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硅酸钠干燥机的设计

固体硅酸钠干燥机的设计

一、固体硅酸钠干燥器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琛[1](2020)在《草酸钠作为洗涤助剂的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助剂是衣物洗涤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分,主要起脱除硬水离子改善洗涤性能的作用。三聚磷酸钠(STPP)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洗涤剂助剂,但中国磷资源不丰富,而且磷酸盐的使用也会带来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以有机小分子羧酸盐,沸石,层状硅酸盐,聚羧酸盐等替代磷酸盐的助剂,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寻找高性价比的代磷助剂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草酸钠是一种二元羧酸螯合剂,它可以与多价离子形成不溶盐而起到软化水的作用。草酸钠作为洗涤剂助剂有过初步探索,但由于草酸钠生产成本比较高,没有推广应用。伴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目前以工业尾气生产草酸钠的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草酸钠生产成本,为草酸钠作为洗涤剂助剂提供了契机。本文在分析了草酸钠的物理化学基本性质、毒理学性质和生物降解性的基础上,以草酸钠为洗涤剂助剂,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在相同试验条件下,与传统磷酸盐助剂三聚磷酸钠和现用量最大的代磷助剂4A沸石进行了对照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首先,对草酸钠作为洗涤助剂的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包括草酸钠的钙脱除容量、钙脱除速率以及对表面活性剂润湿性能、乳化性能、发泡性能及洗涤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4A沸石等代磷助剂比较,草酸钠具有钙脱除容量高、脱除速率快的特点。且草酸钠有助于表面活性剂的去污能力的提升。(2)去污性能是洗涤剂最重要的性质。在了解草酸钠具有助洗性基础上,进一步对草酸钠在洗涤剂配方中的去污性进行研究。本文通过调整洗涤剂配方组成、洗涤时间和温度,多角度研究了草酸钠为助剂的洗涤剂的去污性能,并与STPP和4A沸石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草酸钠为助剂的洗涤剂可达到与STPP相近相的结果,远优于无磷助剂4A沸石。(3)酶是现代洗涤剂的重要组分,添加少量的酶可以有效提高对特定污渍的去除能力。为研究草酸钠与酶在洗涤配方中的复配性能,分别在草酸钠洗涤剂配方中添加了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针对相应污渍的污布进行了去污力的测定,并与STPP和4A沸石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STPP和4A沸石相比,草酸钠与酶显示出更好的复配性能。原因是草酸钠对酶的活性影响较小,保持了酶在洗涤剂中的活力,产生了更好的去污性能。(4)草酸钠是以沉淀的方式脱除硬水离子,生成的不溶性草酸盐颗粒可能会沉积在织物上,产生灰分。灰分沉积会造成织物的“板结”,使衣物发黄、变硬。本文通过对草酸钠洗涤剂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种类的调整出不同的配方,通过循环洗涤的方法对不同纤维织物(棉、聚酰胺、聚酯纤维)灰分沉积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发现,棉织物比合成纤维织物更容易造成灰分沉积。通过对洗涤剂配方的筛选,得到了在三种织物上同时具有低灰分量和高白度保持的三种配方:脂肪酸甲酯磺酸钠(MES)/羧甲基纤维素钠(CMC)、MES/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脂肪醇醚硫酸钠(AES)/CMC。(5)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草酸钠配方体系,选用棉织物,进一步对草酸钠洗涤剂灰分沉积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不同表面活性剂溶液中不溶草酸盐和棉织物的zeta电位,并利用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DLVO)理论对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计算来揭示灰分沉积与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生成相同物相的草酸钙下,草酸钙颗粒与棉织物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大,灰分沉积量越小。(6)采用统计学方法,使用Plackett-Burman设计方法,对以AES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MC为抗沉积剂的草酸钠洗涤剂配方进行了显着因子筛选,为配方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草酸钠对洗涤性能的提升效果分别达到了极显着和显着,尤其对于蛋白污布和皮脂污布的洗涤性能,在较大范围内改变草酸钠的添加量,灰分量的差别并没有达到显着影响的水平。

李静卢[2](2020)在《基于胶囊化页岩陶砂的水泥基材料自愈合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愈合混凝土的发展可有效改善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而水泥基材料自愈合性能的研究是自愈合混凝土发展的基础。内置愈合剂的微胶囊技术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愈合方法之一,然而微胶囊的壁材与水泥基体之间的相容性问题会对愈合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国内外学者开始探索内置愈合剂的无机多孔材料愈合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解决相容性问题,还可以丰富自愈合技术的研究角度和使用范围,进而推动混凝土结构向着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此,本文采用无机多孔材料作为愈合剂的载体,并研究其对水泥基材料自愈合性能的影响。主要包括如下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1)以页岩陶砂为硅酸钠愈合剂的载体,制备了吸液性强、保液性好的胶囊化页岩陶砂。首先通过断面形貌的观察和吸液倍率的测定,选择页岩陶砂作为愈合剂的载体;然后分析真空吸附方式对吸液能力和保液能力的影响,并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得到吸附处理过程中的最佳水平组合和最大吸附率;最后对页岩陶砂进行包封处理,并以质量损失法和离子溶出法评价包封处理的效果。(2)分析了不同愈合环境下裂缝处传输性能和裂缝宽度的变化情况,探究了胶囊化页岩陶砂在水泥基材料中的愈合作用。首先确定标准养护室、去离子水和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三种愈合环境;然后以毛细吸水试验测定裂缝处传输性能的变化,同时分析不同愈合环境下的愈合机制与传输性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最后以显微镜观察试验测定裂缝宽度的变化,研究掺有胶囊化页岩陶砂试件的愈合趋势。(3)揭示了愈合产物极限生成量随陶砂掺量和裂纹长度变化的规律,评定了胶囊化页岩陶砂在水泥基材料中的愈合潜能。利用积分几何与几何概率的相关知识,基于一定的基本假设,首先建立二维区域内裂纹与陶砂在不同相交状态下的概率公式;然后结合胶囊化处理中的试验参数,得到单个陶砂破裂后愈合产物生成量的理论计算值;最后建立任意截面内的愈合产物极限生成量公式,探究不同陶砂掺量和裂纹长度情况下愈合产物极限生成量的变化规律。

