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湿地保护有待加强

洞庭湖湿地保护有待加强

一、洞庭湖湿地保护有待强化(论文文献综述)

丰婷[1](2021)在《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文化的媒介传播研究》文中提出

李小云[2](2020)在《流域水污染防治耦合协同机制研究 ——以洞庭湖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与广泛深入实施,水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其重中之重。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对我们来讲既是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还是国家和人民健康幸福的重要基础,更是我们留给后人最好的宝贵财富。打好城市水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就是为了更好地促经济发展、保生态健康、护人民幸福。然而,水资源与水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久治不愈,各地的水污染治理问题频发,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问题成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水污染问题。因此,如何有效构建一个合理的城市水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解决城市治水动力不足,水环境久治不愈,水污染治理问题频发等类似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本文研究和拟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的科学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水污染耦合防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国家和区域之间的缺乏协调、权责划分的不明确、监管和治理的不及时等集中的问题上。而这些集中的问题主要归因于各个耦合主体间的不平衡、治理机制缺乏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和行政法律的保障、执行能力缺乏了可持续能力的支撑,进而戏剧性地出现了国家公共利益耦合治理受损、社会利益耦合治理低效、政府治理信任危机等社会治理现象。因此,建立一个基于水污染耦合防治的各个耦合主体协同治理机制,通过科学研究挖掘各个水污染耦合治理主体之间的共同影响力和价值,激发共同参与保护生态水环境的决心和斗志,让各个耦合主体在参与水污染耦合防治的过程中各司其职,形成治理的合力,通过耦合形成政府治理子系统、市场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三者的良性互动,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下实现水污染治理的持久推进。本文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洞庭湖区水污染防治的现状、问题和原因,从耦合协同的角度出发,探索水污染防治多元主体耦合机制的内在机理、机制构建和理性选择,为系统化、整体化、科学化、持续性的水污染防治提供借鉴和思考;二是与以往把视角落在执行过程和治理结果的治理方式不同,本文从源头视角出发,找到水污染防治过程中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共同利益价值,运用物理学中耦合的概念来重新赋予水污染治理多元主体一个新的使命;三是各个子系统形成统一战线,凝聚治理合力,让各个主体之间互动、互赖、互联,实现良性互动和正向耦合,从而达到水污染防治的长久可持续。

陈果[3](2019)在《论洞庭湖湿地的法治保障》文中指出洞庭湖湿地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涵养水源、改善气候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但是,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洞庭湖湿地在生态方面也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洞庭湖湿地保护面临着法律体系不完整、管理机构交叉重叠、市场机制滞后以及公众环保意识不强等障碍。完善洞庭湖湿地法治保障需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推动湿地立法进程、推进一体化执法管理、提高民众守法程度。

刘海鸥,李天助[4](2018)在《东洞庭湖候鸟湿地栖息地法律保护:现状、问题与建议》文中研究表明东洞庭湖是我国越冬候鸟的主要栖息地,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候鸟栖息地,湿地生态系统将对候鸟的生存状况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此,为了恢复东洞庭湖的生物多样性,近年来湖南省加大了对东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的力度,在保护区管理、执法巡查、司法保障和制裁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受制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复杂关系,以及综合执法和司法实践的复杂性,使得当前东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我团队通过调研东洞庭湖候鸟湿地栖息地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其中的瓶颈问题、结合成功经验,为完善东洞庭湖候鸟湿地栖息地的法律保护、加强跨流域的环境司法审判提出建议。

陈燕峰[5](2018)在《城市湿地公园游客的游憩偏好研究 ——以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为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提升营造城市环境品质,城市湿地公园作为都市的绿肺,已经成为了市民踏青游憩的新选择,其建设发展更是成为了新热点。洞庭湖湿地是中国乃至亚洲较大的鸟类越冬地之一,其水利调节和物种多样性等功能仍然不能等闲视之。西洞庭湖是洞庭湖西部地带的要道,还是建造洞庭湖湿地乃至长江中下游湿地安全体系的重要战略要地。笔者选取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查阅整理大量国内外文献,调查研究了城市湿地公园游客的游憩偏好。通过实地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游憩者相较之下聚集在青年男性人群里;游憩者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多数为高中以上学历;就职业种类而言,学生人数最是突出;游憩者主要集中在中等收入人群,即家庭人均月收入介于3001-5000元范围以内;婚姻状况多是未婚;游憩者大多2小时以内能到达,基本在本省市的范围内;(2)多数游憩者每周休息时间为1到2天;游憩者通常从亲朋好友那里知晓信息;选择在法定节假日、周末和寒暑假这3个时段来此游览的游憩者数量最多;(3)游憩者更多会决定到园内餐饮店进餐,相当认可渔家宴;多数游憩者当天往返,少数逗留者多选在宾馆住宿;景区外私家车是主要的出行工具,景区内游船是唯一选择;游憩者大多喜欢邀约家人或亲友结伴而行;游憩者格外偏向于引人入胜的湿地景观;游憩者更加关注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对游购花费、游客密度的要求降低;游憩者都有消费,不到500元是主流;目前此处以生态保护为首要;(4)超过八成的游憩者是初次到此处游玩;游憩者的满意评价一般,但仍有上升空间;(5)影响游憩偏好的因子总括成特色景点、服务感知、自然环境、管理质量、出行条件、游憩需求六类,除了几个特色景点差别不大之外,其它均有各自的侧重点。基于上述实际特征,笔者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供规划管理者参考,以期游憩者获得更美好的旅游体验,对初建的城市湿地公园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填补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缺。最后,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说明今后研究的展望。

