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患儿尿脱氧吡啶啉变化的临床意义

肾病综合征患儿尿脱氧吡啶啉变化的临床意义

一、肾病综合征患儿尿脱氧吡啶啉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赵蕾,陈宗涛,孙丽,鲜小英[1](2020)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与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伴不同程度的骨破坏,而骨破坏的发生主要由骨重建平衡被打破导致。骨重建是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相对作用的一个平衡过程,这种相对作用平衡过程的维持与骨密度息息相关。骨重建过程中若骨代谢相关指标发生任何变化均会导致骨密度改变,如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会导致骨吸收量减少,降低骨密度,增加骨脆性,骨折发生风险随之增加;反之,成骨细胞活性增加,则会导致骨密度增加,加速骨硬化。可见,RA患者骨质破坏过程中骨代谢与骨密度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探求骨代谢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可能对未来RA患者的骨破坏以及关节损伤早期评估或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谢蓉蓉[2](2019)在《环磷酰胺对男童性腺的远期影响及GnRH拮抗剂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PA)作为一种细胞毒性烷化剂和免疫抑制剂,具有抗肿瘤和免疫抑制作用,是儿科领域各类恶性肿瘤、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常用治疗药物之一。也正是由于其具有细胞毒性,特异性不强,环磷酰胺具有一定副作用,尤其在性腺损害方面。生殖系统对化学毒物反应相当敏感,在其他系统尚未出现毒性反应前,生殖系统可能已经受损伤。随着儿童肿瘤和一些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长期生存率的不断提高,这部分幸存者进入成年后的远期生活质量,尤其是性腺功能,逐渐引起医患双方的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发现[1],患儿接受环磷酰胺治疗的年龄越小,远期睾丸组织所有的损害就越小,可能与其性腺增殖尚未启动有关。这项研究结果提示,在生精细胞的增殖处于不分化状态时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可避免其受抗肿瘤药物的损伤,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法。因此,在使用环磷酰胺时,针对性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从而抑制睾丸或卵巢功能,将有可能保护使用性腺毒性药物后的性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ntagonists,GnRHant)可以通过竞争性阻断下丘脑GnRH受体而直接引起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快速抑制。故本课题对曾经接受过环磷酰胺静脉冲击治疗的男性患儿进入成年后进行远期回顾性随访研究,评估这部分患儿的性腺影响;建立环磷酰胺诱导的青春期大鼠睾丸功能远期损害的动物模型,并通过GnRH拮抗剂干预上述大鼠模型,研究GnRH拮抗剂能否改善远期的性腺损害及初步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对男童性腺远期影响的单中心临床观察目的: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研究环磷酰胺静脉冲击治疗对男性患儿睾丸的远期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3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接受环磷酰胺静脉冲击治疗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患儿的资料,对停用环磷酰胺5年以上的患者进行远期随访评估。随访内容如下:一般体格检查,外生殖器检查评估,开始使用环磷酰胺时的年龄,随访时的年龄,随访时的停药时间,环磷酰胺用药情况(累积剂量及疗程次数),血清相关性激素水平的测定,超声检测睾丸容积等。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男性患儿共53例,电话成功随访到19例,开始用药年龄为7-16岁,累积剂量为32-210mg/kg,累积使用疗程为2-16次,随访时年龄为16-25岁,停用环磷酰胺时间为5-11年,其中前来我院参加体检者共9例,身高、体重、体检睾丸容积和超声下测量睾丸体积无异常,性激素水平(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抑制素B、泌乳素PRL)和同龄男性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其中1例FSH水平偏高。结论:在儿童期接受环磷酰胺临床常规剂量静脉冲击治疗并停药5~11年后的青年未婚男性的睾丸体积、性激素水平、遗精年龄未见明显变化,有待今后进一步继续随访作全面评估。第二部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改善环磷酰胺致幼鼠远期睾丸损伤的实验研究目的:随着儿童期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存活率不断提高,维持患儿化疗后性腺的正常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纵向探讨GnRH拮抗剂是否可以减轻青春期大鼠环磷酰胺诱导的远期睾丸损伤。方法:将24只5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1)正常对照组,(2)环磷酰胺组,(3)GnRH拮抗剂+环磷酰胺组,(4)GnRH拮抗剂组。环磷酰胺按100 mg/kg腹腔注射,仅一次;GnRH拮抗剂在环磷酰胺注射前一小时开始腹腔注射,按0.1 mg/kg,每周3次,共持续4周。于结束用药9周经过一个生精周期后,比较各组雄鼠体重和睾丸重量,血清性激素水平(睾酮T,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抑制素B),光镜下观察各组睾丸组织形态学改变,以及采用免疫组化法、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睾丸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的表达情况。结果:GnRH拮抗剂组大鼠睾丸组织形态学和雄激素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没有显着性改变,GnRH拮抗剂+环磷酰胺组大鼠体重、雄激素受体m RNA和蛋白表达均比环磷酰胺组大鼠显着性增高,与对照组及GnRH拮抗剂组没显着性差异,光镜下GnRH拮抗剂+环磷酰胺组雄鼠睾丸组织形态的损伤程度包括曲细精管的不规则形态、减少的Sertoli细胞及各级生精细胞,减少的管腔内精子细胞数量等较环磷酰胺损伤组改善,雄激素受体表达同样比环磷酰胺组大鼠有所改善。然而各组睾丸重量和血清睾酮、AMH、Inh B没有显着性差异改变。结论:青春期雄鼠采用GnRH拮抗剂可以通过增加睾丸中的雄激素受体表达来安全保护环磷酰胺诱导的远期睾丸损伤。

