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模板创建常用文稿格式(论文文献综述)
姚进林[1](2014)在《基于OOXML的Word文档服务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大型企业、机构等大多有自己的文档标准,并且实际运作过程中都会构建自己的文档生成系统,目前多数系统是通过字处理文档软件和手动操作的方式构建。此外,传统的字处理软件在同一时刻只能对一个文档进行操作,不支持并发执行。随着XML处理技术的发展,Office Open XML渐渐成为字处理文档的公共标准。根据这个标准,Java等一些程序语言为文档操作提供了丰富的API。本文研究基于OOXML (Office OpenXML)的Word文档生成机制,构建一个支持并发的在线文档自动生成系统。主要研究与实现工作如下:(1).模板标签设计:模板文档定义了文档布局和样式信息,这些内容和文档静态数据是文档生成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部分。模板标签需要告诉文档生成引擎渲染哪些数据和如何生成数据到文档,这也是模板驱动文档生成的实质。模板标签设计采用样式与数据逻辑分离的思想,应用基于OOXML结构的文档,建立独立于文档标签的标签体系以驱动文档生成。(2).文档生成引擎架构:文档生成引擎以模板和数据作为输入,研究模板解析、数据加载、渲染文档、生成文档等核心功能的实现技术和方法,通过分阶段独立运行的机制,不但保证文档生成的可操作性,而且通过调度提高生成文档的效率。(3).并发处理:作为Web服务部署到B/S架构系统,文档自动生成系统能够有效处理并发文档请求是保障系统可用性的关键,研究了采用基于集群的负载均衡调度方法以优化并发文档生成请求的处理。(4).实验验证:通过搭建以Apache和Tomcat为核心的小型集群环境,并结合软件测试重用管理系统中测试过程相关文档的生成场景,测试并发情况下文档自动生成服务系统的性能,分析文档生成引擎的可用性。
刘芬,潘国荣[2](2008)在《例谈“目标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强,运用目标教学方便快捷,成效显着。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在一节课或者几节课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下面就以"利用PowerPoint2000建立多媒体演示文稿"一节为例,具体说明目标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课中的运用:
何晓蕙[3](2007)在《工作流技术及其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与此同时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管理机制的科学化,也使得信息技术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现如今流程管理的思想越来越受企业的重视,这也使得可以有效支持这种管理思想的技术工具——工作流技术逐渐被认识并发展起来。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才被提出的工作流的思想刚是起步的阶段,还有很多不成熟的方面有待研究,而关于它怎样用于企业的流程管理以及怎样支持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值得思考的一个课题。本文从工作流技术的提出背景出发,首先介绍工作流的概念,综合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和研究的现状,进而引出研究工作流的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工作流技术可以被应用的信息管理的领域以及其发展的趋势。然后对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介绍了工作流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以及在企业中实施工作流管理系统和企业实施的传统信息系统相比较的优势有哪些。接着通过图形说明和例证分析相兼容的方法,介绍了在实际企业中构建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一般步骤。在第三章的内容里,重点介绍了传统ERP系统的某些局限性,以及ERP现今的发展趋势,即和工作流技术的结合。工作流技术在ERP系统中的应用给其发展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后面小节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说明了某企业运用了基于工作流模式的ERP系统后的优势和改变。虽然工作流技术可以运用的领域很多,但它的提出主要是和流程的概念相关联的。在如今企业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业务流程重组是很受关注的一个新的思想。把工作流技术应用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中是被证明十分有用和高效的。在第四章,重点分析了工作流的思想如何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中进行实施。