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四媒体”的兴起

论“第四媒体”的兴起

一、论“第四媒体”的崛起(论文文献综述)

苏敏,喻国明[1](2019)在《以人为本的成长逻辑: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个25年——基于学术视角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文中提出2019年是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5周年,文章以CNKI中25年的互联网研究成果为数据基础,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力图以一种更客观的方式来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找寻其发展规律。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从本质上而言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不断走向人的过程。人本逻辑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向所在。互联网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挑战,尊重互联网发展规律,带着我们人之为人的思考走向未来。

陶建武[2](2017)在《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的历史转换及其内在逻辑》文中认为相较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具有匿名性、便捷性和交互性等特征,互联网监管的媒介对象具有特殊性。互联网监管体制是中国国家权力介入和渗透互联网新型社会空间的支撑体制,是国家在互联网监管过程中涉及到的监管机构设置、关系隶属、职责权限划分、行动规则设定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总和。因此,中国的互联网监管体制的历史转换及其内在逻辑值得关注。本文试图以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为研究对象,借助文本分析法、历史比较分析法和访谈法,以期对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的历史转换及其内在逻辑进行系统考察。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初期的监管体制是沿着电信业监管体制的设计思路不断完善的结果,传统电信业监管机构经过重组后变为信息产业部,主要负责管理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而公安部和国家保密局则主要负责保障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互联网媒体属性和政治属性逐渐增强,互联网从附属型舆论阵地逐渐变成舆论主阵地,互联网意识形态潜能得以彰显。互联网站的发展和网民新闻信息需求的转变催生了新的管理需求,“党管媒体”原则和传媒信息内容监管的“党政体制”开始逐步向互联网虚拟空间移植和嫁接,中宣部、国新办、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版权局等部门逐渐嵌入,传媒监管手段也随之被移植、复制和改造,形成以行政许可、属地管理、宣传引导、行政指令、网络安全审查、主体责任制和自我审查为体系的互联网监管手段。传媒监管体制的嵌入和传媒监管手段的复制引发了部门介入的连锁效应,多达23个监管部门争夺互联网监管权,中国互联网监管的“九龙治水”格局和“碎片化”体制逐渐形成。为了协调不同部门间的冲突,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总体管理,但国信办从属于国新办的兼管模式不利于新设部门的职责功能发挥。201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将国信办从国务院直属议事协调机构升格为中央直属议事协调机构,并通过部门间相近机构的合并、信息内容管理权的转移、CNNIC行政主管权的过渡以及新增网络执法权等形式对国信办进行机构重组与权力强化。这种行政组织内部的结构性变革模式迎合了“整体性政府”的改革理念,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协调和统筹下,一套以工信部、公安部和国信办为监管主导部门的整体性互联网监管体制正式形成。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的两次历史变革遵循着独特的转换逻辑。首先,发展型政府的行为惯性以及政治合法性的巩固需要推动中国互联网建设形成了“发展至上”的主导策略,信息产业部顺势成为互联网基础性行业发展和管理的主导部门;“发展至上”的策略促进了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但忽视了网络信息的负外部性问题,纠正互联网站信息的负外部性是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发展时期监管体制变革的基本出发点。其次,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逐渐解构传统社会秩序,互联网违法信息、有害信息以及网络群体性事件缔造了一个新风险社会,以构建网络传播秩序为旨归、以国家权力介入为方向的网络社会维稳模式成为“中国式”社会维稳模式的映射和投影,“维稳”的互联网监管目标取向具体呈现为舆论引导和网络安全保障。再次,鉴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实际和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机构和政府过程中的中轴作用,中国互联网最终选择了政府主导的监管模式,互联网整体性监管体制的形成与中国独特的“党政体制”以及政党主导体制变革的基本思路相一致,呈现出明显的政党主导色彩。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了一条渐进的增量改革道路,但“增量改革”论具有不足之处,当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到了边际效益递减的临界点,或者当“体制存量”的问题累积到爆发点,“双轨”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彰显,体制内存量掣肘体制外增量的发展时,体制改革的重点便会从增量改革转向存量改革,增量改革能否平稳有效过渡到存量改革是衡量改革有效性的标尺。而目前学术界普遍缺乏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过渡的过程分析。事实上,增量改革分为一次增量改革和二次增量改革两个阶段,一次增量改革以“双轨制”为核心特征,二次增量改革则以双轨并轨为改革方向。中国的互联网监管体制改革本质上属于二次增量改革,大体符合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过渡的理论模型。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的二次增量变革为协调处理增量与存量的冲突、促进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平稳过渡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即通过在“存量体制”内部调整、优化和重组构成要素间关系进而创造出“增量”的方式来协调“体制增量”和“体制存量”的摩擦和冲突,促进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的平稳过渡。