唐蓉蓉,王冰[3](2018)在《地黄叶总苷胶囊联合羟苯磺酸钙分散片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地黄叶总苷胶囊联合羟苯磺酸钙分散片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8月山东省泰山医院治疗的9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区组设计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羟苯磺酸钙分散片,0.5 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地黄叶总苷胶囊,2粒/次,2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尿液和血清指标、肾脏超声学指标、骨代谢相关指标和炎症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1%、93.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 h尿蛋白(24 h Upro)、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显着降低,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清除率(Ccr)均显着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24 h Upro、SCr、BUN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Alb、Ccr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肾动脉内径(D)、肾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Vmax)显着升高,肾动脉阻力指数(RI)显着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肾动脉D、Vmax显着高于对照组,RI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尿DPD/Cr显着升高,血全段甲状旁腺素(i PTH)显着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尿DPD/Cr和血i PTH水平均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IL-4和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炎性指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黄叶总苷胶囊联合羟苯磺酸钙分散片治疗肾病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着改善肾功能和骨代谢指标,减轻炎性反应,安全性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崔坤华[4](2018)在《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敏感性及骨代谢标志物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通过肾病综合征患儿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的不同,将肾病综合征分为激素敏感型和激素耐药型。通过检测肾病综合征患儿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从基因水平来预测肾病综合征患儿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同时检测活性维生素D治疗前后骨代谢标志物,从基因水平预测肾病综合征患儿发生骨质疏松症风险以及对活性维生素D治疗效果的评估。[方法]收集我科2015年至2016年住院部确诊肾病综合征70例患儿。在入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抽血分别送检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骨代谢标志物,在接受骨化三醇(0.25ug,qd)治疗2周后再次凌晨空腹抽血查骨代谢标志物。确诊肾病综合征后接受足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4周(泼尼松2mg/kg,最大量(?)60mg),后根据尿蛋白转阴情况,将肾病综合征分为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42例与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28例。在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与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两组之间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型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比较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与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两组之间基因型分布情况,已期从基因水平预测肾病综合征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再将7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按照不同的基因型分为TT组、Tt组、tt组,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情况。再分别比较三种基因型患儿经骨化三醇治疗2周后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情况。[结果]1.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与肾病综合征患儿激素治疗敏感性关系:在7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其中激素敏感型42例,激素耐药型28例。在42例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TT基因型频率57.1%,在28例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TT基因型频率57.1%,(P=1.000)。在42例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Tt基因型频率26.2%,在28例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Tt基因型频率25.0%,(P=0.911)。在42例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tt基因型频率16.7%,在28例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tt基因型频率17.9%,(P=0.897)。在42例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T基因频率70.2%,t基因频率29.8%,在28例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T基因频率69.6%,t基因频率30.4%,(P=0.096)。等位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在激素敏感型与激素耐药型之间无统计学意义。2.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不同基因型之间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情况:在7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中,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钙、磷、碱性磷酸酶在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三种基因型(TT,Tt,tt)之间的F值分别为:0.574,2.973,1.947,2.566,0.423,0.242,P 值均大于 0.05;镁在维生素 D 受体 TaqI基因三种基因型(TT,Tt,tt)之间的F值9.278,P值小于0.001。在骨化三醇治疗前,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钙、磷、碱性磷酸酶在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三种基因型(TT,Tt,tt)之间的分布没有意义;镁在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三种基因型(TT,Tt,tt)之间的分布有意义,镁在TT基因型与Tt基因型之间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在TT基因型与tt基因型之间的分布有意义,在Tt基因型与tt基因型之间的分布有意义。3.经骨化三醇治疗2周后不同基因型患儿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情况:在TT基因型患儿中,经骨化三醇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骨代谢标志物对比,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镁、磷、碱性磷酸酶t值分别为:0.796,0.290,(0.295,0.574,0.830,0.933,P 值均大于 0.05;钙t 值为 4.301,P 值小于 0.001。在TT基因型患儿中,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镁、磷、碱性磷酸酶在骨化三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钙在骨化三醇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在Tt基因型患儿中,经骨化三醇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骨代谢标志物对比,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钙、镁、磷、碱性磷酸酶t值分别为:0.722,1.298,1.391,1.511,1.671,1.045,0.368,P 值均大于 0.05。在 Tt 基因型患儿中,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钙、镁、磷、碱性磷酸酶在骨化三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在tt基因型患儿中,经骨化三醇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骨代谢标志物对比,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镁、磷、碱性磷酸酶t值分别为:1.168,1.755,1.787,2.344,1.777,1.808,P 值均大于 0.05;钙t值为2.458,P值小于0.005。在tt基因型患儿中,降钙素、25(OH)D3、甲状旁腺激素、镁、磷、碱性磷酸酶在骨化三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钙在骨化三醇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不能预测肾病综合征患儿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不能作为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的标志基因。2.在肾病综合征患儿中,维生素D受体TaqI多态性不能评估骨质疏松风险。3.TT基因型及tt基因型对骨化三醇治疗的反应性更好,经骨化三醇治疗2周后血清钙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升高,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明显减低。

