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强服务意识 应对WTO》教学案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蕾[1](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下社区社会工作发挥的功能及专业优势研究 ——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文中认为2020年初,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在中国武汉市开始大规模爆发,随之而来是中国境内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爆发,这场疫情剥夺了全球范围内许多人的生命,时至今日仍在全球范围内肆意传播。2020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WTO)将其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同期WTO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列为全球性突发公共性卫生事件(PHEIC),呼吁世界内各国人民共同应对此次疫情。截止到2020年11月,全球累计确诊病例接近五千万人,死亡人数接近一百三十万人,占据确诊人数2.6%,其中中国确诊病例九万余人,死亡病例四千七百余人,占据确诊人数比例5.2%。此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再次爆发,对类似于上海这种客流量、人口密度巨大的城市社会基层治理来讲是一场艰难的挑战赛。在1996年我国开始探索并重视本土化社会工作后,社区社会工作者也慢慢的引入眼帘,在城市基层治理以及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在摸索中不断前进,结合我国本土情况发挥着专业优势,在实践中总会面临新的挑战、新的问题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本文根据我国新型冠状病毒社区防控疫情工作机制为研究主题,以上海市徐汇区社区社会工作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法、访谈法研究方法,论述上海市徐汇区社区社会工作者在参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所发挥的功能,探究其在社会基层治理环节中发挥的功能中体现的专业优势,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了解社区社会工作者在疫情防控中的工作内容、方法以及创新之举,进而总结上海市徐汇区社区社会工作参与到社区基层治理体系发挥的作用,讨论其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发展困难,探讨未来发展的改进建议,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认识度、认可度,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本土专业化社区社会工作的形成,促进我国社区社工朝着完整化、科学化、专业化等角度发展。
邱俊生[2](2021)在《WTO上诉机构危机及解决构想》文中指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上诉机构对于解决多边贸易问题和成员间争端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2019年底,上诉机构由于遴选危机仅剩下1名成员,无法开展工作,被迫停止运作。WTO上诉机构是目前国际法层面唯一解决国家间争端的上诉机构,自成立以来一直高效运转,解决国家间贸易争端,维护各成员方在WTO协定内的权利,对其他国际性裁判组织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我们也应承认上诉机构本身确实存有问题,包括内部的权力导向与规则导向的博弈和上诉机构的机构设置及运行程序方面的问题。目前上诉机构已经停止运作一年多,无法开展上诉审查相关的工作,这对WTO争端解决机制是一记重创,也对多边贸易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虽然上诉机构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整体来说是瑕不掩瑜,其仍然有存在的必要,运行二十多年,解决了许多国家间贸易争端,积累了大量的争端解决经验,为国际贸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极大地推动国际法的发展。WTO上诉机构从遴选危机的出现到全面瘫痪的发生,一方面是源于大国之间政治经济博弈和WTO争端解决机制设计理念的冲突;另一方面上诉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本文首先分析上诉机构危机的源起,其次对上诉机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从机构设置、程序运行层面对WTO争端解决机制上诉机构的问题进行分析。再次,结合WTO各成员方提出的改革方案及现在的应急之策临时上诉仲裁程序的优点和缺点,得出目前问题的症结。最后,从理念和具体措施上提出改革构想方案去解决上诉机构停摆困局。同时希望在解决上诉机构停摆危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化危为机,于危机中完善WTO争端解决机制上诉机构的各项制度,以便将来更好发挥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作用,平衡WTO权力导向与规则导向的关系,最大限度将争端解决置于规则之治下,推动WTO争端解决机制朝着更有力、更自动、更可靠的方向发展。
杨薇[3](2020)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文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愿景,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提出的,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本研究选取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五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典型代表,主要通过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在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外交关系、教育政策等宏观背景下,呈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个国家之间留学生教育发展过程的立体影像。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根据国内和国外两个立足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分为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和接收来华留学生两大分支领域,既有在教育政策指导下发展的共通性,也有遵循各自轨迹发展的独立性。依据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大教育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史实,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划分为“重新起步时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加速发展时期”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留学生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经历等不同角度,客观呈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通过对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回溯,本研究得出以下认识:40年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始终贯穿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自身的教育水平是与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的基础;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决定了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整体统筹规划、到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再回归统筹兼顾趋势的演进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政策取向。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快了留学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整体的法制化进程;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是教育服务贸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直接服务国家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突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把留学生教育置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之中,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之中,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快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需要统筹派出和接收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衡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教育的多重功能,不断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筑“民心相通”的教育之路。