并用例证分析的方法具体介绍实际企业中工作流技术实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具体经过。最后,在完成理论框架的构建后,本文还对工作流技术应用的不成熟性以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做了简要的说明,并对企业管理实现的科学方向给予建议,因为再好的技术工具也需要人员的参与,只有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本文通过对工作流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表明:工作流技术是在企业实施信息管理的进程中产生的,所以它必将服务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特别是要和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结合起来,要在充分了解企业业务流程之后,才能根据实际要求进行建模和设计;企业管理的思想的转变给工作流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工作流技术本身对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流程管理思想具有绝对的优势;工作流管理系统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衍生,是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更具有适应性的工具。另一方面,工作流技术在现实应用中的挑战来源于技术本身的不成熟因素,因此这是需要更加深入研究的领域。
张小斌[4](2007)在《基于数字化的生物分类鉴定及知识集成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广泛普及与应用,数字化信息越来越被人们推崇与重视,知识数字化、传播网络化已成为传统学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生物分类是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尽管现有的纸质分类信息十分丰富,但由于分类信息数字化开发工具匮乏,分类专家直接数字化比例低,生物分类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发展相对缓慢。为改善此局面,推进生物分类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论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检索表数字编码、智能编制和二次重构三大创新技术为核心研制了生物分类鉴定知识系统与物种多样性数据库开发工具,为检索表等生物分类数字化信息的制作、整理、发布、使用与推广提供一套完整的电子化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昆虫鉴定分类系统InsectX与植物检疫性昆虫信息平台W-QPM等网络系统。1.检索表数字编码技术基于规则的检索表数字化方式直接模拟专家思路,存在扩展性弱等诸多缺点。论文提出采用基于二维的特征分值数字矩阵保留检索表中对象与特征的匹配关系,并用XML结构化数据模板记录所有检索表信息。该方案数据元分离到位,数字矩阵十分适合计算机分析处理,深入挖掘扩展功能,它为生物分类信息数字开发与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2.检索表智能编制技术为实现检索表直接数字化开发,提高设计效率与科学性,论文从检索表设计基本原则出发,设计了全局优化的新检索表编制算法,可基于专家建立的特征与对象关联矩阵产生备选检索表,通过比较检索表特征优化度、对象优化度或综合优化度,并参考检索表长度和特征总优先度,输出最佳检索表。以此为核心开发的二项检索表专业设计软件KeyMaker优化性能达到并高于同类DELTA Key软件,可代替分类专家智能设计出最佳的检索策略,减少手工编写检索表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3.检索表二次重构技术该技术是一种新颖的“表生表”重构技术,它以基础分类检索表为知识库,根据用户定制的重构对象,通过分类单元与鉴定特征间匹配关系的反向推理,自动搜寻并重组检索路线,生成只含指定分类单元和必要特征的二次检索表,可大大简化依据传统分类检索表鉴定的繁琐过程,提高鉴定效率。目前InsectX已支持定制国内昆虫科及以上分类单元、茧蜂科所有已知种在线进行二次检索表重构。4.生物分类鉴定知识系统开发工具该工具是提供给分类专家、多样性工作者等从事分类信息数字化,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综合平台。用户只需收集、整理与入库分类资料,其他如网页制作、数据库集成和网站发布等技术性工作都由该工具自动完成。生成的系统内建系统分类树、辅助鉴定、二次检索表重构、物种鉴定训练、信息检索查询、分类专题定制等功能,完全能满足各种分类研究与学习的需要。5.物种多样性数据库开发工具该工具收录分类地位、鉴别特征、地理分布、标本信息、物种图片等信息,并编译成易理解、可移植的基本信息库和物种图片库,用于第三方分类软件或系统的开发。以此开发构建的茧蜂科多样性数据库已收录分类阶元731个,茧蜂569种,检索表128个,是国内茧蜂分类信息最全的多样性数据库。6.基于Web的中国昆虫鉴定分类系统InsectXInsectX以昆虫系统分类树为框架,涉及分类阶元1873个,检索表984个,物种图片2343张,特征图片284张,包括名称、特征、分布、鉴定流程、术语释解、检索表等信息,是国内分类系统最完善、内容最全面的生物资源数据库之一。系统以提供网络检索表在线鉴定、二次检索表重构鉴定、物种直观鉴定训练等功能为特色,是昆虫分类鉴定与科普教学的重要电子工具。7.基于Wap的植物检疫性昆虫信息平台W-QPMW-QPM是基于无线互联网的移动式专家系统,收录了203种植物检疫性昆虫信息,涵盖分类地位、检疫特征、来源产地、寄主植物、物种图片等,并提供这些物种快速的多途径检索功能。检疫人员在海港口岸等地可通过各种手机、PDA等便携式移动终端实时访问,查询检疫信息,在线咨询专家,辅助决策鉴定。
