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位老师给家长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徐萍[1](2021)在《初中教师关怀行为个案研究》文中认为
刘丽萍[2](2021)在《亲密与疏离-九名农村初二学生与老师们的师生关系的叙事研究 ——九名农村初二学生与老师们的师生关系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
裘心怡[3](2021)在《以班级管理促进有效教学: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实践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在冰[4](2021)在《在平凡中坚守 ——一位幼儿园男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邹桥[5](2021)在《昆明市M融合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与特殊儿童的互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融合教育进入大众的视野,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推进融合教育的发展在全球已经俨然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当前国内的学者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研究上,真正进入到活动现场去观察教师与特殊儿童之间互动的真实情况的实证研究数量较少。而关于学前融合中教师与特殊儿童的互动情况的研究仅有三篇,因此本研究存在可研究的空间。本研究选取昆明市M融合幼儿园的教师和特殊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研究者作为间接观察者,进入班级观察。研究工具以刘晶波的师幼互动的研究框架为基础,鉴于观察对象的特殊性,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从互动主题、互动方式、互动性质、互动结果这四个方面收集在集体教学互动中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的数据,并记录互动的情况,最后将收集的数据和案例进行整理,采用SPSS20.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量化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与特殊儿童的互动存在以下问题:从教师方面来看,第一,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主体地位失衡;第二,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的控制度高;第三,教师缺乏与特殊儿童互动的技巧;从特殊儿童方面来看,主要是由于身心存在某方面的缺陷造成特殊儿童自身的互动性差。除此之外,笔者还结合现场观察的案例,与教师正式、非正式的访谈进一步深入分析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的问题原因,主要从幼儿园、教师和班级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本研究从M融合幼儿园管理、教师促进自身发展、和发挥同伴的积极作用三个方面作为出发点对提高融合教育背景下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与特殊儿童的互动质量提出建议。
李钰钘[6](2021)在《儿童视角下的师幼关系研究》文中认为
刘娜娜[7](2021)在《农村小学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现状的质性研究 ——以甘肃省Q县W镇三所小学的教师为例》文中认为
贺小霞[8](2021)在《农牧区劝返生补救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S县M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李鑫[9](2021)在《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一项人类学的教育考察》文中提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凉山彝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备受关注,而学生行为习惯问题成为一线教师最常提及的难点。为了研究“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研究采用人类学的研究视野,以“参与型局外人”的角色和客位视角对凉山彝族地区Z小学的小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4个月的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探析了以下四个子问题:第一,“差吗”,即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究竟有何表现?通过田野观察,记录并描述了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习惯以及不同年龄、性别等学生之间的行为习惯差异,印证了最初调研时所了解到的学生行为习惯差。第二,“难吗”,即学校采取了怎样的行为习惯教育,效果如何?作为一种富有权力的规训机构,学校采用了分配艺术、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全景敞视主义等规训手段。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呈现出适应与发展的样态,而另一部分学生进行着抗争与排斥,导致学校行为习惯规训教育陷入困境。第三,“是这样吗”,即凉山彝族小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习惯?基于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视角,他们有着实用主义、可视主义、集体主义等独特的行为习惯认知及实践逻辑,并在内心深处是一个“行为-情感的矛盾体”。第四,“为什么难”,即凉山彝族小学生难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围绕“难”字,本研究从三个阶段对难点进行了具体阐述。第一,对难点进行审视,找到了分析路径——文化环境。第二,对难点进行剖析,分析了四个文化要素——根深蒂固的社会群体惯习、严重缺失的家庭文化资本、时紧时松的学校管理体系和群体盛行的学生“野性”文化。第三,对难点进行总结,提出了三个论点——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文化再生产的结果,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差是文化冲突的结果,凉山彝族小学生难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文化排斥的结果。针对上述所呈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凉山彝族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三个思考路径——在多元文化中融合、用后喻文化来反哺、形成共同体以维持。