张明强[3](2019)在《疏水硅胶的制备及其处理油气的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作为全球原油的消费大国,每年进口量达四亿多吨,不仅会产生大量的原油蒸发损耗,还会破坏环境。原油中挥发的多种有机气体,包括多种有毒烃类,其中正己烷、苯及其芳香族化合物等物质还有致癌作用。而针对吸附法回收油气工艺中活性炭存在自燃等安全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疏水改性硅胶的优化制备及其孔特性的影响因素,并用改性硅胶对正己烷、苯进行吸附。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本文用模数为3.3的硅酸钠和酒石酸制备硅胶,通过调节水溶胶的pH和温度、溶胶空间大小(水含量)、老化温度、硅酸钠质量分数有效改变硅胶的孔特性,经过一系列实验比较,发现疏水硅胶的最佳制备方法是:通过质量分数为6.25%的硅酸钠和酒石酸混合,调节水溶胶pH为6.7、温度为50℃,增加水含量与溶胶体积比为2:1制备得到的水凝胶在老化温度为50℃老化3h,在经过24h洗涤五次后,用体积比三甲基氯硅烷:六甲基二硅氧烷:正己烷:甲醇=1:0.5:1:1的改性剂进行改性24h,再用正己烷洗滤后,在200℃下加热1h。(2)溶胶期间添加石墨烯,一定程度上增强疏水硅胶的吸附能力和机械强度,最后得到的疏水硅胶对正己烷的饱和吸附量达到0.56g/g,比表面积为858m2/g,孔容为6.8cm3/g,孔径大小为8.7nm;六甲基二硅氧烷能降低三甲基氯硅烷改性的剧烈程度,减少孔隙塌陷,形成海绵状的硅胶结构。(3)比较自制疏水硅胶、工业硅胶和活性炭三者对正己烷和苯的吸附行为,发现自制疏水硅胶吸附正己烷过程会发生凝聚现象,导致吸附体积减小,从穿透点到平衡点的时间长于工业硅胶,而在吸附苯的过程中,疏水硅胶吸附平衡时间长于工业硅胶和活性炭。自制疏水硅胶穿透曲线为Ⅰ型,传质阻力主要以颗粒内扩散阻力为主。因此硅胶的孔特性,包括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都是影响正己烷吸附量的重要因素。(4)吸附剂在常温、加热和真空脱附下,真空脱气的效果更佳。疏水硅胶在20min左右能脱除95%的正己烷,而且控制适当的温度,还可以加快脱附速率和加大脱附程度。

王黎迟[4](2019)在《少水量水玻璃旧砂湿法再生新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水玻璃砂具有耐火性能好、强度高、成本低、环境友好等许多优点,在世界各国被广泛应用。该型砂工艺及材料的进一步改进被认为最有可能实现绿色铸造。水玻璃砂的主要缺陷仍然是水玻璃旧砂再生困难。大量研究与实践表明,湿法再生是最有效的再生水玻璃旧砂的方法。但目前的湿法再生工艺耗水量大,排放的大量碱性污水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减少湿法再生耗水量,解决好湿法再生污水的循环使用及处理问题,是湿法再生成为企业普遍认同及采用的关键。本文以少水量湿法再生水玻璃旧砂为目标,提出并研究了几种少水量湿法再生水玻璃旧砂的新技术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了从湿法再生污水中回收水玻璃及污水处理回收技术,研究了难再生的CO2硬化水玻璃旧砂的较佳方案。论文中的主要工作概述如下:(1)提出了一种超声波湿法再生水玻璃旧砂的方法,研究了超声波湿法再生的影响因素,对比了旧砂和再生砂的性能,分析了超声波湿法再生机理。结果表明,提高超声功率、增加用水量、延长超声处理时间和增加再生次数均可提高Na2O去除率。经一次超声处理后,再生砂表面有少量硅酸钠残留,再生砂粘结强度高,可直接回用。超声波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机械效应均会促使砂粒表面的硅酸钠进入水中,硅酸钠进入水中的方式包括溶解和破碎为颗粒。(2)提出了一种滚筒式旧砂湿法再生与脱水一体化的新设备及方法,制造了滚筒再生-脱水一体化实验装置,研究了滚筒湿法再生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再生砂的性能。结果表明,增加脱水转速和延长脱水时间能降低脱水湿砂含水率;选择适当的滚筒转速、增加用水量、延长滚筒处理时间和增加再生次数均可提高Na2O去除率。滚筒再生砂凸出的表面硅酸钠残留较少,凹陷的表面硅酸钠残留较多,经一次滚筒再生的再生砂粘结强度高,可直接回用。(3)在分析与实验研究水玻璃旧砂湿法再生水量控制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并研究了多次“冲洗-脱水”的极少水量湿法再生新技术。结果表明,对脱水后的湿再生砂进行多次“冲洗-脱水”处理,能以少量水去除湿砂残留污水中的Na2O,在少水量的条件下实现较高的Na2O去除率。在“冲洗-脱水”的基础上将污水过滤后直接回用,能在不明显降低Na2O去除率的情况下进一步减少用水量,实现极少水量湿法再生。(4)提出并研究了一种从水玻璃旧砂湿法再生高浓度污水中回收水玻璃的方法。结果表明,污水中的悬浮物可通过过滤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能通过臭氧氧化部分去除;去除了悬浮物和有机物的污水可通过石灰苛化处理进行碱回收。用回收的碱液溶解滤渣(悬浮物)中的二氧化硅,可回收水玻璃,回收水玻璃的粘结强度接近同模数同密度的商品水玻璃。(5)以某企业多次循环使用后的难再生CO2硬化水玻璃旧砂为对象,应用多种再生方法实验研究了难再生CO2硬化水玻璃旧砂的较佳再生方案。结果表明,采用超声再生和滚筒再生处理该难再生水玻璃旧砂,均可实现较高的Na2O去除率,但再生砂粘结强度较低,不能直接回用。采用碱煮再生、“超声+酸浸”复合再生和“滚筒+酸浸”复合再生均可实现超过90%的Na2O去除率,且再生砂粘结强度高,可直接代替新砂使用。本论文研究提出的几种水玻璃旧砂湿法再生新方法,都基于少耗水量、少污水排放、水玻璃回收等环境保护目标,这些成果对推动水玻璃砂绿色铸造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卢记军,汪华方,周昌瑞[5](2018)在《水玻璃旧砂湿法再生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概述了现有的干法、湿法和化学再生法及其进展。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水玻璃旧砂湿法再生脱膜率高,再生砂可代替新砂使用,是最有希望实现水玻璃旧砂完全再生的方法。但现有湿法再生方法存在耗水量大,污水处理困难,湿砂烘干能耗高等问题。通过分析指出降低湿法再生用水量和干燥能耗是应用湿法再生的关键,降低用水量的难点在于高模数水玻璃的溶解,用水量的降低还将为废水处理和综合利用奠定基础,而采用过热蒸汽干燥技术干燥再生砂将有利于减少干燥能耗。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湿法再生用水量有望降低到30%,远远低于传统湿法再生方法的用水量(200%以上)。此外,湿法再生砂脱水也不容忽视,废水综合利用也应引起重视。

邵洪扬[6](2018)在《新春采油厂注水系统硅垢形成机理研究及阻垢剂的筛选》文中提出油田垢的出现会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阻碍经济效益的增长。因此研究油田垢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对认识和解决油田结垢问题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对新春采油厂春风油田输水管线结垢问题进行探究,以探究管线硅垢形成原因及影响硅垢形成的主要因素为重点,并通过筛选合适的阻垢剂为今后垢的预防与处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由于各油田油藏环境、开采方式及水处理工艺的差异,导致结垢的类型及原因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分析现场垢样和水质,并预测结垢趋势,然后与现场开采方式、储层的地质特点及岩石类型相结合,管线结垢的根本原因是高温蒸汽会溶蚀储层矿物使采出液中的成垢离子含量增加,为结垢现象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采出液在管道流动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流速等条件变化,出现硅垢的沉积。硅垢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考察了pH值、温度、钙镁离子及碳酸氢根对硅垢形成的影响,并通过测定电导率随pH值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及分析不同体系不同因素下结垢产物,得到温度和pH值越低,二氧化硅的平衡浓度越低,体系越易成垢;钙镁离子能促进硅垢的生成且镁离子更易促进硅的沉积。高pH体系下,钙镁离子与体系中的硅酸根直接生成不溶性硅酸盐沉淀,出现钙镁硅共沉积现象。中性条件下,带有正电荷的钙镁离子能促进带有负电的二氧化硅胶粒的聚沉,生成的垢质为无定型二氧化硅;碳酸氢根对硅垢的影响与体系的pH值和温度有关。在低pH值条件下垢物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垢。在高pH值条件下,当碳酸氢根含量少不能完全消耗钙镁离子的情况下,垢的主要成分为碳酸盐和硅酸盐的混合垢;当碳酸氢根含量增加,钙镁离子被完全消耗,这时垢物主要成分为碳酸盐垢。在中性体系下,温度降低硅垢更易形成。通过对七种市售阻垢剂进行筛选,发现阻垢剂DQI的阻垢效果最好。经正交实验得到最优应用条件和参数为反应温度60℃,加药量320mg/L,反应时间20h。通过测定加入药剂前后体系浊度、粒径及ζ电位的变化,证明阻垢剂DQI能够一定程度抑制硅胶颗粒的生长,阻止硅酸的聚合,从而达到阻垢的目的。通过对阻垢剂DQI红外谱图的测定,可以得到主要作用官能团为羧基、醚基和磺酸基。通过运用SEM观察加药前后结垢产物的微观形貌变化,证实该药剂的阻垢机理主要为螯合作用和分散作用。