靖磊[6](2017)在《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碳氮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湿地是自然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提供了众多生态系统服务。湿地利用变化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最直接的驱动因子。影响湿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改变湿地的利用方式,也可以通过水利设施建设改变湿地的水文节律,间接影响湿地的利用方式。湿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导致湿地景观格局改变,进而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尤其是会改变湿地植物多样性及营养循环。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与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当今湿地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洞庭湖地处长江中游,曾经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在泥沙淤积和围垦作用下,过去100年面积减少了近50%。由于芦苇和杨树大面积种植,湖区内天然湿地面积不断萎缩。2003年三峡大坝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泥沙输送与水文节律发生了明显变化,导致洞庭湖入湖泥沙量骤减,改变了洞庭湖的冲淤状态;同时造成入湖水量减少,丰水期水位下降,枯水期时间提前。在此背景下,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区分不同驱动因子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景观格局变化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什么影响等,是应对江湖关系变化、科学恢复洞庭湖湿地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1987-2014年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遥感影像的解译,对三峡大坝运行前后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AM)定量分析了水文情势及气候因子对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作用。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杨树林种植对湿地景观格局、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从1987到2014年,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显着变化,表现为枯水期洲滩植被的扩张与水域和泥滩地发生明显的萎缩。东洞庭湖草滩地增长了 4 765 hm2,芦苇地增长了 3 840hm2;西洞庭湖杨树林地增长了 10 153.1 hm2,草滩地面积减少了3 631.5 hm2;两区域的水域泥滩地分别减少了 8 605.0hm2和4379.0hm2。杨树林在西洞庭湖不同高程洲滩均有分布,芦苇、草滩地水域及泥滩地均存在杨树的扩张;但在东洞庭湖,杨树主要在湖区较高高程的芦苇分布区扩张。2)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表明,代表时间尺度的年份,城陵矶水位退到25m的时长及冬季降雨与东洞庭湖草滩地扩张有极显着关系(p<0.001,D2=76.2%,n=27),说明水文情势对东洞庭湖湿地变化有显着影响;而西洞庭湖杨树林的扩张只随时间尺度显着变化,与洞庭湖水文情势变化的关系不显着(p=0.234,n=29),表明杨树林种植的人类活动对西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作用更大,而水文情势变化对西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在较强人类活动掩盖下并不明显。3)洞庭湖不同湿地景观植物多样性存在着差异,作为驱动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人为直接干扰,杨树林内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虽有所增加,但其改变了湿地植物群落的组成,不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挖沟抬垄6年、9年和13年杨树林下植物丰富度在16-28种,包括旱生植物6种;平地造林12年杨树林下植物丰富度为18种,包括旱生植物3种;而芦苇样地物种数为14,苔草地仅为9,没有旱生植物。湿生植物仍然是所有样地的优势物种。杨树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在2.91-3.68之间,芦苇样地的2.84,苔草地仅为2.39。挖沟抬垄造林方式导致了树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树沟,也高于平地造林样地。4)、景观格局变化对洞庭湖湿地土壤碳氮含量有着显着影响。平地造林12年和15年杨树样地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着小于芦苇和苔草滩地(p<0.05),说明杨树林的种植降低了原生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造成了土壤碳氮的流失。同时,12年林0-1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均显着小于15年林(除60-100cm土壤有机碳),说明平地造林,随林龄增长,有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趋势。而挖沟抬垄造林,不论树垄或树沟样地,0-100cm 土层13年龄土壤有机碳均小于9年和6年,其中,0-60cm土层含量差异显着。土壤全氮含量规律性弱于土壤有机碳,但仍表现出在0-60cm土层13年林土壤全氮含量显着低于9年和6年林(p<0.05),说明,挖沟抬垄造林,随林龄增长,有减少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趋势。本文采用GAM模型,定量评价了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区分了人类直接利用活动和水文情势变化对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丰富了湿地景观格局驱动力的分析方法。此外,本文揭示了挖沟抬垄的杨树人工种植方式对洞庭湖湿地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碳氮循环服务的影响,为洞庭湖湿地恢复提供了科学支撑。

徐伟平[7](2016)在《洞庭湖生态系统功能分异及经济价值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洞庭湖湿地是我国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湿地生态系统。长期以来,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引人关注。