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喜迎新春 团结奋进(论文文献综述)
张睿莲,杨润[1](2021)在《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文中认为千百年来,云南不仅因为丰富的资源、多彩的风光、多元的文化、勤劳的人民为外界所认识,还因为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被桎梏了脱贫的步伐。云南区域性贫困、素质型贫困问题突出,贫困人口、贫困县数量均居全国前列,被党中央、国务院深深挂牵。如何在新时代彻底斩断穷根,开启幸福新征程?如何抢抓脱贫攻坚的时代机遇,交出一份令党和人民满意、无愧时代风华的答卷?云南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以滚石上山、抓铁留痕的精神,披坚执锐、攻城拔寨;
戴木才[2](2020)在《伟大抗疫精神的价值观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新年伊始,正当全国人民喜迎新春,奏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冲锋号的时候,不期而遇了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它从武汉爆发,肆虐湖北,蔓延各地。我国在疫情防控稍有好转,取得抗疫初步胜利之后,旋即又尽力驰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展现了一个世界文明古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人类关切和应有担当。2020年9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深刻总结和阐发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种伟大抗疫精神,是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禀赋特质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的,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发展和与时俱进,丰富了新时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的集中展现和生动诠释。
章慧芳[3](2020)在《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研究 ——以南昌市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小学阶段在人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中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小学德育的成效直接影响人后来接受教育的过程。而当前小学德育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呈现不容乐观的态势。从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看,在“回归生活”的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中,过于关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易流连于生活习惯的塑造、生活技能的习得以及生活问题的解决,也容易陷入“生活技术”德育的困境,忽视德育背后的意义与价值。另外,从小学德育内容看,过于凸显“人”的地位,彰显“人”的作用,易造成小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个人主义的盛行,消解小学生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承诺。这些都是当前小学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在探索“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问题的过程中,红色文化为此提供了一剂良方。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以及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优质的德育资源,红色文化中崇高的理想信念、爱国的精神品格、向上的精神风貌、奋进的精神力量等深刻了小学德育内容,深化了小学德育背后的意义。而且,红色文化高扬集体主义精神,红色革命人物身上承担的社会责任,彰显的家国情怀,对缓解当前小学德育中的自我中心主义、个人主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教育管理学的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探讨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全过程,解答“为什么融入”——“融入什么”——“如何融入”的问题,关于“为什么融入”的问题,本文重点从红色文化与小学生价值取向的树立、与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与小学德育资源的丰富、与小学德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之间的关系出发,建立红色文化“为什么融入”小学德育的理论依据。关于“融入什么”的问题,本文以南昌市五所小学为例,实地调研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师资、课程、教材以及环境的情况,再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总结分析,整个融入的系统规划、过程控制、沟通渠道等方面的问题,为下文的路径构建明晰“融入什么”的问题。关于“如何融入”的问题,本文根据上文梳理的现实困境,从系统规划、过程控制、协同育人、深度融合的角度,深入探讨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具体路径。