王满[7](2017)在《高效金属氧化物除磷吸附剂强度密度调节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氮磷元素进入水体,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目前在除磷方面,吸附法快速高效且易进行磷的回收而被广泛应用。本研究是在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基础上,针对富营养元素磷的去除,对研制出的Al/Ca/Fe复合金属氧化物型吸附剂进行强度密度的调节,以降低吸附除磷运行成本,并解决之前吸附剂遇水潮解的不足,同时使制备好的吸附剂可以适用于曝气池、流化床等构筑物,更好地满足实际工程应用的要求。研究结果如下所述:(1)在Al/Ca/Fe氧化物质量比为2:1:1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膨润土量、添加水玻璃和水泥的方法调节吸附剂颗粒强度。结果表明,膨润土成球效果较差;添加水玻璃吸附量急剧下降且无法长期放置,易出现潮解;添加水泥虽然吸附量有所下降,但是与课题组前期制备的吸附剂相比,添加水泥制备的吸附剂质量损失率均控制在6%以内,强度明显提高。325、425两种水泥和Al/Ca/Fe氧化物在不同配比下制备吸附剂,添加425水泥的吸附量均比添加325水泥的吸附量大;静置吸附与摇床吸附相比,吸附量相对较大;325、425两种水泥和Al/Ca/Fe氧化物在1:0.25的配比下制备的吸附剂,静置吸附量分别为8.243mg/g和9.641mg/g;经过500℃烧结后,425水泥静置吸附最大达到14.54mg/g。(2)将Al/Ca/Fe氧化物及氧化铝分别在1150℃下烧结,与425水泥以1:1.5的配比进行混合,水化,养护,砸碎,该方法制备的吸附剂颗粒可以在水中长期放置,不会潮解。通过对制备的两种吸附剂进行试验,结果表明,Al型复合吸附剂和Al/Ca/Fe型复合吸附剂平衡吸附量分别为23.86mg/g和22.42mg/g,Al型复合吸附剂的吸附效果优于Al/Ca/Fe型吸附剂。通过酸活化,两种吸附剂吸附量均有所下降;热活化500℃时两种吸附剂吸附量均上升,而100和300℃则轻微下降。(3)对添加425水泥的Al型吸附剂和Al/Ca/Fe型吸附剂吸附前后的SEM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吸附剂外表面孔隙均较多,可以保证一定的吸附量,且在吸附后,吸附剂外表面吸附了较多的磷酸盐,部分填充在孔隙中,部分堆积在外表面。(4)通过制备酚醛树脂小球、小米粒作为母球制备吸附剂、3D打印机小球作为母球制备吸附剂,来调节Al/Ca/Fe型吸附剂的密度。试验表明三种方法制备的吸附剂都无法保证在水中长期悬浮。酚醛树脂小球烧结后成为粉末;小米粒制备的吸附剂烧结后出现外壳破裂;3D打印机小球制备的吸附剂部分实现悬浮在水中,一定程度可以实现降低密度,但成球率较低,在晃动下出现小球破损现象。

高志强[8](2017)在《粉煤灰综合利用研究及工程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在一次能源探明总量中煤炭占90%。目前我国煤炭资源75%左右用于火力发电,燃煤电厂发电会产生大量的粉煤灰,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被利用,大部分都被堆存。粉煤灰的主要化学成分有SiO2、Al2O3、CaO、Fe2O3、MgO、Na2O、K2O和未燃烧的碳,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和稀有元素。其中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占粉煤灰的85%以上。由此可见,粉煤灰是一种利用价值很高的潜在资源。本文采用预脱硅法处理原料粉煤灰获取水玻璃,再通过后续的煅烧和酸浸处理得到氧化铝。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了预脱硅制备水玻璃试验中各个反应步骤的最佳条件:液固比为2:1,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20%,反应温度为150℃,反应时间为2 h。在此条件下,二氧化硅的溶出率为92.43%,水玻璃模数为1.08。预脱硅处理后制取氧化铝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硫酸铵与粉煤灰质量比为2.5:1、最佳烧结温度为450℃、最佳烧结时间为2 h、最佳浸出温度为70℃。本文进行了粉煤灰年处理量10万吨项目工艺设计。通过文献查阅和实验验证确立了本工艺设计采用的工艺流程。之后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分析工作,包括各单元操作的物料衡算工作、热量衡算工作、主要设备热量衡算、设备选型计算。

朴春爱[9](2017)在《铁尾矿粉的活化工艺和机理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铁尾矿的数量正日益迅猛增长,但目前利用率非常低,对环境造成污染程度也日益严重。为了有效实现建筑材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铁尾矿资源制备大宗建筑材料混凝土是固废资源化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将铁尾矿研究开发为混凝土矿物掺合料,能大掺量应用到混凝土当中,提高附加值,必须对其先进行活化处理。机械力活化可诱发并同时产生热能难以或者无法诱发出的化学活性,具有无须高温煅烧、工艺过程相对简单等特点,是进行活性激发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基于机械力活化方法及理论,系统研究机械活化效应以及化学-机械耦合效应,揭示了机械力化学效应及其与水化活性的关系,并通过研究活化铁尾矿粉胶凝材料复合体系水化硬化机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了活化铁尾矿粉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能。(1)机械力活化对铁尾矿活化性能的研究表明:铁尾矿颗粒在机械力活化过程中经历三个不同变形阶段,即脆性破坏变形、脆性与塑性变形并存的阶段、塑性变形为主阶段;铁尾矿在机械活化2.0h时,铁尾矿颗粒密度达到最小值2.75g/cm3,比表面积达到最大值770m2/kg,粉体粒度分布变窄,小于5μm粒径段的颗粒累积含量达到最大值77.70%,铁尾矿颗粒平均粒径D50与D90降到了最小值3.20μm、7.54μm;机械活化铁尾矿粉的需水性与Ⅱ级粉煤灰技术指标相当;经机械粉磨2.0h铁尾矿粉(MIT)30%掺量时,其28d抗压强度活性指数达到81%,火山灰性合格,可判定为活性混合材料;机械力活化作用下,铁尾矿颗粒X射线衍射峰强度减弱,内部晶体结构被破坏,无定形程度加深,粉磨2.0h铁尾矿粉颗粒沸石晶面结晶度K最小,无定形物的量M值接近于20%;通过各元素表面结合能(XPS)的测试分析,机械力活化作用下铁尾矿颗粒产生晶格畸变,各元素结合能逐渐降低,生成高活性低结合能的物相,机械粉磨2.0h铁尾矿Si2p、Al2p、O1s结合能最低,分别为102.54eV、74.31eV、531.32eV;红外光谱IR测试得出,机械力粉磨作用下粉体表面的无序化物质增多,颗粒晶格产生变形以及位错,形成不稳定晶体结构,振动能得以提高,增加了铁尾矿的活性;在机械力活化作用下,铁尾矿颗粒发生明显的机械力化学效应。(2)化学-机械耦合效应对铁尾矿胶凝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正交试验方法得出化学-机械耦合活化最优方案为:t=2.0h,d=0.5%,活化剂种类n:CaSO4?2H2O;铁尾矿在化学-机械耦合活化作用下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破坏变形过程;在0.5%CaSO4?2H2O掺量下,耦合活化2h时,铁尾矿粉颗粒密度达到最小值2.74 g/cm3,比表面积达到最大值813m2/kg;随着CaSO4?2H2O掺量的增加,铁尾矿粉体密度表现为先减后增,比表面积则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与机械活化相比,化学-机械耦合活化铁尾矿粉的粒度分布区间变窄,加大颗粒细化程度;在0.5%CaSO4?2H2O掺量下,耦合活化2h铁尾矿粉颗粒小于5μm粒径段颗粒累积含量可达到81.25%,小于3μm的颗粒累积含量达到最高59.48%;掺入0.5%CaSO4?2H2O耦合活化2h的铁尾矿粉(CMIT)在30%掺量比例下,胶砂试件28d抗折强度比与活性指数分别为103%、85%,强度大于MIT,火山灰性合格,可判定为活性混合材料;XRD研究表明,CMIT的非晶态程度大于MIT,其无定形物的量M达到22.29%;CMIT各元素表面结合能均低于MIT,Si2p、Al2p、O1s各元素结合能分别为102.50 eV、74.25eV、531.25eV,化学-机械耦合活化作用更利于生成高活性低结合能的物相;通过红外光谱IR测试,化学-机械耦合活化作用使铁尾矿粉体颗粒产生较大的变形及位错,无序化物质增多,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与机械活化相比,化学-机械耦合活化作用激发铁尾矿粉颗粒潜在活性的效果更佳,发生明显的化学-机械耦合效应。