黄亚平[4](2020)在《美国《1930年关税法》“337条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 年 2 月 15 日,美国 Innovative Foundry Technologies LLC 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规定向美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主张对美出口、在美进口及销售的特定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和包含该器件的消费产品(Certain Semiconductor Devices,Integrated Circuits,and Consumer Products Containing the Same)侵犯了其专利权,将中国步步高BB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Ltd.of China 步步高通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Ltd.of China、中国广东OnePlus Technology(Shenzhen)Co.,Ltd.of China等22家企业列为被告。截止2020年月3月7日,我国大陆地区作为被诉国被发起337调查的案件数量已达630件,高居被诉国榜首,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及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337调查是美国保护本国知识产权的有力措施,但却因为发起调查有利于本国企业、救济措施严厉使之具备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不同于反倾销反补贴,337调查的救济措施不设固定期限,且打击范围广。举个例子简单说明,若一种螺丝钉进口到美国后被认定侵权采取了排除令的救济措施,那么不仅该企业无法再进入美国市场,国内该螺丝钉的同行业,将该螺丝钉作为配件的其他产品也都永别美国市场。因此,为了更好的应对337调查,保护我国企业在出口中的利益,有必要深入了解337调查赖以依存的法律基础—337条款,通过分析其机理和运作方式,以便给我国企业提出更好的应对方式,保护我国企业在进出口中的利益。本文在第一章先从337条款的法律规定现行内容入手对337条款的概念和管辖范围做了简单的介绍与分析。接着阐述了 337条款的产生背景、历史沿革,通过对背景和历史沿革的分析,得出337条款在立法时就具备了贸易保护的特点,其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国内工商业这一结论。本章在最后一节通过337条款与TRIPs协定的第3条,第41条规定的对比对其在TRIPs项下的合法性加以分析,认为337条款是违反TRIPs协定的。第二章从337条款的实施机制即337调查进行分析,介绍了 337调查的主审机构的职责、参与人的权利义务、诉讼中的各个程序的期限、裁决结果及其种类、以及调查中各个程序之间的衔接。通过这种方式对337调查有整体的把握和了解。并总结出337调查的特点。第三章分析了我国为何会成为337调查的主要受害国。这一章用了大量的图表以找出337调查案件的主要案由、我国涉案的主要案由,我国对美出口商品的数量和结构的数据与我国成为主要被诉国之间的关系。基本可以确定我国之所以成为337调查的主要被诉国是因为对美出口的技术类产品多,且存在侵权现象。第四章在前三章对337条款和337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如何应对337调查从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一些了建议。包括337条款管辖范围本身、企业自身、以及政府三个层面。主要对策类型有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和专利的重视程度,对已经研发的专利及早在美国注册,形成专利保护网,前者可以避免成为被诉人,后者使企业在不幸成为被诉人的情况下为赢得诉讼打下基础;政府和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对企业应对调查予以帮助、引导和救济,助力企业走出被动受诉的的困境。同时,在对规则了解的前提下,在应诉时选择合理的应诉方式和程序,擅用抗辩理由取得最优裁决。
赵静[5](2019)在《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博弈及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业综合性决定了其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远多于其他行业,多方相关者群体的利益协调受到学者关注,其中生态旅游、低碳旅游领域的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时有因各方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纠纷、上访、堵路等新闻见诸报端,引发笔者思考。现有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关注点多在社区居民权益保障等方面,利益协调机制的研究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为研究对象,围绕核心利益相关者界定、利益分析、利益冲突、利益博弈等问题展开研究,尝试建构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演化博弈分析、统计分析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首先,界定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并从管理维度、供给维度、需求维度将其划分,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模型、利益冲突模型,分析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与利益冲突,为建立协调机制奠定基础。其次,提出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三个维度的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演化稳定策略(ESS)及复制者动态(RD),计算均衡稳定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各方策略选择过程及稳定策略。再次,结合演化博弈的结果,分析利益协调机制均衡状态的影响因素、构建机理,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模型。最后,在全国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袁家村进行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对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进行实证检验。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四点结论:第一,建立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图谱,将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分为边缘层、外围层、核心层三类,从管理维度、供给维度、需求维度三个维度分析行政管理方、服务供给方、旅游消费方核心利益相关者。行政管理方即各方行政管理机构是管理者、调控者、监督者,服务供给方即农村社区居民和旅游经营者是服务提供者、文化传承者,旅游消费方即旅游者是消费者、体验者。第二,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群体彼此之间存在利益联系与利益冲突。行政管理方的各级政府管理机构,向服务供给方、旅游消费方提供行政管理、政策支持、基础设施保障,获得税收收入和服务支撑。旅游消费方的旅游者消费服务供给方提供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并向行政管理方提供反馈。服务供给方内部,农村社区居民为旅游经营者提供劳动力,获得收入。三方相互联系的同时还存在诸如土地利益、环境利益、经济利益等利益冲突,这些冲突的解决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亟需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加以解决。第三,建立了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策略选择,行政管理方选择“介入”策略是实现三方均衡状态的有力保障。行政管理方选择“介入”策略,对服务供给方是否选择“诚信”策略具有显着影响,但对旅游消费方是否选择“支持”策略影响并不突出。在行政管理方“介入”后,督促服务供给方“诚信”经营,最终形成均衡状态。旅游消费方是否选择“支持”策略,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演化趋势产生影响,并不能改变演化结果。第四,构建由利益表达协调机制、利益获取协调机制、利益共享协调机制、利益确认协调机制构成的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在袁家村通过实证检验,验证其可协调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具有可行性,对其他乡村旅游地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加以指导。本文关于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研究主要学术创新点,有以下三点:第一,拓展了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维度。结合文献分析构建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图谱,从管理维度、供给维度、需求维度整合各级政府管理机构、旅游经营者、农村社区居民、旅游者四方利益相关者,可以更好地把控研究整体性。建立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模型、利益冲突模型,有助于增强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丰度与解释力。第二,提出了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动态演化博弈模型。与以往研究成果两个主体博弈不同,本文分析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三方同时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ESS)及复制者动态(RD),均衡点分析及数值模拟。动态演化博弈能够更准确的反映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过程,更真实的反映其利益诉求与矛盾冲突,有利于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第三,构建了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结合统计分析结果,构建由利益表达协调机制、利益获取协调机制、利益共享协调机制、利益确认协调机制组成的多元立体化的利益协调机制,并通过实证检验。解决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保障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有利于促进乡村发展,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褚楚[6](2019)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如何加强乡村治理有效性问题的探讨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关注重点。与许多从转变乡村治理模式、调整乡村治理结构等视角出发展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现代国家的构建与有效运行依赖于一个规模庞大且素质优良的官僚组织”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基层官僚主要构成群体、党和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力量——乡镇公务员其素质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在“国家——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下,乡镇公务员是连接国家政治社会和乡村民间社会的纽带与桥梁,要完成乡村基层治理这样一种兼具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特殊社会分工,既应当具备坚定地政治素质、熟练于正式制度规则和政治权威的运用,发挥好政治传输功能,也应当具备合理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来化解地方利益冲突和治理困境的乡土智慧,为乡村百姓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及其发挥职能的具体方式发生转变,对乡镇公务员观念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对于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研究的总体分析框架,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研究背景,以治理理论、街头官僚理论、理性行为选择理论、素质模型理论和培训的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本文主要探讨和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内容。