崔坤华,李琪[5](2017)在《儿童骨代谢标志物》文中认为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年龄阶段骨骼的生长存在不均衡性,且容易受疾病、外界环境、药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建立儿童特异的骨代谢标志物十分重要。骨代谢的检测方法很多,传统的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辐射剂量低,精度及准确度高,且为无创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儿童骨骼系统疾病的检测,但其测定的骨密度反映的是一段时间内骨骼的静态状况,不能反映骨组织的动态本质,不能早期反映骨量的丢失,易导致骨质疏松的漏诊及误诊。而骨代谢标志物能反映骨代谢转换的动态情况,能反映骨代谢的早期灵敏变化,其测量可以早期评估骨代谢性疾病及监测治疗效果,联合骨密度检测能更准确地评估骨量的丢失,减少骨质疏松的漏诊及误诊。本文综述儿童骨代谢标志物特点及其意义,儿童参考范围、临床应用及影响因素等。以期早期发现儿童骨量的变化,对儿童骨骼系统疾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儿骨骼系统疾病的近期及远期预后,进而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吴雅莉[6](2016)在《探讨泼尼松(Pred)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骨吸收的变化及α-D3的干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泼尼松(Pred)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骨吸收的变化及α-D3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40例,对患者行泼尼松(Pred)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的血钙、尿脱氧吡啶啉(PDP)、血全段甲状旁腺素(i PTH),并与健康体验者比较;把40例PNS患者在Pred治疗6周后,随机分成甲、乙2组,各20例,甲组行Pred治疗,乙组在甲组基础上行α-D3治疗。2周后,同样检测上述各项指标。结果在Pred治疗前,与健康者比较,PNS患者的尿PDP排泄率和血i PTH浓度更高(P<0.05)、血钙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Pred治疗后,与Pred治疗前相比,PNS患者的尿PDP排泄率和血i PTH浓度更高(P<0.05)、血钙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乙组比较,甲组患者的尿PDP排泄率和血i PTH浓度更低(P<0.05)、血钙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PNS患者行Pred后,骨吸收增加,α-D3的干预后,可有效地降低骨吸收,可有效防止骨质疏松症。