刘小星[5](2004)在《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 System平台复习指南》文中研究指明
刘东亚[6](2001)在《用模板创建常用文稿格式》文中指出 在WPS2000中进行文字处理时,写一篇文稿要排版,而下次写同样格式的文稿时又要重新排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把常用的格式存为模板文件,供以后使用。在使用时,将模板文件打开,在里面输完文稿后,存为其它名称的文件,且不影响模板文件的下次使用。设置过程如下:
二、用模板创建常用文稿格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模板创建常用文稿格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OOXML的Word文档服务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文档生成 |
1.2.2 模板引擎 |
1.2.3 Web服务器集群 |
1.3 本文的研究对象与工作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工作 |
1.4 本文结构 |
2 文档自动生成系统设计 |
2.1 总体设计 |
2.2 并发请求处理模型 |
2.3 资源管理模块设计 |
2.4 数据供应组件 |
2.5 模板驱动流程设计 |
2.5.1 模板制作 |
2.5.2 模板注册机制 |
2.6 文档转换和异常处理 |
2.6.1 转换器组件 |
2.6.2 异常处理机制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模板文档生成的关键技术 |
3.1 OOXML中Word架构 |
3.1.1 Open XML Package架构 |
3.1.2 WordprocessingML规则 |
3.2 模板验证 |
3.3 反射组件 |
3.3.1 Java反射技术 |
3.3.2 反射组件结构 |
3.4 引擎对象复用和模板缓存 |
3.5 本章小结 |
4 模板机制 |
4.1 模板规则 |
4.1.1 模板元素 |
4.1.2 表达式 |
4.1.3 支持封装 |
4.1.4 指定使用范围 |
4.1.5 内置变量 |
4.2 数据和模板结构一致性 |
4.2.1 数据结构化方法 |
4.2.2 数据供应模块建立方法 |
4.3 模板中各类型数据渲染流程 |
4.3.1 非扩展式字段 |
4.3.2 扩展式字段 |
4.3.3 自定义变量 |
4.3.4 字段渲染组件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测试 |
5.1 环境配置 |
5.1.1 应用的系统介绍 |
5.1.2 软硬件硬件配置 |
5.2 模板设计与系统测试 |
5.2.1 模板示例 |
5.2.2 单文档生成效能测试 |
5.2.3 并发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例谈“目标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制定目标, 设计教学过程 |
二、前提测评, 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
4. Word中图形的插入的编辑。 |
三、展示目标, 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 |
四、导学达标, 讲解相关知识, 演示相关操作 |
五、达标测评,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测评习题,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评价 |
1. 寓教于乐, 激发学习的兴趣 |
2. 开拓空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3. 发挥集体力量,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3)工作流技术及其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工作流技术概述 |
1.1 工作流技术的一般概念 |
1.1.1 工作流的起源与发展 |
1.1.2 工作流技术的相关定义 |
1.2 工作流技术应用现状 |
1.2.1 工作流技术国外应用现状 |
1.2.2 工作流技术国内应用现状 |
1.3 工作流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1.3.1 工作流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工作流研究的意义 |
1.4 工作流技术的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 |
2 工作流管理系统概述 |
