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性乳腺癌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何雨爽,高欣怡,吴洁蓉,潘晨曦,李学璐,马振海[1](2021)在《男性乳腺癌临床特征及诊治:附35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男性乳腺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一般确诊时分期较晚,预后差。目前其治疗上多参照女性乳腺癌。笔者通过对男性乳腺癌的病例的回顾分析,探讨该病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2003年3月—2019年6月收治的35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就诊时均无远处转移,中位年龄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仅2例(5.7%)患者接受了部分乳腺切除术,其余均接受全乳房切除术或更大范围的手术。18例(51.4%)接受了辅助化疗,4例(11.4%)接受了辅助放疗,17例(48.6%)接受了辅助内分泌治疗。30例(85.7%)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全组均获得随访,5年总生存率83.4%。结论:加强对男性乳腺癌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并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非常重要。男性乳腺癌的诊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李祥,喻满成,郑红梅,张敏,庄莹,詹鹏,吴新红[2](2021)在《2012—2015年湖北省男性乳腺癌发病与死亡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2012—2015年湖北省男性乳腺癌的发病及死亡情况。方法收集2012—2015年湖北省肿瘤登记处上报的数据,将收集的数据按照年份、城乡及年龄别等作为分层因素,分析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对比男性和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及死亡差异。结果 2012—2015年湖北省共报告106例新发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为0.43/105,女性10052例,发病率为42.76/105,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99;男性乳腺癌死亡37例,死亡率为0.15/105,女性2201例,死亡率为9.36/105,男女死亡率之比为1:62。男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不同年份、城乡之间存在差异。男性乳腺癌低发于年轻男性(<35岁),35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性乳腺癌死亡率在45岁以下的男性中较低,随着年龄增加死亡率也有所上升,男性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峰年龄为85岁以上男性。结论男性乳腺癌在临床中少见,发病率远低于女性乳腺癌。即使如此,研究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流行病学规律,能为男性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
纪晓娜,宋伟[3](2021)在《老年男性乳腺癌并多发转移1例及文献回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报道1例老年男性乳腺癌并多发转移病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总结和分析男性乳腺癌临床诊治相关内容。方法通过报道1例老年男性乳腺癌并多发转移的诊断及治疗经过,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分析男性乳腺癌相关研究进展。结果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多发转移后行化疗及转移灶消融手术。结论男性乳腺癌临床少见,具有其相应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学表现,需要进一步研究。
王燕,庞建美,王小媛,尹健,强万敏[4](2021)在《男性乳腺癌患者在乳腺癌诊疗过程中真实体验的Meta整合》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男性乳腺癌患者在乳腺癌诊疗过程中的真实体验,为制定男性乳腺癌患者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Proquest以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收集有关男性乳腺癌患者在乳腺癌诊疗过程中的真实体验质性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1月。文献质量评价采用2017版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采取汇集性整合的方法进行结果整合。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萃取出29个清晰准确的研究结果。将结果相似条目进行组合形成9个类别,且最终汇合成4个整合结果。结论本文对男性乳腺癌患者诊治过程中的体验进行整合,发现男性乳腺癌患者存在对乳腺癌认知及意识较低,具有生理心理负担等问题。当前的乳腺癌护理和倡导方法使男性处于边缘地位,要解决该问题,则需要医疗系统、社会及个人等各个层面对其予以重视。