如何认识洞庭湖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合理评价其经济价值,切实做好洞庭湖湿地的保护工作,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调查研究并获取基础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功能分异原理,构建了一个由服务类型、服务项目、服务指标和指标内容4个层次组成的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以这一指标体系为框架,将洞庭湖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划分为产品供给、支持调节服务、社会服务三大类,调蓄水量、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产品供给、固碳、养份循环、土壤保持、调节小气候和社会服务等九大功能;利用相关数据,系统地描述了近60年来洞庭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过程,采用2010年的有关数据剖析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结构及特征,探讨了湿地生态过程与生态服务功能间的耦合关系,以及自然驱动力和人为干扰力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应用市场评估、隐含市场评估和模拟市场评估技术,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意愿支付法等方法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经济价值评估。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三大类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估结果如下:1.洞庭湖湿地主要生态功能的时空变化。近60年来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畜水功能衰退。1949年湿地面积4350 km2,2010已下降到2638 km2,只有1949年的60.64%。2010的蓄水能力1 35.33×108 m3,只有1949年293×108m3的58.70%。生物资源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2010年水生植被的复盖率、狭义水生植物种数、群从类型数分别比1970年减少71.6%、3 1.7%和 36.9%。2010年水产捕捞量比1998年减少了58.74%。近年来越冬候鸟的群落以及种群的数量比上世纪50年代下降了20%~30%。2.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产出实物量)。经测算,2010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在供给功能方面的产出包括:湿地草甸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群落和乔木植物净生产力分别为327 × 1 04、1 82 × 1 04、3 3 0 ×104t/a;提供纤维植物、食品和野生蔬菜、牧草、绿肥和水产品分别为1 35.22×104、2.87×104、20.34×104、15.08×104、21245.3t/a。在支持调控功能上:吸收大气二氧化碳617.21×104t/a,释放氧气450.61×104t/a;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4.89× 1 04 t/a,归还土壤养分85 16.8 t/a;净化N、P和COD分别为58463t、9236t、220567 t,净化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重金属分别111.17t、471.82 t、62.90 t;湿地居民区日平均温度比不属于洞庭湖湿地区域的周边地区低1.2℃左右,年蒸发散水汽量比周边地区多5.20×108 t/a;调蓄水量135.33×108m3,控制土壤(滞淤造地)839.81 hm2。在社会服务功能方面的产出包括:接待国内外游3145×104人次;水上客运量2010年为715×104人·次;水上旅客周转量15394×104人·km;水上运货量9135×104t;货运周转量 247.10×108t·km。3.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及其构成。经测算,2010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564245×104元。其中,直接提供产品服务价值102168×104元;调节、支持功能服务价值1566308×104元;社会服务功能的服务价值895759×1 04元。分别占服务总价值的3.99%、61.08%和34.93%。4.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经测算,2010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使用价值为98581 8×104元,其中,直接价值102168×104元,间接使用价值为883650×104元,分别占服务总价值3.99%和34.46%,占使用价值的10.36%和89.64%。非使用价值为1578427×104元,其中,存在价值为1566318×104元,选择使用价值为12109×104元,分别占服务总价值61.08%和0.47%,占非使用价值99.23%和 0.77%。5.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生产服务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经测算,2010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由系统生产力提供的服务价值(生产服务价值)102168×104元,为服务总价值的3.99%;由生态系统本身结构和功能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2 4 6 2 0 7 7 × 104元,为服务总价值的9 6.01%。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服务价值与生态服务价值的比是1:2 5.8。6.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服务功能。从评估测算的结果看出,目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服务功能是调蓄水量、游憩休闲和调节大气成份,其服务价值分别占服务总价值的29.90%、26.52%和13.59%,这三种服务价值占了总服务价值的70.01%。这是洞庭湖湿地所处的区域位置、系统内部的结构特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当地政府大力开展旅游产业决定的。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久的将来就有可能出现游憩休闲功能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其它的服务功能目前处在次要地位,但决不能忽略它们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服务功能的存在,才使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大量原材料,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净化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水环境,改善化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气候,给人类一个安居乐业的良好生态环境。本文在评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时,只选择具有客观衡量标准和计价依据、对人类产生直接效益的功能进行经济价值评估,并尽量避免重复计量和重复计算。从而使评估的结果更加真实的反映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意义,以便为洞庭湖湿地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面对洞庭湖区现阶段存在的湖泊面积萎缩、湖泊功能衰退、洪涝灾害频繁、生物资源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为进一步恢复和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本文认为需要统一对洞庭湖湿地保护的认识、维护好长江和洞庭湖间的江湖体系、合理进行江湖水资源调控,全面提升防洪减灾能力,促进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平衡、有效协调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强化洞庭湖区域的规范化管理。现阶段应重点做好遏制洞庭湖面积萎缩、完善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区规划,遵重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扰,只有这样才能完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才能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效益。

