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谈过程方法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申锐[1](2021)在《X公司软件项目开发模式转换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开发工作正如火如荼的进行,软件开发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以敏捷模型为代表的学派衍生出了很多以“敏捷”为核心的方法论,如极限编程XP,增量迭代Scrum方法,特性驱动开发FDD等。这些方法论围绕着以敏捷理论模型为核心管理为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利益,同时大多数管理者也对自身所使用的模式进行了改进。研究发现,当前以敏捷模型为管理理念的公司大多以多种混合式模式去管理团队,试图找到一种真正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敏捷方法,从而避免其自身使用敏捷模式下所产生的问题和不足。然而当企业在项目管理已经使用一种敏捷模式进行管理时候,如何安全高效地向另外一种敏捷模式进行转化,保证项目顺利进行,提高运行效率等成为了项目进行的难点。本论文的目标在于给出一种以敏捷思想为基础的Scrum方法下向混合式敏捷开发模式进行转换的方法,同时对两种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了X公司在使用敏捷模式所产生的不足以及改进措施。本文以X公司内部的项目Scrum为基础方法的敏捷模式的方案为例,对软件开发模式和模式转换的进行了介绍。以项目迭代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为核心,结合自身软件项目的特点,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开发过程与质量管理之间的联动、建立需求空间以完善追溯能力以及建立多团队间混合式协同机制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保证产品的质量。从而弥补了以Scrum方法下管理的不足。为保障转换的顺利进行,本文同时提出了两种模式转换的前提条件和转换的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包括确保需求空间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开发过程与质量管理之间联动的保障措施和模式转换对项目进度的保障措施。这些措施在X公司项目模式的转换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降低了转换的风险从而间接的降低了项目的运营成本。实践研究表明,敏捷开发的管理理念在实际生产中应更贴合实践,在没有完善的、统一的管理模式背景下,在实践中进行适当的模式调整能够更加顺利的完成后续任务,促使问题转化并提高整体运行效率从而保障高质量产品的交付。
徐磊[2](2020)在《MXCN公司质量管理改进研究》文中认为为客户和市场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壮大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客户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企业自身也在追求质量和成本的平衡,以求最大限度的让客户和消费者满意。所以,质量过硬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规范流程,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不断改进组织的整体业绩,提高顾客满意度,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益和利润。虽然MXCN公司作为行业内知名的企业之一,但在运营成本在不断增加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利润连年下滑,近年来更是陷入了亏损的境地。因此,对MXCN公司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不仅有助于扭转其当前的不利局面,更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本文以MXCN公司作为研究的对象,在阐述了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内容和关系,以及汽车行业质量管理常用的方法及工具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内外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结果进行解析,识别出MXCN公司当前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着内外审结果差异大、类似客诉问题反复发生、对供方疏于控制和管理、文件可操作性低、新品质量问题多发等五个问题点,并深入分析和指出了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为内审过程缺乏有效性、客诉解决制度不完善、供方质量管理程序不完善、文件维护机制不完善以及新品初期管理机制不完善;其次,结合MXCN公司实际现状,运用PDCA循环、防错法、8D等质量管理理论和工具,对相应过程的管理流程和方法设计了改进方案;最后,从制度、能力、文化三个方面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提出了保障措施,并且设定了改进后的目标值,用以评价改进的效果。综上所述,本文是从MXCN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问题为起点,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方案,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希望给面临类似问题的企业带来参考和借鉴作用。
程方鹏[3](2019)在《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历程回顾与体系建构》文中研究说明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学习和整理了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长久以来我国学者对教育管理学研究中方法的介绍大多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经验与研究方法,自身对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独创性和系统性研究存在不足,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客观上也受到了影响。因此,研究方法的不规范成了制约我国教育管理研究质量提升的瓶颈。本文通过对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历程回顾,求证教育管理学相关理论,并界定其核心概念,充分阐述了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所具有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着手建构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历程回顾。该部分主要包括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历程简述与文献梳理。教育管理作为人类社会活动,其研究方法的发展演进也不是空穴来风的。回顾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发展史,教育管理主要经历了“思辨研究范式”、“实证研究范式”、“人文理解主义范式”和“多元研究范式”的转变。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我国教育管理并没有上升为一门科学,其研究主要是对国外教育管理学着作的翻译,其内容也受凯洛夫教育学体系影响,放置在教育学体系中进行介绍。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管理才步入正途。本文着重通过对我国学者在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在分析既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研究思路与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专着、期刊论文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1978年—1986年)、发展阶段(1987年—1999年)、多元化阶段(2000年—至今),并阐明每个阶段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的发展状况、特点与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教育管理学理论分析与研究方法独特性。