朱锦钊[4](2020)在《族群认同视野下博白客家舞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博白客家舞犀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博白县的一种标准性地方文化,它是以男性为主的宗族性集体活动;是客家人在迁徙后的一种文化选择的体现以及信仰的体现;更是客家人寄托心理慰藉和信仰的重要活动。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南地区博白县博白镇的大旺田村的“舞犀”这一项民俗体育活动深入调研,分析客家族群特点与客家文化特征,并追溯“舞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程,并从人类学领域中族群认同的视角去探讨“舞犀文化”与客家族群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中舞犀在客家人生活中的体现。期望从多个方面印证族群集体性活动在族群发展过程中具有意义和价值。在博白客家舞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博白客家舞犀变迁因素与建议。研究结论得出:1.博白客家舞犀具有种类繁多、形态丰富等特点,集中体现了桂东南地区客家文化等特色,对于当代具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促进民间文化发展等有重要意义。2.博白客家舞犀,已经成为了博白客家族群身份的标识,是客家人对于生活的重要表达。通过这一宗族性的集体活动来凝聚族群力量和强化人们对于族群的认同。3.社会变迁是博白客家舞犀活动变迁的主要原因。4.宗族力量是促进博白客家舞犀发展的主要动力,能够加强客家人对于自身族群身份的认同和加强集体记忆。5.促进博白客家舞犀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二是强化自身文化自信;三是敬老育新,传承有序;四加强理论的研究,完善数据库。
云理轩[5](2020)在《中国共产党战无不胜》文中指出大灾面前,迎接大考。岁末年初,刚送走己亥金猪,又迎来庚子银鼠,正当神州大地准备喜迎新春、共度佳节之际,新冠肺炎这一病魔从天而降,不断扩散蔓延,中国人民又一次面临着严峻考验!临危受命,当仁不让。面对人民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面对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发出最强劲的声音: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这为战胜病魔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量。中国共产党又一次成为中华民族应对危机的主心骨、定心丸和擎天柱,成为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强领导核心。
任婕[6](2019)在《仪式观视角下的央视春晚广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央视春晚”)作为中国人欢度传统春节的一种表达方式,至今已走过三十七个年头。自1983年和1984年两届春晚举办过后,除夕夜家家户户团圆欢聚,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看春晚边吃年夜饭便成为每年约定俗成的习惯。春晚广告作为央视春晚当中的一部分,同样是每年春节晚会结束后人们时常谈论的话题之一。1983年的第一届央视春晚中并没有出现广告,从1984年开始,商业广告便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春节晚会的直播过程中。2012年,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提出要实现春晚商业广告的“零植入”。2013年,春晚公益广告应运而生,并且2013年首次插播的两支公益广告《回家——迟来的新衣篇》和《美丽中国》还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从此,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便一举成为了春晚当中的又一大看点与亮点。2015年,央视春晚继续发扬创新精神,首次与微信携手合作,在晚会直播期间新增加了微信“红包摇一摇”的互动环节,全民参与热情高涨,这一创新互动模式也开启了春晚广告下一发展阶段的新篇章。本文主要通过对1983年到2019年的央视春晚广告进行分类梳理,分析春晚广告的整体发展特征,从传播仪式观的视角对春晚广告进行分析与阐述,并总结其传播意义尤其是春晚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与传播价值,从而发现春晚广告与央视媒体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相互博弈到实现平衡的过程,并试图为春晚广告应如何开展提供一种理论范式。第一章介绍央视春晚的基本概况。明确春晚的概念,梳理历年春节晚会的主题,并分析春晚的受众特征以及除夕夜时间、空间的特殊性。第二章将从广告类型及表现、资本力量、媒介购买等角度分析春晚广告从无到有,再到2012年商业广告被取消,2013年插播公益广告,2015年至今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相结合出现的总体发展特征。第三章从仪式观的视角,分别探究春晚商业广告对春晚特定时空的解构、春晚公益广告的意义共享性及其传播价值,从而发现春晚广告与央视媒体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相互博弈到实现平衡的过程。第四章对春晚中是否应该有广告进行文化反思,并尝试为春晚广告应该如何开展提供一种理论范式。
张巧英[7](2019)在《创新藏晚新表现 感恩时代融为点——记“西藏”春节藏历新年电视联欢会》文中研究指明"西藏"春节藏历新年电视联欢会是西藏春节、藏历年期间最重要的年度电视综艺节目,犹如"央视"春晚之意义。"西藏"每年春节、藏历新年期间西藏人民必看的电视新年晚会,有独特的号召力和吸引力,也是西藏每年最重要的电视综艺晚会。1985年开播,已有30余年的历史。而今,已经成为西藏自治区春节、藏历新年的新民俗,是西藏电视文艺节目中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品牌。去年春节、藏历新年双节并至,藏汉人民
杨党芳[8](2018)在《1983-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持语的批评话语分析》文中提出本文旨在通过对春晚主持语变迁的分析,从话语与社会变迁的角度研究主持语对春晚主题的建构,从而探究央视春晚主持语的变迁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历史发展时间为线索,以1983-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持语的开场语和结束语为语料。主要以Ruth Wodak的语篇历史方法为理论框架,结合使用及物性、互文性等分析方法,试图探究33年来央视春晚主持语的变迁。本文重点从语篇历史方法中话语策略的实现和再情景化两个方面对春晚主持语的文本进行考察。通过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春晚主持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发展,首先春晚主持语的话语功能从单纯节庆话语转变为节庆与建设话语相交融,并借助春晚的舞台号召大众参与到社会建设中。通过话语策略的方法分析春晚主持词对春晚的建构,探索出指引春晚这一话语实践背后的建设话语。不同阶段的建设话语参与到春晚话语的建构中,反映出春晚在某一阶段内的稳定性和联系性,但受到不同社会情境影响又呈现出各阶段的特点。春晚在“变”与“不变”之中既有传承又有发展,而且随着社会建设进程和新的建设话语融入,春晚的内容会更加丰富。