一方面基于治理理论,从乡村治理过程中乡镇政府承担职能的三个维度——即纵向维度的执行性职能、横向维度的协调性职能、以及前后维度上的规划引导与服务保障职能,探讨了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即应当具备坚定的政策执行素质、积极的三农服务素质和良好的统筹协调素质。另一方面依据善治和善政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即具备更强的基层组织建设素质、民主与法治素质、统筹规划与协调素质、运用现代治理技术和治理工具的业务能力素质、以及预防、化解和应对突发危机的素质等。其次,从理论逻辑和现实需求两方面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从理论逻辑上,一是基于街头官僚理论和理性行为选择理论,在“工作环境—行为选择”分析框架下,以自由裁量权和行为选择空间为逻辑起点,探讨了乡镇公务员的几种典型行为选择模式,如政策的变通执行、规则依赖、一线弃权等;二是基于素质模型理论,乡镇公务员的外在行为表现是其素质构成的一部分,并且由其内在的观念意识、性格品质以及知识能力等素质综合作用而形成,进而结合素质是由“意识灌输、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习惯养成四个环节反复循环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规律,论述了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矫正乡镇公务员在工作中的行为选择偏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媒体案例分析等途径考察了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的现状,发现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整体存在不足,例如政治意识和政治理论知识不足,民主素质和法治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责任亟需增强,文化业务素质有待提升、身体和心理素质仍需提高等,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迫切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提高乡镇公务员整体素质水平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第三,通过对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历史和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例如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素质培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公务员培训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等,究其原因:一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不健全,导致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基层教育培训资源和经费拨付难以得到保障;三是由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端正的态度和足够重视。第四,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几种主要的特征类型和主要做法,即以英国等英联邦国家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以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性”,总结了可供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借鉴的基本经验,例如加强公务员培训的法治与制度保障、分级分类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对公务员进行定期素质测评、完善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建设、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及注重公务员培训教育结果的考核与运用等。最后,基于前文论述提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路径。以可靠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坚持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养成相结合、规范约束与激励保障相结合、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加强构建完整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为主要对策,通过丰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与方式、加强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完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等途径,提高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系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杨舒涵[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价值观演进研究 ——以上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行政价值观是行政主体(政府)对行政客体(行政系统)实施管理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解,代表着国家的根本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中国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中国政府的核心价值追求始终是一切为了人民,显着的人民性是中国行政价值观与西方行政价值观最本质的区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价值观的关注重点从以经济为中心,逐渐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并进一步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覆盖的领域更加全面,价值维度更加多元,表现出持续的成长性。但就其本质而言,不同历史阶段的行政价值观演化,也只是经济、社会形式不断变化的结果。尽管不同时代背景下价值观和政策关注的重心有所变化,但行政价值观的核心仍然呈现高度的一致性。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了中国行政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以及政策终极指向必然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价值追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的行政价值观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行政价值观建设的先进水平,也为其发展完善提供经验借鉴。四十年来,上海的行政价值理念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重改革和建设到新世纪前后的重开放开发和市场化、国际化再到当前的更加注重创新、转型和协调发展,呈现出持续的演进与成长。但其核心价值取向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围绕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上海将市场化、法治化、服务化作为实现行政价值观的基本条件,率先践行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等新发展理念。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其最终归宿都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具体体现。因此,完善中国行政价值观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追求,并从思想、制度和实践三个层面共同推进行政价值观的落地。思想层面,重点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和任务,以创新、开放、绿色、协调、共享的新理念指引发展。制度层面,重点以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为保障,加强党的领导地位,全面推进人民民主和法治中国建设,以刚性的制度设计保障行政价值观的落实。实践层面,妥善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同时,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政府决策的范围和渠道,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张俊[8](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其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留学人员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留学人员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这是党中央立足现实对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所作的新指示、新要求和新部署。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充分凝聚发挥留学人员的智慧和力量,对于进一步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展开研究。留学人员作为统战工作的对象,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组成部分,因此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是以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为依据的。文章通过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具体实践,紧紧把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发展的两条主线:即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历史进程的主线以及留学人员统战政策演变的主线。70年来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从开端起步,到曲折发展、几经停滞,逐步恢复发展,再到快速发展,留学人员统战政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规范和逐步优化的演进过程:从“保障回国”到“鼓励回国”,从强调“回国服务”到“回国服务”与“为国服务”并举,从“要求回国”到“来去自由”,从“改善待遇”到“创造条件,完善服务”等,为吸引和汇聚留学人才服务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政策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宝贵的统战理论及统战智慧运用到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当中,以“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秉承“凝聚人、团结人”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新留学人员报国方式的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最终落脚点在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地方性的实证调查和全国性的样本分析,点面结合,着重探讨了新时代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外部挑战,进而从增强统战意识、健全统战机制、强化文化认同、优化统战环境、改善统战方法等方面提出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以期为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不断提高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统战效果。