张扩军[8](2015)在《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文中指出湿地包含了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等,作为一个系统性的生态体系,这些有利的生态资源使湿地具有了不容小觑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旅游是湿地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的体现方式之一。湿地所呈现的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越来越深,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的生态威胁使了人们意识到生态资源对生存环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提高了对湿地自然资源的保护的普遍关注,生态功能的认识、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积极开发已成为当今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国际热点问题之一。湿地生态旅游以湿地资源为背景,资源的可持续性保护、利用与开发为前提,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是湿地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湖南东洞庭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亚洲湿地中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内陆湿地保护区之一。如今,湿地遭受着环境破坏、资源缩减的威胁,科学地开发东洞庭湖丰富的湿地旅游资源,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极其紧迫。同时,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兴起,资源的可持续性保护、利用与开发是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由四个板块组成:第一部分绪论,简述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其次,背景资料调查部分分析了东洞庭湖的基本概况,包括东洞庭湖的自然环境、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困难;第三部分,调研与分析。通过运用SWOT方法,对发展东洞庭湖生态旅游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进行详尽的调研及分析;第四部分,作为论文的核心部分,通过前三部分的调查与分析,提出湖南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目标定位、思路、对策和建议。实现东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重建,为旅游者提供生态教育及科普平台,促进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环保意识,着重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科学发展湿地生态环境确定为该旅游区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以通过利用东洞庭湖独特、丰富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开发具有东洞庭湖特色、湖南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通过项目开发带动整个东洞庭湖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通过湿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市场、社会、经济等相关联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直接对湖南省旅游产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张强,李晋娴[9](2014)在《湖南省洞庭湖区域建设系统性融资规划(2011-2015) 洞庭湖区域融资状况及重要建设领域融资模式设计》文中提出3.1洞庭湖区域融资现状与问题分析3.1.1融资现状前文资金供给部分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洞庭湖区域融资来源,即国内信贷资金、财政资金、资本市场融资、域外资金和自筹资金。通过对2011 2015年的资金预测,如图3-1所示,可知在供给资金中,自筹资金占比达到一半以上,财政资金、域外融资、资本市场及信贷资金逐次递减。可见洞庭湖区域融

马佳吟[10](2014)在《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洞庭湖湿地是湖湘儿女的生命摇篮,是洞庭湖千百年沧桑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如此重要的洞庭湖湿地,却因为长期以来民众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将其视为荒地、废地,对洞庭湖湿地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发活动,致使洞庭湖湿地资源在建国以来的短短六十年里损失一半多。而且,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现严重退化。因此,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生态补偿是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的唯一出路。可是湿地的生态补偿刚刚起步,没形成体系。本文通过对洞庭湖湿地研究,设计了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模式,得出其最重要的依据是基于环境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洞庭湖湿地每年为人类提供了价值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其生态环境状况与人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如果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将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很大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对洞庭湖湿地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分析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化的必要性,并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得出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为554.3亿元/a,其中,蓄水量价值451.5亿元/a、物种栖息地价值30.49亿元/a、大气调节价值7.39亿元/a、旅游休闲价值2.1亿元/a、气候调节价值0.056亿元/a、净化水质价值62.76亿元/a;其次,对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做了具体分析;再次,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的关系,明确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设计出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基本框架——基于市场参与程度的政府主导型生态补偿和市场化生态补偿;最后,提出了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的合理范围和金额,制定事前、事后及全过程生态补偿方式,其具体生态补偿措施包括湿地生态补偿税(费)、违法处罚标准、智力技术补偿、社会捐赠、发行生态彩票等,以及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管理和补偿年限进行探讨,并从法律、资源管理、协作制度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二、洞庭湖湿地保护有待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洞庭湖湿地保护有待强化(论文提纲范文)