(3)活化铁尾矿粉胶凝材料水化硬化机理的研究表明:随着MIT、CMIT掺量的增加,ta、tc、td逐渐缩短,dQa/dt,dQc/dt,dQd/dt以及Qa、Qc、Qd均逐渐降低;在相同掺量比例下,CMIT的水化诱导时间ta比MIT大,诱导期放热速率dQa/dt小于MIT,加速期起始时刻总放热量Qa大于MIT;在水化过程的加速期,CMIT的水化产物成核速率K大于MIT;在水化减速期,CMIT的成核总量比MIT大;最大水化速率时CMIT的水化程度(Qa-c)比MIT更大;CMIT促进了铝相的二次水化,CMIT的复合水泥体系Qd大于MIT胶凝体系;MIT中物理方式加入CaSO4·2H2O对水泥水化的影响有别于CMIT,证实了化学-机械耦合效应的存在;通过对水化产物的XRD分析发现,在水化早期,铁尾矿粉胶凝材料复合体系的水化程度均低于基准水泥,但到了水化后期由于二次水化的发生Ca(OH)2峰值有一定幅度的降低,而AFt峰值含量趋于稳定;热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活化铁尾矿粉胶凝材料复合体系存在4个吸热峰,发生三次热失重,由于产生二次水化反应MIT与CMIT水化龄期28d时Ca(OH)2的含量下降,CMIT的下降更明显;CMIT胶凝体系水化产物的微观形貌分析发现,随着水化龄期的增长,胶凝产物与颗粒之间形成了较致密的结构,显着降低胶凝材料体系的孔隙率;水泥硬化体MIP测试结果表明,早期水化龄期时,掺入矿物掺合料的水泥石总孔隙率大于空白基准水泥;水化后期发生二次水化反应以及微集料效应,总孔隙率均低于空白样,CMIT水化28d龄期时总孔隙率最低,硬化浆体的凝胶孔稍有增多、小毛细孔降低,最可几孔径达到最小,降低了孔隙的连通性;通过不同检测手段的表征,再次验证了CMIT比MIT更具水化活性。(4)活化铁尾矿粉混凝土的性能研究表明:与纯水泥混凝土相比,单掺活化铁尾矿粉混凝土提高混凝土流动性,但流动度均低于粉煤灰混凝土,在高强混凝土中改善和易性的效果更佳,MIT与CMIT的单掺比例不宜超过40%;复合双掺活化铁尾矿粉混凝土的流动度明显高于单掺活化铁尾矿粉混凝土,接近于复合双掺粉煤灰混凝土,在低水胶比状态下更有利于提高混凝土流动度,有效改善混凝土流动性的适宜掺量提高到60%;随着活化铁尾矿粉掺量的增加,各龄期混凝土抗压强度呈降低趋势;单掺活化铁尾矿粉在高强混凝土中强度提高更明显;CMIT复掺比例为40%时,高强混凝土28d及60d抗压强度分别为67.9 MPa、73.5 MPa均超出纯水泥混凝土;复合双掺混凝土3d抗压强度低于单掺活化铁尾矿粉,但后期抗压强度均高于单掺活化铁尾矿粉混凝土;在相同掺量时,MIT、CMIT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高于粉煤灰混凝土,但后期强度增长幅度小于粉煤灰混凝土;CMIT活化铁尾矿粉对强度的贡献优于MIT活化铁尾矿粉;活化铁尾矿粉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高于纯水泥以及粉煤灰混凝土,并且CMIT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要好于MIT;活化铁尾矿粉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低于空白混凝土试件,但高于粉煤灰混凝土,并且MIT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略优于CMIT混凝土;掺入矿物掺合料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要优于空白混凝土试件,空白混凝土试件抗冻等级达到F75,而掺入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抗冻等级则均达到了F125。通过全面研究分析机械力-化学耦合活化作用下的铁尾矿粉体颗粒反应活性激发机理,为铁尾矿得以有效合理应用找到环保高效的新途径。

温爱鹏[10](2016)在《工业级氟硅酸钠制备白炭黑与氟化钠的新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氟硅酸钠作为磷化工产业链的主要副产物之一,有着很强的腐蚀性和较强的毒性,任其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据统计,每生产100万吨磷肥(折P2O5),就有将近超过6万吨的氟硅酸钠副产物,而2016年国内磷肥产量预计可达2060万吨(折P2O5)左右,届时副产物氟硅酸钠将会超过100万吨,加上其他行业产生的量,氟硅酸钠年产生量将达近两百万吨。如此数量的氟硅酸钠如不加以利用而直接废弃,不仅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还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本课题采用两种不同化学工艺,以氟硅酸钠为基本原料,将氟硅酸钠中的氟源转化成氟化钠,硅源转化成白炭黑,同时获得两种附加值更高的化工产品。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意义重大。本实验制氟化钠和白炭黑采用了外加晶种分步法和表面活性剂纯碱法两种方法,讨论了两种方法的多个单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分别对两种制备工艺进行优化,获得制备白炭黑和氟化钠的最佳工艺条件。外加晶种分步法制白炭黑和氟化钠的工艺路线是以磷肥副产氟硅酸钠和氨水为原料,先制备晶种,后经在玻璃反应器中添加晶种、原料沉淀反应、搅拌陈化、过滤分离得滤液和滤渣,滤液经加氢氧化钠溶液、真空反应浓缩、结晶、过滤、干燥得氟化钠产品,滤渣经硫酸调pH、过滤洗涤、干燥得白炭黑产物。外加晶种分步法制备白炭黑的最佳工艺条件:稀氨水占制晶种反应体积的4.7%,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5%,外加晶种添加量占反应总体积的5%,快速反应滴加的氨水与总氨水体积比为0.2,反应温度为70℃,氟硅酸钠与总氨水的摩尔比为1:8,反应pH终点为8.5,陈化6小时。外加晶种分步法制备氟化钠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浓缩温度60℃,蒸发量为80%,氢氧化钠的浓度为20mol/L,陈化温度为20℃,陈化时间为30min。表征结果显示制备得到的白炭黑一次粒子粒度分布为正态分布,中位径在20nm,DBP值为3.52ml/g,比表面积为178.19m2/g;制备得到的氟化钠晶体的平均粒径在110μm,在XRD图中有着明显氟化钠的晶形衍射峰。表面活性剂纯碱法制备白炭黑和氟化钠的工艺路线是以磷行业副产氟硅酸钠和纯碱为原料,先加表面活性剂,后分步加纯碱,再经液固流态化分离装置分离得氟化钠和白炭黑后,再经后续处理工艺得到更加纯净的白炭黑和氟化钠。表面活性剂纯碱法制白炭黑和氟化钠的较佳工艺条件:快速加入的碳酸钠溶液与总碳酸钠体积比为0.3,氟硅酸钠和碳酸钠的摩尔比为1:3,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3%,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3h,分离装置母液流速为24L/h。通过自行设计的液固流态化分离装置,氟化钠和白炭黑能有效的分离,二氧化硅和氟化钠的纯度分别92.18%和98.92%。表征结果显示制备得到的白炭黑粒度分布呈正态分布,中位径在208nm,DBP值为3.16ml/g,比表面积为112.24m2/g;制备得到的氟化钠晶体的平均粒径在170μm,在XRD图中有着明显氟化钠的晶形衍射峰。试验证明,本课题建立的外加晶种分步法和表面活性剂纯碱法的两种工艺路线,都能使氟硅酸钠中的氟、硅元素得到有效利用,转化成经济价值更高的氟化钠和白炭黑,工艺路线可行。

二、固体硅酸钠干燥器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体硅酸钠干燥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草酸钠作为洗涤助剂的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衣物洗涤剂简介
        1.1.1 衣物洗涤剂的发展
        1.1.2 衣物洗涤剂成分介绍
    1.2 早期洗涤助剂
        1.2.1 早期碱性助剂
        1.2.2 磷酸盐助剂
    1.3 代磷助剂
        1.3.1 有机小分子代磷助剂
        1.3.2 沸石类助剂
        1.3.3 层状结晶硅酸钠
        1.3.4 聚羧酸盐类
    1.4 草酸钠概述
        1.4.1 草酸钠的生产
        1.4.2 草酸钠基本性质
        1.4.3 草酸盐在自然界中的降解
