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探讨

关于在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探讨

一、关于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柳珊珊[1](2021)在《内部审计水平、审计委员会履职能力与审计费用 ——基于2017-2019年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审计费用是审计市场的重点研究领域,也是国内外学者始终关注的议题。审计费用即在社会审计中,审计业务的供给方在提供相关服务后,审计服务的接受方支付的用来弥补在审计工作中耗费的审计资源成本及审计风险溢价。审计费用不仅取决于审计市场的供求关系,很大程度上还受到被审计单位治理环境的影响,而内部审计无疑是被审计单位治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是是指由公司内部专职人员进行的审计,不同审计主体,由于其所处地位不同,其职责权限、工作任务重心、业务范围也存在较大差异,,但两者也有部分重叠的工作内容,因此,外部审计可以依托提高内审工作质量,为审计任务减重,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内部审计水平的高低也因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内部审计部门层级越高,职责权限就越大。作为企业董事会下属专门委员会的审计委员会,履行着对内部审计监督的责任,以此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其履职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内部审计的质量。除此之外,审计委员会可以决定是否继续聘用还是变更外部审计机构,是协调内外部审计的枢纽,其履职能力会对内外部审计协调效率与效果产生重要作用。本文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内外部审计文献,依托相关理论,构建实证模型。其中,委托代理、信号传递、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四项理论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是2017-2019年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分析了内部审计水平、审计委员会履职能力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对内部审计水平与审计费用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成果表明:第一,内部审计水平越高,审计费用越低;第二,审计委员会履职能力越高,审计费用越低;第三,审计委员会履职能力在促进内部审计水平降低审计费用方面没有显着作用;将审计委员会履职能力衡量指标进一步分解后发现,审计委员会活跃性和独立性这两个指标在促进内部审计水平降低审计费用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表明审计委员会越活跃、独立性越高对内部审计水平促进审计费用降低的作用越强烈。本文旨在为审计监督机制的完善提供新的实证研究证据,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水平、审计委员会履职能力都属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其与审计费用的关系,有利于丰富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方面的研究,为研究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提供了思路。

蓝澜[2](2020)在《论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完善》文中指出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案件频发,造成投资者财产损失,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究其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不足。各国为强化会计监督,依据其公司治理模式提出不同解决方案。尽管我国《公司法》规定了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会计监督权,但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文章立足于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现状及问题,运用定性法分析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困境的原因,并用定量的回归分析法来验证上述成因分析的准确性。以分权制衡这一原则为理论依据,构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基于此提出完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具体措施。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存在缺陷的具体原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我国重外部监管而轻内部监督。由于司法难以干预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性事务,导致公司内部各机构的分权较为混乱,故司法实践所强调的会计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与证监会国家监督无法从根源上防止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案件的发生。其二,各机构会计监督职权分权不明。立法对于会计监督的部分概念在法律和会计意义上存在争议,致使会计监督职权难以明确,各机构因会计监督职权范围界定不明而导致行使效率低下。其三,无有效的机制平衡会计监督职权冲突。相关理论对于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存在争议,《公司法》在法律条款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设立独立董事,而实践中因董事会与监事会存在冲突导致会计监督职权难以发挥。通过回归分析,对比存在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上市公司和对照组即未发生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上市公司进行进一步成因验证。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制度缺陷的根源在于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监事会之间的权力未能实现合理分配与制衡。分权制衡原则与内部会计监督具有契合性,且分权制衡原则对内部会计监督的实现起到促进作用。基于分权制衡原则构建了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故可从三方面实现对分权制衡原则的具体适用:即通过董事会实现有效内部分权和界定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的权力来实现内部会计监督的分权;通过引入“人员混合”与“利害关系人”制度来实现内部会计监督的制衡;以及通过避免董事会“监而不事”与谨防独立董事沦为“花瓶董事”来保持分权制衡的有效性。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基于分权与制衡原则加以完善:其一,通过明确股东义务性规范和规范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条件来明晰内部会计监督各机构的权力边界;其二,通过扩大监事会规模和平衡各机构会计监督权力来实现内部会计监督交互制约机制;其三,通过建立独立董事代理公司与增强监事会监督的专业性来实现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机构。

武湘楠[3](2020)在《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高执行机构,同时董事会对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起到监督作用,并且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但现实市场环境下,董事会结构因上市公司行业和规模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问题,这为公司想达到特定目的,而操纵盈余提供了机会,如需融资就会刻意修饰财务报表使得盈余提高。现今,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的现象,电力企业作为国家能源战略企业,对国家的能源稳定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也存在盈余管理问题,所以研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回顾了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以及董事会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国内外文献,并指出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和创新点;其次,总结概括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盈余管理概念、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方法,还介绍了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相关文献以及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特征而设定出本文的实证指标;在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上对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研究提出五个研究假设,为验证假设的正确性,收集整理深沪上市主板和创业板以及中小板的107家公司2006-2018年的有效数据,通过对修正琼斯模型的改进,加入电力行业的特色指标长期借款进行盈余管理程度的度量。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先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其次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使用Fisher-ADF检验,之后运用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从而得出实证结论。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不显着;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董事持股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对盈余管理会产生影响,科学合理的董事会结构会有效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的水平。本文结合实证分析从五个方面提出相关策略:加强完善董事会规模、加强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董事长职务和总经理职务要两职分离、完善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机制以及保持适度的董事持股比例。