王虎[5](2021)在《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收集并分析中国29家三甲医院男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纳入2017至2019年全国29家三甲医院乳腺外科经病理确诊、临床资料完整的268例男性乳腺癌患者和2017至2019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90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式等。结果:综合29家医院268例男性乳腺癌患者,占同期乳腺癌患者0.34%,中位年龄为63(14~81)岁,30.97%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以Ⅱ期为主(Ⅰ期23.13%、Ⅱ期39.93%、Ⅲ期13.06%、Ⅳ期1.87%)。病理类型主要为浸润性导管癌,占比84.70%,组织学分级以Ⅱ级为主(Ⅰ级4.10%、Ⅱ级58.21%、Ⅲ级13.43%)。免疫组化提示:ER阳性占比92.16%、PR阳性占比88.06%,HER-2阳性占比7.84%。分子分型:Luminal A 16.04%、Luminal B(HER-2阴性)66.04%、Luminal B(HER-2阳性)6.34%、HER-2过表达型1.49%、三阴性4.85%。治疗方式:手术患者占比95.52%,56.72%患者接受术前或术后辅助化疗,17.16%患者行术后放疗,52.61%患者行术后内分泌治疗,33.33%的HER-2阳性患者行抗HER-2治疗。与所选90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对比,两组在发病年龄、T分期、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激素受体阳性表达、HER-2表达、分子分型、手术方式、放化疗、内分泌治疗、抗HER-2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低,发病年龄较大,分期早,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手术仍是目前主要治疗手段,男性乳腺癌患者激素受体阳性比例高,可从辅助内分泌治疗获益,总体治疗应以综合治疗为主。目前男性乳腺癌统计资料较少、部分随访资料缺失,仍需规范化随访,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郝帅[6](2020)在《循环肿瘤DNA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及复发预测中的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乳腺癌是世界上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更精准的癌症诊断以及更有效的癌症治疗成为了可能。然而,仍有许多患者最终对治疗产生了耐药性,在治疗后数年出现复发和转移,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存预后。乳腺癌作为一类具有明显异质性的恶性肿瘤,目前基于不同的基因表达谱,可以将乳腺癌分为不同的分子亚型。当前乳腺癌的治疗以手术、全身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等的综合治疗为基础。上述治疗手段为数十年来乳腺癌导致的死亡率的持续下降做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以来,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已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重要的治疗选择,能够消除随着血液循环播散的肿瘤细胞(微转移),达到降级降期的目的。但是,即使完成了新辅助化疗或者接受了局部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微小残留病灶,而这是远处复发转移的关键原因。临床现有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如CEA、CA-153等,以及影像学检查手段,均无法早期准确评估病情。肿瘤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活检虽然作为目前临床病理诊断的金标准,然而这种方法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 DNA)检测作为一种无创的液体活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ct DNA具有比传统蛋白质类癌症生物标志物更短的半衰期,并且能够克服传统病理活检的局限性,不受取样位置的限制,能够克服空间、时间异质性,全面反映肿瘤基因谱特征。另一方面,ct DNA能够实时监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预后,这有助于快速反馈既定治疗是否有效,从而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真正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近年来,随着新型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液体活检方法已经能够在实体肿瘤的标准治疗过程中得到应用,表明了其并不需要提供传统意义上的组织标本而同样能够揭示癌症的全面信息。然而,ct DNA检测在评价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测早期复发中的价值尚不明确。目的本研究拟采用包含727基因的二代测序技术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多时间节点的ct DNA检测和组织样本基因检测,旨在评估NAC前后ct DNA的突变特征,以及肿瘤组织突变特征,评估ct DNA作为预测NAC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同时,我们探讨了手术后6个月的ct DNA是否可预测乳腺癌复发进展。方法1.患者入组根据以下纳入及排除标准,前瞻性地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诊治的女性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研究纳入标准:(1)女性,无化疗禁忌;(2)穿刺活检确诊为乳腺浸润性癌;(3)无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4)患者新辅助化疗前临床分期为ⅡB-Ⅲ期;(5)患者行4-6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当出现不可耐受毒副作用或疾病进展并且医生认为不宜继续化疗的其他情况时中止治疗;(6)新辅助治疗结束后可手术患者1个月内进行手术,手术方案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术,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或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研究排除标准:(1)炎性乳腺癌;(2)哺乳期乳腺癌;(3)入院前已行肿块切除;(4)不能按既定方案完成化疗、手术;(5)合并远处转移的Ⅳ期乳腺癌;(6)男性乳腺癌。