尹丽华[10](2021)在《大班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研究》文中提出为了了解大班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现状、特点及其原因,本研究对成都市三所一级园中三个大班的所有教师和幼儿都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观察,并对引发幼儿拒绝行为的教师进行了访谈。研究发现:教师开启的以约束纪律为主题的互动最易引发幼儿的拒绝行为,幼儿在教师提问、安抚情绪或表达情感互动中出现拒绝行为的频次都很少;幼儿在言语不顺从型拒绝行为中主要以向老师提出抗议为主,在非言语不顺从型拒绝行为中主要以保持沉默为主;另外,在所有拒绝行为中,幼儿的非言语顺从型拒绝行为更易获得成功。总的来说,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拒绝行为还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矛盾性,即幼儿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抵制成人世界的各项规则,另一方面也有对规则积极维护和顺从的倾向;战略性,即幼儿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在拒绝教师的过程中展现出过人的拒绝技巧;灵活性,即幼儿会通过观察学习同伴拒绝教师的经验灵活调整自己的拒绝方式,从而更直接有效地对教师实施拒绝;指向性,即随着不同拒绝行为使用频率的增加以及成功经验的多次积累,幼儿的拒绝与教师发起的互动之间逐渐形成了特定的连接方式。教师引发幼儿拒绝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对常规的维护、教师保育者的身份及安全压力。幼儿拒绝行为产生的原因分为自身因素、外部因素和文化因素。自身因素是指幼儿对自治权的控制和不自信的心理状态;外部因素是指教师执行规则的不稳定性、幼儿园和家庭之间松紧不一的要求;文化因素是指,“耻”感培养的社会教化方式和教师权威对幼儿的拒绝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一位老师给家长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位老师给家长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5)昆明市M融合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与特殊儿童的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学前融合教育是时代的发展趋势 |
二、融合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意义重大 |
三、教师与特殊儿童的互动对其社会化有重要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学前融合教育 |
二、集体教学活动 |
三、特殊儿童 |
四、互动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学前融合教育的研究 |
二、师幼互动的研究 |
三、学前融合教育中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的研究 |
四、简评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过程 |
第二章 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的概述 |
第一节 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的内涵 |
一、师幼互动 |
二、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 |
第二节 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行为事件的判定 |
一、互动主体双方同时在场 |
二、互动中包含指向性行为 |
三、行为双方相互意识到对方的行为并相互影响 |
四、一个互动行为事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互动 |
第三节 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行为的模式 |
第四节 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的价值 |
一、良好的师幼互动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
二、良好师幼互动对教师的影响 |
三、良好师幼互动对融合教育的影响 |
第三章 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结果的量化分析 |
第一节 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行为总体的类型 |
一、总体情况 |
二、教师为发起的互动 |
三、特殊儿童发起的互动 |
第二节 教师与不同障碍类别的特殊儿童的互动情况 |
一、总体情况 |
二、教师发起的互动 |
三、不同障碍类别特殊儿童发起的互动 |
第三节 教师与不同程度特殊儿童互动情况 |
一、总体情况 |
二、教师发起的互动 |
三、不同障碍程度特殊儿童发起的互动 |
第四节 教师与不同随班就读时间的特殊儿童互动情况 |
一、总体情况 |
二、教师发起的互动 |
三、不同随班就读时间的特殊儿童发起互动 |
第四章 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的质性分析 |
第一节 传递知识,掌握技能:从指导活动、提问、寻求指导、帮助教师做事和共同游戏中发展 |
一、指导活动 |
二、寻求指导 |
三、提问 |
四、共同游戏 |
第二节 班级规则的维护:在约束纪律中遵从 |
第三节 保育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照顾生活、抚慰情绪和寻求关注与安慰 |
一、教师对特殊儿童生活的照顾 |
二、教师对特殊儿童情绪的安抚 |
三、特殊儿童寻求关注与安慰 |
第五章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方面 |