该部分包括界定核心概念和探讨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核心概念中对“方法”、“方法论”、“方法体系”以及“教育管理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等涵义进行界定并说明其适用范围。探讨教育管理学是否存在独特性的研究方法体系过程当中,通过引用库恩“范式”,同时结合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当中的运用,对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自身的演进脉络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从教育管理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理论层面展开对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存在独特性的论证。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也是为第三部分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建构。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前文对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历程回顾与理论依据分析,都是为研究方法体系的建构服务。该部分依据对教育管理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等方面独特性认识,立足于深入考察研究方法在学科形成过程中的运用与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建构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本文认为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主要内容是由上层哲学方法论、中层一般科学方法论、底层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三部分组成。其中,哲学方法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科学主义哲学与人文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统领的作用;一般科学方法论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系统方法、数学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其母系学科教育科学与管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自身发展形成的“自然融贯主义”研究范式、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方法和教育管理学具体研究方法(基本操作方法、数量化方法、辅助性方法),并从教育管理学具体方法的涵义及运用进行详细描述。
姜梁[4](2018)在《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无人机系统作为新兴高端装备,是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载体,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典型代表,已成为世界各国加强国防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装备。研究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等研究成果较多,但针对无人机行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相对较少,尤其在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复杂作用机理、融合度综合评价方面的研究甚少,相关问题研究亟待解决。本研究基于军民融合、协同管理、扎根理论、系统动力学等理论和方法,运用文献分析、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仿真、实证研究等方法,对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概念及内涵、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评价体系、推进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理论的扩展和完善,而且有助于为中国无人机行业以及其它行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梳理了本论文需要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阐述了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概念,详细分析了其内涵,揭示了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复杂属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采用扎根理论深入地挖掘了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要素,建立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素模型,实证研究确定了4种关键影响因素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为后续研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用机理及评价体系提供指标依据。结果表明:军民融合政策是前提,企业管理机制是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技术融合是基础。再次,分析了系统动力学方法在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研究应用的可行性,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用机理的因果回路图以及各主要变量间相互关系,构建了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用机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用Vensim PLE方法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动力学的引入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军民融合的理论研究。然后,基于德尔菲方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评价体系,确定了指标权值。并对三家典型代表的无人机企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水平进行实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为无人机国有企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客观量化的评价。最后,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从国家政策法规、企业管理机制、人才队伍和技术融合四个层面深入探讨和提出了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策略。