宋奔[9](2019)在《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与求解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是顺应社会发展,吸聚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新生而独特的教育模式,能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优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因教育价值观差异,中西方办学存在概念的模糊和宽泛,人才培养质量的开放与不确定性。高中教育在合作办学过程和模式中也势必要解决本土教育与国外教育的融合问题。本研究立足于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涉及中外合作办学、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价值观等相关文献进分类汇总,整合出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对相关关键词内容的观点。其次,运用统计分析法、分析归纳法对湖南省长沙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长沙市长郡中学、雅礼中学、明德中学、周南中学、第十五中、长沙市外国语学校等8所示范性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对全国和湖南省的高中中外合作办学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出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背景、发展过程及特点。多角度分析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着办学定位不精准,毕业率有待提升、课程引进过程中知识产权不明、管理被纳入行政化的教育体系、合作办学的师生素养差异化明显、文化多元,出现融合困难等的一些问题。究其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是中外教育价值观的同质性、中外合作办学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与碰撞、人才“三观”的碰撞等因素所致。最后,从法律法规明确合作双方的社会责任、办学理念遵循中西融合,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课程引进追求中西方教学文化价值观融合、教学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师生素养、文化融合促进学分互认,减轻学业负担等方面,提出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的求解。
费娇艳[10](2018)在《中国服务贸易补贴绩效评价及政策选择》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服务贸易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如今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但是与世界服务贸易强国相比,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还不够,服务贸易补贴作为一国保护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措施,是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的主要议题。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应积极参加服务贸易补贴相关规则的制定,完善自身补贴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大部分学者对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过研究,但是对中国的服务贸易补贴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处于初步阶段,对服务贸易补贴的实证分析更是匮乏,与服务贸易强国相比,中国政府的补贴措施存在哪些不足;在自身服务业发展中,中国政府的补贴现状如何、对服务企业产生了哪些影响、未来发展如何等都是重要的研究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选取最新数据和信息资料,总结中国服务贸易补贴的现状、特点,对其经济绩效和社会影响进行计量评估,并系统梳理一系列国外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补贴措施,以便对中国服务贸易补贴政策提供参考。具体而言,本文先对服务贸易及补贴的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梳理与总结,对中国服务贸易补贴进行分行业研究分析;通过补贴的绩效分析从实证层面评估中国目前补贴对服务类企业的影响,得出政府直接补贴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显着大于税费返还方式的补贴,而政府补贴对于企业的社会福利效益影响并不明显,这一结果补充了目前中国学者对于中国服务贸易补贴研究中实证方面的欠缺;本文同时选取服务业较发达的国家与中国进行服务贸易补贴的分析和对比,对中国的服务贸易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最后本文指出中国服务贸易和补贴依然存在问题,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提出需要在借鉴发达国际经验基础上,完善相关法规制定、分行业进行补贴措施的设计与执行、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设立不同形式的补贴方式等等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理论概述的充分性和系统性、实证研究的时效性和创新性、服务贸易补贴分析的全面性和深入性。本文的难点在于设计一个全面的评估系统比较中外服务贸易补贴体系;构建经济模型对中国服务贸易补贴进行绩效分析。最终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设计了较为合理的实证模型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讨论。本文的最终目的在于探讨中国服务贸易补贴优劣势,帮助中国企业和政府把握当前局势,因地制宜制定鼓励服务贸易的政策作出一点贡献。
二、《增强服务意识 应对WTO》教学案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强服务意识 应对WTO》教学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下社区社会工作发挥的功能及专业优势研究 ——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概念界定 |
1.社区社会工作 |
2.社区治理 |
3.突发性公共事件 |
(五)文献综述 |
1.社区社会工作者介入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研究 |
2.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 |
3.社区社会工作者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研究 |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徐汇区社区社工的基本情况及创新之举 |
(一)上海市社区社会工作基本情况 |
(二)上海市社区社会工作的工作重点 |
1.立足于本社区、服务于本社区 |
2.借助专业情感,开展理性服务 |
(三)徐汇区社区社会工作基本情况及创新之举 |
1.徐汇区社区社工基本情况 |
2.徐汇区社区社会工作在防疫期间创新之举 |
三、徐汇区社区社工在新冠防控期间的功能发挥 |
(一)发挥疏导功能,成为居民焦虑情绪的疏导者 |
1.从社区层面入手,疏导居民情绪 |
2.从街道层面入手,患者、家属、社区三方面层层介入 |
(二)发挥链接资源功能,成为居民生活问题的解决者 |
1.从社区层面入手,为居民提供物质支持 |
2.从街道层面入手,链接多方资源解决“新”生活难题 |
(三)发挥宣传功能,成为政策的宣贯者 |
1.从社区层面入手,社工成为“谣言粉碎机” |
2.从街道层面入手,社工发挥教育、宣传作用 |
(四)发挥支持功能,成为国家基层防疫政策的支持者 |
1.从社区层面入手,逐步完善社区应急管理机制 |
2.从街道层面入手,助力国家复产复工 |
四、徐汇区社区社工参与新冠防控体现的专业优势 |
(一)社区社工的引导性服务优势,体现在社区政策贯彻的细节之处 |
(二)社区社工的专业性服务优势,成为居民心理疏导的重要力量 |
(三)社区社工的利他性服务优势,服务居民生活方方面面 |
(四)社区社工的协同性专业优势,保障国家政策有力推行 |
五、总结与反思 |
(一)社区社会工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基本方法 |
1.结合科技智慧,形成“智慧化+人性化”社区生活方式 |
2.凝聚基层党建力量,党建与社会工作相结合提升社区优质化服务 |
3.发挥“三社联动”机制,强化社区服务意识 |
4.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的综合性,助力社区多维度发展 |
(二)社区社会工作者在疫情防控下的现阶段工作的困境 |
1.社区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政策仍需完善,发展存在局限性 |
2.社区社工专业度层次不齐,仍需加强 |
3.社区居民需求差异较大,社会认可度、存在感较低 |
4.社区一线社工存在明显的人手不足问题 |
(三)社区社会工作发展建议 |
1.提高社区社工福利待遇,吸引专业人才加入 |
2.鼓励社区流动人口加入社区服务,进一步推行“自治共建” |
3.借助科技力量,打造社会工作专属系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WTO上诉机构危机及解决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与目的 |
(四)研究范围与内容 |
一、WTO上诉机构危机溯源 |
(一)国际经济格局力量的变化 |
(二)权力导向与规则导向的冲突 |
二、WTO上诉机构存在的问题 |
(一)机构设置问题分析 |
1.机构成员数量问题 |
2.审判庭设置问题 |
(二)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
1.事实审查的问题 |
2.超出审限的问题 |
3.发表咨询意见的问题 |
4.上诉报告的先例问题 |
三、WTO成员对上诉机构危机解决的提案及应急方案 |
(一)欧盟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方案建议 |
(二)中国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方案建议 |
(三)应急方案: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 |
四、WTO上诉机构危机解决的改革构想 |
(一)改革的指导理念—权力导向与规则导向的平衡 |