宋丹娥[3](2010)在《第四媒体迅猛崛起“三老哥”风光依旧——浅谈第四媒体对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文中指出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传播方式越来越广泛,第四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是传统媒体并没有就此淡出历史舞台,而不断开拓创新、顺应受众挑剔的目光正是其存在下去的秘笈。

梁波[4](2009)在《论第四媒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因特网作为大众传媒的第四媒体异军突起,并以超过以前所有媒体的发展速度迅速扩张。网络时代的到来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它的崛起对传统媒体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也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媒体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面向未来,才能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

梁波[5](2009)在《论第四媒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文中指出因特网作为大众传媒的第四媒体异军突起,并以超过以前所有媒体的发展速度迅速扩张。网络时代的到来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它的崛起对传统媒体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也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媒体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面向未来,才能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

梁波[6](2009)在《论第四媒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因特网作为大众传媒的第四媒体异军突起,并以超过以前所有媒体的发展速度迅速扩张。网络时代的到来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它的崛起对传统媒体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也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媒体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面向未来,才能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

廖祥忠[7](2008)在《何为新媒体?》文中指出随着基于数字技术的因特网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一场巨大革命。形形色色的新媒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信息集散枢纽,它们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何为新媒体,业界与学界至今没有比较普遍认可的看法。相关研究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概念清理和范式创新。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文在充分研究和剖析了各种新媒体学说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考察了"新媒体"的即时交互、无限兼容等数字媒体特性,倾向于将当下的"新媒体"理解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周玉琴[8](2006)在《“第四媒体”对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挑战与对策浅析》文中认为“第四媒体”集多种特点于一身,已经成为宣传社会政治规范和社会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第四媒体的崛起,给当代青年提供了一个新兴的且有可能成为主导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它给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带来难得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冲击和挑战。本文分析了第四媒体带给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冲击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闫丽娟,陈红[9](2005)在《第四媒体与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文中指出“第四媒体”集多种特点于一身,已经成为宣传社会政治规范和社会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第四媒体的崛起,给当代青年提供了一个新兴的且有可能成为主导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它给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带来难得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冲击和挑战。本文分析了第四媒体带给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杨宁[10](2004)在《数字时代国内新闻网站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因特网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正以指数增长方式迅猛发展,一个国家的上网人数和上网计算机数反映出这个国家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和繁荣程度。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03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达到5800万,上网计算机数达到2300万。而2003年上半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580万和1613万,短短的四个月内分别增加了1220万和687万,分别比今年上半年增加21%和30%。现在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一个新网络与因特网相联,每过一个月就有100万新的使用者加盟。与此同时,网上信息也在高速发展,以www方式提供的信息平均每过53天就翻一番。《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等大的报纸日均页面访问量均在300万以上。因特网已渗透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 面对日益庞大的中国上网人群,网络上使用中文和内涵中华文化的网站需求日增。“由于拥有13亿庞大人口,中文终将成为网际网路上的主流语文。”中国现存的多数网站大都是以报道新闻信息为主业,这一方面加快了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渠道,但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管理方式、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素质、新闻业务等方面问题,给新闻网站的发展投下了阴影。 就国内新闻媒体自办或联合创办的新闻网站、以报导新闻为主业的商业网站的管理问题,本文采用了规范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网络媒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体的特点出发,分析目前国内新闻网站的发展模式、赢利模式,预测新闻网站的发展方向,并对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国内新闻网站的发展模式,找出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差异和优劣,提出适合国内新闻网站发展的对策。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北青网际公司的发展状况,设计出国内新闻网站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验证得出合理的新闻网站发展模式。 训一究表明:新闻网站要真正成为有公信力的大众传媒,必须建立相关管理机构;必须改变传统媒体的经营方式;必须严格培训从业者的素质;必须按新闻规律的要求和网络传播的特性来经营,提高网络新闻产品质量。通过对北青网际的研究,在分析新闻网站的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设计评价新闻网站发展绩效的指标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研究的新闻网站包括两个方面的网站,一类是新闻媒体建立的网站,即新闻单位建立或新闻单位联合创办的新闻网站(包括报纸、)’一播电台、电视台、杂志等媒体所创办或联合创办的网站);另一类是指非新闻媒体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即以报道新闻信息为主业的商业网站的新闻频道。关键词:新闻网站发展模式指标体系