二、特殊儿童方面 |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幼儿园管理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班级环境方面 |
第六章 提升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的建议 |
第一节 幼儿园管理方面 |
一、团队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
二、团队有共同的理念 |
三、健全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
四、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 |
第二节 教师自身发展 |
一、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 |
二、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
三、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
四、教师要提高与特殊儿童互动的水平 |
第三节 发挥班级中同伴的积极作用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一项人类学的教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行为习惯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
1.1.2 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视 |
1.1.3 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 |
1.1.4 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备受关注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学生行为习惯的相关研究 |
1.4.2 已有研究的主要贡献 |
1.4.3 已有研究的发展趋向 |
1.4.4 已有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1.5 概念界定 |
1.5.1 行为习惯 |
1.5.2 良好行为习惯 |
1.5.3 凉山彝族 |
1.6 研究设计 |
1.6.1 田野点的确定 |
1.6.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6.3 研究者的角色 |
1.6.4 收集资料的方法 |
1.6.5 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式 |
1.7 理论基础 |
1.7.1 文化再生产理论 |
1.7.2 规训理论 |
2 凉山彝族传统行为习惯教育 |
2.1 凉山彝族传统行为习惯教育历程 |
2.1.1 道德齐礼,维护秩序 |
2.1.2 新旧冲击,移风易俗 |
2.1.3 爱国自强,严肃纪律 |
2.2 凉山彝族传统行为习惯教育的特点 |
2.2.1 行为习惯教育目的功能化 |
2.2.2 行为习惯教育形式非正式 |
2.2.3 行为习惯教育方式单一化 |
2.2.4 行为习惯教育内容侧重化 |
2.3 凉山彝族传统行为习惯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 |
2.3.1 制约与依存 |
2.3.2 传承与发展 |
3 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 |
3.1 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好与差 |
3.1.1 道德习惯上的“听话懂事”与“破坏规矩” |
3.1.2 学习习惯上的“勤奋好学”与“无所事事” |
3.1.3 生活习惯上的“勤劳独立”与“不讲卫生” |
3.2 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差异大 |
3.2.1 男生的行为习惯更差 |
3.2.2 高段学生的行为习惯更差 |
3.2.3 学生面对女教师的行为习惯更差 |
3.2.4 学生面对汉族教师的行为习惯更差 |
4 凉山彝族小学行为习惯规训教育 |
4.1 学校的规训与惩罚 |
4.1.1 分配艺术 |
4.1.2 层级监视 |
4.1.3 规范化裁决 |
4.1.4 检查 |
4.1.5 全景敞视主义 |
4.2 学生的适应与发展 |
4.2.1 学生行为习惯的转变 |
4.2.2 学校常规管理的有序化 |
4.2.3 家长认可度的提升 |
4.3 学生的抗争与排斥 |
4.3.1 管教与挑战——反抗 |
4.3.2 当面与背面——逃避 |
4.3.3 隔离与回归——反弹 |
4.3.4 行为与思想——异化 |
5 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认知及实践逻辑 |
5.1 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认知逻辑 |
5.1.1 实用主义 |
5.1.2 可视主义 |
5.1.3 集体主义 |
5.2 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实践逻辑 |
5.2.1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实践逻辑 |
5.2.2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逻辑 |
5.3 凉山彝族小学生内心的矛盾对话 |
5.3.1 自卑与自我放弃 |
5.3.2 自责与自我逃避 |
5.3.3 自然与自我迷茫 |
6 凉山彝族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难的文化因素 |
6.1 大环境下的难点审视——文化环境 |
6.1.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6.1.2 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与文化环境的角逐 |
6.2 文化环境中的难点剖析——文化要素 |
6.2.1 根深蒂固的社会群体惯习 |
6.2.2 严重缺失的家庭文化资本 |
6.2.3 时紧时松的学校管理体系 |
6.2.4 群体盛行的学生“野性”文化 |
6.3 基于文化要素的难点总结——文化再生产、文化冲突与文化排斥 |
6.3.1 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文化再生产的结果 |
6.3.2 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差是文化冲突的结果 |
6.3.3 凉山彝族小学生难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文化排斥的结果 |
7 凉山彝族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考路径 |
7.1 在多元文化中融合 |