宋超[4](2020)在《董事海外经历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文中指出我国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内部控制的建设与执行,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因内部控制缺陷导致的财务造假和舞弊现象不绝于耳。高质量的公司治理依赖于高质量的董事会,董事会成员的个体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海外经历的个体通常被认为在海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受到了更多的训练,有着更高的素质和能力。近年来的“归国潮”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使得一批又一批的海外高端人才选择回国发展。为探究具有海外经历的人才回国后对公司治理领域的贡献,本文从具有海外经历的董事这一微观视角切入,探究其对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并深入探究其作用路径。基于烙印理论,由于海外的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环境与我国有显着差异,董事在海外的经历会对其认知和能力打上“烙印”,在其回国后,之前烙印效应的影响会对其在公司的经营决策和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就本文研究主题而言,我们理论预期在海外的经历改变了董事的认知和能力,并进而影响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进一步,本文提出三条可能的路径来探究具有海外经历的董事减少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机制,即具有海外经历的董事可能通过提高审计委员会专业性、增加董事会勤勉度和吸引分析师跟踪的路径,降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发生的可能性。为研究上述假设,本文以2012~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规范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本文假设逐一检验。首先,在基本假设和机理探究部分,本文先考察了具有海外经历的董事与内部控制缺陷之间的关系,然后考察了具有海外经历的董事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机理,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具有海外经历的董事能够显着降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发生的可能性;(2)具有海外经历董事通过增加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进而降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发生的可能性;(3)具有海外经历的董事通过提高董事会勤勉度,进而降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发生的可能性;(4)具有海外经历的董事能吸引更多分析师的跟踪,进而降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发生的可能性。其次,在拓展研究部分,本文首先将董事会中具有海外经历的董事区分为独立董事和非独立董事,然后将董事的海外经历区分为海外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最后本文区分了董事海外经历来源地的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高低,以此来研究其对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与独立董事相比,非独立董事具有海外经历更有可能降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发生的可能性;(2)相比于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董事,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董事更有可能降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发生的可能性;(3)董事海外经历来自于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更高的国家或地区时,减少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效果越明显。随着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具有海外经历的董事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本文从董事海外经历的视角出发,首先,探究了董事个体特征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丰富了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以及董事海外经历特征等领域的文献;其次,本文为上市公司合理引入董事,特别是引入具有海外经历的董事提供了参考;最后,对国家人才引进政策以及公司聘任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了证据支持。

陈美美[5](2019)在《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研究 ——基于H股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指明董事会下设有三个专门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大多数重要的董事会决议结果都源于下设专门委员会的决策,因此,专门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审计委员会制度的产生起源于美国历史上的麦克森·罗宾斯财务舞弊案,随着更多的财务舞弊案被频频爆出,其设立目的也从转移管理层的外部审计师聘任权到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英两国对审计委员会制度建设的探索经历了众多的波折,从最初的建议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到以立法形式强制上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中国内地和香港对于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设相对较晚,实际应用大多借鉴了英美等国家的发展经验,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近年来,上市公司审计失败和财务舞弊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众多学者也对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果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与财务报告质量、内部控制缺陷、公司信息披露等方面。因此,在上市公司普遍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的情况之下,研究其是否发挥了作用,并探究从何方面入手方能起到实质性改善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司运作的最终目标是最大化其价值,在此过程中,需要诸多的投入和管理。资金就是推动实现最终价值目标的发展动力,但各公司资金的获取来源和难易程度是不同公的,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公司对外提供的信息真实性和所展示出的历史业绩。因此,本文从影响公司最终价值目标的链条出发,以2008-2018年H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先研究审计委员会的质量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以检验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真实程度;再研究对企业融资的影响,以判断外界资金提供方是否会因公司披露信息的质量不同而给予差异化的融资条件;最后研究对市场价值的影响,以观察公司最终价值目标实现情况。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言,主要说明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采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审计委员会的历史沿革和理论背景。主要以美、英两国为例,回顾并对比了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发展历史。然后从委托代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等经典理论入手,详细分析了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动机和作用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审计委员会相关文献综述,主要从独立性、专业性、委员会规模以及勤勉性四个特征展开,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并进行简要的评述。第四章为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研究。本章首先从分析公司管理层从事盈余管理活动的动机入手,提出了研究假设。然后以2008-2018年H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审计委员会质量高低与公司盈余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为审计委员会与企业融资研究。本章首先以简化的博弈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与企业融资密切相关的融资成本和融资约束的研究假设。然后在实证检验时,以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和融资约束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研究审计委员会对其的影响。最后通过改变变量的衡量方法,对本章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第六章为审计委员会与市场价值研究。本章首先以OLS回归的方法,检验了审计委员会质量高低对以托宾Q衡量的公司市场价值大小的影响。其次利用事件研究法,考察审计委员会委员离职公告发布的前后特定时间窗口内市场的异常收益,探究委员的辞职行为是否能向外界起到信号传递的作用。进一步地,还利用T检验以及OLS回归的方法考察了审计委员会质量对累计异常收益的影响。第七章为基本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主要对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审计委员会制度建设的相关建议,同时也总结了本文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思考的方向。