二、论“第四媒体”的崛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第四媒体”的崛起(论文提纲范文)

(1)以人为本的成长逻辑: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个25年——基于学术视角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设计:透视中国互联网发展演化逻辑的学术视角
    1.本项研究的观察视角与分析素材的来源
    2.本项研究的历史分期及依据
二、从技术逻辑走向人的逻辑:中国互联网25年的迭代、深化与多元发展
    (一)第一阶段:1994—2000年,互联网作为工具,处于基础起步阶段
        1. 以借鉴美国为主导
        2. 基础建设及基础知识的认识与普及是中国互联网初期建设的主要内容
        3. 互联网与媒体具有天然的相似性,第四媒体成热门话题
        4. 传统媒体尤其是报刊最早“试水”互联网应用
        5. 互联网的商业驱动是其原生性基因
    (二)第二阶段:2001—2008年,互联网的社会化、普及化阶段
    (三)第三阶段:2009—2014年,互联网融入日常生活,即时化、社交化的连接功能凸显
        1. 互联网技术迭代迅速,移动互联网全面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互联网行业生态系统形成
        2. 电子政务与互联网金融成为重要节点,以人为本的社会日渐显化
        3. 大数据时代与微时代并行不悖,互联网思维走红
        4. 媒介融合研究贯穿始终,2014年步入融合新元年
        5. 从关键词突变来看,数字鸿沟、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等互联网带来的问题依然是重点研究的问题,政府加大互联网治理力度
    (四)第四阶段:2015年至今,互联网研究呈井喷式发展,人类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
三、不断走向人本的互联网:中国互联网发展第一个25年的启示
    (一)25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充满创新、不断走向“以人为本”的过程
    (二)互联网是巨大的隐喻———体现人类与技术的多重面向
    (三)人本逻辑是互联网今后发展的趋向所在
    (四)立足未来,把握现实

(2)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的历史转换及其内在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与问题意识
        (一) 文献综述
        (二) 问题意识
    三、理论基础、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
        (一) 理论基础
        (二) 核心概念
        (三) 论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观点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 主要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资料来源
第一章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时期的监管体制
    第一节 信息化发展与电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电信监管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
    第三节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初期的监管体制
第二章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发展时期的监管体制
    第一节 中国传统媒体的监管体制
        (一) 党管媒体原则
        (二) 传媒信息内容监管的“党政体制”
        (三) 传统媒体的监管手段
    第二节 互联网的媒体化与传媒内容监管体制的嵌入
        (一)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发展与互联网的媒体化
        (二) 传媒内容监管体制的嵌入
        (三) 传媒监管手段的复制
    第三节 传媒监管体制嵌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初期监管体制的负效应
第三章 中国互联网整体性监管体制的形成
    第一节 国信办成立与兼管模式的生成
    第二节 网信领导小组建立与中央网信办权力重组
    第三节 中国互联网整体性监管体制的安排与运行
        (一) 横向政府间的体制安排
        (二) 纵向政府间的体制安排
第四章 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转换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发展至上”的互联网建设主导策略
        (一) 发展型政府的惯性行为
        (二) 巩固政治合法性基础
        (三) 网络媒体发展与信息的负外部性
    第二节 “重构传播秩序”的互联网监管目标取向
        (一) 网络信息传播对传统秩序的解构
        (二) 社会维稳模式的映射
    第三节 “政党主导”的互联网监管体制变革
        (一) 国际互联网监管的两种模式
        (二) 政党主导体制变革
结语 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过渡的互联网体制转换经验
参考文献
附件 中国互联网监管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后记

(3)第四媒体迅猛崛起“三老哥”风光依旧——浅谈第四媒体对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互联网媒体的特点
    (1) 及时性
    (2) 海量性
    (3) 交互性
    (4) 多媒体性
    (5) 网状传播
2 传统媒体面对第四媒体的机遇