完整记录临床病理资料。本研究设置了3个时间节点,分别为新辅助化疗治疗前(C1时间节点)、手术切除肿瘤组织(T时间节点)和手术后6个月(C2时间节点)。我们在C1、C2节点收集患者的外周血,T节点收集患者的肿瘤组织。对所有血液样本的ct DNA和所有组织样本的组织DNA进行基于二代测序(NGS)技术,包含727个基因的靶向序列分析。与此同时,广泛运用于临床上的癌症生物标志物包括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及癌胚抗原(CEA)在相同的3个时间点被检测。本研究经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No.2018(57))。研究方案符合美国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本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样本处理C1及C2时间节点10 ml外周血样本及T时间节点组织样本分别采用相关试剂盒进行游离DNA提取。首先于4°C 1600×g离心15分钟,得上清液,然后4°C 16000×g离心15分钟。使用血浆和外周血细胞按照各自操作说明书提取游离DNA(cf DNA)和基因组DNA(g DNA)。根据标准流程提取肿瘤DNA(t DNA)。3.建库测序本研究中采用广州拓普基因公司设计的涵盖2.8 Mb区域的727基因大panel来捕获目标DNA片段。该技术对体细胞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SNVs)及小插入/缺失(In Dels)的检测下线为≥0.50%,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的检测下限为≥3拷贝。cf DNA和t DNA均采用Kapa DNA文库制备试剂盒(Illumina,San Diego,USA),g DNA则采用Illumina Tru Seq文库制备试剂盒(Illumina,San Diego,USA)进行DNA文库制备。DNA文库与727个基因探针进行杂交,然后使用DNBSEQ-2000测序仪(华大基因,深圳,中国)进行DNA测序。原始测序数据按照默认参数进行数据筛选,为后续分析保留高质量的reads。使用Burrows-Wheeler Aligner(BWA-0.7.17-r1188)将过滤好的数据与人类基因组hg19进行比对,并采用Genome Analysis Toolkit(GATK 4.0.12.0)去除重复reads以及重新校准。生成的BAM文件用于后续调用分析。4.体细胞变异分析使用GATK(4.0.12.0)分析SNVs及In Dels,使用Haplotype Caller in GATK分析胚系变异。对于所有变异分析,与每个样本相匹配的g DNA均被用作对照,用来排除种系变异。从正常样本中生成一组正常数据(Panel of Normal,Po N)来改善变异分析结果。剔除在Po N、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或1000基因组项目数据库中发现的不可靠的体细胞突变,得到质量较高的SNVs及In Dels。最后使用Integrative Genomics Viewer对BAM文件进行手动检查。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被定义为每Mb体细胞突变数。5.拷贝数变异分析使用Varscan2对配对样本进行拷贝数变异分析。简单来说,首先使用samtools mpileup程序对对照样本和肿瘤样本BAM文件进行mpileup,然后使用Copy Caller软件对mpileup结果进行鸟嘌呤-胞嘧啶校正。其次,采用圆形二值分割算法对不同拷贝数的区域进行分割。最后,结合候选CNVs片段得到CNVs。与体细胞变异分析一样,从正常样本中得到的CNV Po N来提高拷贝数变异分析准确性。6.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风险分析评估临床病理特征与新辅助化疗治疗结果的相关性。在本研究中,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来确定C2时间点ct DNA样本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使用卡方检验来确定C1时间点血液中ct DNA水平与治疗效果相关性。以双侧检验P值<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本次分析软件采用的是SPSS21.0软件和Graph Pad Prism 6软件。结果1.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从2018年1月开始,前瞻性收集43例接受新辅助化疗治疗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其中,5例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于我院行手术及后续治疗而排除研究,7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前(C1基线节点)血液样本未能提取合格的cf DNA而被排除在后续研究之外。最终纳入的31例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48.2±7.0),Luminal A型9例(29.0%),luminal B型8例(25.8%),HER2过表达7例(22.6%),TNBC 7例(22.6%)。依据病理学MP评级,术后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达到p CR的共4例(12.9%),non-p CR患者共27例(87.1%)。癌症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示,C1组中发现指标异常的有3例(P5C1,P16C1和P17C1),T组指标异常的有1例(P5T1),C2组指标异常的有1例(P5C2)。2.