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到了如下的结论:第一,从审计委员会综合指标的维度来看,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质量差异会对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融资难易、市场价值产生显着的影响。但从具体的四个衡量指标来看,只得出了专业性、规模大小和履职勤勉性具有显着的治理效果,却较少发现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对治理效果提升的显着证据。第二,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果主要受到其“实质性”质量的提升的影响,而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善并不能带来比较明显的效果。因此,在完善审计委员会制度建设时,应注意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相较于仅从审计委员会结构和组成上进行改善,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放、增加委员会的财务知识和提升专业性水平、增强成员履行职责的勤勉度更能从根本上提高审计委员会的质量。第三,审计委员会履职面临着潜在的“尽职风险”,需要加强对于审计委员会委员履职的保护。审计委员会在履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提出的合理意见不被重视或直接受到忽视的情形,这更有可能发生在董事会被控股股东或管理层主要控制的公司。与管理层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可能会导致委员主动请辞以保护自身的声誉,而市场投资者普遍将委员的辞职视为“坏消息”。因此,在实际中应考虑如何使委员们的合理意见得到重视、提高对委员履职安全性的保护。本文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有别于现有文献的研究对象,本文选择了在文献领域较为空白的H股公司。因为H股公司兼具中国内地公司运营与接受香港资本市场监督的双重特点,同时其在香港市场上影响力也逐渐增大至具有一定的规模,应当引起必要的关注。同时,对比本文的H股研究结果与以A股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结论,可以发现审计委员会在A股公司中的治理效果更为显着,而在H股公司的研究中,仅能得出部分的证据,这从侧面说明了处于不同发展程度市场的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果存在差异。在更成熟的市场中,公司治理的整体机制也更规范,审计委员会单独来看不能很好地产生影响,这也是本文研究H股公司的价值所在。第二,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选取衡量审计委员会质量的指标,并分别从单个属性和整体属性的角度来考察审计委员会质量的高低对公司盈余管理水平、融资成本高低、融资难易程度以及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突破了现有文献主要研究对财务报告质量、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程度等方面的限制,而将视野拓宽至从外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公司在融资时是否因审计委员会质量不同而有差异,以及投资者如何看待审计委员会委员离职的事件,这种市场反应以及公司的市场价值是否会因审计委员会的质量不同而不同。这是本文在研究主题上的创新之处。第三,本文的研究不局限于传统的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等方向,而是以公司的最终价值目标为导向,凸显了实现目标的链条上三个重要的节点——信息质量、发展资本,以及市场价值。该链条的逻辑为:公司为了实现最终价值目标,会向外界传递现实状况及过往业绩的信息,该信息是实现公司内外部之间交流和交换的重要媒介。外界在接受到信息之后,会对信息质量和所反映出的公司状况进行判断和推测,如果公司能通过信息向外界传递出积极正面的形象,则可能更容易获得发展的资本。公司获取到外界提供的资金之后,就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有利于公司实现提升市场价值的最终目标。因此,本文创新地从企业价值目标的方向出发,综合地研究了审计委员会对该链条上的三个重要节点的影响,为对审计委员会的研究方向拓展至提升公司价值上提供了思路。

王津[6](2019)在《审计委员会与审计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审计委员会的内在特征与审计质量的关系,选取适当特征作为变量并进行实证研究,进而探究审计委员会的哪些特征能够真正影响审计质量,并且针对目前审计委员会的发展现状,以提高审计质量为前提,对审计委员会建设的继续完善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梳理后发现我国从2002年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至今已有十余年,截止到现在,我国的上市公司均已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并针对审计委员会工作形成一套基本完整的制度。审计委员会在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内部审计以及监督财务报告质量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发现,大多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表明审计的质量会受到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这一机构的影响,且研究结果多数表明为显着的正面影响。但是在审计委员会的特征方面,实证研究仍然略有些不足,而且选取的审计委员会特征较少,代表性不足。本文在审计委员会特征方面,选择审计委员会成员数、独立董事人数占比、审计委员会主席由女性担任和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活跃性)四个特征,并选择用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作为审计质量的度量指标,建立四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检验回归。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人数占比与公司聘请的事务所规模显着正相关,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越强,在对外部审计机构进行选择时,规模较大且声誉较好的事务所就会更受公司青睐,以此保证较高的审计质量;审计委员会的主席由女性担任与公司聘请的事务所规模显着正相关,审计委员会中当女性独立董事担任主席时,审计委员会的履职能力更强,有效性更强,对外部审计机构的选择更倾向于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来保证较高的财务报告质量,以此影响审计质量;审计委员会的成员数会显着影响公司聘请的事务所规模,公司聘请的事务所规模大小与审计委员会中成员数的多少显着正相关,公司聘请的事务所越好,审计质量就越高;研究中选取的其他审计委员会的特征与审计质量经实证研究后发现并不存在显着相关性。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分析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并探究其影响水平高低,力图从审计委员会内在特征中找到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特征,并针对完善审计委员会建设提出相关的建议,增强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

郭如意[7](2019)在《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缺陷修复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上几大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无一不与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有关。这一现象使得世界各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与内部控制有关的法律规范,尤其是美国于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我国于2010年建成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与修复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具有监管职责,而我国相比美国,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只有十几年,制度本身的设置、适用性仍在不断的探讨与完善中,其对内部控制的治理效果也需要进一步检验。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2013年——2016年沪深两市具有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构建Ologit模型对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内部控制缺陷修复的关系提出假设并进行检验。本文基于中国的法制背景和研究现状,从审计委员会被法律法规所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特征与未被法律法规所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特征两个层面对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内部控制缺陷修复的关系进行检验。由于审计委员会是各个特征作用下的整体,对审计委员会某一方面特征的研究并不能验证审计委员会整体而言对内部控制缺陷修复的影响。所以在扩展性研究中,本文试图通过直接验证和间接验证两种方法,将审计委员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为:(1)审计委员会被法律法规所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特征中,规模越大越能对内部控制缺陷修复投入较多时间精力,从而促进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但独立性的提高不利于缺陷修复。(2)审计委员会未被法律法规所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特征中,成员的年龄越大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审计委员会成员的平均持股比例越高,其利益与股东、公司长远利益越一致,越有利于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审计委员会成员在董事会中的地位的提高可以扩大委员会的影响力,对内部控制缺陷修复有显着地促进作用。审计委员会成员的兼任会分散成员的精力,在时间和精力的约束下,兼任比例越高越不利于内部控制缺陷修复。(3)审计委员会作为一个整体对内部控制缺陷修复有显着的影响,且委员会成员的变动影响了日常工作的开展,不利于促进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针对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提高不利于内部控制缺陷修复的研究结果,本文进行了扩展性检验以探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研究发现,对于有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若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全部为独立董事,则由于独立董事对公司的了解和投入的精力不够,导致不利于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审计委员会中的独立董事由于兼任原因无法很好的履行对内部控制缺陷修复的职责。本文的理论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本文首先丰富了关于审计委员会的国内外研究,对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机理进行重新探讨,丰富了对审计委员会治理效应的研究。本文还拓展了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实证研究,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修复都进行了经验补充。本文的实际意义在于引导上市公司从审计委员会的角度关注内部控制缺陷修复,为完善审计委员会的运行提供新的经验证据,有利于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本文共有图3幅,表19个,参考文献125篇。