王昊伟[5](2017)在《企业质量管理与成本管控融合 ——以A选煤厂为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的竞争力,纷纷将目光放在了质量管理与成本管控上。企业通过质量管理和成本管控来提高顾客满意度,以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从顾客出发,是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努力调整以适应环境的表现。然而,质量管理往往为了追求高质量而忽略了对成本的管控,过高的质量标准反而不利于企业价值创造。同时,成本管控常常为了追求低成本,而限制质量管理的资源投入,导致质量下降,从而损害企业价值。为此,如何平衡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将质量管理和成本管控融合,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质量管理和成本管控融合为研究主线,以质量成本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分析现有质量管理与成本管控二分体系的局限性,探索二者融合的适应性,结合案例企业已有的融合管理基础,针对案例企业管理上的问题,从目标设定、内部报告体系、责任人激励三要素入手,建立质量管理和成本管控融合体系。本文的贡献点有三个。第一,对质量管理和成本管控各自的体系进行梳理,指出两个体系未能融合,会给管理带来重要负面影响。第二,结合案例企业实际情况,以质量成本为切入点,结合管控机制三要素,构建质量管理和成本管控的融合体系,并探讨其融合适应性。最后,本文通过对案例企业融合举措的建议,为质量管理和成本管控融合实践提供可行的思路。
黄真金[6](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申磊[7](2015)在《基于PDCA循环的城市配电网基建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用电需求快速增长,城市配电网规模迅速扩张,配电网基建项目质量管理也越来越收到供电企业和全社会的关注。由于配电网基建项目自身特性,质量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故而迫切需要分析并找出配电网基建项目的主要问题所在,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城市配电网基建项目的全过程实施项目质量管理。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现代项目质量管理基本概念和其理论体系;其次,以亲身参与的XWGZ配电网基建项目为例,分析配电网基建项目特性和质量影响要素,实施质量策划,确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计划、质量保证体系以及施工组织设计;再次,对XWGZ配电网基建项目施工准备、施工过程、项目重难点的质量控制进行了细致分析;最后,针对XWGZ配电网基建项目的质量检查与改进进行了深入讨论。为城市配电网基建项目质量管理提供了较好的参考,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徐鑫亮[8](2014)在《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的构建及其运行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工程装备(简称海装)是用于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大型工程装备及其辅助性装备。海装制造业目前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同时也存有潜在危机。项目化管理模式是我国海装制造企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若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某一个环节的决策出现失误,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延误,所以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对于海装制造企业非常重要。研究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的构建及其运行绩效,对于保证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并验证目前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是否合理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具体研究如下: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现状的研究,以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相关概念的介绍,分析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的现状以及项目决策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分析决策系统的构成要素并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其要素间的关系,构建决策制定、决策支持、决策执行、决策监督和决策评价五个子系统,并基于构成要素及子系统构建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其次,构建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运行绩效的评价模型。通过运用扎根理论对评价指标的选取,构建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的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ANP-FCE-DEMATEL综合评价方法,构建ANP-FCE-DEMATEL评价模型。再次,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对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的运行绩效评价进行实证分析。选取并介绍了较有代表性的海装制造企业,根据实际获得数据对该企业决策系统运行绩效进行建模与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运行的保障措施。从项目进度、质量、风险以及外部环境四个方面,提出可以保障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顺利运行的措施,保证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运行的效率。
王琛[9](2013)在《大型客机协同研制过程的质量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飞机产业是一项战略性高科技产业,被公认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民机作为飞机产业的重要一部分,其发展对提升我国飞机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国际影响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民机质量是民机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飞机产品质量,研究民机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民机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民机质量管理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实践经验;无法满足国内民机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民机研制遵循国际主流的“主制造商-供应商”全球协同研制模式,开展协同研制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技术研究非常必要。论文以此为背景,针对民机协同研制过程的质量信息特点和协同管理需求,深入研究了民机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首先,根据民机协同研制特点和业务流程,在分析大客协同质量管理特点基础上,结合协同管理需求,提出了面向大客协同质量管理业务的三维管理;该结构由产品生命周期维、供应商维和管理技术维组成,实现了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活动中的知识资源和管理理念的融会贯通;并以此建立了民机协同研制质量管理功能模型,针对民机质量管理全过程,提出了民机协同质量管理中需解决的人、物、信息等各方面的关键技术。其次,建立了协同质量管理信息模型。信息模型是进行质量信息管理的基础,完整有效地信息模型能为质量信息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本文首先介绍了产品信息建模技术以及其意义,详细分析了民机协同质量管理的信息数据,依据民机质量信息的管理需要,建立了基于域思想、元模型以及BOM结构的民机协同质量管理信息集成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详细阐述。