2.1 工作流管理系统概念 |
2.1.1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定义 |
2.1.2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
2.1.3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组成 |
2.2 工作流管理系统与企业传统信息系统的比较 |
2.2.1 管理信息系统概念 |
2.2.2 工作流管理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比较 |
2.2.3 工作流管理系统与传统信息系统比较的不成熟性 |
2.3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应用举例 |
3 工作流技术在ERP系统中的应用 |
3.1 企业资源计划(ERP) |
3.1.1 ERP的概念 |
3.1.2 ERP的特点 |
3.1.3 ERP的发展背景 |
3.1.4 传统ERP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
3.2 工作流技术在 ERP系统中应用 |
3.2.1 工作流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
3.2.2 工作流技术的具体应用实现 |
3.2.3 基于工作流模式的ERP系统的优势 |
3.2.4 基于工作流模式的 ERP系统的应用展望 |
4 工作流技术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中的应用 |
4.1 工作流技术应用于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
4.1.1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概念 |
4.1.2 用工作流技术支持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优势 |
4.1.3 工作流技术对成功实施业务流重组的意义 |
4.1.4 业务流程重组与工作流技术的协调 |
4.2 工作流技术的具体应用举例 |
4.2.1 工作流技术的一般应用过程 |
4.2.2 具体系统中的应用 |
4.2.3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基于数字化的生物分类鉴定及知识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引言 |
第一章 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 |
1 信息数字化的认识 |
2 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
3 数字化建设的方法 |
3.1 转化原有传统文献资源 |
3.2 开发新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
4 数字化建设的原则 |
4.1 特色性原则 |
4.2 标准化原则 |
4.3 安全性原则 |
5 文献资源数字化现状 |
6 生物分类信息数字化兴起 |
7 生物分类信息数字化方法 |
7.1 分类文字信息 |
7.2 分类图像信息 |
7.3 分类声音信息 |
7.4 分类标本信息 |
7.5 分类检索信息 |
8 生物分类信息数字化资源 |
8.1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
8.2 动物物种多样性数据库 |
8.3 生物数字标本区 |
8.4 Animal Diversity Web |
8.5 Species 2000 |
8.6 Tree of Life |
8.7 World Biodiversity Database |
8.8 等翅目昆虫分类系统 |
8.9 中国蝗总科分类查询及鉴定专家系统ESCA |
9 生物分类信息数字化开发问题 |
9.1 分类专家参与数字化比例低 |
9.2 分类信息数字化开发工具匾乏 |
9.3 检索表数字资源急待深入开发利用 |
第二章 分类检索表概述 |
1 分类的意义 |
2 检索表的作用 |
3 检索表的类型与结构 |
3.1 包孕式 |
3.2 连续式 |
3.3 二项式 |
4 检索表的参考特征 |
5 检索表的优劣评价标准 |
6 检索表开发工具 |
6.1 DELTA系统 |
6.2 Lucid Professional |
6.3 Lucid Phoenix |
6.4 RANKey |
6.5 XKey |
7 检索系统开发工具 |
7.1 昆虫分类辅助鉴定多媒体专家系统通用平台TaxoKeys |
7.2 二叉树型知识开发系统 |
7.3 LinnaeusII |
第三章 分类规则研究 |
1 决策树简介 |
2 决策树的经典分类规则 |
2.1 信息熵 |
2.2 信息增益 |
2.3 基尼指数 |
3 分类学中的分类规则 |
3.1 PANKey算法 |
3.2 DELTAKey算法 |
第四章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3 研究的创新点 |
3.1 检索表数字化编码方案设计完善,扩展性强 |
3.2 检索表智能编制算法设计合理,优化水平高 |
3.3 检索表二次重构技术灵活性强,建表快速 |
3.4 网络检索表获取方便,辅助鉴定能力强 |
3.5 生物分类检索系统开发便捷,功能强大 |
3.6 物种多样性数据库构建方便,内容丰富 |
第二部分 生物分类鉴定知识系统开发 |
第五章 电子检索表的制作 |