(2)流域水污染防治耦合协同机制研究 ——以洞庭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流域水污染防治耦合协同机制的内在机理与理论基础
    2.1 水污染防治耦合协同的概念
        2.1.1 耦合的概念
        2.1.2 多元协同的概念
        2.1.3 耦合协同机制的应用
    2.2 水污染防治耦合协同机制的内在机理
        2.2.1 政府子系统
        2.2.2 市场子系统
        2.2.3 社会子系统
        2.2.4 三个子系统耦合的内在机理
    2.3 水污染防治耦合协同机制的价值体现
        2.3.1 有利于加快区域之间的融合
        2.3.2 有利于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
        2.3.3 有利于强化大数据技术应用
        2.3.4 有利于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
第3章 流域水污染防治耦合协同中的障碍及成因分析——以洞庭湖流域为例
    3.1 洞庭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协同治理取得的成效
        3.1.1 生态治理意识不断强化
        3.1.2 生态治理制度更加完善
        3.1.3 生态治理成果逐步提升
    3.2 洞庭湖水污染防治耦合协同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3.2.1 区域之间协调度不够
        3.2.2 职责范围划分模糊
        3.2.3 环保意识有待强化
        3.2.4 大数据应用不够充分
    3.3 洞庭湖水污染防治耦合协同中存在障碍的成因分析
        3.3.1 耦合主体间发展相对不平衡
        3.3.2 耦合治理社会基础有待提升
        3.3.3 耦合治理法律保障有待完善
        3.3.4 耦合治理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3.4 洞庭湖水污染防治耦合协同缺失导致的危害性
        3.4.1 公共利益受损
        3.4.2 社会治理低效
        3.4.3 政府信任危机
        3.4.4 区域协调失灵
第4章 基于耦合协同机制的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4.1 共同价值:对美好水环境的向往
        4.1.1 各个主体的共同价值
        4.1.2 价值一致:社会治理主体间共同利益和核心价值一致性
        4.1.3 资源依赖:与其他组织建立合作的必要性
    4.2 政府子系统:跨部门联合执法
        4.2.1 建立无缝隙治理过程
        4.2.2 提高回应性治理能力
        4.2.3 细化回头看治理责任
    4.3 市场子系统:市场力量的参与
        4.3.1 企业参与
        4.3.2 民营力量参与
        4.3.3 水污染防治效率年度评估
    4.4 社会子系统:跨区域整合治理
        4.4.1 社会参与
        4.4.2 跨区域整合治理
    4.5 耦合协同治理执行保障
        4.5.1 多渠道融资提供资金保障
        4.5.2 执法监督提供落实保障
        4.5.3 信息安全提供环境保障
        4.5.4 大数据平台提供技术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3)论洞庭湖湿地的法治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1 洞庭湖湿地环境问题现状及危害
    1.1 湖面面积剧减,蓄洪能力降低
    1.2 水环境污染严重
    1.3 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
2 洞庭湖湿地法治维护的缺陷
    2.1 法律体系不完整
    2.2 湿地权属界定不明,监管体制不合理
    2.3 公众环保意识不强
3 洞庭湖湿地法治保障的建议
    3.1 完善湿地保护立法
    3.2 全面推进一体化执法管理
    3.3 提高民众守法程度
4 结束语

(4)东洞庭湖候鸟湿地栖息地法律保护:现状、问题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洞庭湖候鸟湿地栖息地的保护现状
    (一)东洞庭湖湿地与候鸟保护的基本情况
        1、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与管理局职能
        2、自然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区的最新调整
        3、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及其生态价值
        4、东洞庭湖候鸟种群及其保护情况
    (二)近五年来东洞庭湖湿地与候鸟保护的新举措
        1、中央与省级环境保护政策持续出台
        2、陆续颁布地方法规规章加大保护力度
        3、保护区管理局职能架构和执法体系全面建立
        4、环境审判专门化加强了司法保障力度
二、东洞庭湖候鸟湿地栖息地保护的现实问题
    (一)历史影响与民风误区造成保护观念缺失
        1、缺乏整体性的候鸟湿地生态保护观
        湖区周边居民未形成自然保护理念
        3、未理顺候鸟栖息地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二)立法分散、适用冲突,可操作性不强
        1、法律的位阶过低,影响执法效果
        2、禁止性规定较多,法律执行困难
        3、法律适用冲突,法律实施不畅
    (三)权责不明晰、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有待优化
        1、保护区管理局级别过低,影响工作协调与衔接
        2、相关法律未赋予保护区管理局处罚职能不利于违法行为的取证
        3、自然保护区的申报程序不合理
    (四)刑事立案标准过高,跨部门综合执法困难重重
        1、刑事立案标准高、取证困难,捕杀量少但次多的情况定罪量刑过轻
        2、证据收集与案件侦查困难,多部门综合执法联动机制未建立
        3、职业捕杀行为仍需要加大惩戒力度
    (五)生态补偿不到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
        1、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地方行政管理之间存在冲突
        2、生态补偿费用不到位,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六)生态修复与污染鉴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1、扩大生态修复资金来源、加大实施机构支持
        2、生态破坏与污染鉴定费用不足,资金来源缺乏保障
    (七)湿地权属性质模糊,保护湿地生态的法律适用不清晰
        1、湿地权属不明晰案例一:养殖品种转变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2、湿地权属不明晰案例二:保护区内禁止渔业的冲突
        3、湿地权属不明晰案例三:种植杨树林争议反映湿地保护在夹缝中求生存
三、东洞庭湖候鸟湿地栖息地保护的完善建议
    (一)明晰湿地权属,赋予保护区管理局代行使所有权,提升行政职能
    (二)在大部制改革下建立、健全东洞庭湖湿地保护机构的统一管理体制
    (三)完善并加快地方立法,为候鸟与湿地保护提供严格的法律依据
    (四)通过国际条约参与合作,扩大候鸟、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范围