李若昕[8](2019)在《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文中指出21世纪初,“安然事件”、“世界通信公司事件”等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财务造假丑闻接踵而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再次引起广泛的关注。财务造假、高层腐败、信息披露不完全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瞬间使一个个商业巨头轰然倒地,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冲击着国内外资本市场。因此,各国资本市场由此将关注的焦点从公司外部治理转向内部治理,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控制缺陷成为研究热点,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被推向改革前沿。本文基于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密切关系,借鉴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综合运用受托责任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系统分析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和内部控制缺陷之间的深层次影响机制。首先,本文对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的交互影响进行理论分析,阐明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质量是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重要因素。其次,基于上述理论分析,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层次验证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以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作为第一层级,以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作为第二层级,利用实证模型寻找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实现路径。最后,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重点强调如何进一步保证公司治理有效发挥作用,并要求上市公司重视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从本质上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公司治理与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有效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包含以下内容:a.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部审计是交叉概念。它们之间有复杂的互动关系和影响:公司治理需要内部控制来实现治理的目标,而内部控制需要公司治理来保证控制的效果;公司治理以内部审计为基础,而内部审计需要解决公司治理的问题;内部审计既处于内部控制之中,又独立于内部控制,两者交互发生影响。b.基于分析内部控制缺陷的要求,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评价内部审计质量的量化标准和方法。本文采用赋值量化的方法并结合公司官方网站及其他媒体披露的信息,通过收集整理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报告或深交所、上交所网站中披露的年报(主要是其中的公司治理板块)、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规范实施方案、内部审计制度、董事会决议及其他报告等公开信息,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分指标进行赋值打分。c.本文基于受托责任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等三种经济学理论,以2011-2017年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质量各项特征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构建了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其对内部控制缺陷的交互调节作用。实证结论如下:(1)高质量的公司治理水平可以显着有效矫正内部控制缺陷。公司治理能力越低,内部控制缺陷就越多;相反,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能力越高,越积极显着矫正内部控制缺陷。具体来说,高管权力越大,外部审计质量越高,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就越多。上市公司可采取提升独立董事比例、加大董事激励力度、提高高管货币薪酬以及对高管进行股权激励等措施减少内部控制缺陷。董事激励可以显着减轻内部控制缺陷的类型。引入严格的外部审计对促进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有着积极显着的影响。(2)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质量可以有效矫正内部控制缺陷。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成反比关系,具体来说,内部审计组织地位、内部审计责任授权范围、内部审计规模与内部审计胜任能力对内部控制缺陷治理的效应是有差异的,内部审计范围和规模可以有效地治理内部控制缺陷,但不能有效减轻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促进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3)高水平公司治理可以调节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维度的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质量的交互作用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得出:独立董事比例、高管薪酬激励、高管股权激励的提升可以显着促进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关系,存在加强效应;高管薪酬激励、高管股权激励的提升可以显着抑制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关系,存在替代效应;外部审计质量的提升可以显着促进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的关系,存在加强效应。本文政策建议如下:第一,通过优化董事会规模与功能、重构审计委员会运行机制、调整高管权力配置结构、构建长效激励机制以及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与审计监督机制等方面对公司治理提出改进建议;第二,通过强化政府部门监管、完善行业协会引导以及提高企业重视程度三方面提升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发挥;第三,通过加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公开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和修复措施等三个方面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以期建立健全公司治理体系与审计监督体系,进而抑制或矫正内部控制缺陷,最终达到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作用。

黄玲姣[9](2019)在《基于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研究 ——以五粮液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采用。企业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密不可分,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给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迪博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有456家上市公司披露其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占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公司数量的14.14%。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以后,内部控制在我国企业管理中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仍然值得我们不断挖掘探讨。在众多上市公司中,五粮液的知名度和企业形象相对较高,其轰动一时的赔偿案影响大,涉及面广,延续时间长,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典型的国有控股公司,审视其案件发展的全过程,发掘其内部控制制度的特点和缺陷,并与相同类型企业进行对比,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掘国有上市企业信息披露的共性问题。五粮液公司是比较典型的国有控股公司,其从2007年国有股比例的67.05%到2008年降至56.07%,一直持续到2012年。尽管在2012年公司年报显示五粮液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下降至36%,但是减少的股份由五粮液集团公司持有,其实质也是国有股。