1 二项检索表的数字化技术 |
1.1 检索表数字化方式 |
1.2 特征分值数字编码 |
1.3 检索表数字化记录模板 |
1.4 电子检索表二项形式还原方法 |
2. 检索表智能编制技术 |
2.1 三个度的优化标准 |
2.1.1 特征优化度 |
2.1.2 对象优化度 |
2.1.3 综合优化度 |
2.2 三个度的优化算法 |
2.2.1 特征优化度算法 |
2.2.2 对象优化度算法 |
2.2.3 综合优化度算法 |
2.3 检索表智能编制程序 |
2.3.1 建立对象与特征匹配矩阵 |
2.3.2 对象逐层分组 |
2.3.3 筛选备用检索表 |
2.3.4 输出优化检索表 |
2.4 KeyMaker与DELTA Key建表试验 |
2.4.1 KD试验建表基础材料 |
2.4.2 Key Maker设置参数及结果 |
2.4.3 DELTA Key指示参数及结果 |
2.4.4 结果分析 |
2.4.5 优缺点总结 |
3 使用方法 |
3.1 计算机手工编制电子检索表 |
3.2 导入/导出传统二项检索表 |
3.3 检索表鉴定策略校验 |
3.4 检索表智能优化操作 |
第六章 分类知识库构建 |
1 技术方法 |
1.1 物种多样性数据库的构建 |
1.1.1 基本信息库 |
1.1.2 物种图片库 |
1.2 辅助鉴定信息库的构建 |
1.2.1 特征图库 |
1.2.2 分类术语 |
1.3 网络检索表的设计 |
1.3.1 二叉跳转 |
1.3.2 动态交互 |
1.3.3 Phoenix检索 |
1.4 信息页面批量生成 |
1.4.1 模板的作用 |
1.4.2 分类单元信息模板 |
1.5 鉴定流程的自动生成 |
1.6 系统分类树的实现 |
1.7 分布式信息更新维护 |
2 使用介绍 |
2.1 分类单元基础信息的附加 |
2.2 特征与示意图片的关联 |
2.3 分类术语词库的管理 |
2.4 系统内容的更新 |
第七章 网络分类与检索 |
1 检索表二次重构技术 |
1.1 二次检索表产生背景 |
1.2 二次重构原理和算法 |
1.3 二次重构技术的优点和意义 |
1.4 二次重构的计算机实现方法 |
1.4.1 重构执行方式 |
1.4.2 对象亲缘关系分析 |
1.4.3 提取特征分叉点 |
1.4.4 组合子检索表 |
1.5 二次重构的基础开发 |
2 其他技术 |
2.1 分类信息解析机制 |
2.1.1 显性解析 |
2.1.2 隐性解析 |
2.2 多媒体信息版权的保护 |
2.2.1 登记注明URL出处 |
2.2.2 用户访问权限控制 |
2.2.3 强制禁止网页复制下载 |
3 使用介绍 |
3.1 检索表二次重构 |
3.2 物种直观鉴定训练 |
3.3 分类信息检索查询 |
3.4 分类研究专题的定制 |
第三部分 总讨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1 总结 |
1.1 检索表数字化编码技术 |
1.2 检索表智能编制技术 |
1.3 检索表二次重构技术 |
1.4 生物分类鉴定知识系统开发工具 |
1.5 物种多样性数据库开发工具 |
1.6 基于Web的中国昆虫鉴定分类系统InsectX |
1.7 基于Wep的植物检疫性昆虫信息平台W-QPM |
2 讨论 |
2.1 加强跨学科领域的知识技术交流与合作 |
2.2 加大对优秀生物软件的宣传与推广力度 |
2.3 国内分类软件开发注重方法论的学习与应用 |
2.4 提倡直接利用现有的电子化分类信息 |
3 今后进一步研究 |
3.1 增强分类软件与系统的功能 |
3.2 进一步完善智能优化技术 |
3.3 建设二次重构的基础分类库 |
3.4 扩充网页模板,增添界面美观 |
3.5 推进本工具的国际化发展和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5)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 System平台复习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Windows?XP操作系统 |
1.1 复习要求 |
1.2 练习题 |
2 WORD 2003文字处理系统 |
2.1 复习要求 |
2.2 练习题 |
3 Excel 2003电子表格系统 |
3.1 复习要求 |
3.2 练习题 |
4 PowerPoint 2003电子演示文稿系统 |
4.1 复习要求 |
4.2 练习题 |
5 FrontPage 2003网页制作系统 |
5.1 复习要求 |
5.2 练习题 |
四、用模板创建常用文稿格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OOXML的Word文档服务研究与实现[D]. 姚进林.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2]例谈“目标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J]. 刘芬,潘国荣. 新课程(教研版), 2008(11)
- [3]工作流技术及其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何晓蕙. 安徽农业大学, 2007(10)
- [4]基于数字化的生物分类鉴定及知识集成研究[D]. 张小斌. 浙江大学, 2007(03)
- [5]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 System平台复习指南[J]. 刘小星. 当代电大, 2004(11)
- [6]用模板创建常用文稿格式[J]. 刘东亚. 家庭电子,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