付书琴[7](2014)在《学龄前肾病综合征儿童血清DKK-1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变化及不同剂量钙及维生素D3对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清DKK-1(Dickkopf-1)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acidphosphatase,TRACP-5b)在学龄前肾病综合征患儿中的意义,以及补充不同剂量钙及维生素D3对DKK-1及TRACP-5b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并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学龄前儿童50例为研究对象,男3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19±0.98)岁。在诊断明确后随机分为2组,于治疗前空腹12小时采静脉血测定其血钙、血磷、TRACP-5b、DKK-1、25(OH)D3。两组均给予足量糖皮质激素进行诱导缓解和巩固维持。组1给予600mg钙+200IU维生素D3(n=25),组2给予900mg钙+300IU维生素D3(n=25),健康学龄前儿童20例,设为正常对照组,年龄、性别与治疗组相比无差异,不给予任何药物治疗。组1与组2给予肾病综合征患儿膳食指导,观察各组的一般资料、尿常规、血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血脂水平。随访时间从患儿确诊后开始,随访时间6个月。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每周监测1次尿常规,每3个月监测血钙、血磷、TRACP-5b、DKK-1、25(OH)D3,以及血清白蛋白(Alb)、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变化。结果1组1和组2在治疗前的DKK-1、TRACP-5b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的DKK-1、TRACP-5b较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1与组2两组患儿血DKK-1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推断组1与组2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有差异。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在α=0.05/3检验水准下,DKK-1均随治疗时间增长而下降,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α)。而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α)。3组1与组2两组患儿血TRACP-5b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推断组1与组2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有差异。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在α=0.05/3检验水准下,TRACP-5b均随治疗时间增长而下降,两相邻时间点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α)。450例患儿血清DKK-1、TRACP-5b水平与相关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治疗前患儿的血清DKK-1水平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0.451,P=0.011<0.05),DKK-1水平与血钙、血磷、血浆白蛋白、25(OH)D3无相关性(均P>0.05)。治疗前患儿的血清TRACP-5b水平与血钙、24小时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均P<0.05),TRACP-5b水平与血磷、白蛋白、25(OH)D3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1.学龄前NS患儿在疾病初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已有DKK-1、TRACP-5b的显着升高,存在骨代谢异常。2.学龄前NS患儿DKK-1较正常同龄儿相比明显升高, DKK-1作为骨形成标志物可做为肾病综合征患儿早期反映骨代谢异常的指标之一。3.学龄前NS患儿TRACP-5b较正常同龄儿相比明显升高,TRACP-5b作为骨吸收标志物可作为肾病综合征患儿早期反应骨代谢异常的指标之一。4.学龄前NS患儿在肾病综合征膳食指导的基础上补充600mg钙同时补充200IU维生素D3,即可纠正骨代谢异常。

吴雪平,郝丽,刘桂凌[8](2013)在《泼尼松治疗肾病综合征骨吸收的变化及α-D3的干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泼尼松(Pred)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骨吸收的变化及α-D3的干预效果。方法①选择确诊为PNS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Pred治疗前(PNS治疗前组)、治疗6周后(PNS治疗6周后组)分别留取血、尿标本检测血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血钙及尿脱氧吡啶啉(DPD),并与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健康组)28例对照。②30例PNS患者在Pred治疗6周后随机分为Pred组和Pred+α-D3组,2周后两组分别留取血、尿标本检测上述各项指标。结果①PNS治疗前组,尿DPD排泄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血iPTH浓度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血钙浓度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PNS治疗6周后组尿DPD排泄率明显高于PNS治疗前组(P<0.01),血iPTH浓度明显高于PNS治疗前组(P<0.01);血钙浓度无明显变化。③Pred+α-D3组与Pred组比较,尿DPD排泄率明显降低(P<0.01),血iPTH浓度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钙浓度无明显变化。结论α-D3能有效减少PNS患者的骨吸收,从而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