李娟[9](2016)在《春节节庆报道传播策略研究 ——以《人民日报》(2013-2015)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春节节庆报道即出现在春节及春节前后,与春节的各项议程相关,是对国家、社会和普通民众的新年新成就、新年新面貌、各项春节节日活动、节日行为方式以及节日习俗事象的报道。詹姆斯·W·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曾将传播的定义分为两类,即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对春节节庆报道而言,一方面,它通过传递与春节相关的各类信息,提升着人们对春节的认知。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也在对春节相关议题的报道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仪式化的场域",提升着人们对春节意义的认知,在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今,春节节庆报道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也成为新闻媒体重点经营的项目之一。《人民日报》是当今中国最具权威性的主流媒体,也是在当今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在国内外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春节前后的《人民日报》,对国家、社会的新年新成就,普通民众的新面貌,各项春节节日活动以及相关的春节习俗事象等诸多方面都给予了全面的呈现,并围绕春节这一节日进行了长时间的报道。因此本论文以《人民日报》春节节庆报道为研究文本,对其春节节庆报道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媒体的春节节庆报道在传播策略方面提出一些借鉴。与此同时,春节节庆报道作为节庆新闻报道的一种,也将对新闻媒体进行节庆报道提供一些启示。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首先是在节庆报道概念的基础上,对春节节庆报道进行界定,然后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考察2013—2015年《人民日报》中春节节庆报道的基本呈现状况,包括报道数量、版面分布、篇幅大小及报道体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第二章主要分析《人民日报》春节节庆报道中的主要传播内容,并分为固守传统和当代节庆文化的意义拓展两大类别,对《人民日报》春节节庆报道的内容进行把握与解读;第三章从春节节庆报道的传播方式层面,分析《人民日报》春节节庆报道的传播特征;最后一章是在前三章的基础上,得出关于《人民日报》春节节庆报道的思考,以期能对春节节庆报道的传播有所启示,更好发挥春节节庆报道的传播价值,也希望能为新闻媒体更好的进行节庆新闻报道提供一些借鉴。
陈璐[10](2012)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意义争夺与共享 ——一种历史过程的考察》文中认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从1983年诞生以来,在国家、媒体、企业和受众历经三十年的角力与协作下发生数次意义的变迁。本文选择了中观的历史过程考察和微观的文本研究结合的方式,将研究对象置于比较宽广的理论空间和现实背景之内,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其生产流通过程中各种关系的勾连、互动及其对传播进程及结果的影响,避免了以往研究中将春节联欢晚会视为静态的文本的片面性。基于上述的思路,本文以历史演进的时间顺序为经,以各方力量在春晚传播中的角逐和协作为纬,设置了明暗交织的两条线索。本文将春晚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83年-1997年,1998年-2010年,2010年春晚结束后至2012年,分别对应正文的三个章节。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二章从年节庆典的基本内涵入手,考察1983-1997年之间的春晚,揭示此阶段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节日仪式注入加强团结、凝聚人心等政治意义,从而使春晚逐渐演变成为国家主导的年节庆典。此外,本章也发现了此时媒体在完成政治使命之余的市场探索行为,不过这些市场观念及实践对春晚的深远影响并未立刻显现。第三章针对晚会在1998-2010年的生产流通进行了集中探讨。在权力与市场两种导向的协作与牵制的过程中,国家、媒体和企业也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首先,国家主导的局面继续维持;其次,三者也在局部展开协作,各取所需。其结果是,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晚会在多重力量的推动之下,逐渐从国家主导的年节仪式过渡为政治与消费的杂糅体,成为国家为主、媒体和企业共享话语权的场域。这一新的仪式景观日益将受众视为规训和贩卖的对象,而非节日的平等参与者,因而逐渐引发传-受矛盾的外显。第四章以2010年春晚结束为起点,将研究的重点置于受众对春晚的对抗和解构的大范围扩散,及其对意义生产阶段所起到的反作用。虽然这种反作用所起到的制约尚不足以和自上至下的宰制力量形成对等,但是它冲击了持续多年的不对等的传-受关系以及传播格局。受此影响,国家和媒体进行了诸多调整举措,一方面积极收编受众以平息矛盾,另一方面则改头换面维持对晚会的控制,不同力量对晚会的争夺与共享呈现出新的面貌。最后为本文的结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春节联欢晚会的嬗变呈现出三个特征:文化形态从偶然、单一发展为常态化、复合的传播活动集群,权力关系从支配方式向交互方式过渡,价值呈现从一元向多元转型。三个特征由外而内,互相映照,既彰显了春晚三十载历史流变的特征、规律,又折射了当代中国新闻传播行业的共同发展轨迹。
二、喜迎新春 团结奋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喜迎新春 团结奋进(论文提纲范文)
(1)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论文提纲范文)
承诺 |
践诺 |
上兵伐谋,谋定而后动 |
方略为要,一张蓝图干到底 |
啃下“硬骨头”,先攻最难处 |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融合双促进” |
让资金发挥最大效能 |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 |
严格监督考评扎紧制度的笼子 |
以先进典型为标杆,激发正能量 |
兑诺 |
(2)伟大抗疫精神的价值观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伟大抗疫精神生动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 |