该模型集成了三维的大客协同质量管理域中的所有质量信息模型,采用元模型(对象、质量属性、约束、操作)的表达方法,实现了民机产品质量信息的表达和管理,使协作企业与其它参与大客生产活动的成员间能够对质量信息实现共享,提高了生产效率。接着研究了面向质量的民机物料管理方法。在分析一般离散制造业物料分类管理方法和S公司已有的物料分类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民机物料质量管理的不足。针对民机物料特点,结合一般离散制造业物料分类指标,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适应面向质量的民机物料的评价指标与分类体系,并给出了该体系的评价指标和分类类型的详细描述。为使该分类方法广泛地应用于所有飞机物料,运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进行民机物料分类优化,实现物料良好分类,在此分类基础上建立了民机物料管理体系,对不同的物料类别,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实现物料本身及其质量信息的管理,提高其质量管理水平。再次,在分析民机供应商管理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供应商协同质量管理。供应商质量管理包含供应商的选择,绩效考核等诸多内容,本文重点研究了供应商的综合能力评价方法。针对国内民机制造业特点,在分析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技术和指标体系获取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供应商评估的质量指标体系,设计了一种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指标体系获取方法,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的供应商评估模型,并用实例予以说明,验证了可行性。该模型能够为民机企业进行供应商选择提供决策支持,对其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意义重大。最后,从实际问题出发,依据论文项目需求,将研究成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结构框架,进行数据库设计,建立了相应的功能模块,开发和实现了所研究的内容。该系统在企业实际应用效果良好,验证了本论文研究成果的可行性,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对提高民机协同研制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水平具有深刻的意义。
潘腾[10](2013)在《基于PDCA的电厂基建生产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电厂基建项目增多,五大电厂公司的装机容量与日俱增,电厂设备供不应求,加上基建工期缩短,导致设备出厂质量及安装、调试质量受到影响,难以保证新机组投产后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建生产一体化管理理念和模式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在分析基建生产一体化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引入质量管理理论,对PDCA循环理论进行重要阐述,列明其主要方法。同时,阐述电厂实行基建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主要背景,在详细分析电厂基建工程项目质量的构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一体化与基建、生产分开管理模式相比能够获得的主要优势进行分析,以此表明电厂实行基建生产一体化一体化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在相关理论基础上,阐述电厂基建生产一体化管理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在构建其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对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财务运营、物流控制、战略计划、技术信息6个主要模块进行分别解析,以此构建电厂基建生产一体化基本体系。对电厂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重点分析,阐明电厂项目质量的独特性。之后,以PDCA循环为为导线,提出在计划、实施、检查、总结4个阶段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电厂基建生产一体化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并以国华沧东电厂为案例,对提出的基建生产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和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运用模糊评价方法进行综合模糊评价,以此验证国华沧电的一体化效果。研究表明,加强基建生产一体化对于推进基建与生产管理体系无缝链接,提高企业生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试谈过程方法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过程方法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X公司软件项目开发模式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 |
2.1 软件开发过程管理 |
2.1.1 软件过程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
2.1.2 软件过程管理的理论体系 |
2.2 软件开发模式转换 |
2.2.1 软件开发模式转换的概念 |
2.2.2 软件开发模式转换场景的应用策略 |
2.2.3 敏捷开发模式的特点 |
2.2.4 敏捷开发模式的不足 |
2.3 混合型的敏捷开发管理模式 |
2.3.1 混合型的敏捷开发模式体系介绍 |
2.3.2 混合型的敏捷开发模式的特点 |
2.4 敏捷开发模式与混合式敏捷开发模式差异比较分析 |
2.4.1 敏捷开发模式与混合式敏捷开发模式需求管理分析 |
2.4.2 敏捷开发模式与混合式敏捷开发模式质量管理分析 |
2.4.3 敏捷开发模式与混合式敏捷开发模式迭代状态分析 |
3 X公司概况及软件项目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X公司及软件项目开发概况 |
3.2 现有开发模式 |
3.3 软件项目开发管理问题分析过程 |
3.4 软件项目开发管理问题分析结果 |
3.4.1 缺少开发过程与质量管理之间的联动 |
3.4.2 可追溯能力差 |
3.4.3 缺乏对多团队协作大型开发项目的有效管理方法 |
3.5 原因分析 |
4 X公司软件项目敏捷开发模式到混合式敏捷开发模式转换 |
4.1 X公司软件项目使用混合式敏捷开发框架介绍 |
4.2 敏捷开发模式到混合式敏捷开发模式的转换的前置条件 |
4.3 加强开发过程与质量管理之间的联动 |
4.4 建立需求空间管理机制增强可追溯能力 |
4.5 增强需求与开发和质量管理之间多团队的协作能力 |
4.5.1 建立以需求为驱动的任务迭代机制 |
4.5.2 使用混合式敏捷开发模式下的回归测试模型 |
5 敏捷开发模式到混合式敏捷开发模式转换的保障措施 |
5.1 确保需求空间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
5.2 开发过程与质量管理之间的联动的保障措施 |
5.3 转换对项目进度管理的保障措施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项目进度管理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2)MXCN公司质量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主要内容 |
2.1.1 质量管理的概念 |
2.1.2 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
2.2 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
2.2.1 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 |
2.2.2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内涵 |