7.1.1 创设多元文化校园环境 |
7.1.2 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
7.1.3 建立多元弹性评价系统 |
7.2 用后喻文化来反哺 |
7.2.1 促进行为习惯文化反哺 |
7.2.2 建立新型家庭代际关系 |
7.2.3 发挥数字媒体积极作用 |
7.3 形成共同体以维持 |
7.3.1 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风气 |
7.3.2 开展序列全民教育活动 |
7.3.3 建立合作共赢养成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大班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幼儿不对教师“言听计从”的现象所引发的思考 |
1.1.2 幼儿拒绝教师对其自身发展及师幼关系的影响不容忽视 |
1.1.3 幼儿拒绝行为在师幼互动中的表现仍有探讨的空间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核心概念 |
1.3.1 师幼互动 |
1.3.2 拒绝行为 |
1.3.3 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拒绝行为 |
1.3.4 幼儿拒绝行为事件 |
1.4 理论依据 |
1.4.1 符号互动理论 |
1.4.2 “新”童年社会学及阐释性再构 |
1.5 文献综述 |
1.5.1 幼儿拒绝行为的研究现状 |
1.5.2 幼儿拒绝教师行为的相关研究 |
1.5.3 教师回应幼儿拒绝行为的相关研究 |
1.5.4 已有研究的启示 |
2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对象 |
2.4 研究方法 |
2.4.1 资料的收集 |
2.4.2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2.5 研究的效度 |
3 幼儿拒绝教师行为的过程 |
3.1 引发幼儿拒绝行为的互动主题 |
3.1.1 幼儿拒绝行为频发的互动主题:约束纪律、指导活动和照顾生活 |
3.1.2 “出乎意料”的互动主题:让幼儿做事 |
3.1.3 幼儿拒绝行为不常出现的互动主题:提问、安抚情绪和表达情感 |
3.2 幼儿拒绝行为类型 |
3.2.1 言语不顺从型拒绝 |
3.2.2 非言语不顺从型拒绝 |
3.2.3 非言语顺从型拒绝 |
3.2.4 言语顺从型拒绝 |
3.3 幼儿拒绝行为的回应及结果 |
3.3.1 幼儿拒绝行为的回应 |
3.3.2 幼儿拒绝行为的结果 |
4 幼儿拒绝行为的特点 |
4.1 以约束纪律为主题的互动最易引发幼儿的拒绝行为 |
4.2 幼儿在言语不顺从型拒绝行为中以提出抗议为主 |
4.3 幼儿在非言语不顺从型拒绝行为中以保持沉默为主 |
4.4 幼儿的非言语顺从型拒绝行为更易获得成功 |
4.5 幼儿的拒绝具有矛盾性 |
4.6 幼儿的拒绝具有战略性 |
4.6.1 充分抓住一切可以玩的缝隙 |
4.6.2 能不吃就绝不吃 |
4.7 幼儿的拒绝具有灵活性 |
4.7.1 对同伴拒绝失败经验的借鉴与调整:“我没摸书” |
4.7.2 对同伴拒绝成功经验的学习与照搬:不愿被老师没收东西 |
4.8 幼儿的拒绝具有指向性 |
5 幼儿拒绝教师行为的原因分析 |
5.1 教师引发幼儿拒绝的原因 |
5.1.1 教师对常规的维护 |
5.1.2 教师保育者的身份 |
5.1.3 教师的安全压力 |
5.2 幼儿拒绝行为产生的原因 |
5.2.1 自身因素 |
5.2.2 外部因素 |
5.2.3 文化因素 |
6 讨论 |
6.1 幼儿拒绝行为的界定 |
6.2 幼儿拒绝行为的价值取向 |
6.3 教师对幼儿拒绝行为的回应态度 |
7 建议 |
7.1 教师需要保持规则和要求的一致性 |
7.2 教师需要注意说反话的表达方式 |
7.3 教师需要以儿童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应对幼儿拒绝行为 |
7.3.1 积极倾听幼儿的拒绝 |
7.3.2 引导幼儿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拒绝 |
7.3.3 向不自信的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 |
7.4 正确看待幼儿对教师的拒绝 |
7.4.1 幼儿的拒绝行为是其社会能动性的体现 |
7.4.2 幼儿拒绝教师也是对规则的一种顺从 |
8 反思 |
8.1 身份建构未达到预期以致没能获知幼儿的想法 |
8.2 缺乏幼儿访谈的资料以致对原因分析的解释有限 |
8.3 未明确资料收集的途径以致一位老师的访谈资料不完整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拒绝行为的观察记录表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幼儿拒绝行为类型的编码 |
后记 |
四、一位老师给家长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教师关怀行为个案研究[D]. 徐萍. 石河子大学, 2021
- [2]亲密与疏离-九名农村初二学生与老师们的师生关系的叙事研究 ——九名农村初二学生与老师们的师生关系的叙事研究[D]. 刘丽萍.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以班级管理促进有效教学: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实践的叙事研究[D]. 裘心怡. 集美大学, 2021
- [4]在平凡中坚守 ——一位幼儿园男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 张在冰. 伊犁师范大学, 2021
- [5]昆明市M融合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与特殊儿童的互动研究[D]. 邹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儿童视角下的师幼关系研究[D]. 李钰钘. 天水师范学院, 2021
- [7]农村小学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现状的质性研究 ——以甘肃省Q县W镇三所小学的教师为例[D]. 刘娜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8]农牧区劝返生补救教学的行动研究 ——以S县M学校为例[D]. 贺小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9]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一项人类学的教育考察[D]. 李鑫.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10]大班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拒绝行为研究[D]. 尹丽华.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