靶向测序质量控制C1,T,C2三个时间节点样本的平均测序捕获效率分别为72.89%(64.20%-78.72%),74.98%(59.72%-80.62%)和72.80%(67.53%-81.05%);C1,T,C2三个节点样本的有效靶向测序深度分别为1010.19X(633.1X-1650.01X),1071.61X(474.41X-1624.33X)和925.15X(625.15X-1383.41X)。3.靶向捕获测序和基因突变结果C1、T、C2组分别鉴定出159,271,70个体细胞突变。31例C1样本中,有30例检测出体细胞突变(96.8%),而在25例C2样本中,有12例检测出体细胞突变(48%)。研究发现年龄<50的患者基线状态具有更高水平的ct DNA(p≤0.05),而基线时ct DNA水平与TNM分期、分子分型、BMI、淋巴结状态、癌栓等未见明显相关(p>0.05)。分别在C1,T和C2组中鉴定出10、26、10个体细胞热点突变。在组织样本中,最常见的体细胞突变基因分别是PIK3CA(48.5%)、TP53(41.9%)和KMT2C(9.7%)。而在全部87个样本中,最常发生突变的基因分别为KMT2C(20.69%)、PIK3CA(18.39%)和TP53(18.39%)。我们还在31名乳腺癌患者中鉴定出了6个胚系突变(19.4%),涉及BRCA2、C HEK2和MUTYH基因,分别是BRCA2:c.5645C>A(P1),BRCA2:c.987_988ins A(P7),MUT YH:c.892-2A>G(P15),BRCA2:c.31del(P17),CHEK2:c.1651dup(P29)和BRCA2:c.3940_3941del(P31)。在所有的87个样本中有23个(26.44%)检测到基因拷贝数异常,其中82.61%(19/23)来自组织样本,其余4个(17.29%)来自外周血样本。4.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4.1基因突变与新辅助化疗p CR率的相关性4例(P3、P4、P8、P12)患者术后病理评估达到p CR(12.9%),non-p CR患者共有27例(77.1%)。无论是C1节点还是T节点,达到p CR的患者基因突变数目与nonp CR患者基因突变数目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故新辅助化疗前ct DNA及新辅助化疗后组织样本肿瘤突变数目与新辅助化疗p CR率无相关性。进一步分析组织和血液中最常见的三个突变基因PIK3CA、TP53、KMT2C与新辅助化疗p CR的相关性,均未发现显着相关性结果(p>0.05)。TMB和胚系突变与p CR之间的相关性同样未发现显着结果。4.2基因突变与新辅助化疗疗效(RECIST)的相关性我们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RECIST)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化疗后达到CR、PR者为有效,SD、PD为无效。新辅助化疗有效率64.5%(20/31),无效率35.5%(11/31)。无论是C1节点还是T节点,新辅助化疗后化疗有效的患者基因突变数目与新辅助化疗后化疗无效的患者基因突变数目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故新辅助化疗前ct DNA及新辅助化疗后组织样本肿瘤突变数目与新辅助化疗疗效无相关性。进一步分析组织和血液中最常见的三个突变基因PIK3CA、TP53、KMT2C与新辅助化疗疗效(RECIST)的相关性,均未发现显着相关性结果(p>0.05)。TMB和胚系突变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相关性同样未发现显着结果。5.乳腺癌复发进展的风险因素5.1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多因素分析随访至今,7例患者发生术后复发转移。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NAC后淋巴结阳性(≥4)和新辅助化疗后达到SD的患者短期内会发生复发或转移(P=0.012;P=0.036),而癌栓、年龄、分子类型、BMI等临床因素与复发时间无关(P>0.05)。因此,我们认为淋巴结状态和SD可以作为乳腺癌复发的预测因子。5.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复发进展的相关性生存分析(Kaplan-Meier曲线)结果表明,C2节点的ct DNA KMT2C c.5053G>T与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显着相关(P=0.0014)。ct DNA突变可作为新辅助治疗后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潜在预测指标。5.3传统肿瘤生物标志物与乳腺癌复发进展的相关性在7名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CA 15-3,CA 12-5和CEA结果中,仅1例复发的患者(P5)上述肿瘤标志物出现异常,而其余6例患者均为正常,这表明传统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无法满足乳腺癌早期复发转移检测的需要。结论我们证实了基于二代测序的ct DNA检测应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可行性。C1、T、C2组分别鉴定出159,271,70个体细胞突变。31例C1基线样本中,有30例检测出体细胞突变(96.8%),而在25例C2样本中,有12例检测出体细胞突变(48%)。我们发现最常发生突变的基因分别为KMT2C(20.69%)、PIK3CA(18.39%)和TP53(18.39%)。KMT2C基因在乳腺癌患者中具有较高的突变率,尤其是TNBC患者。KM生存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均提示ct DNA KMT2C c.5053G>T是乳腺癌复发进展的预测因子,但ct DNA与新辅助治疗疗效无关(P>0.05)。ct DNA的连续检测是传统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治疗的有效补充,有助于及时识别患者的病情进展,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王帅元[7](2020)在《河南省男性乳腺癌临床特征及浸润性导管癌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男性乳腺癌是男性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在所有乳腺癌中不到1.0%,远远低于女性。