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五粮液“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比较明显,公司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占据了绝对的控制地位,没有其他可以与之制衡的股东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主要在于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同时,公司“一股独大”这种股权结构的缺陷,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履职效果,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成员高度重合、审计委员会成员直接由控股股东指定,最终没能有效的监督公司的各项机制的运作,而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事件的发生则印证了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缺陷,这些因素相互影响,最终共同影响着五粮液的信息披露质量。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利用所收集到的信息和资料,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从股权架构情况和审计委员会的视角,对五粮液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事件进行分析,找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缺陷的基本概念入手,在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基础的支撑下,通过分析五粮液信息披露违规事件的原因,结合五粮液公司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对其违规事件进行了梳理。并从内部控制中股权结构和审计委员会两个不同的视角出发对五粮液信息披露违规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通过对国内外对内部控制各要素的分析,特别是对股权制衡、审计委员会的相关研究发现了股权制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分析股权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有股的减持和股权自由流通成为了新的常态,这一发展趋势不仅仅解决了公司股权流通的问题,同时也给公司的治理带来了新的解决思路,在新的非国有股融入公司经营管理的同时,公司的股权结构会更趋向于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引入外部股东,特别是非国有机构的进入,能够给公司带来新的平衡。抑制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能够使得大股东更好的受到应有的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让公司的内部控制真正发挥作用,使得管理层做出满足公司发展需要的决策。

路敏[10](2019)在《商业银行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银行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银行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经济稳定的基础,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国内外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比较丰富,但一般集中于非银行企业的研究。开放的资本市场,一方面给我国的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一方面也使得竞争更加激烈。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中第一次提到了第三支柱市场约束,它突出了信息披露对于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2010年颁布的《巴塞尔协议3》更是对银行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在2009年加入了巴塞尔委员会,在银行监管方面与国际接轨,对银行信息披露要求更加严格,更加重视信息披露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重要地位。而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下的一个专门委员会,对于公司治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审计委员会是否发挥着有效性可以具体通过其职责的履行结果来体现,对内审计委员会需要审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公司内部控制,对外选聘外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进行沟通,并负有审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责任,最终公司治理以信息披露的形式向信息使用者报告,所以审计委员会有效性作用的发挥最终落实到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其职责的履行对于公司治理至关重要。本文从审计委员会的三个重要特征,即设立时间、独立性与专业性来分析其与银行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大多数相关学者在一般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中已经得到了肯定的答案,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专门针对商业银行审计委员会的研究却很少,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本文首先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影响因素和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研究现状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对学者的研究结果中出现差异较大的结论进行了简单的提炼,来初步说明学者对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研究现状。然后对审计委员会有效性进行了相关理论分析,通过对审计委员会职责的介绍来分析审计委员会的影响路径,对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进行界定,分析其对内外部审计,董事会、管理层的职责,最终将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界定为银行信息披露质量,并阐述了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进一步为后文的假设提出提供理论依据,并针对银行这一特殊主体,特殊性表现在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存款人和债券持有者等债权人,其公司治理不同于一般企业公司治理,原有公司治理中股东至上理论显然不合适,而应更多的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一步提出审计委员会主要维护的是股东的权利还是债权人的权利?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全体样本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时间、专业性与银行信息披露质量显着正相关,独立性与银行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但不具有显着性,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会计师事务所类型和银行资产规模与信息披露质量显着正相关,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审计委员会有效性情况,得出的结果与所选取银行总体样本的分析情况存在一些差异。不同类型银行审计委员会相关特征的分析结果有些不同,这可能与银行各自的特点相关。

二、关于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内部审计水平、审计委员会履职能力与审计费用 ——基于2017-2019年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与框架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内部审计
        一、内部审计影响因素
        二、内部审计作用
    第二节 审计委员会
        一、审计委员会特征
        二、审计委员会治理效应
    第三节 审计费用
        一、异常审计费用
        二、审计费用影响因素
        三、内部审计与审计费用
    第四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内部审计水平
        二、审计委员会履职能力
        三、审计费用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信号传递理论
        三、公司治理理论
        四、内部控制理论
    第三节 研究假设
        一、内部审计水平与审计费用
        二、审计委员会履职能力与审计费用
        三、内部审计水平、审计委员会履职能力与审计费用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第二节 变量定义
        一、解释变量
        二、被解释变量
        三、调节变量
        四、控制变量
    第三节 模型构建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内部审计水平数据披露情况
        二、审计委员会数据披露情况
        三、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回归分析
        一、内部审计水平与审计费用的回归分析
        二、内部审计水平各分解指标与审计费用的回归分析
        三、审计委员会履职能力与审计费用的回归分析
        四、内部审计水平、审计委员会履职能力与审计费用的回归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一、替换审计费用衡量指标
        二、改变内部审计水平衡量方法
        三、改变审计委员会履职能力衡量方法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2)论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现状及问题
    (一)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的司法裁判及问题
        1.司法裁判涉及大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案件
        2.现实问题: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构缺乏制约机制
    (二)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的立法现状及缺陷
        1.我国平行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2.缺陷:我国会计监督机构权力规定过于原则化
    (三)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的理论研究及评述
        1.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权力分权研究