    (五)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制度,让资金来源多样化
    (六)确保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加强宣教以及社会参与湿地保护的力度
    (七)完善生态修复制度,确保修复经费来源,构建生态修复的监督机制
    (八)加强湿地保护执法与环境司法专门化的衔接,完善取证、鉴定制度
四、结语

(5)城市湿地公园游客的游憩偏好研究 ——以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理论、框架与方法
        1.2.1 研究理论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城市湿地公园
        2.1.2 游憩
        2.1.3 偏好
    2.2 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综述
        2.2.1 国外城市湿地公园研究
        2.2.2 国内城市湿地公园研究
    2.3 游憩研究综述
        2.3.1 国外游憩研究
        2.3.2 国内游憩研究
    2.4 偏好研究综述
        2.4.1 国外偏好研究
        2.4.2 国内偏好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问卷设计
    3.2 问卷结构
    3.3 调查对象
    3.4 问卷收集
第4章 实证研究
    4.1 信度分析
    4.2 游憩者基本特征
        4.2.1 性别分析
        4.2.2 年龄分析
        4.2.3 文化程度分析
        4.2.4 职业分析
        4.2.5 家庭人均月收入分析
        4.2.6 婚姻状况分析
        4.2.7 居住地分析
        4.2.8 闲暇时间分析
    4.3 游憩偏好分析
        4.3.1 游憩前的偏好
        4.3.2 游憩中的偏好
        4.3.3 游憩后的偏好
    4.4 影响游憩偏好因子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2.1 精准定位持续发展
        5.2.2 强化宣教功能
        5.2.3 完善游憩项目
        5.2.4 推进交流合作,提升知名度
    5.3 研究不足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6)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碳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全球湿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现状
        1.2.2 湿地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1.2.3 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方法
        1.2.4 洞庭湖湿地演变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地概况
2. 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规律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遥感影像处理方法
        2.2.3 景观格局指数
        2.2.4 精度检验
    2.3 结果
        2.3.1 洞庭湖湿地利用变化
        2.3.2 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2.4 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
        2.4.1 水位变化
        2.4.2 泥沙淤积
        2.4.3 人类活动
    2.5 讨论
        2.5.1 洞庭湖湿地利用变化
        2.5.2 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变化
3. 洞庭湖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遥感影像
        3.2.2 水情变化及气候变量
        3.2.3 模型
    3.3 结果
        3.3.1 洞庭湖水位变化
        3.3.2 影响西洞庭湖杨树林扩张的变量因子
        3.3.3 影响东洞庭湖草滩地扩张的变量因子
    3.4 讨论
4. 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调查方法
        4.2.1 调查与采样
        4.2.2 多样性指数
    4.3 结果
        4.3.1 不同湿地景观植物群落α多样性
        4.3.2 不同湿地景观植物群落β多样性指数
    4.4 讨论
5. 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方法
        5.2.1 土壤采样
        5.2.2 样品处理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无沟垄不同景观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
        5.3.2 挖沟抬垄杨树林土壤有机碳含量
        5.3.3 无沟垄洲滩不同景观土壤全氮含量
        5.3.4 挖沟抬垄杨树林土壤全氮含量
    5.4 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6.4 洞庭湖湿地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洞庭湖生态系统功能分异及经济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湿地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
        1.1.2 我国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
        1.1.3 湿地萎缩退化日益严重
        1.1.4 人为因素是导致湿地萎缩退化的重要原因
        1.1.5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面临严峻的生态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研究进展
        1.3.2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研究进展
        1.3.3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研究进展
        1.3.4 湿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分歧与争论焦点
    1.4 研究思路、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结构
        1.4.3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相关理论
        2.1.2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相关理论
        2.1.3 生态系统功能服务价值的相关理论
        2.1.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技术与方法
    2.2 研究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基础数据
        2.3.2 生物量测定
        2.3.3 植物有机碳含量、养分测定
        2.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经济价值的评估技术和方法
3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概况
    3.1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范围及变化过程