1.遏制争端解决领域的权力导向 |
2.坚持规则之治的大方向 |
(二)改革的具体建议—解决具体问题 |
1.增加上诉机构成员数量 |
2.增加审判庭形式 |
3.限制专家组司法经济和设立发回重审程序 |
4.增加审理期限和创设中止程序 |
5.设立一般规则解释机构 |
6.精选指导案例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具有紧迫性 |
(二)目前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仍不足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留学、留学生、国际学生 |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 |
四、文献综述 |
(一)中国留学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研究现状 |
(三)文献研究述评 |
五、分析的理论基础 |
(一)世界体系理论 |
(二)推拉因素理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
(三)公共外交和“软实力”理论 |
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1978-1992) |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俄为师”的留学生教育 |
二、重视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 |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 |
四、留学生教育的暂时停滞与缓慢恢复 |
第二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重新开启 |
一、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 |
二、重新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遣留学生 |
三、建立派出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四、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
第三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 |
一、扩大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政策 |
二、重新开始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 |
三、逐步创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
第四节 重新起步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国际关系是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
二、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具有显着国别差异 |
三、探索建立系统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第二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繁荣发展与局部失衡(1993-2009) |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发展 |
一、确立“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二、政府间协议推动派出留学生教育 |
三、通过校际交流项目派遣留学生 |
四、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派出留学生教育 |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新成果 |
六、派出留学生安全问题开始集中显现 |
第二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
一、从“积极稳妥发展”到“扩大规模”政策的转变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
三、孔子学院建设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 |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的结构分布特点 |
五、进一步规范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成果逐步显现 |
第三节 深化改革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国际政治环境为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机遇 |
二、市场因素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局部结构失衡 |
四、派出和接收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
第三章 留学生教育契合国家战略的功能日益突出(2010-2018) |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新进展 |
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
二、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推动赴俄留学生教育发展 |
三、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机制促进向泰国和马来西亚派遣留学生 |
四、非通用语种建设加快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派遣留学生 |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的管理日趋完善 |
六、留学生教育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综合情况的了解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的新格局 |
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加速发展 |
三、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教育援助的持续增长 |
四、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
五、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 |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
第三节 加速发展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
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 |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呈现双向增长趋势 |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从强调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观念转变 |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安全面临新挑战 |
第四章 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历史经验及深层次问题 |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对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教育水平是与中国教育合作的基础 |
三、中国经济实力和教育政策决定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走向 |
第二节 派出与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内在联系与特征 |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演进过程 |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特征 |
第三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历史经验 |
一、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
二、法制化建设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保障 |
三、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
四、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
第四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
一、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仍缺乏系统规划 |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加速转变观念 |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亟待多方联动 |
第五章 新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充分认识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留学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
二、留学生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融入全球教育体系 |
三、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优秀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
第二节 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 |
一、建立科学严谨的出国留学信息统计机制 |
二、加大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派留学生的资助力度 |
三、加强“一带一路”区域研究,提供就业政策支持 |
第三节 全面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
一、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国家整体发展 |
二、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
三、适当控制规模,发展“一带一路”精英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4)美国《1930年关税法》“337条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337条款概述 |
第一节 337条款的国内制度基础 |
一、337条款内容概述 |
二、337条款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337条款的合法性探讨 |
一、337条款与TRIPs协定国民待遇原则的关系 |
二、337条款与TRIPs协议第41条和42条的关系 |
第二章 337条款的实施程序 |
第一节 337调查的各方参与人及实施程序的特征 |
一、337调查参与的主体 |
二、337调查的特征 |
第二节 337调查的程序及期限 |
一、调查程序的启动和文书的送达 |
二、调查的期限和流程 |
三、裁决的做出和终止调查的情形 |
四、337调查与司法程序的衔接 |
第三节 337调查的执行和救济措施 |