与女性乳腺癌类似,近年来发现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也有增高的趋势。由于男性乳腺癌发病率较低,病例分散,难以开展前瞻性对照研究,因此目前男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多参考绝经后女性乳腺癌指南进行。虽然男性乳腺癌的病理特点与绝经后女性乳腺癌患者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男性乳腺癌也有许多自身特点。国外已报道过男性乳腺癌患者在发病年龄、性激素受体表达情况等临床特征上都与女性乳腺癌有一定差异,完全按照女性乳腺癌的治疗方法是不合理的,因此一直以来男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再加上男性患者对于自身罹患乳腺癌风险的认识不足,造成男性乳腺癌患者未能及时就诊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病情。现在国内外关于男性乳腺癌的研究多是病例报告形式的小样本研究,治疗效果差而研究较为不足。因此,临床上亟需对此进行大样本的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目前已有大量资料表明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淋巴结转移及死亡率等都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推测是饮食、环境等原因所造成。男性乳腺癌虽因罕见性缺乏相关的报道,但就河南省而言,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都与其他省份有不小的差异,情况更加复杂。因此立足于河南省的男性乳腺癌研究结果对本省男性乳腺癌的诊治可能更具价值。而目前着眼于河南省的男性乳腺癌相关资料相对匮乏。本研究立足于河南省,将河南省男性乳腺癌与女性乳腺癌进行对比,探讨河南省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异同。并分析影响男性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因素,期望为河南省男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河南省男性乳腺癌患者106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98例。同时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建立的乳腺癌病例库中随机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河南省女性乳腺癌患者1060例,与男性乳腺癌对比,探讨河南省男、女性乳腺癌患者在临床特征上的异同。运用PSM的方法按1:2的比例将男性与女性乳腺癌患者组成配对资料,匹配条件为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ER状态、PR状态、Her-2状态和治疗信息基本一致,使男性乳腺癌和女性乳腺癌患者除性别外的临床病理变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然后对男性乳腺癌患者和匹配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随访得到总生存时间,从而比较男性乳腺癌和女性乳腺癌的生存差异。使用统计软件包SPSS 23.0(IBM Corp.)对98例男性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并进行风险比(HR)的计算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有1166例,其中106例男性患者,1060例女性患者。PSM之前用于比较男、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不比较两者的生存差异。运用PSM按1:2的比例将106例男性乳腺癌与212例女性乳腺癌匹配之后,使两者除性别外的临床病理变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然后比较两者生存差异。匹配之前男性患者的年龄分布于2993岁之间,中位诊断年龄67岁;女性患者年龄范围在2596岁之间,中位诊断年龄为59岁。就河南省内而言,与女性乳腺癌患者相比,男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大(P<0.001);浸润性导管癌所占比重高(P<0.001);肿瘤最大直径25cm之间者更常见(P<0.001);肿瘤TNM分期Ⅲ期、IV期者比女性多(P=0.040);ER、PR阳性表达者较多(P=0.001,P=0.014);Her-2阳性表达者比例低(P=0.001);Luminal型所占的比例较大,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所占的比例较小(P<0.001);组织学分级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96)。匹配之后男性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范围119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5个月;女性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范围321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89个月;男、女性乳腺癌患者调整混杂因素后预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49)。对106例男性乳腺癌患者中98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ER、分子分型、手术和化疗是影响男性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预后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NM分期、分子分型和化疗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1、与女性乳腺癌相比,河南省内男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大,晚期患者较多,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要组织病理学类型,肿瘤最大直径在25cm之间者较女性常见,ER、PR阳性率高,Her-2阴性表达更常见,Luminal型比重较女性大,组织学分级与女性无明显差异。