    1.5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6 课题来源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钙离子脱除容量测定
        2.2.2 钙脱除速率测定
        2.2.3 表面张力的测定
        2.2.4 润湿力的测定
        2.2.5 乳化能力测定
        2.2.6 泡沫性质测定
        2.2.7 白度测定
        2.2.8 洗涤剂去污力测定
        2.2.9 循环洗涤测定
        2.2.10 白度保持能力
        2.2.11 抗灰分性能的测定
        2.2.12 酶活力测定
    2.3 测试表征
        2.3.1 X-射线粉末分析
        2.3.2 形貌分析
        2.3.3 zeta电位的测定
第三章 草酸钠助剂基本性质的研究
    3.1 引言
    3.2 钙脱除容量的测定
    3.3 钙脱除速率的测定
    3.4 草酸钠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3.4.1 草酸钠对平衡表面张力的影响
        3.4.2 草酸钠对润湿能力的影响
        3.4.3 草酸钠对乳化能力的影响
        3.4.4 草酸钠对发泡能力的影响
    3.5 草酸钠与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去污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草酸钠为助剂洗涤剂去污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添加量对去污性能的影响
    4.3 助剂添加量的影响
    4.4 洗涤时间的影响
    4.5 洗涤温度的影响
    4.6 聚合物对去污性能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草酸钠为助剂洗涤剂与酶的复配
    5.1 引言
    5.2 助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5.3 洗涤配方的pH
    5.4 加蛋白酶配方的去污能力
    5.5 加脂肪酶配方的去污能力
    5.6 加纤维素酶配方的去污能力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草酸钠为助剂洗涤剂配方抗沉积性能的研究
    6.1 引言
    6.2 灰分沉积量和白度保持
    6.3 收集固体颗粒的XRD表征
    6.4 收集固体颗粒的形貌
    6.5 以草酸钠为助剂洗涤剂在不同织物纤维上的沉积
        6.5.1 不同配方在棉布上的沉积性质
        6.5.2 不同配方在聚酰胺织物上的沉积性质
        6.5.3 不同配方在聚酯纤维上的沉积性质
        6.5.4 草酸钙沉积过程
    6.6 温度对棉织物循环洗涤性能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抗灰分沉积机理的研究
    7.1 引言
    7.2 灰分沉积量
    7.3 表面活性剂对草酸钙结晶行为的影响
    7.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草酸钙形貌及zeta电位的影响
    7.5 不同溶液中草酸钙与棉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计算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配方显着因素分析
    8.1 引言
    8.2 单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Plackett-Burman筛选实验
        8.2.1 Plackett-Burman实验与结果
        8.2.2 Plackett-Burman显着性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胶囊化页岩陶砂的水泥基材料自愈合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基材料的自愈合现象
        1.2.2 内置愈合剂的微胶囊方法
        1.2.3 内置愈合剂的无机多孔材料方法
        1.2.4 自愈合效果的评价方法
        1.2.5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无机多孔材料
        2.1.2 愈合剂
        2.1.3 包封材料
        2.1.4 水泥
        2.1.5 河砂
        2.1.6 水
        2.1.7 化学外加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胶囊化处理试验
        2.2.2 劈裂抗拉试验
        2.2.3 毛细吸水试验
        2.2.4 显微镜观察试验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页岩陶砂的胶囊化处理
    3.1 引言
    3.2 无机多孔材料和愈合剂的确定
        3.2.1 无机多孔材料的确定
        3.2.2 愈合剂的确定
    3.3 页岩陶砂对硅酸钠的吸附处理
        3.3.1 吸附方式的确定
        3.3.2 吸附处理的具体过程
        3.3.3 吸附处理中变量的确定
    3.4 页岩陶砂的包封处理
        3.4.1 包封处理的具体过程
        3.4.2 包封效果的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胶囊化页岩陶砂的愈合作用
    4.1 引言
    4.2 试件制备及愈合养护
        4.2.1 试件制备
        4.2.2 裂缝预制
        4.2.3 愈合养护
    4.3 传输性能的变化
        4.3.1 毛细吸水系数的测定
        4.3.2 毛细吸水系数降低率的比较
    4.4 裂缝宽度的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胶囊化页岩陶砂的愈合潜能
    5.1 引言
    5.2 基本假设
    5.3 裂纹与陶砂相遇的状态
        5.3.1 裂纹与陶砂相遇的度量
        5.3.2 裂纹在二维区域内位置集的度量
        5.3.3 裂纹与陶砂相遇的概率
    5.4 裂纹贯穿陶砂的状态
        5.4.1 裂纹贯穿陶砂的度量
        5.4.2 裂纹在二维区域内位置集的度量
        5.4.3 裂纹贯穿陶砂的概率
    5.5 愈合潜能的评定
        5.5.1 单个陶砂的愈合潜能
        5.5.2 裂纹与陶砂相遇状态下的愈合潜能
        5.5.3 裂纹贯穿陶砂状态下的愈合潜能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疏水硅胶的制备及其处理油气的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VOCs的产生及其危害
    1.2 VOCs的治理技术
        1.2.1 吸收法
        1.2.2 吸附法
        1.2.3 冷凝法
        1.2.4 膜分离法
        1.2.5 小结
    1.3 硅胶的介绍与吸附原理
        1.3.1 硅胶的分类
        1.3.2 硅胶的物理化学性质
        1.3.3 硅胶吸附原理
        1.3.4 硅胶的制备方法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疏水硅胶的制备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改性原理
    2.4 疏水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常压制备
        2.4.1 实验步骤
        2.4.2 分析表征方法
第三章 疏水硅胶的优化设计
    3.1 溶胶pH和温度的影响
    3.2 水含量对硅胶的影响
    3.3 硅酸钠浓度的影响
    3.4 老化温度对硅胶的影响
    3.5 石墨烯添加的影响
    3.6 改性剂在制备工艺中的影响
    3.7 章小结
第四章 疏水硅胶的表征与评价
    4.1 疏水硅胶的表征
        4.1.1 疏水性分析
        4.1.2 表面基团分析
        4.1.3 孔结构分析
    4.2 疏水硅胶与其他吸附剂的比较
        4.2.1 不同吸附剂对比
        4.2.2 不同吸附剂吸附正己烷和苯的穿透曲线