一、337调查结果的执行 |
二、337调查的救济措施 |
第三章 我国337调查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针对我国企业进行337调查的成因分析 |
一、出口量的增加对美国市场造成威胁 |
二、出口商品结构落入337条款的管辖范围 |
第二节 我国涉诉企业的相关情况 |
一、我国涉诉企业的类型和主要案由 |
二、我国企业的应诉情况 |
第三节 我国企业应诉经典案例 |
一、牛磺酸“100天程序”案 |
二、中国钢铁行业胜诉案 |
第四章 我国企业应对337调查的对策分析 |
第一节 从337条款本身看如何走出被诉困境 |
一、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加大创新力度 |
二、转变出口方式,用投资措施弥补贸易摩擦 |
第二节 从企业角度看如何走好应诉每一步 |
一、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部署 |
二、建立行业专利联盟应对纠纷 |
三、积极应对调查,选择合适的应诉方式 |
第三节 从政府层面看如何对企业应诉提供援助 |
一、相关部门建立预警机制 |
二、建立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博弈及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旅游市场扩大及地位稳步提升 |
1.1.2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重要领域 |
1.1.3 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亟需协调 |
1.2 研究问题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案例地选取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述评 |
2.1 理论基础 |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2 演化博弈理论 |
2.1.3 行动者网络理论 |
2.1.4 社会交换理论 |
2.1.5 公平理论 |
2.2 研究述评 |
2.2.1 乡村旅游研究述评 |
2.2.2 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述评 |
2.2.3 旅游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述评 |
2.2.4 演化博弈理论在旅游领域应用研究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分析 |
3.1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3.1.1 行政管理方 |
3.1.2 服务供给方 |
3.1.3 旅游消费方 |
3.2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分析与利益诉求 |
3.2.1 行政管理方角色分析与利益诉求 |
3.2.2 服务供给方角色分析与利益诉求 |
3.2.3 旅游消费方角色分析与利益诉求 |
3.3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 |
3.3.1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内部的利益冲突 |
3.3.2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演化博弈分析 |
4.1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4.1.1 基本假设及相关参数 |
4.1.2 损益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
4.1.3 支付函数分析 |
4.2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
4.2.1 期望收益及平均收益分析 |
4.2.2 基于复制动态方程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4.2.3 均衡点分析 |
4.3 数值模拟 |
4.3.1 突出行政管理方介入策略的演化稳定分析 |
4.3.2 突出服务供给方诚信策略的演化稳定分析 |
4.3.3 突出旅游消费方支持策略的演化稳定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构建 |
5.1 利益协调机制均衡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
5.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1.2 研究设计 |
5.1.3 实证检验 |
5.1.4 模型检验及其结果 |
5.2 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原则 |
5.2.1 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 |
5.2.2 责权利明晰原则 |
5.2.3 竞争合作适度原则 |
5.3 利益协调机制构建机理 |
5.3.1 利益协调机制解决负外部性 |
5.3.2 利益协调机制促进供需平衡 |
5.3.3 利益协调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
5.3.4 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协同发展 |
5.4 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内容 |
5.4.1 利益表达协调机制:及时高效的沟通机制 |
5.4.2 利益获取协调机制:优势互补的参与机制 |
5.4.3 利益共享协调机制:责权对等的分配机制 |
5.4.4 利益确认协调机制:合理完善的保障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实证分析 |
6.1 袁家村概况 |
6.2 袁家村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
6.2.1 行政管理方 |
6.2.2 服务供给方 |
6.2.3 旅游消费方 |
6.3 袁家村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 |
6.3.1 行政管理方与服务供给方利益冲突 |
6.3.2 行政管理方与旅游消费方利益冲突 |
6.3.3 服务供给方与旅游消费方利益冲突 |
6.4 袁家村核心利益相关者演化博弈分析 |
6.4.1 模型构建 |
6.4.2 模型分析 |
6.5 袁家村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机制构建 |
6.5.1 利益协调机制 |
6.5.2 利益均衡策略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袁家村各级政府管理机构深度访谈记录 |
附录二 :袁家村旅游经营者利益诉求深度访谈记录 |
附录三 :袁家村居民利益诉求深度访谈记录 |
附录四 :袁家村旅游者旅游体验质量调查问卷 |
附录五 :袁家村居民、经营者旅游影响感知调查问卷 |
致谢 |
(6)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一)研究背景 |
(二)理论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内研究述评 |
(二)国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四、拟创新之处、难点与不足 |
(一)拟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阐释 |
(一)治理、乡村治理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
(二)公务员与乡镇公务员 |
(三)素质、公务员素质与乡镇公务员素质 |
二、理论基础 |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 |
(二)素质模型理论 |
(三)新制度主义理论 |
(四)街头官僚与行为选择理论 |
(五)学习和培训的相关理论 |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
(一)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需求 |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提高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前提 |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
小结 |
第二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在逻辑 |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与乡镇公务员素质要求 |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
(二)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的素质要求 |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的形成过程 |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逻辑 |
(一)基层治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 |
(二)现代化治理价值与技术需要培育养成 |
(三)乡镇公务员的行为选择逻辑 |
三、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必要性 |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的现实要求 |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总体状况考察 |
(三)当前乡镇公务员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考察 |
一、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历史考察 |
(一)新中国成立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
(二)改革开放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
(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后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 |
(四)《公务员法》实施之后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 |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 |
(二)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保障机制不完善 |
小结 |
第四章 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经验 |
一、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特征类型 |
(一)以英国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 |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 |
(三)以加拿大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 |
(四)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 |
(五)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型” |
二、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做法 |
(一)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 |