2.3 汽车行业质量管理常用的方法及工具 |
2.3.1 常用工具 |
2.3.2 常用方法 |
第3章 MXCN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和现存问题 |
3.1 MXCN公司简介 |
3.2 MXCN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
3.2.1 组织架构及其职责分配 |
3.2.2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过程 |
3.2.3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运行监控 |
3.3 MXCN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结果与问题 |
3.3.1 内外审的结果与问题 |
3.3.2 管理评审的结果与问题 |
3.4 MXCN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内审过程缺乏有效性 |
3.4.2 客诉解决制度不完善 |
3.4.3 供方质量管理程序不完善 |
3.4.4 文件维护机制不完善 |
3.4.5 新品初期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4章 MXCN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案设计 |
4.1 内审过程有效性改进 |
4.1.1 提高内审员整体能力 |
4.1.2 完善内审方案和程序 |
4.2 客诉解决制度改进 |
4.3 供方质量管理程序改进 |
4.3.1 制定来料不良的处置流程 |
4.3.2 调整来料检验方法 |
4.3.3 明确供应商审核频度与细化供应商审核 |
4.3.4 设计供应商退出机制 |
4.4 文件维护机制改进对策 |
4.4.1 完善《文件及记录管理程序》 |
4.4.2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维护机制 |
4.5 新品初期管理制度改进 |
第5章 MXCN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保障措施与效果评价 |
5.1 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1 制度保障 |
5.1.2 能力保障 |
5.1.3 文化保障 |
5.2 改进效果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历程回顾与体系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1.“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相关文献趋势分析 |
2.文献分类综述 |
3.文献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一、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简述及文献梳理 |
(一)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简述 |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文献梳理 |
1.初期阶段(1978 年—1986 年) |
2.发展阶段(1987 年—1999 年) |
3.多元化阶段(2000 年—至今) |
二、教育管理学理论分析及研究方法独特性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方法 |
2.方法论 |
3.方法体系 |
4.范式 |
5.教育管理研究方法 |
6.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 |
(二)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 |
1.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自身的演进脉络 |
2.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独特性体现 |
三、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建构 |
(一)哲学方法论 |
1.哲学方法论的涵义 |
2.哲学方法论与教育管理学 |
(二)一般科学方法 |
1.自然科学方法与教育管理学 |
2.人文社会科学方法与教育管理学 |
(三)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 |
1.教育(科学)方法与管理(科学)方法的高度融合运用 |
2.教育管理学中的独特研究范式—“自然融贯主义” |
3.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方法 |
4.教育管理学具体研究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军民融合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军民融合相关研究现状 |
1.3.3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现状 |
1.3.4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方法与概念界定 |
2.1 军民融合理论要点 |
2.1.1 军民融合的概念 |
2.1.2 军民融合的核心要义 |
2.2 协同管理理论 |
2.2.1 协同与协同组织 |
2.2.2 协同管理特性 |
2.3 扎根理论 |
2.3.1 扎根理论介绍 |
2.3.2 扎根理论的思路 |
2.4 系统动力学 |
2.4.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原理 |
2.4.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模型特征 |
2.5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
2.5.1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
2.5.2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关键影响因素 |
3.1 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
3.1.1 研究方法 |
3.1.2 实施步骤 |
3.2 范畴提炼和模型构建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式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3 模型阐释分析 |
3.3.1 军民融合政策 |
3.3.2 企业管理机制 |
3.3.3 人才队伍建设 |
3.3.4 技术融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用机理 |
4.1 建模方法 |
4.1.1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则 |
4.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4.1.3 系统动力学软件介绍 |
4.1.4 系统动力学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4.2 模型构建 |
4.2.1 建模目的 |
4.2.2 系统边界 |
4.2.3 系统框架结构 |
4.2.4 系统模型构建 |
4.3 仿真与分析 |
4.3.1 参数的初始量化 |
4.3.2 模型有效性校验 |
4.3.3 仿真结果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评价体系 |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1.2 指标体系要素构建 |
5.2 体系评价方法 |
5.2.1 评价权重设定 |
5.2.2 模糊评价方法 |
5.3 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
5.3.1 实例简介 |
5.3.2 评价过程 |
5.3.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推进策略 |
6.1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策略的基本要素 |
6.2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政策推进策略 |
6.2.1 建立标准制度衔接的政策体系 |
6.2.2 建立统一规范的行业组织管理体系 |
6.2.3 建立准确清晰的工作运行体系 |