        4.2.3 不同吸附剂吸附饱和后的脱附曲线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少水量水玻璃旧砂湿法再生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玻璃旧砂再生技术现状
    1.3 湿法再生污水处理相关技术
    1.4 研究内容
2 超声波湿法再生新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2.3 超声波湿法再生水玻璃旧砂的影响因素
    2.4 超声波湿法再生砂的性能
    2.5 超声波湿法再生水玻璃旧砂的机理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滚筒湿法再生与脱水一体化新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3.3 滚筒湿法再生水玻璃旧砂的影响因素
    3.4 滚筒湿法再生砂的性能
    3.5 滚筒湿法再生与超声波湿法再生的对比
    3.6 本章小结
4 “冲洗-脱水”极少水量湿法再生新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少水量水玻璃旧砂湿法再生新方法
    4.3 湿再生砂气压脱水技术研究
    4.4 湿再生砂中残留碱处理技术及机理分析
    4.5 水玻璃旧砂湿法再生污水回用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水玻璃回收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高浓度湿法再生污水中悬浮物的处理技术研究
    5.3 高浓度湿法再生污水中有机物的处理技术研究
    5.4 高浓度湿法再生污水碱回收技术研究
    5.5 高浓度湿法再生污水水玻璃回收技术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难再生CO_2硬化水玻璃旧砂湿法再生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常温水浸泡再生法
    6.3 超声波湿法再生法
    6.4 滚筒摩擦湿法再生法
    6.5 碱煮湿法再生法
    6.6 超声/滚筒/碱煮+酸浸复合湿法再生法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6)新春采油厂注水系统硅垢形成机理研究及阻垢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热采技术概述
    1.3 油田结垢研究现状
        1.3.1 油田垢的主要类型及危害
        1.3.2 油田水垢的成因
        1.3.3 硅垢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4 硅垢防垢技术研究进展
        1.4.1 硅垢防垢技术分类
        1.4.2 硅垢阻垢剂分类及研究进展
        1.4.3 硅垢阻垢剂作用机理
    1.5 论文目的
    1.6 论文的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垢样分析方法
        2.3.2 水质分析方法
        2.3.3 体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2.3.4 结垢趋势预测方法
        2.3.5 溶液电导率测定方法
        2.3.6 X-射线衍射
        2.3.7 浊度测量方法
        2.3.8 粒径测定方法
        2.3.9 ζ 电位测定方法
        2.3.10 红外光谱的测定
        2.3.11 扫描电镜
第三章 成垢现状及结垢原因分析
    3.1 垢样分析
        3.1.1 垢样采集
        3.1.2 定性分析
        3.1.3 定量分析
    3.2 水质分析
        3.2.1 污水处理工艺
        3.2.2 采出水基本特点
        3.2.3 水样的离子含量分析
        3.2.4 结垢趋势预测
    3.3 结垢原因分析
        3.3.1 地质特征及储层岩石组成分析
        3.3.2 形成硅垢的物质来源分析
        3.3.3 管线硅垢形成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处理管线硅垢形成规律研究
    4.1 硅垢形成的影响因素考察
        4.1.1 pH值对硅垢形成的影响
        4.1.2 温度对硅垢形成的影响
        4.1.3 钙、镁离子对硅垢形成的影响
        4.1.4 碳酸氢根对硅垢形成的影响
    4.2 不同条件下硅垢的表征
        4.2.1 单一硅酸钠体系
        4.2.2 含钙镁离子的硅酸钠体系
        4.2.3 含有碳酸氢根的钙镁硅体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阻垢剂的筛选及阻垢机理研究
    5.1七种阻垢剂阻垢效果筛选实验
        5.1.1 七种阻垢剂的初步筛选
        5.1.2 阻垢剂的复选实验
    5.2 阻垢剂DQI阻垢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5.2.1 温度对阻垢率的影响
        5.2.2 作用时间对阻垢率的影响
        5.2.3 阻垢剂DQI最佳应用参数的确定
    5.3 阻垢剂DQI的阻垢机理研究
        5.3.1 阻垢剂DQI对硅酸聚合的影响
        5.3.2 红外光谱的测定
        5.3.3 阻垢剂DQI对结垢产物微观形貌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高效金属氧化物除磷吸附剂强度密度调节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体富营养化
        1.1.1 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
        1.1.2 水体中磷的来源
    1.2 国内外除磷现状概述
        1.2.1 化学法除磷
        1.2.2 生物法除磷
        1.2.3 吸附法除磷
    1.3 金属氧化物除磷现状研究
    1.4 金属氧化物在调节强度密度方面的现状
        1.4.1 金属氧化物在调节强度方面的概述
        1.4.2 金属氧化物在调节密度方面的概述
    1.5 研究意义、课题来源及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课题的来源
        1.5.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4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分析方法简介
    2.1 主要药剂与试验仪器
        2.1.1 主要药剂
        2.1.2 主要试验仪器
    2.2 分析方法选择及性能指标的测定
        2.2.1 分析方法的选择
        2.2.2 吸附剂指标的测定
3 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制备及强度密度调节方法
    3.1 金属氧化物吸附剂的制备及试验工况
        3.1.1 金属氧化物吸附剂的制备方式
        3.1.2 颗粒成型原理
        3.1.3 本试验吸附剂制备方式及试验工况
    3.2 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强度调节方法
        3.2.1 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强度来源
        3.2.2 吸附剂强度调节试验方案确定
    3.3 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密度调节方法
        3.3.1 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密度来源
        3.3.2 吸附剂密度调节试验方案确定
4 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强度调节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改变膨润土含量
    4.2 添加水玻璃
    4.3 添加水泥
    4.4 本章小节
5 以水泥为辅材金属氧化物吸附剂性能优化研究
    5.1 研究内容与方法
        5.1.1 试验原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研究内容