吴雪平[9](2013)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及阿法骨化醇干预后尿DPD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是病因不明的肾小球疾病引起的临床症候群,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激素疗法为目前诱导PNS缓解的首选药物,且用药剂量大、疗程长。而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糖皮质激素(Glueoeortieoid,GC)的主要副作用之一。PNS患者由于其病理生理改变可致钙、维生素D、甲状旁腺功能等一系列内分泌代谢功能的异常,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骨代谢改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量减少,治疗剂量的GC的长期应用进一步加重其骨代谢的变化,明显增加了PNS患者OP及骨折的发生率[1]。既往对PNS患者所发生的OP的研究中,认为主要是骨合成功能的下降,而关于骨吸收功能的研究甚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代谢性骨病的深入研究,认为骨有机质破坏后的产物——脱氧吡啶啉(Deoxypryidinoline,DPD)能反映骨吸收的变化,是骨吸收特异性的生化标志[2]。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泼尼松治疗的PNS及阿法骨化醇(生产企业:南通华山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065商品名:法能)干预后,患者尿DPD排泄率的观察,一方面探讨PNS患者在泼尼松治疗的不同阶段其骨吸收功能的变化,以及阿法骨化醇的应用对PNS患者骨吸收功能的影响;另一方面探讨监测尿DPD排泄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06~2013.06在我科住院及门诊临床确诊为PNS的初发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PNS组),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GC组(单纯泼尼松治疗组)和干预组(泼尼松+阿法骨化醇治疗组)。另选择我院健康体检者28例为正常对照组(Normalcontrol group, NC组)。GC组和干预组根据治疗进程,分为治疗前、治疗8周后(足量泼尼松治疗8周后)、减量后(泼尼松减至10mg/d,隔日顿服4周)和停药后(停用泼尼松超过4周)。GC组给予泼尼松lmg/kg·d(按标准体重计算),最大剂量为60mg,顿服给药,8~12周后逐渐减量,小剂量长期维持,最终停药;干预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加用阿法骨化醇0.5μg/d口服。在治疗的各阶段,观察尿DPD排泄率的变化,尿DPD排泄率是指:尿DPD与尿肌酐(Creatinine,Cr)的比值,即:尿DPD/Cr,并观察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腰椎(L1~L4)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血白蛋白(albumin,ALB)、血Ca2+、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ours urine protein quantitative,24hu-Tp)的变化。NC组同法检测上述各指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值采用x±s表示,各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回归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实际纳入研究对象共66例,NC组28例,PNS组38例,其中PNS组又分为GC组18例,干预组20例。各组入选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GC组与干预组在病程上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血ALB、血Ca2+、24hu-Tp:PNS组血ALB较NC组明显降低,24hu-Tp明显升高(P<0.01,P<0.01),干预组和GC组比较,血ALB、24hu-Tp无明显差异,血Ca2+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尿DPD/Cr、血iPTH、BMD:PNS组尿DPD/Cr、血iPTH较N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MD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在GC组中,随着足量GC的应用,治疗8周后及减量后与治疗前比较,尿DPD/Cr、血iPTH均进一步升高(P<0.01,P<0.01),而治疗8周后,腰椎BMD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减量后,腰椎BMD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1);停药后,尿DPD/Cr、血iPTH均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腰椎BMD仍明显降低(P<0.01)。4.干预组与GC组比较:在治疗开始后的各阶段,干预组与GC组比较,尿DPD/Cr、血iPTH均明显减低(P<0.01,P<0.01);减量后及停药后,干预组与GC组比较,腰椎BMD值均明显升高(P<0.01,P<0.01)。5.PNS患者尚未应用GC治疗时,其尿DPD/Cr值与血ALB呈负相关,但相关性较弱(r=-0.2057),与24hu-Tp呈正相关(r=0.7896);GC组患者,在治疗开始后,其尿DPD/Cr值的变化与血iPTH呈正相关(r=0.7851),与血钙无明显相关性(r=-0.0923),与GC累积量呈正相关(r=0.8205)。结论1.PNS患者本身存在骨吸收增加。2.PNS患者经泼尼松治疗后,其骨吸收进一步增加,腰椎BMD随之出现下降。3.尿DPD/Cr是反映骨吸收的一项敏感而特异的指标,能及时反应骨代谢的变化,而BMD测定不能反应早期的骨量减少。4.早期阿法骨化醇干预能减少PNS患者的骨吸收,可一定程度上预防PNS患者并发OP。