6.3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企业管理机制推进策略 |
6.3.1 企业多元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 |
6.3.2 企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策略 |
6.4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策略 |
6.4.1 构建完备人才队伍体系 |
6.4.2 改进人才培养机制 |
6.4.3 健全人才流动机制 |
6.4.4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
6.5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技术融合推进策略 |
6.5.1 技术融合创新体系建设 |
6.5.2 安全防护技术应用 |
6.5.3 军民共享通信网络技术融合 |
6.5.4 军民融合基础技术发展 |
6.5.5 军民融合技术标准发展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企业质量管理与成本管控融合 ——以A选煤厂为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基本框架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2章 质量成本管理理论概述 |
2.1 质量管理 |
2.2 全面质量管理 |
2.3 成本管控 |
2.4 质量成本管理 |
2.4.1 质量成本的定义与分类 |
2.4.2 质量成本的评估 |
2.4.3 报告质量成本信息 |
2.4.4 质量成本信息的战略地位 |
2.4.5 质量业绩报告 |
2.4.6 质量成本的研究发展 |
2.5 质量管理与成本管控融合的几个问题 |
第3章 A选煤厂质量体系与成本管理的评析 |
3.1 企业概况 |
3.2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 |
3.2.1 产品质量指标 |
3.2.2 产品质量管理 |
3.2.3 全面质量管理办法 |
3.2.4 全面质量考核办法 |
3.2.5 质量管理的成效 |
3.3 A选煤厂的成本管理 |
3.3.1 成本管理原则 |
3.3.2 具体实施办法 |
3.3.3 成本费用原始凭证 |
3.4 A选煤厂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的评析 |
3.4.1 成本管理的评析 |
3.4.2 质量体系的评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质量管理与成本管控融合的问题剖析 |
4.1 融合的适应性 |
4.2 改进前的调研工作 |
4.2.1 融合的管理基础 |
4.2.2 融合的弱点 |
4.3 剖析导致问题的原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制定适宜融合举措和行动 |
5.1 融合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
5.2 融合举措的提出 |
5.3 落实具体行动 |
5.3.1 质量成本体系的建立 |
5.3.2 质量作业的识别 |
5.3.3 增设质量作业科目 |
5.3.4 关注部门间的协同管理 |
5.3.5 质量成本的内部报告体系设计 |
5.3.6 质量成本的责任人激励 |
5.4 本章小结:预期的效果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3 本文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考试学研究 |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结果 |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7)基于PDCA循环的城市配电网基建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 |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
2 项目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
2.1 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1 项目 |
2.1.2 项目管理 |
2.1.3 质量管理 |
2.1.4 项目质量与项目质量管理 |
2.1.5 项目质量管理与一般质量管理的区别 |
2.2 项目质量管理原理 |
2.2.1 项目质量规划原理 |
2.2.2 项目质量保障原理 |
2.2.3 项目质量控制原理 |
2.3 项目质量管理中城市配电网基建项目特性 |
2.3.1 城市配电网基建项目的一般特性 |
2.3.2 城市配电网基建项目的内在特性 |
2.3.3 城市配电网基建项目质量管理主要影响要素 |
2.4 PDCA循环 |
2.4.1 PDCA循环概述 |
2.4.2 PDCA循环的主要内容 |
2.4.3 PDCA循环的基本特点 |
3 XWGZ项目的质量策划 |
3.1 XWGZ项目概况 |
3.1.1 项目简介 |
3.1.2 项目特点 |
3.1.3 项目质量要求 |
3.2 XWGZ项目的质量方针、目标、计划与保证体系 |
3.2.1 项目的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的确立 |
3.2.2 项目质量计划的编制 |
3.2.3 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
3.3 XWGZ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
3.3.1 项目质量的管理措施 |
3.3.2 项目质量的组织措施 |
3.3.3 项目质量的技术措施 |
3.3.4 项目质量的管理制度 |
4 XWGZ项目的质量控制 |
4.1 项目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
4.2 项目实施阶段质量控制 |
4.2.1 原料及器材质量控制 |
4.2.2 杆塔基础及基础埋设质量控制 |
4.2.3 杆塔组立及绝缘子安装质量控制 |
4.2.4 导线架设质量控制 |
4.2.5 电气设备安装质量控制 |
4.2.6 电缆敷设质量控制 |
4.3 项目重难点质量控制 |
5 XWGZ项目的质量改进 |
5.1 XWGZ项目的质量检查 |
5.1.1 自检互检 |
5.1.2 专业班组自检 |
5.1.3 公司级质量检查 |
5.1.4 质检部门检查 |
5.1.5 工程验收 |
5.2 XWGZ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1 施工人员质量意识不足 |
5.2.2 施工管理水平不足 |
5.2.3 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不系统 |
5.2.4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
5.3 XWGZ项目的质量改进措施 |
5.3.1 人员素质改进措施 |
5.3.2 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改进措施 |
5.3.3 工程材料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
5.3.4 施工方法管理改进措施 |
5.3.5 施工环境管理改进措施 |
5.3.6 强化质量管理体系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的构建及其运行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立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总体思路及研究内容 |
1.3.1 总体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之处 |
第2章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的现状 |
2.1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的现状 |
2.1.1 海洋工程装备概述 |
2.1.2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的现状分析 |
2.2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的现状分析 |
2.2.1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的概念 |
2.2.2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的构成分析 |