混杂因素去除后,预后与女性一样。2、年龄、TNM分期、分子分型和化疗是河南省内男性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独立的影响因素。3、男性乳腺癌在临床特征上与女性存在差异,不应完全参考女性乳腺癌治疗方法。4、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定期复查是提高男性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莫文菊,丁小文,郭振英,赵帅,丁雨钦,陈益定[8](2020)在《单中心非转移性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非转移性男性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策略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非转移性成年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诊治和生存情况。结果所有病例中位发病年龄为58岁。93.4%的患者以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4例为原位癌,148例浸润性癌中浸润性导管癌占86.8%,雌激素受体阳性率为93.9%(139例),人表皮生长因子阳性率仅为7.4%(11例)。手术以全乳切除为主(n=149, 98.0%),保乳少见(n=3, 2.0%),19例前哨淋巴结(SLN)活检中,4例提示转移,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15例SLN阴性中8例行常规ALND,7例免除ALND。中位随访时间42.7(2~179.5)月。5年OS和DFS分别为82.4%和69.9%。结论淋巴结状态(N)与非转移性男性乳腺癌的无病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明显相关,是男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王继东,黄娜,陈越,孙亮[9](2019)在《极高龄男性乳腺癌1例》文中研究说明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 MBC)是一种少见疾病,极高龄患者罕见。由于该病临床重视不够,普遍存在漏诊、漏治现象。高龄男性乳腺癌患者有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常伴有基础疾病,应在综合评估患者预期寿命、伴随疾病、治疗耐受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拟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使其获益程度最大。本文报道了1例极高龄男性乳腺癌患者,希望能藉此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万言,梁至洁,朱丹丹,王梦欣,陈茂剑,韦长元[10](2019)在《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激素受体对Ⅳ期男性乳腺癌原发病灶切除获益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对于Ⅳ期男性乳腺癌原发灶手术切除考虑谨慎,但原发灶手术有可能够提高生存率。分析手术与否与Ⅳ期男性乳腺癌预后获益有何相关,并分析其获益因素,为男性乳腺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提取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数据库(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1990-01-01-2009-12-31共344例Ⅳ期男性乳腺癌患者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单变量描述性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以确定与生存的独立因素。Log-rank检验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手术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原发部位手术能够使Ⅳ期男性乳腺癌得到生存获益(手术与非手术比较,P<0.001),患者诊断年龄(>65岁/≤65岁,HR=1.580,95%CI:1.268~1.971,P<0.001)与雌激素受体(阳性/阴性,HR=1.965,P<0.001)和孕激素受体(阳性/阴性,HR=1.312,P<0.001)是影响Ⅳ期男性乳腺癌预后的主要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雌激素受体状态、手术与否是显着影响患者预后,均P<0.001。结论Ⅳ期男性乳腺癌患者接受原发灶手术后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其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有生存优势,可为今后男性乳腺癌诊治的参考。
二、男性乳腺癌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男性乳腺癌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男性乳腺癌临床特征及诊治:附3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病理特征 |
2.2 治疗方法 |
2.3 随访情况 |
3 讨论 |
3.1 病因及流行病学 |
3.2 临床及病理特征 |
3.3 诊断 |
3.4 治疗 |
3.5 预后 |
(2)2012—2015年湖北省男性乳腺癌发病与死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质量控制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012—2015年湖北省肿瘤登记处人口数据和地区分布情况 |