(6)论第四媒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第四媒体的突出特点
    1.1 个性化
    1.2 交互性
    1.3 即时性
    1.4 容量大
    1.5 多媒体化
    1.6 易于检索
2 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7)何为新媒体?(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媒体时代的“新媒体”
二、当今时代的“新媒体”
三、走向无限融合的新媒体

(8)“第四媒体”对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挑战与对策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四媒体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冲击和挑战
    (一) 芜杂信息冲击青年政治价值观
    (二) 信息强权导致青年意识形态西化
    (三) 自由隐蔽孽生青年无政府主义行为
    (四) 网络依赖削弱青年政治思维能力
二、促进青年政治社会化良性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 加快发展经济, 扩大青年就业, 提高青年收入水平。
    (二) “以法治网”,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为青年政治社会化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 “以德治网”, 提高青年的道德自律意识, 增强免疫力。
    (四) “以技治网”, 加强网络监控技术的开发应用, 加大对网络文化的监督力度。

(9)第四媒体与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 第四媒体带给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机遇
二、 第四媒体带给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冲击和挑战
三、促进青年政治社会化良性发展的对策思考

(10)数字时代国内新闻网站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问题的提出
2. 目前国内网络媒体研究综述
    2.1 国内新闻网站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及主要观点
    2.2 国内新闻网站绩效评价的主要观点
3. 国内新闻网站与传统媒体的相关性分析
    3.1 网络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3.2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3.2.1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关系
        3.2.2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关系
        3.2.3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整合关系
4. 国内新闻网站的发展模式及评价
    4.1 商业网站新闻的模式
    4.2 传统媒体新闻网站的模式
    4.3 多形态媒体联合的模式
5. 国内新闻网站的赢利模式分析
    5.1 赢利模式分析
        5.1.1 经营信息赢利的模式
        5.1.2 经营广告赢利的模式
        5.1.3 电子商务及物流配送赢利的模式
        5.1.4 提供宽带服务赢利的模式
        5.1.5 其他模式
    5.2 对目前国内新闻网站赢利模式的评价
6. 国内新闻网站发展的瓶颈分析
    6.1 国内新闻网站发展的趋势分析
        6.1.1 “独立性”将进一步突出
        6.1.2 进一步促进传统媒体的变革
        6.1.3 宣传的导向性将进一步强化
        6.1.4 向跨国经营实体转变
        6.1.5 分散-整合-细化并存
        6.1.6 网络新闻传播的规范性将会进一步加强
    6.2 国内新闻网站的发展瓶颈
        6.2.1 管理方式的制约
        6.2.2 经营模式的制约
        6.2.3 业务结构的制约
        6.2.4 人力资源的制约
7. 国内新闻网站发展对策
    7.1 国内新闻网站发展对策
        7.1.1 建立相关管理机构健全新闻网站的管理
        7.1.2 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媒体经营方式
        7.1.3 按照网络新闻规律的要求运营网站
        7.1.4 建立优秀的网络新闻队
        7.1.5 建立新闻网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7.2 北青网际绩效评价案例分析
        7.2.1 北青网际简介
        7.2.2 北青网际绩效评价
8 结论
附表一: 北青网际发展指标调查表
附表二: 指标权重咨询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十期间发表的文章
声明
致谢

四、论“第四媒体”的崛起(论文参考文献)

  • [1]以人为本的成长逻辑: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个25年——基于学术视角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 苏敏,喻国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中国互联网监管体制的历史转换及其内在逻辑[D]. 陶建武. 武汉大学, 2017(06)
  • [3]第四媒体迅猛崛起“三老哥”风光依旧——浅谈第四媒体对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 宋丹娥. 文学界(理论版), 2010(01)
  • [4]论第四媒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A]. 梁波. 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3分会场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 2009(总第1期)
  • [5]论第四媒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A]. 梁波. 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 2009
  • [6]论第四媒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 梁波. 科技传播, 2009(02)
  • [7]何为新媒体?[J]. 廖祥忠.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5)
  • [8]“第四媒体”对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挑战与对策浅析[J]. 周玉琴. 前沿, 2006(05)
  • [9]第四媒体与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J]. 闫丽娟,陈红. 科学·经济·社会, 2005(03)
  • [10]数字时代国内新闻网站的发展研究[D]. 杨宁. 四川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论“第四媒体”的兴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