3.1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的概念及框架 |
3.1.1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的概念 |
3.1.2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的框架 |
3.2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的构成要素 |
3.2.1 决策系统的输入构成要素 |
3.2.2 决策系统的主体构成要素 |
3.2.3 决策系统的输出构成要素 |
3.3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构成要素间的关系 |
3.3.1 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及步骤 |
3.3.2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模型的构建 |
4.1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的构建思想 |
4.1.1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的构成原理 |
4.1.2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的支撑体系 |
4.1.3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的逻辑体系 |
4.2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的子系统构成 |
4.2.1 决策制定子系统 |
4.2.2 决策支持子系统 |
4.2.3 决策执行子系统 |
4.2.4 决策监督子系统 |
4.2.5 决策评价子系统 |
4.3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的决策运行程序分析 |
4.3.1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运行程序的准备阶段 |
4.3.2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运行程序的制定阶段 |
4.3.3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运行程序的实施阶段 |
4.3.4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运行程序的反馈阶段 |
4.3.5 决策各子系统与决策运行程序间的关系 |
4.4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的构建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运行绩效的评价研究 |
5.1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运行绩效的评价概述 |
5.2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
5.3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5.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4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运行绩效的评价方法 |
5.4.1 AFD综合评价法的适用性分析 |
5.4.2 AFD综合评价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运行绩效的实证分析 |
6.1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的选取与概况 |
6.2 运用AFD评价模型的决策系统运行绩效评价 |
6.2.1 建立项目决策系统评价指标网络层次 |
6.2.2 确定项目决策系统因素集和评语集 |
6.2.3 确定项目决策系统评价指标权重 |
6.2.4 确定项目决策系统模糊判断矩阵 |
6.2.5 项目决策系统模糊综合评价关系计算 |
6.2.6 项目决策系统因素关系程度分析 |
6.3 评价结果分析 |
6.3.1 指标影响程度分析 |
6.3.2 项目决策系统运行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运行的保障措施 |
7.1 加强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进度控制保障措施 |
7.1.1 海装制造企业项目进度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7.1.2 海装制造企业项目进度监控系统的方案设计 |
7.2 加强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质量控制保障措施 |
7.2.1 项目质量控制的原则 |
7.2.2 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 |
7.2.3 项目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控制 |
7.3 加强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风险控制保障措施 |
7.3.1 项目风险监控的目标 |
7.3.2 基于信息流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过程 |
7.3.3 项目风险监控方法 |
7.4 加强我国海装制造企业外部环境保障措施 |
7.4.1 政治要素保障措施 |
7.4.2 经济要素保障措施 |
7.4.3 社会要素保障措施 |
7.4.4 科技要素保障措施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9)大型客机协同研制过程的质量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民机发展的战略意义 |
1.1.2 民机协同研制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2.1 目前民机协同研制过程中质量管理现状 |
1.1.2.2 目前民机协同研制过程中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
1.1.3 课题来源 |
1.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民机协同研制质量管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1 民机协同研制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1.2.1.2 协同研制质量管理发展趋势 |
1.2.2 质量管理中若干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2.1 质量管理信息模型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2.2 协同制造中面向质量的物料管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2.3 协同制造中供应商管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客协同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
2.1 大客协同研制及其特点 |
2.1.1 大客制造业的特点 |
2.1.2 大客协同研制组织模式及特点 |
2.1.3 大客协同研制业务流程分析 |
2.2 大客协同质量管理 |
2.2.1 大客协同质量管理内容 |
2.2.2 大客协同质量管理特点 |
2.3 大客协同质量管理体系框架 |
2.3.1 大客协同质量管理业务框架 |
2.3.2 协同质量管理体系框架 |
2.3.3 协同质量管理功能模型 |
2.3.4 协同质量管理关键技术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客协同质量管理信息模型研究 |
3.1 产品信息建模技术 |
3.1.1 产品信息建模技术简介 |
3.1.2 当前信息建模技术的不足 |
3.2 大客协同质量管理信息模型的分析 |
3.2.1 大客协同质量管理信息建模的意义 |
3.2.2 大客协同质量管理信息模型的现实需求 |
3.3 大客协同质量管理信息建模思路 |
3.3.1 大客协同质量管理的数据分析 |
3.3.2 大客协同质量管理信息模型架构 |
3.4 大客协同质量管理信息模型研究 |
3.4.1 大客协同质量管理域 |
3.4.2 元模型 |
3.4.2.1 质量管理对象 |
3.4.2.2 质量管理属性 |
3.4.2.3 质量约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SVM 分类的民机物料质量管理 |
