瘢痕疙瘩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无创皮肤缝合器在张力性切口愈合过程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临床资料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张力对瘢痕增生的作用及减张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3)术中注射糖皮质激素对切口瘢痕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1章:前言
第2章:材料与方法
第3章:结果
第4章:讨论
第5章:结论
第6章: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综述 糖皮质激素治疗病理性疲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纳米级5-FU醇脂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瘢痕增生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全文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绪论
第一部分 纳米级5-FU醇脂体悬液的构建及表征
    一 前言
    二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试剂
        2 实验仪器
        3 实验操作步骤
    三 实验结果
        1 纳米级5-FU醇脂体的表征
    四 讨论
第二部分 纳米级5-FU醇脂体悬液对离体神经瘢痕成纤维细胞及背根神经元代谢影响
    一 前言
    二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试剂
        2 实验仪器
        3 实验动物
        4 实验操作步骤
        5 实时定量PCR (Realtime PCR)
        6 统计学方法
    三 实验结果
        1 基于MTT实验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2 所有变量的OD值比较用于筛选合适实验组
        3 药物浓度变化对于神经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4 药物作用时间差异对于神经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5 Western Blot结果
        6 RealtimePCR实验结果
    四 讨论
第三部分 纳米级5-FU醇脂体悬液对在体坐骨神经离断损伤的效果评价
    一 前言
    二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试剂
        2 实验仪器
        3 实验动物
        4 实验操作步骤
        5 统计学方法
    三 实验结果
        1 神经瘢痕离断吻合处H-E染色结果
        2 神经瘢痕离断吻合口TB染色结果
        3 正常对照组与不同实验组的G值比较
        4 各实验组大鼠左右两侧腓肠肌湿重比
    四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中国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推荐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瘢痕疙瘩总体治疗原则
2 患者年龄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首要考量因素
3 瘢痕疙瘩的类型、大小和分布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考量因素
4 小型瘢痕疙瘩的治疗
    4.1 耳部小型瘢痕疙瘩治疗
    4.2 含有感染灶的小型瘢痕疙瘩的治疗
    4.3 其他部位和非感染小型瘢痕疙瘩治疗
5 中、大型瘢痕疙瘩治疗
6 超大型瘢痕疙瘩的治疗
    6.1 超大型瘢痕疙瘩的手术治疗
    6.2 超大型瘢痕疙瘩的非手术治疗
7 超大型瘢痕疙瘩手术治疗皮瓣/皮片供区处理
8 儿童瘢痕疙瘩的治疗
9 全身广泛性/弥散性瘢痕疙瘩的治疗
1 0 抗肿瘤化学药物治疗和预防瘢痕疙瘩复发
    1 0.1 5-FU单独使用或联合糖皮质激素使用的药物配伍
    1 0.2 5-FU在瘢痕疙瘩治疗中的应用
    1 0.3 5-FU在瘢痕疙瘩复发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1 0.4 5-FU及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1 1 手术治疗瘢痕疙瘩
1 2 放射治疗瘢痕疙瘩
    1 2.1 放射源的选择
    1 2.2 放射治疗时间的选择
    1 2.3 放射剂量及模式的选择
    1 2.4 放射治疗安全性的注意事项
1 3 放化疗结合在预防和治疗术后瘢痕疙瘩复发中的应用
1 4 瘢痕疙瘩外用药、口服药和其他辅助疗法的应用
1 5 新兴抗瘢痕治疗和传统治疗方法

(6)MiR-1224-5p通过TGF-β1/Smad3通路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部分 MIR-1224-5P在瘢痕疙瘩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MIR-1224-5P调控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的机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MICRORNA在纤维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及其联合治疗在瘢痕疙瘩治疗上的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博士生期间的科研活动
致谢

(7)普萘洛尔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前言
    第一节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第二节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免疫细胞组织化学鉴定
    附图
第二章 普萘洛尔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节 普萘洛尔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能力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第二节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技术对普萘洛尔处理后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基因与Ⅲ型胶原基因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第三节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普萘洛尔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的分泌作用的研究
    附图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曲安奈德与5-氟尿嘧啶联合应用在瘢痕疙瘩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试验和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方法学质量评价:
    2.3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2.4 试验组曲安奈德联合5-氟尿嘧啶与对照组曲安奈德在瘢痕疙瘩治疗中的有效率、痊愈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结果。
        2.4.1 经周期治疗后有效率的Meta分析结果:
        2.4.2 经周期治疗后痊愈率的Meta分析结果:
        2.4.3 经周期治疗后复发率的Meta分析结果:
        2.4.3 经周期治疗后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9)低浓度5-氟尿嘧啶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瘢痕疙瘩临床疗效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检索内容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质量评估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Meta分析结果
    2.4 发表性偏倚
3 讨论

四、应用5-氟脲嘧啶加去炎松封闭治疗增生性瘢痕(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治疗方案对瘢痕疙瘩疗效的网络Meta分析[D]. 熊敬仪.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无创皮肤缝合器在张力性切口愈合过程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估[D]. 白滨. 郑州大学, 2020(02)
  • [3]术中注射糖皮质激素对切口瘢痕影响的临床研究[D]. 安恬. 山东大学, 2020(02)
  • [4]纳米级5-FU醇脂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瘢痕增生的效果评价[D]. 盛欢.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中国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推荐指南[J].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会专家组.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8(05)
  • [6]MiR-1224-5p通过TGF-β1/Smad3通路影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D]. 姚晓东. 苏州大学, 2018(01)
  • [7]普萘洛尔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D]. 石英光. 郑州大学, 2014(02)
  • [8]曲安奈德与5-氟尿嘧啶联合应用在瘢痕疙瘩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 姚泉,马少林. 中国美容医学, 2013(12)
  • [9]低浓度5-氟尿嘧啶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瘢痕疙瘩临床疗效Meta分析[J]. 康伟明,张明谏,李敬永,徐敏.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0(02)
  • [10]激光对烧伤后瘢痕的诊治现状[J]. 陈晋宝,郝平. 临床医药实践, 2009(10)

标签:;  ;  ;  ;  

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阻断增生性瘢痕治疗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