        2.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权力制衡研究
        3.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独立性研究
        4.总评:缺乏理论依据导致研究未能体系化
    (四)本文问题及研究方法
        1.本文问题: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存在缺陷
        2.研究方法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缺陷成因分析
    (一)重外部监管轻内部监督
        1.司法难以干预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性事务
        2.外部监管无法从根源上防止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案件发生
    (二)会计监督机构分权不明
        1.立法的部分概念在法律和会计意义中存在争议
        2.各监督机构因职权范围界定不明致行使效率低下
    (三)缺乏有效规则平衡职权冲突
        1.理论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存在争议
        2.董事会与监事会难以发挥会计监督职权
    (四)对上述成因的回归分析验证
        1.内部会计监督影响因素的变量选取与基本假设
        2.内部会计监督样本选取与模型建立
        3.影响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机构因素的回归分析
        4.量化分析成因的结果验证
三、以分权制衡作为构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以分权制衡为理论依据
        1.分权制衡原则的历史演进及内涵
        2.分权制衡理论与内部会计监督的契合性
        3.分权制衡对内部会计监督实现的促进作用
    (二)内部会计监督分权的实现
        1.董事会应实现有效的内部分权
        2.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权力界定应明确
    (三)内部会计监督制衡的建立
    (四)内部会计监督分权制衡的保持
        1.避免监事会“监而不事”
        2.谨防独立董事沦为“花瓶董事”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的建议
    (一)明晰内部会计监督各机构权力边界
        1.明确股东义务性规范
        2.规范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标准
    (二)确立内部会计监督交互制约机制
        1.扩大监事会规模
        2.平衡各机构会计监督权
    (三)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机构独立性
        1.建立独立董事代理公司
        2.增强监事会监督的专业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盈余管理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2 盈余管理的动机
    2.3 盈余管理的方法
    2.4 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2.4.1 契约理论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3 委托代理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董事会职能
    3.2 董事会结构
    3.3 研究假设
        3.3.1 董事会规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3.2 独立董事比例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3.3 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3.4 审计委员会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3.5 董事持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型构建
    4.1 盈余管理的度量模型
    4.2 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度量模型
    4.3 控制变量的选取
    4.4 模型设计
    4.5 样本数据收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平稳性检验
    5.4 回归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完善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策略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董事海外经历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董事海外经历研究现状
        一、董事海外经历概念界定
        二、董事会人力资本研究现状
        三、董事海外经历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内部控制缺陷研究现状
        一、内部控制缺陷概念界定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审计委员会专业性的研究现状
        一、审计委员会专业性的影响因素
        二、审计委员会专业性的经济后果
    第四节 董事会勤勉度的研究现状
        一、董事会勤勉度的影响因素
        二、董事会勤勉度的经济后果
    第五节 分析师跟踪的研究现状
        一、分析师跟踪的影响因素
        二、分析师跟踪的经济后果
    第六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烙印理论
        二、高阶理论
        三、信号传递理论
    第二节 研究假设
        一、海外经历董事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
        二、海外经历董事影响内控缺陷的审计委员会专业性路径
        三、海外经历董事影响内控缺陷的董事会勤勉度路径
        四、海外经历董事影响内控缺陷的分析师跟踪路径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度量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度量
        二、董事海外经历的度量
        三、中介变量的度量
        四、控制变量的度量
    第三节 实证模型设计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海外经历董事影响内控缺陷的结果分析
        二、审计委员会专业性的中介效应检验
        三、董事会勤勉度的中介效应检验
        四、分析师跟踪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一、内生性检验
        二、替换变量检验
第六章 拓展研究
    第一节 海外经历的独董与非独董的影响
        一、海外经历独董与非独董对内控缺陷影响的理论分析
        二、海外经历独董与非独董对内控缺陷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二节 董事海外工作经历与学习经历的影响
        一、董事海外工作经历与学习经历对内控缺陷影响的理论分析
        二、董事海外工作经历与学习经历对内控缺陷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三节 董事海外经历来源地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高低的影响
        一、董事海外经历来源地法律保护水平对内控缺陷影响的理论分析
        二、董事海外经历来源地法律保护水平对内控缺陷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七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提出建议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研究 ——基于H股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贡献
第二章 审计委员会的历史沿革和理论背景
    第一节 审计委员会制度的产生和确立
        一、在美国的产生和确定
        二、在英国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产生和确定
        三、小结
    第二节 审计委员会作用的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公司治理理论
第三章 审计委员会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独立性相关研究
    第二节 专业性相关研究
    第三节 委员会规模相关研究
    第四节 勤勉性相关研究
    第五节 文献评述
第四章 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实证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审计委员会与企业融资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审计委员会与融资成本
        二、审计委员会与融资约束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审计委员会与融资成本
        二、审计委员会与融资约束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审计委员会与市场价值研究
    第一节 案例分析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审计委员会与托宾Q
        二、审计委员会成员辞职的市场反应
        三、审计委员会与成员辞职的市场价值变动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审计委员会与托宾Q
        二、审计委员会成员辞职的市场反应
        三、审计委员会与成员辞职的市场价值变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本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一节 研究基本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6)审计委员会与审计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及创新
        1.2.1 研究意义
        1.2.2 本文创新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审计委员会
    2.2 审计质量
    2.3 审计委员会与审计质量
    2.4 概括性述评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3.1 理论基础
        3.1.1 公司治理理论
        3.1.2 委托代理理论