4.1 面向质量的民机物料的分类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4.1.1 民机物料分类分析 |
4.1.1.1 离散型制造业物料分类指标 |
4.1.1.2 民机物料的特点分析 |
4.1.1.3 S 公司原物料分类分析 |
4.1.2 面向质量的民机物料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4.1.2.1 设计思路 |
4.1.2.2 民机物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3 面向质量的民机物料的分类体系的确定 |
4.1.3.1 传统分类方法分析 |
4.1.3.2 面向质量物料分类的设计思路 |
4.1.3.3 面向质量的民机物料的分类体系的建立 |
4.2 民机物料分类的 SVM 研究 |
4.2.1 SVM 综述 |
4.2.2 SVM 分类方法的选择 |
4.2.3 民机物料的 SVM 方法研究与实现 |
4.2.3.1 提取民机物料信息 |
4.2.3.2 评价指标数量化 |
4.2.3.3 抽取民机物料样本 |
4.2.3.4 利用 LibSvm 建立支持向量机分类器 |
4.2.4 民机物料分类的 SVM 优化 |
4.2.4.1 基本参数 s、t、v 的确定 |
4.2.4.2 核函数参数 g 与惩罚因子 c 的确定 |
4.3 面向质量的民机物料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应商评估及协同质量管理研究 |
5.1 民机供应商管理特点 |
5.2 民机供应商协同质量管理 |
5.2.1 供应商协同质量管理概念 |
5.2.2 供应商协同质量管理内容 |
5.3 民机供应商评估 |
5.3.1 供应商评估综述 |
5.3.2 民机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
5.3.3 民机供应商评估模型与算法研究 |
5.3.4 应用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客协同质量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
6.1 系统开发背景与环境 |
6.1.1 系统开发目标 |
6.1.2 系统开发环境及工具选择 |
6.2 系统开发 |
6.2.1 系统数据库设计 |
6.2.2 系统开发结构 |
6.2.3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6.2.4 主要模块的设计 |
6.3 系统实现 |
6.3.1 质量信息管理页面 |
6.3.2 供应商质量管理页面 |
6.3.3 物料质量管理页面 |
6.3.4 质量协同管理页面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课题研究成果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图表清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录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基于PDCA的电厂基建生产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4 本文研究方案及难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PDCA 循环相关理论和方法概述 |
2.1 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
2.1.1 质量与质量管理 |
2.1.2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
2.1.3 过程控制 |
2.2 PDCA 循环理论方法概述 |
2.2.1 PDCA 循环基础理论 |
2.2.2 PDCA 循环基本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厂基建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分析 |
3.1 电厂基建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背景 |
3.2 电厂基建环节项目质量的构成及其特点 |
3.2.1 电厂基建环节项目质量的构成 |
3.2.2 电厂基建环节项目质量基本特点 |
3.3 电厂生产环节质量的构成及其特点 |
3.3.1 电厂生产环节质量的构成 |
3.3.2 电厂生产环节质量基本特点 |
3.4 电厂基建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优势分析 |
3.4.1 基建、生产分开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研究 |
3.4.2 基建生产一体化模式与分开管理模式的优势比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 PDCA 的电厂基建生产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
4.1 电厂基建生产一体化管理体系设计原则 |
4.2 电厂基建生产一体化管理平台构建及其模块解析 |
4.2.1 电厂基建生产一体化管理平台构建 |
4.2.2 电厂基建生产一体化管理体系模块解析 |
4.3 电厂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4.3.1 电厂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 |
4.3.2 电厂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 |
4.4 基于 PDCA 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
4.4.1 计划阶段 |
4.4.2 执行阶段 |
4.4.3 检查阶段 |
4.4.4 总结阶段 |
4.4.5 基建生产一体化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研究 |
5.1 项目概况 |
5.2 基建生产一体化体系设计 |
5.2.1 管理实施思路 |
5.2.2 组织框架 |
5.2.3 保障体系 |
5.3 基建生产一体化实施过程 |
5.4 基建生产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效果评估 |
5.4.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基本理论 |
5.4.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效果评估的应用 |
5.5 基建生产一体化应用有效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试谈过程方法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X公司软件项目开发模式转换研究[D]. 申锐.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MXCN公司质量管理改进研究[D]. 徐磊. 吉林大学, 2020(08)
- [3]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历程回顾与体系建构[D]. 程方鹏.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4]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D]. 姜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5]企业质量管理与成本管控融合 ——以A选煤厂为案例研究[D]. 王昊伟. 厦门大学, 2017(08)
- [6]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7]基于PDCA循环的城市配电网基建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申磊.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2)
- [8]我国海装制造企业项目决策系统的构建及其运行绩效评价研究[D]. 徐鑫亮.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6)
- [9]大型客机协同研制过程的质量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王琛. 上海大学, 2013(06)
- [10]基于PDCA的电厂基建生产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 潘腾.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