(二)分级分类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
(三)重视对公务员进行素质测评 |
(四)加强培训教育机构建设 |
三、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经验 |
(一)建立公务员培训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
(二)完善公务员的道德行为准则 |
(三)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
(四)注重公务员培训考核结果的运用 |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路径 |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思路 |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 |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要求 |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要求 |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构成要素 |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
三、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途径 |
(一)构建完善的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 |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 |
(三)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环境 |
(四)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价值观演进研究 ——以上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源起和意义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西方学者关于行政价值观的研究 |
二、国内学者关于行政价值观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观点与创新点 |
一、主要观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行政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行政的释义 |
二、价值的内涵 |
三、行政价值、价值观及行政价值观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
一、内在价值取向:维护阶级利益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
二、终极价值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第三节 行政价值观的共性、个性及主要功能 |
一、行政价值观的共性、个性 |
二、行政价值观的主要功能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价值观的演进 |
第一节 行政价值观的演进历程 |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
二、强调效率、公平与法治 |
三、重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
四、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
第二节 行政价值观演进的思想文化根基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
第三节 行政价值观演进的总体特征 |
一、阶级性和人民性 |
二、成长性和一致性 |
第三章 实证分析:来自上海的探索与实践 |
第一节 上海的城市简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行政价值观的演进 |
一、上海行政价值观的分析视角 |
二、上海行政价值观的演进历程 |
第三节 上海行政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分析 |
一、核心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 |
二、价值观取向的实践条件:市场化、法治化和服务化 |
三、价值观取向的整体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
第四节 上海行政价值观的成因分析 |
一、上海发展的历史传承 |
二、上海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
三、上海自身的阶段性特征 |
第五节 上海行政价值观的建设经验分析 |
一、在落实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加强行政价值观的建设 |
二、在破解发展难题的过程中实现行政价值观的提升 |
三、在引入民众参与的过程中促进行政价值观的完善 |
第四章 主要启示:完善行政价值观的路径建议 |
第一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 |
一、以人民幸福为历史使命 |
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 |
第二节 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制度保障 |
一、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二、坚持人民民主,拓宽公民参与 |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第三节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妥善处理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 |
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
结语 从应然到实然:一个未尽的理论与实践命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三)研究现状评论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
五、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辨析 |
(一)留学人员 |
(二)统一战线 |
(三)留学人员统战工作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
(二)列宁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
(三)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三)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分子思想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49-1956) |
(一)通过政治宣传发表留学人员回国号召 |
(二)利用外交手段强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谈判协商 |
(三)动员留学人员亲友密切海外联系 |
(四)成立专门机构统筹留学人员归国事宜 |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57—1977) |
(一)进行集中的思想政治学习 |
(二)开展有步骤的“反修防修”教育 |
(三)保护部分归国留学专家 |
(四)对回国留学人员进行集中分配 |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78-1991) |
(一)优化政治环境消除留学人员思想顾虑 |
(二)设立专项基金吸引留学人员归国 |
(三)成立专门服务机构强化留学人员主体地位 |
四、改革开放发展时期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92-2011) |
(一)理顺关系、创新留学人员报国形式 |
(二)加大支持力度夯实留学人员服务平台 |
(三)鼓励、支持留学人员归国自主创业 |
五、十八大以来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2-) |
(一)完善留学人员归国的政策法规 |
(二)积极打造海外留学人才对接平台 |
(三)营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
第四章 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政策演进及主要成效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政策的历史演进 |
(一)争取动员、资助回国、妥善安置 |
(二)一视同仁、红专教育、统一待遇 |
(三)保障回国、信任使用、政策吸引 |
(四)鼓励回国、为国服务、政策照顾 |
(五)发挥作用、重视使用、完善服务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主要成效 |
(一)奠定了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亟需的人才基础 |
(二)推动了中国高校学科建设及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快速发展 |
(三)形成了留学人员归国创新创业的热潮 |
第五章 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与经验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 |
(一)情感联络的方法 |
(二)利益照顾的方法 |
(三)民主协商的方法 |
(三)理论实践教育法 |
(四)显性隐性教育法 |
(五)典型示范的方法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
(二)贯彻以人为本、为留学人员服务的理念 |
(三)秉承凝集人心、汇集才智、发挥作用的宗旨 |
(四)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
(五)坚持统战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
第六章 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现状分析 |
一、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现状 |
(一)基于广州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现状的调研 |
(二)基于全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现状的分析 |
二、当前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认识亟待提高 |
(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
(三)留学人员思想理论水平有待加强 |
(四)留学人员发挥作用的环境有待优化 |
(五)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方法创新不足 |
三、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面临的外部挑战 |
(一)世界人才争夺加剧带来的人才流失及人才移民挑战 |
(二)世界多元文化渗透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认同挑战 |
(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带来的挑战 |
第七章 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 |
一、提升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意识和统战工作能力 |