2.2 2012—2015年湖北省男性乳腺癌发病情况 |
2.2.1 发病概况 |
2.2.2 男性乳腺癌年龄别发病率 |
2.2.3 城乡男性乳腺癌发病情况 |
2.3 2012—2015年湖北省男性乳腺癌死亡情况 |
2.3.1 死亡概况 |
2.3.2 男性乳腺癌年龄别死亡率 |
2.3.3 城乡男性乳腺癌死亡情况 |
3 讨论 |
作者贡献: |
(3)老年男性乳腺癌并多发转移1例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病例资料 |
2 MBC系统回顾 |
2.1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
2.2 MBC与FBC的对比 |
3 病例讨论 |
(4)男性乳腺癌患者在乳腺癌诊疗过程中真实体验的Meta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Meta整合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
2.3 Meta整合结果 |
2.3.1 诊断初期的信息不足 |
2.3.2 诊疗过程中的身心问题 |
2.3.3 康复过程中的支持 |
2.3.4 整个诊疗过程中的污名化 |
3 讨论 |
3.1 提供完善信息,提高公众意识 |
3.2 关注身心问题,减少个体压力 |
3.3 完善支持系统,满足需求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方法与指标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男性乳腺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6)循环肿瘤DNA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及复发预测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标准 |
2.3 外周血及组织学样本采集和保存 |
2.4 组织标本和血浆游离DNA的提取和二代测序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
3.2 靶向测序质量控制 |
3.3 靶向捕获测序和基因图谱 |
3.4 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
3.5 乳腺癌复发进展的风险因素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循环肿瘤DNA在乳腺癌精准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其他研究 全外显子组测序在1例伴垂体泌乳素瘤的男性乳腺癌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河南省男性乳腺癌临床特征及浸润性导管癌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男性乳腺癌临床特征、治疗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单中心非转移性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及标准 |
1.3 前哨淋巴结显像及活检 |
1.4 随访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人口学特征 |
2.2 临床病理学特征 |
2.3 治疗情况 |
2.4 生存情况 |
3 讨论 |
作者贡献: |
(9)极高龄男性乳腺癌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 论 |
(10)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激素受体对Ⅳ期男性乳腺癌原发病灶切除获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OS的因子 |
2.1.1 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 |
2.1.2 多因素分析 |
2.2 手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
3 讨论 |
四、男性乳腺癌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男性乳腺癌临床特征及诊治:附35例报告[J]. 何雨爽,高欣怡,吴洁蓉,潘晨曦,李学璐,马振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1(11)
- [2]2012—2015年湖北省男性乳腺癌发病与死亡分析[J]. 李祥,喻满成,郑红梅,张敏,庄莹,詹鹏,吴新红. 肿瘤防治研究, 2021(11)
- [3]老年男性乳腺癌并多发转移1例及文献回顾[J]. 纪晓娜,宋伟. 肿瘤药学, 2021(04)
- [4]男性乳腺癌患者在乳腺癌诊疗过程中真实体验的Meta整合[J]. 王燕,庞建美,王小媛,尹健,强万敏. 护士进修杂志, 2021(13)
- [5]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D]. 王虎.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6]循环肿瘤DNA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及复发预测中的价值研究[D]. 郝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7]河南省男性乳腺癌临床特征及浸润性导管癌预后因素分析[D]. 王帅元. 郑州大学, 2020(02)
- [8]单中心非转移性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分析[J]. 莫文菊,丁小文,郭振英,赵帅,丁雨钦,陈益定. 肿瘤防治研究, 2020(02)
- [9]极高龄男性乳腺癌1例[J]. 王继东,黄娜,陈越,孙亮.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9(04)
- [10]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激素受体对Ⅳ期男性乳腺癌原发病灶切除获益影响[J]. 万言,梁至洁,朱丹丹,王梦欣,陈茂剑,韦长元.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