时春明[10](2013)在《化疗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代谢近期影响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化疗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患儿骨代谢的近期影响,比较不同疗程对骨代谢改变的差异。方法:采取ALL患儿的116例血清样本,利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骨代谢指标:血清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TX)。治疗方案为2008-CCLG,时间点分别为:19例诱导缓解DOLP(DNR、VCR、L-Asp、Dex)疗程前、后,14例CAM(CTX、Ara-C、6-MP)第一疗程前、后,29例延迟强化DOLP(ADM、VCR、L-Asp、Dex)疗程*后(标危2例,中危13例,高危14例)、21例维持治疗(标、中危:6-MP+MTX/VD,高危:6-MP+MTX/CA/VD,)阶段(半年)。同期健康体检儿童18例设为对照组。(*注:中、高危组为延迟强化DOLPⅡ后)结果:(1)诱导缓解DOLP疗程前、后、对照组的PINP值分别为(182.47±112.83)ng/ml、(250.16±316.65)ng/ml、(549.42±285.50)ng/ml,疗程前后PINP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 CTX值分别为(1.66±0.64)ng/ml、(1.95±1.08)ng/ml、(1.20±0.35)ng/ml,疗程前后CTX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疗程后CTX>疗程前CTX,且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2)CAM疗程前、后的PINP值分别为(617.49±430.83)ng/ml、(665.86±240.02)ng/m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前、后PINP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疗程前、后CTX分别为(1.90±0.72)ng/ml、(1.79±0.38)ng/m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着性(P<0.05)。(3)延迟强化DOLP疗程后标+中危组与高危组PINP分别为(357.57±219.37)ng/ml、(319.30±253.44)ng/ml,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但两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标+中危组与高危组CTX分别为(1.51±0.62)ng/ml、(1.63±0.31)ng/ml,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但两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维持期PINP、CTX分别为(631.89±215.54)ng/ml、(1.23±0.31)ng/ml,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ALL患儿化疗前存在骨代谢异常,表现为骨合成抑制,骨破坏增强,考虑与白血病细胞浸润相关;(2)ALL患儿化疗期间存在骨代谢异常,与正常对照相比,化疗早期以骨破坏增强为主,骨合成抑制;至维持治疗期,骨合成、骨分解代谢基本平衡;(3)不同疗程对骨代谢影响不同。诱导缓解DOLP疗程促进骨破坏,CAM疗程对骨代谢无明显影响,化疗后期不同危险组患儿的骨代谢无显着差别。

二、肾病综合征患儿尿脱氧吡啶啉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病综合征患儿尿脱氧吡啶啉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与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RA的骨密度
2 RA与骨代谢
3 RA骨代谢与骨密度的关系
    3.1 骨吸收指标与骨密度
        3.1.1 TRAP
        3.1.2 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
        3.1.3 吡啶啉及脱氧吡啶啉
    3.2 骨形成指标与骨密度
        3.2.1 BAP
        3.2.2 血清骨钙素
        3.2.3 血清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
    3.3 维生素D与骨密度
4 小结

(2)环磷酰胺对男童性腺的远期影响及GnRH拮抗剂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环磷酰胺对男童性腺的远期影响的单中心临床观察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改善环磷酰胺致青春期大鼠远期睾丸损伤的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环磷酰胺对儿童性腺的远期影响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本研究所获得的基金资助
致谢

(3)地黄叶总苷胶囊联合羟苯磺酸钙分散片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分组和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价标准[5]
    1.4 观察指标
        1.4.1 尿液和血清指标
        1.4.2 肾脏超声学检查
        1.4.3 骨代谢相关指标
        1.4.4 炎性指标
    1.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两组尿液及血清指标的比较
    2.3 两组肾脏超声学指标的比较
    2.4 两组骨代谢相关指标的比较
    2.5 两组炎性指标的比较
    2.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4)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敏感性及骨代谢标志物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儿童骨代谢标志物(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儿童骨骼系统疾病特点
    1.2 儿童骨代谢标志物的特点
2 儿童骨代谢标志物
    2.1 骨形成标志物
        2.1.1 I型前胶原肽 (Type I procollagen peptide) :
        2.1.2 骨碱性磷酸酶 (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 BAP) :
        2.1.3 骨钙素 (osteocalcin, OC) :
    2.2 骨吸收标志物
        2.2.1 吡啶交联物:
        2.2.2 I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 (N-terminalpeptides, NTX) 和C-末端肽 (C-terminal peptides, CTX) :
        2.2.3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片断 (TRAP-5b) :
    2.3 儿童骨代谢的调节指标
    2.4 新型骨代谢标志物
        2.4.1 骨膜蛋白 (periostin, POSTN) :
        2.4.2 鞘氨醇-1-磷酸 (sphingosine-1-phosphate, S1P) :
        2.4.4 微小核糖核酸 (MicroRNAs) :
3 骨代谢标志物在儿科中的应用
    3.1 生长发育的监测
    3.2 药物对骨代谢影响的监测
    3.3 疾病对儿童骨代谢的影响
        3.3.1 骨代谢性疾病:
        3.3.2 肾病综合征:

(6)探讨泼尼松(Pred)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骨吸收的变化及α-D3的干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和对比
        1.2.2 指标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健康者与PNS患者血i PTH、血钙、尿PDP/Cr比较
    2.2 甲、乙2组患者i PTH、血钙、尿PDP/Cr比较
3 讨论

(7)学龄前肾病综合征儿童血清DKK-1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变化及不同剂量钙及维生素D3对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代谢指标在儿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泼尼松治疗肾病综合征骨吸收的变化及α-D3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
        1.2.2 标本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PNS各组与健康组尿DPD/Cr、血i PTH、血钙比较
    2.2 Pred+α-D3组与Pred组尿DPD/Cr、血i PTH、血钙比较
3 讨论

(9)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及阿法骨化醇干预后尿DPD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设计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设计线路图
        1.2.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1.1 PNS 入选标准
        2.1.2 PNS 排除标准
        2.1.3 PNS 患者分组情况
    2.2 方法
        2.2.1 标本收集
        2.2.2 常规生化指标检测
        2.2.3 尿 DPD 检测
        2.2.4 腰椎 BMD 检测
        2.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所有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2 PNS 组与 NC 一般生化指标比较
    3.3 PNS 组与 NC 组尿 DPD/Cr 值、血 iPTH、血钙和腰椎 BMD 值比较
    3.4 GC 组与干预组在疾病治疗的各个阶段,血 ALB、24hu-Tp、血钙及激素累积量比较
    3.5 GC 组与干预组尿 DPD/Cr 值、血 iPTH、血钙和腰椎 BMD 值比较
    3.6 PNS 患者尿 DPD/Cr 值与血钙的相关性分析
    3.7 PNS 患者尿 DPD/Cr 值与血 ALB 的相关性分析
    3.8 PNS 患者尿 DPD/Cr 值与 24u-TP 的相关性分析
    3.9 PNS 患者尿 DPD/Cr 值与血 iPTH 的相关性分析
    3.10 治疗 8W 后,GC 组患者尿 DPD/Cr 值与 GC 累积量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健康人骨代谢
    4.2 PNS 患者骨吸收增加的机制
    4.3 测定尿 DPD 的临床意义
    4.4 阿法骨化醇的抗骨吸收作用
    4.5 本文的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化疗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代谢近期影响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肾病综合征患儿尿脱氧吡啶啉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与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J]. 赵蕾,陈宗涛,孙丽,鲜小英. 医学综述, 2020(24)
  • [2]环磷酰胺对男童性腺的远期影响及GnRH拮抗剂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谢蓉蓉. 苏州大学, 2019
  • [3]地黄叶总苷胶囊联合羟苯磺酸钙分散片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唐蓉蓉,王冰.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8(09)
  • [4]维生素D受体TaqI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敏感性及骨代谢标志物相关性研究[D]. 崔坤华.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5]儿童骨代谢标志物[J]. 崔坤华,李琪.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7(11)
  • [6]探讨泼尼松(Pred)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骨吸收的变化及α-D3的干预效果[J]. 吴雅莉. 当代医学, 2016(34)
  • [7]学龄前肾病综合征儿童血清DKK-1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变化及不同剂量钙及维生素D3对其的影响[D]. 付书琴. 郑州大学, 2014(02)
  • [8]泼尼松治疗肾病综合征骨吸收的变化及α-D3的干预作用[J]. 吴雪平,郝丽,刘桂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3(12)
  • [9]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及阿法骨化醇干预后尿DPD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D]. 吴雪平.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5)
  • [10]化疗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代谢近期影响的初步探讨[D]. 时春明. 苏州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肾病综合征患儿尿脱氧吡啶啉变化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