        3.1.1 洞庭湖湿地的范围及其构成
        3.1.2 洞庭湖湿地的形成及演变
    3.2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
        3.2.1 地理位置
        3.2.2 地质地貌条件
        3.2.3 湿地土壤
        3.2.4 气候特征
        3.2.5 水文特征
        3.2.6 湿地类型
        3.2.7 湿地生物资源
        3.2.8 洞庭湖湿地区域的社会经济特征
        3.2.9 制约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4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异及变化研究
    4.1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 建立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4.1.2 建立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体系的方法
        4.1.3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体系的构成
    4.2 调节水文功能
        4.2.1 蓄水功能的空间变化
        4.2.2 蓄水功能的时间变化
        4.2.3 调蓄水量功能理论效应
        4.2.4 调蓄水量功能实际效应
        4.2.5 影响调蓄功能变化的驱动因素
    4.3 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
        4.3.1 植物多样性
        4.3.2 动物多样性
        4.3.3 生物多样性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4.4 净化水质功能
        4.4.1 净化N、P
        4.4.2 净化COD
        4.4.3 净化重金属和污染物
        4.4.4 净化水质功能变化的综合评价
    4.5 产品供给功能
        4.5.1 植物产品生产
        4.5.2 水产品生产量
    4.6 释放O_2和吸存碳功能
        4.6.1 释放O_2功能
        4.6.2 植物生产力的吸收大气中碳量
    4.7 养份循环功能
        4.7.1 植物年生产力吸存的养分量
        4.7.2 营养元素归还效应
    4.8 土壤保持(滞淤造地)服务功能
    4.9 调节小气候功能
        4.9.1 气温调节
        4.9.2 增加空气湿度
        4.9.3 降低“热岛”效应
    4.10 社会服务功能
        4.10.1 水运服务
        4.10.2 游憩服务
        4.10.3 文化教育
        4.10.4 促进科技进步
        4.10.5 拉动产业发展
        4.10.6 提供就业岗位
5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估
    5.1 产品供给服务价值评估
        5.1.1 供给生产和生活用水服务价值
        5.1.2 供给植物产品服务价值
        5.1.3 供给水产品服务价值
    5.2 调节、支持功能服务价值评估
        5.2.1 植物调节大气成份服务价值
        5.2.2 养分循环服务价值
        5.2.3 调节气候服务价值
        5.2.4 调蓄水服务价值
        5.2.5 净化功能服务价值
        5.2.6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栖息地)服务价值
        5.2.7 滞淤造地服务价值
    5.3 社会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5.3.1 游憩服务价值
        5.3.2 产业发展服务价值
        5.3.3 科技进步服务价值
        5.3.4 文化教育服务价值
        5.3.5 促进就业服务价值
        5.3.6 水运服务价值
    5.4 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
6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构成和服务功能定位分析
    6.1 洞庭湖湿地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6.2 洞庭湖湿地的生产服务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
    6.3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位分析
7 提升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对策与建议
    7.1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完善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的对策建议
        7.2.1 改善洞庭湖湿地的江湖关系
        7.2.2 遏制洞庭湖面积萎缩
        7.2.3 完善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区规划
        7.2.4 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7.2.5 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保护和开发模式
        7.2.6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8)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程
        1.2.1 国外研究进程
        1.2.2 国内研究进程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湖南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状况分析
    2.1 东洞庭湖湿地概况
    2.2 东洞庭湖湿地旅游发展概况
    2.3 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 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3.1 东洞庭湖湿地SWOT分析
        3.1.1 优势(Strengths)分析
        3.1.2 劣势(Weakness)分析
        3.1.3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3.1.4 挑战(Threats)分析
    3.2 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组合分析
第四章 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4.1 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
    4.2 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路
    4.3 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现状
        1.2.2 湿地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1.2.3 洞庭湖湿地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
        1.3.2 相关理论基础简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案
        1.5.2 技术路线
2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2.1 洞庭湖湿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和水文