    3.2 研究假设
        3.2.1 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审计质量
        3.2.2 审计委员会主席性别与审计质量
        3.2.3 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与审计质量
        3.2.4 审计委员会规模与审计质量
4 变量选择与研究设计
    4.1 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择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3 模型设计
5 实证结果及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相关性分析
    5.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3.1 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5.3.2 审计委员会主席性别特征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5.3.3 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5.3.4 审计委员会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5.4 稳健性检验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5.4.1 稳健性检验
        5.4.2 多重共线性检验
    5.5 实证结果分析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启示与建议
        6.2.1 增强审计委员会整体独立性
        6.2.2 适当提高女性独立董事的参与度
        6.2.3 提高审计委员会的会议质量
        6.2.4 扩大审计委员会规模
        6.2.5 完善审计委员会信息披露制度
    6.3 局限性及后续研究方向
        6.3.1 局限性
        6.3.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缺陷修复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内容的分析框架
    1.3 本文创新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际意义
    1.5 研究框架与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审计委员会特征的相关研究
        2.1.1 审计委员会被法律法规所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特征
        2.1.2 审计委员会未被法律法规所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特征
        2.1.3 研究现状与不足
    2.2 内部控制缺陷的相关研究
        2.2.1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
        2.2.2 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
        2.2.3 内部控制缺陷的经济后果
        2.2.4 研究现状与不足
    2.3 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
        2.3.1 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
        2.3.2 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
        2.3.3 研究现状与不足
    2.4 文献述评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3.1 理论基础与分析思路
        3.1.1 委托代理理论
        3.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1.3 公司治理理论
    3.2 研究假说
        3.2.1 被法律法规所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特征与缺陷修复
        3.2.2 未被法律法规所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特征与缺陷修复
4 实证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界定
        4.1.2 内部控制缺陷修复的界定
        4.1.3 实证研究框架图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3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计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均值和中位数检验
        4.4.3 相关性检验
        4.4.4 多元回归检验
    4.5 扩展性检验
        4.5.1 审计委员会作为整体对内控缺陷的治理作用
        4.5.2 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进一步研究
    4.6 稳健性检验
        4.6.1 缩尾处理
        4.6.2 更换研究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5 研究结论与不足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司治理的概念分析
        2.1.2 内部审计质量的概念分析
        2.1.3 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分析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公司治理的相关文献综述
        2.2.2 内部审计质量的相关文献综述
        2.2.3 内部控制缺陷的相关文献综述
        2.2.4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缺陷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2.2.5 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相关性分析
    3.1 理论基础分析
        3.1.1 基于受托责任理论的分析
        3.1.2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
        3.1.3 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分析
    3.2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分析
        3.2.1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
        3.2.2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动机
        3.2.3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路径
        3.2.4 公司治理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理论框架
    3.3 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分析
        3.3.1 基于COSO-ERM框架下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
        3.3.2 内部审计质量矫正内部控制缺陷的路径分析
    3.4 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分析
        3.4.1 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理论分析
        3.4.2 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理论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测度研究
    4.1 内部审计质量的测度研究
        4.1.1 内部审计质量的特征
        4.1.2 内部审计质量指数的构建
        4.1.3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现状分析
    4.2 内部控制缺陷的测度研究
        4.2.1 内部控制缺陷的指标选取
        4.2.2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现状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实证研究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董事会特征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5.1.2 董事激励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5.1.3 高管权力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5.1.4 高管激励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5.1.5 外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取
        5.2.2 变量定义
        5.2.3 模型设计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多元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实证研究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6.1.2 内部审计质量特征因素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取
        6.2.2 变量定义
        6.2.3 模型设计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多元回归分析
    6.4 稳健性检验
        6.4.1 采用两阶段回归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6.4.2 采用probit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
        6.4.3 采用二分赋值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实证研究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1.1 董事会特征、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7.1.2 董事激励、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7.1.3 高管权力、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7.1.4 高管激励、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7.1.5 外部审计、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影响的研究假设