        5.1.4 吸附剂性能分析方法
    5.2 金属氧化物吸附剂性能研究
        5.2.1 不同的制备方式对吸附剂性能影响
        5.2.2 研究原料组成对吸附剂性能影响
        5.2.3 酸活化对吸附剂吸附性能影响
        5.2.4 热活化对吸附剂吸附性能影响
    5.3 吸附剂吸附前后SEM表征
    5.4 本章小节
6 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密度调节试验结果与分析
    6.1 树脂小球
        6.1.1 树脂小球烧结
        6.1.2 树脂小球吸附性能
    6.2 小米粒
    6.3 3D打印机成球
    6.4 本章小节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成果

(8)粉煤灰综合利用研究及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产品的性质
        1.2.1 未燃碳
        1.2.2 水玻璃
        1.2.3 氢氧化铝
    1.3 产品的用途
        1.3.1 未燃碳的用途
        1.3.2 水玻璃的用途
        1.3.3 氧化铝的用途
    1.4 主要工艺
        1.4.1 高碳灰的分离工艺
        1.4.2 水玻璃的生产工艺
        1.4.3 氢氧化铝的生产工艺
    1.5 国内外粉煤灰综合利用概况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未燃碳浮选实验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2 实验原理
        2.1.3 实验流程
        2.1.4 浮选效果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单因素实验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粉煤灰硅提取实验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1.2 实验原理
        3.1.3 实验流程
        3.1.4 产品检测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单因素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氢氧化铝制备实验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4.1.2 实验原理
        4.1.3 实验流程
        4.1.4 产品含量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单因素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年处理粉煤灰10万吨工厂工程设计
    5.1 工艺流程设计
        5.1.1 设计的可行性
        5.1.2 设计的数据基础
        5.1.3 工艺原理
        5.1.4 流程框图与工艺概述
    5.2 物料衡算
        5.2.1 生产情况
        5.2.2 粉煤灰工程计算所需物性参数
        5.2.3 计算基准
        5.2.4 浮选工序
        5.2.5 磁选铁工艺计算
        5.2.6 预脱硅工艺计算
        5.2.7 铝提取工序
    5.3 热量衡算
        5.3.1 高压反应釜
        3.3.2 沉淀反应釜
    5.4 设备的工艺设计与选型
        5.4.1 98硫酸贮罐
        5.4.2 水玻璃贮罐
        5.4.3 高压反应釜
        5.4.4 沉淀反应釜
    5.5 P&ID设计
        5.5.1 设备控制方案
        5.5.2 管道材料
    5.6 车间设备布置设计
        5.6.1 贮罐布置
        5.6.2 反应釜布置
    5.7 管道布置设计
        5.7.1 罐区配管
        5.7.2 反应釜配管
    5.8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9)铁尾矿粉的活化工艺和机理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1.2.1 超细矿渣粉
        1.2.2 粉煤灰
        1.2.3 硅灰
    1.3 铁尾矿的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1.3.1 铁尾矿的基本性质
        1.3.2 铁尾矿的综合利用
    1.4 铁尾矿反应活性激发研究现状
        1.4.1 机械力化学活化
        1.4.2 化学活化
        1.4.3 热活化
    1.5 课题的提出
        1.5.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主要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主要原材料及其性质
        2.1.1 水泥
        2.1.2 铁尾矿
        2.1.3 化学活化剂
        2.1.4 粉煤灰
        2.1.5 矿渣粉
        2.1.6 减水剂
        2.1.7 砂子
        2.1.8 石子
    2.2 主要试验方法
        2.2.1 铁尾矿粉的粉磨制备
        2.2.2 铁尾矿粉颗粒特征及晶体微观结构测定方法
        2.2.3 铁尾矿粉水化活性测定方法
        2.2.4 水化过程与水化产物及硬化体的亚微观测试方法
        2.2.5 活化铁尾矿粉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
3 机械力活化对铁尾矿活化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机械力活化对铁尾矿粉颗粒特征的影响研究
        3.1.1 机械力活化对铁尾矿粉比表面积与密度的影响
        3.1.2 机械力活化对铁尾矿粉颗粒分布的影响
        3.1.3 机械力活化铁尾矿粉微观形貌分析
    3.2 机械力活化对铁尾矿粉水化活性的影响研究
        3.2.1 机械力活化对铁尾矿粉需水量比及安定性的影响
        3.2.2 机械力活化铁尾矿粉火山灰特性的分析
        3.2.3 机械力活化对铁尾矿粉活性的影响
    3.3 机械活化铁尾矿粉机械力化学效应作用机理分析
        3.3.1 机械力活化铁尾矿粉结晶构造变化分析
        3.3.2 机械力活化对铁尾矿粉表面结合能的影响
        3.3.3 机械力活化铁尾矿粉红外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化学-机械耦合效应对铁尾矿粉胶凝活性的影响研究
    4.1 化学-机械耦合活化正交试验设计
    4.2 化学-机械耦合活化对铁尾矿粉颗粒特征的影响研究
        4.2.1 化学-机械耦合活化对铁尾矿粉比表面积与密度的影响
        4.2.2 化学-机械耦合活化对铁尾矿粉颗粒分布的影响
        4.2.3 化学-机械耦合活化铁尾矿粉微观形貌分析
    4.3 化学-机械耦合活化对铁尾矿粉水化活性的影响研究
        4.3.1 化学-机械耦合活化对铁尾矿粉活性的影响
        4.3.2 化学-机械耦合活化铁尾矿粉火山灰特性的分析
    4.4 化学-机械耦合效应作用机理分析
        4.4.1 化学-机械耦合活化铁尾矿粉结晶构造变化分析
        4.4.2 化学-机械耦合活化对铁尾矿粉表面结合能的影响
        4.4.3 化学-机械耦合活化铁尾矿粉红外光谱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活化铁尾矿粉胶凝材料水化硬化机理及显微结构
    5.1 不同活化铁尾矿粉对水泥水化规律的影响
    5.2 活化铁尾矿粉胶凝材料水化过程的XRD分析
    5.3 活化铁尾矿粉胶凝材料水化过程的DTA-TG分析
    5.4 活化铁尾矿粉胶凝材料水化产物SEM分析
    5.5 活化铁尾矿粉胶凝材料硬化水泥石孔结构的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活化铁尾矿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
    6.1 活化铁尾矿粉混凝土工作性能的研究
        6.1.1 单掺活化铁尾矿粉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6.1.2 复掺活化铁尾矿粉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6.2 活化铁尾矿粉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