(一)准确把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定位 |
(二)着力提升统战干部工作能力水平 |
二、建立健全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 |
(一)建立健全留学人员组织沟通及协调机制 |
(二)建立健全留学人员服务及决策咨询机制 |
(三)建立健全留学人员评估选拔及参与机制 |
三、强化留学人员文化认同及思想引领 |
(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增进文化认同 |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加强教育引导 |
(三)以转变观念为主旨提高文化适应力 |
四、优化留学人员发挥作用的整体环境 |
(一)完善留学人员归国发展的政策环境 |
(二)打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科研环境 |
(三)营造留学人员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 |
五、探索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新路径 |
(一)树立留学人员统战数据化的思维理念 |
(二)构建常态化、法制化的网络统战大格局 |
(三)运用统战智慧提升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艺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与求解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普通高中 |
1.2.2 中外合作办学 |
1.2.3 教育价值观 |
1.2.4 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冲突、融合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
2.1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背景 |
2.1.1 全球教育资源国际化 |
2.1.2 文化自信和教育发展利于中外合作办学 |
2.1.3 教育国际化不断促进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 |
2.2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特点及意义 |
2.2.1 发展过程 |
2.2.2 发展特点 |
2.2.3 发展意义 |
第3章 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湖南省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的案例分析 |
3.1.1 合作办学的基本情况 |
3.1.2 合作办学的办学定位 |
3.1.3 合作办学项目国际课程班课程简介 |
3.1.4 合作办学的质量要求 |
3.1.5 合作办学项目国际课程班学生毕业情况 |
3.2 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
3.2.1 办学定位不精准,毕业率有待提升 |
3.2.2 课程设置尚无统一标准,原版教材凸显中西方文化冲突 |
3.2.3 管理被纳入行政化的教育体系 |
3.2.4 合作办学的师生素养参差不齐 |
3.2.5 文化多元,出现融合困难 |
3.3 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中外教育价值观的同质性呈现 |
3.3.2 中外合作办学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与碰撞 |
3.3.3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三观”的碰撞 |
第4章 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问题求解 |
4.1 法律法规明确合作双方的社会责任 |
4.1.1 重构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 |
4.1.2 规范实施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督导评估 |
4.1.3 办学责任必须赢得社会认可 |
4.2 办学理念遵循中西融合,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 |
4.2.1 以人为本的理念 |
4.2.2 文化融合的理念 |
4.3 课程引进追求中西方教学文化价值观融合 |
4.3.1 新型教学物质文化的构筑 |
4.3.2 新型教学精神文化的搭建 |
4.3.3 新型教学制度文化的创建 |
4.4 教学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师生素养 |
4.4.1 坚定育人为本 |
4.4.2 重视培育国内师资国际化 |
4.4.3 加强文化自信的德育课程建设,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
4.5 文化融合促进学分互认,减轻学业负担 |
4.5.1 完善中西方国际班教学文化建设 |
4.5.2 合理引入国际公认的课程文化,减轻学业负担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服务贸易补贴绩效评价及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主题和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情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1.4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结构安排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2章 服务贸易理论研究 |
2.1 服务的概念和历史转变 |
2.2 服务贸易的概念和历史转变 |
2.2.1 服务贸易的概念 |
2.2.2 服务贸易的分类 |
2.3 服务贸易的经济理论 |
2.3.1 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 |
2.3.2 国际服务贸易的价值理论 |
2.3.3 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模型 |
2.3.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下的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模型 |
2.3.5 第五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理论 |
2.4 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
2.4.1 国际服务贸易总额 |
2.4.2 国际服务贸易结构 |
2.4.3 国际服务贸易区位的发展趋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补贴及服务贸易补贴 |
3.1 货物贸易领域的补贴范畴 |
3.1.1 补贴的定义 |
3.1.2 补贴的分类 |
3.2 服务贸易领域的补贴范畴 |
3.2.1 GATS对服务贸易补贴的直接规定 |
3.2.2 GATS对服务贸易补贴的其他规定 |
3.2.3 服务贸易补贴的定义 |
3.2.4 服务贸易补贴的分类 |
3.2.5 服务出口补贴的经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服务贸易及补贴现状 |
4.1 中国服务业发展状况 |
4.1.1 中国服务业概况 |
4.1.2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特点 |
4.2 中国补贴状况 |
4.2.1 中国补贴概述 |
4.2.2 中国服务补贴政策的发展 |
4.3 中国服务贸易补贴分行业补贴情况 |
4.3.1 金融服务补贴情况 |
4.3.2 电信服务补贴情况 |
4.3.3 文化服务补贴情况 |
4.3.4 航运服务补贴情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服务贸易补贴的绩效评价 |
5.1 绩效评估框架 |
5.2 变量的选取 |
5.3 实证数据与模型 |
5.3.1 模型的建立与假设 |
5.3.2 数据来源与服务业现状分析 |
5.4 实证分析 |
5.4.1 经济绩效分析 |
5.4.2 社会绩效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要国家服务贸易补贴研究 |
6.1 美国 |
6.1.1 分行业补贴措施和进程 |
6.1.2 美国服务贸易补贴的特点及启示 |
6.2 欧盟 |
6.2.1 欧盟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国家援助制度 |
6.2.2 欧盟的补贴和其他的政府援助概况 |
6.2.3 分行业补贴措施和进程 |
6.2.4 欧盟服务贸易补贴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
6.3 加拿大 |
6.3.1 分行业补贴措施和进程 |
6.3.2 加拿大服务贸易补贴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
6.4 澳大利亚 |
6.4.1 分行业补贴措施和进程 |
6.4.2 澳大利亚服务贸易补贴的特点及启示 |
6.5 韩国 |
6.5.1 韩国服务贸易补贴措施 |
6.5.2 韩国服务贸易补贴特点及启示 |
6.6 印度 |
6.6.1 印度服务贸易补贴措施 |
6.6.2 印度服务贸易补贴的特点 |
6.7 各国与中国服务贸易补贴的异同点及启示 |
6.7.1 各国与中国服务贸易补贴的相同点 |
6.7.2 各国与中国服务贸易补贴的不同点 |
6.7.3 各国补贴政策对中国的综合启示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服务贸易补贴的政策选择 |
7.1 借鉴发达国家补贴政策的几点建议 |
7.2 不同服务行业补贴政策的几点建议 |
7.3 关于补贴绩效的几点建议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绩效分析中346家上市服务类公司名单 |
附录B 绩效分析中346家上市服务类公司原始数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增强服务意识 应对WTO》教学案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下社区社会工作发挥的功能及专业优势研究 ——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D]. 王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WTO上诉机构危机及解决构想[D]. 邱俊生.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3]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D]. 杨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6)
- [4]美国《1930年关税法》“337条款”研究[D]. 黄亚平. 中央民族大学, 2020(11)
- [5]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博弈及协调机制研究[D]. 赵静. 西北大学, 2019(04)
- [6]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D]. 褚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价值观演进研究 ——以上海为例[D]. 杨舒涵. 上海大学, 2019(03)
- [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D]. 张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与求解 ——以湖南省为例[D]. 宋奔. 湖南大学, 2019(07)
- [10]中国服务贸易补贴绩效评价及政策选择[D]. 费娇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