    7.2 研究设计
        7.2.1 样本选取
        7.2.2 变量定义
        7.2.3 模型设计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董事会特征、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
        7.3.2 董事激励、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
        7.3.3 高管权力、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
        7.3.4 高管激励、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
        7.3.5 外部审计、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
    7.4 稳键性检验
        7.4.1 probit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
        7.4.2 采用二分赋值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相关政策建议
    8.1 关于公司治理的政策建议
        8.1.1 优化董事会规模与功能
        8.1.2 重构审计委员会运行机制
        8.1.3 调整高管权力配置结构
        8.1.4 构建长效激励机制
        8.1.5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审计监督机制
    8.2 关于内部审计的政策建议
        8.2.1 强化政府部门监管
        8.2.2 完善行业协会引导
        8.2.3 提升企业重视程度
    8.3 关于内部控制的政策建议
        8.3.1 加大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8.3.2 建立内部控制缺陷标准
        8.3.3 披露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措施
第九章 研究结论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研究 ——以五粮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安排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及定义
        2.1.1 内部控制的定义
        2.1.2 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
    2.2 内部控制相关文献综述
        2.2.1 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文献
        2.2.2 内部控制与企业违规行为相关性研究文献
        2.2.3 内部控制与股权制衡关系的研究文献
        2.2.4 内部控制与审计委员会关系的研究文献
    2.3 文献述评
    2.4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公司治理理论
        2.4.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4 信号传递理论
3.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3.1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级概况
    3.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级报告披露情况
    3.3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披露情况
    3.4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分析
4.五粮液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案例分析
    4.1 五粮液信息披露违规案例基本情况
        4.1.1 案例选择与分析框架
        4.1.2 五粮液公司简介
        4.1.3 五粮液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事件过程
    4.2 信息披露违规的原因Ⅰ:股权结构视角的内部控制缺陷
        4.2.1 股权结构对信息披露的影响
        4.2.2 股权结构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4.2.3 股权结构对合规性的影响
        4.2.4 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4.3 信息披露违规的原因Ⅱ:审计委员会视角的内部控制缺陷
        4.3.1 五粮液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立
        4.3.2 审计委员会对公司管理层的影响
        4.3.3 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督
        4.3.4 审计委员会对选聘的外部审计师的监督
    4.4 五粮液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防控机制设计
        4.4.1 五粮液公司股权架构的设计
        4.4.2 五粮液公司审计委员会职能的设计
5.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启示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商业银行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的背景
        1.1.3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研究局限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文献
        2.1.1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影响因素
        2.1.2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2.2 国外文献
        2.2.1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影响因素
        2.2.2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演进与理论基础
    3.1 审计委员会的发展历程
        3.1.1 国外审计委员会的产生与发展
        3.1.2 审计委员会在我国的发展
    3.2 商业银行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3.2.1 委托代理理论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3 信号传递理论
    3.3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界定
        3.3.1 审计委员会的职能
        3.3.2 有效的审计委员会的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研究设计
    4.1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影响路径分析
    4.2 研究假设
    4.3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4.3.1 数据来源
        4.3.2 样本选取
    4.4 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4.4.1 被解释变量
        4.4.2 解释变量
        4.4.3 控制变量
        4.4.4 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银行信息披露质量描述性统计
        5.1.2 审计委员会相关特征描述
        5.1.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分析
        5.3.1 总体样本回归分析
        5.3.2 不同类型银行的回归分析
    5.4 对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进一步分析
        5.4.1 审计委员会对债权人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5.4.2 审计委员会对股东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关于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部审计水平、审计委员会履职能力与审计费用 ——基于2017-2019年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柳珊珊.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2]论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完善[D]. 蓝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3]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研究[D]. 武湘楠.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5)
  • [4]董事海外经历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D]. 宋超.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5]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研究 ——基于H股的经验证据[D]. 陈美美. 厦门大学, 2019
  • [6]审计委员会与审计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D]. 王津.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缺陷修复的影响研究[D]. 郭如意.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D]. 李若昕. 西北大学, 2019(04)
  • [9]基于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研究 ——以五粮液为例[D]. 黄玲姣.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10]商业银行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研究[D]. 路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关于在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