        6.2.1 单掺活化铁尾矿粉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
        6.2.2 单掺活化铁尾矿粉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
        6.2.3 复掺活化铁尾矿粉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
        6.2.4 复掺活化铁尾矿粉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
    6.3 活化铁尾矿粉混凝土耐久性能的研究
        6.3.1 活化铁尾矿粉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6.3.2 活化铁尾矿粉混凝土抗碳化性能
        6.3.3 活化铁尾矿粉混凝土抗冻性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工业级氟硅酸钠制备白炭黑与氟化钠的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氟硅酸钠的性质
    1.2 氟硅酸钠的应用
        1.2.1 制备冰晶石
        1.2.2 制备四氟化硅
        1.2.3 制备氟化氢
        1.2.4 制备氟化钠
        1.2.5 制备白炭黑
    1.3 氟化钠的性质
    1.4 氟化钠的制备
        1.4.1 熔浸法
        1.4.2 氟化氢中和法
        1.4.3 离子交换法
        1.4.4 氟化铵中和法
        1.4.5 氟硅酸钠法
    1.5 氟化钠的应用
        1.5.1 冶金行业
        1.5.2 牙膏行业
        1.5.3 制革行业
        1.5.4 医药领域
        1.5.5 耐磨材料生产加工行业
        1.5.6 其他行业应用
    1.6 白炭黑的性质
        1.6.1 白炭黑的物理化学性质
        1.6.2 白炭黑的结构机理性质
    1.7 制备白炭黑的方法
        1.7.1 气相法
        1.7.2 沉淀法
        1.7.3 超重力法
        1.7.4 非金属矿物法制白炭黑
        1.7.5 禾本科植物法制白炭黑
        1.7.6 溶胶-凝胶法制白炭黑
        1.7.7 微乳液法制白炭黑
        1.7.8 其他法制白炭黑
    1.8 白炭黑的应用
        1.8.1 橡胶领域
        1.8.2 塑料领域
        1.8.3 牙膏领域
        1.8.4 涂料领域
        1.8.5 医药领域
        1.8.6 油墨领域
        1.8.7 其他领域
    1.9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9.1 研究内容
        1.9.2 创新之处
第2章 外加晶种分步法制白炭黑和氟化钠
    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2.1.1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理
        2.2.2 工艺流程
        2.2.3 样品制备
        2.2.4 实验装置图
    2.3 分析检测
        2.3.1 白炭黑分析检测
        2.3.2 氟化钠分析检测
    2.4 单因素实验
        2.4.1 白炭黑单因素试验
        2.4.2 氟化钠单因素试验
    2.5 白炭黑正交实验
        2.5.1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2.5.2 正交试验直观分析
        2.5.3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2.5.4 正交验证实验
    2.6 氟化钠正交实验
        2.6.1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2.6.2 正交试验直观分析
        2.6.3 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2.6.4 正交验证试验
    2.7 白炭黑检测表征
        2.7.1 白炭黑红外光谱分析
        2.7.2 白炭黑XRD分析
        2.7.3 白炭黑粒度检测分析
        2.7.4 白炭黑TEM分析
        2.7.5 白炭黑热分析
        2.7.6 白炭黑物性参数
    2.8 氟化钠检测表征
        2.8.1 氟化钠XRD分析
        2.8.2 氟化钠SEM分析
        2.8.3 氟化钠物性参数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表面活性剂纯碱法制白炭黑和氟化钠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原理
        3.2.2 工艺流程
        3.2.3 样品制备
        3.2.4 实验装置图
    3.3 分析检测
        3.3.1 白炭黑分析检测
        3.3.2 氟化钠分析检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沉淀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3.4.2 反应热力学分析
        3.4.3 单因素实验
        3.4.4 验证实验
    3.5 白炭黑检测表征
        3.5.1 白炭黑红外光谱分析
        3.5.2 白炭黑XRD分析
        3.5.3 白炭黑粒度检测分析
        3.5.4 白炭黑TEM分析
        3.5.5 白炭黑热重分析
        3.5.6 白炭黑物性参数
    3.6 氟化钠检测表征
        3.6.1 氟化钠XRD分析
        3.6.2 氟化钠SEM分析
        3.6.3 氟化钠物性参数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外加晶种分步法制白炭黑和氟化钠的实验总结
        4.1.2 表面活性剂纯碱法制白炭黑和氟化钠的实验总结
    4.2 进一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固体硅酸钠干燥器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草酸钠作为洗涤助剂的性质研究[D]. 李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2]基于胶囊化页岩陶砂的水泥基材料自愈合性能研究[D]. 李静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疏水硅胶的制备及其处理油气的性能评价[D]. 张明强.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3)
  • [4]少水量水玻璃旧砂湿法再生新技术研究[D]. 王黎迟.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水玻璃旧砂湿法再生研究进展[A]. 卢记军,汪华方,周昌瑞. 2018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 2018
  • [6]新春采油厂注水系统硅垢形成机理研究及阻垢剂的筛选[D]. 邵洪扬.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高效金属氧化物除磷吸附剂强度密度调节方法研究[D]. 王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 [8]粉煤灰综合利用研究及工程设计[D]. 高志强. 河北科技大学, 2017(02)
  • [9]铁尾矿粉的活化工艺和机理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D]. 朴春爱.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2)
  • [10]工业级氟硅酸钠制备白炭黑与氟化钠的新工艺研究[D]. 温爱鹏. 南昌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固体硅酸钠干燥机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