        2.1.3 洞庭湖湿地类型分类
        2.1.4 生物资源丰富
        2.1.5 社会经济概况
        2.1.6 洞庭湖湿地防洪减灾能力薄弱
    2.2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化的必要性
        2.2.1 有助于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2.2 促进绿色国民经济的发展
        2.2.3 为生态补偿标准的确立提供依据
    2.3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2.3.1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类型
        2.3.2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生态价值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2.3.3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指标体系
    2.4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2.4.1 大气成分调节价值评估
        2.4.2 改善局域小气候
        2.4.3 水质净化价值
        2.4.4 物种栖息地价值
        2.4.5 蓄水量价值
        2.4.6 旅游休闲价值
    2.5 小结
3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的现状
        3.1.1 分步实施退田还湖生态工程
        3.1.2 因禁渔政策而实施的生态补偿现状
        3.1.3 洞庭湖湿地实施生态恢复工程
        3.1.4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实施特征——政府主导
    3.2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3.2.2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存在问题的原因
    3.3 国外、省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对洞庭湖湿地的借鉴
        3.3.1 国外湿地生态补偿的借鉴
        3.3.2 省外湿地生态补偿的借鉴
4 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关系
    4.1 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补偿的基础
    4.2 生态系统服务的外部性导致了生态补偿的低积极性
    4.3 生态系统服务的不可替代与不可逆性决定了生态补偿的紧迫性
    4.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生态补偿的根本依据
    4.5 生态补偿是生态系统服务完善的根本保障
    4.6 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影响着生态服务的可持续性
5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5.1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5.1.1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
        5.1.2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主客体确定
    5.2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模式框架
        5.2.1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的范围
        5.2.2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框架设计
    5.3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模式设计
        5.3.1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金额的探讨
        5.3.2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方式的研究
        5.3.3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资金来源的探讨
        5.3.4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资金管理的探讨
        5.3.5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年限的探讨
    5.4 小结
6 完善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高效运作的保障制度
    6.1 完善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制度
    6.2 完善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资源管理制度
    6.3 完善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协作制度
        6.3.1 洞庭湖湿地行政管理部门的协作制度
        6.3.2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的监督管理制度
        6.3.3 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的公共参与制度
7 结论和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与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洞庭湖湿地保护有待强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文化的媒介传播研究[D]. 丰婷. 湖南理工学院, 2021
  • [2]流域水污染防治耦合协同机制研究 ——以洞庭湖为例[D]. 李小云. 湘潭大学, 2020(02)
  • [3]论洞庭湖湿地的法治保障[J]. 陈果. 中外企业家, 2019(26)
  • [4]东洞庭湖候鸟湿地栖息地法律保护:现状、问题与建议[A]. 刘海鸥,李天助. 新时代环境法的新发展——流域(区域)环境法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8年年会暨201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理论编), 2018
  • [5]城市湿地公园游客的游憩偏好研究 ——以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 陈燕峰.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碳氮的影响[D]. 靖磊.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7]洞庭湖生态系统功能分异及经济价值评估研究[D]. 徐伟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12)
  • [8]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 张扩军.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 [9]湖南省洞庭湖区域建设系统性融资规划(2011-2015) 洞庭湖区域融资状况及重要建设领域融资模式设计[A]. 张强,李晋娴. 湖南省洞庭湖区域建设系统性融资规划(2011-2015), 2014
  • [10]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马佳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洞庭湖湿地保护有待加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