二、伟大抗疫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信念的价值追求 |
三、伟大抗疫精神更加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 |
(3)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研究 ——以南昌市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述评 |
2.国内研究述评 |
3.当前研究不足及研究趋向 |
(三)概念界定 |
1.红色文化 |
2.小学德育 |
3.融入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法 |
3.访谈法 |
(五)研究创新及不足 |
1.可能的创新点 |
2.研究不足 |
二、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学理依据 |
(一)红色文化有益于引导小学生的价值取向 |
(二)红色文化有助于深化小学生的道德情感 |
(三)红色文化有利于丰富小学德育的优质资源 |
(四)红色文化有利于创新小学德育教学方式 |
三、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现实依据 |
(一)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问卷调查 |
1.问卷编制 |
2.研究对象的确定 |
3.问卷实施及结果分析 |
(二)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访谈调查 |
1.访谈问题 |
2.访谈对象 |
(三)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取得的成效 |
1.红色文化已进入小学的教学课堂 |
2.红色文化已初步融入小学的校园文化 |
3.学校师生对红色文化普遍认知认同 |
(四)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现实困境 |
1.系统规划有待完善 |
2.过程控制有待加强 |
3.沟通渠道尚未打通 |
4.深度融合尚未形成 |
四、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路径构建 |
(一)完善系统规划 |
1.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
2.统一课程安排计划 |
3.突出文化活动整体性 |
(二)强化过程控制 |
1.优化师资激励 |
2.加强课程监控 |
3.建立教材反馈机制 |
(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
1.寻求学校与学校的联合 |
2.做好学校与家庭的配合 |
3.开展学校与社会的合作 |
(四)寻求二者深度融合 |
1.构建学校话语体系 |
2.融入校园精神文化 |
五、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保障机制 |
(一)规范化的机制 |
1.领导机制 |
2.沟通机制 |
3.执行机制 |
(二)全方位的宣传 |
1.“全程”宣传 |
2.“全息”宣传 |
3.“全员”宣传 |
4.“全效”宣传 |
(三)全程化的评估 |
1.制定评估原则 |
2.明确评估内容 |
3.利用评估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一 红色文化教育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二 红色文化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三 红色文化教育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四 红色文化教育访谈提纲(学生版) |
致谢 |
(4)族群认同视野下博白客家舞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族群认同与身份危机 |
1.1.2 客家族群文化的思考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概念界定、综述以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族群 |
2.1.2 认同 |
2.1.3 族群认同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族群认同研究文献 |
2.2.2 国内族群认同相关研究 |
2.2.3 客家民俗体育相关研究 |
2.2.4 舞狮的个案研究 |
2.3 理论基础 |
2.3.1 族群认同理论 |
2.3.2 文化生态学理论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大旺田村的文化生态环境 |
4.2 博白客家舞犀的概述 |
4.3 博白客家舞犀的历史变迁 |
4.4 族群认同视野下的“迎新祭祖”节俗 |
4.5 博白客家舞犀面临的困境 |
4.6 博白客家舞犀的属性 |
4.7 博白客家舞犀的文化特征 |
4.8 博白客家舞犀的现代价值 |
4.9 族群认同下舞犀在客家族群生活中的体现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 |
5.2.2 强化自身文化自信 |
5.2.3 敬老育新,传承有序 |
5.2.4 完善数据库 |
附录 |
附录1 调研图片 |
附录2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中国共产党战无不胜(论文提纲范文)
辉煌历史所向披靡 |
人民领袖夙夜在公 |
各级组织闻令而动 |
共产党员“逆行”而上 |
亿万人民紧跟而上 |
(6)仪式观视角下的央视春晚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央视春晚的基本概况 |
1.1 央视春晚的概念界定 |
1.2 央视春晚的时空特征 |
1.2.1 央视春晚时间的特殊性:神圣的时间节点 |
1.2.2 央视春晚空间的特殊性:心理空间的聚合 |
1.3 央视春晚的受众特征 |
1.3.1 央视春晚受众具有高关注度的特征 |
1.3.2 央视春晚受众具有高参与度的特征 |
第二章 春晚广告的发展特征 |
2.1 商业广告的强势介入 |
2.1.1 广告主不惜重金购买春晚广告段位 |
2.1.2 语言类节目成为商业广告聚集地 |
2.2 广告类型与表现风格的多样化 |
2.2.1 商业广告植入类型丰富 |
2.2.2 公益广告主题及内容的多样化 |
2.3 广告主与媒介的“合谋” |
2.4 广告诉求引发的全民共愤或共情与同理 |
2.4.1 强行植入的商业广告,招致全民“共愤” |
2.4.2 感人至深的公益广告,激发集体共情 |
2.4.3 同理:商业与公益的相互结合 |
第三章 仪式观视角下的春晚广告分析 |
3.1 特定时空下人的行为的规约性 |
3.2 春晚商业广告对神圣时空的解构 |
3.2.1 通过媒介买卖,实现对神圣时间的渗透 |
3.2.2 打破神圣空间中平等、众人同乐的氛围 |
3.2.3 以己之有诉人之无,对特定时空文化意义的解构 |
3.3 .春晚公益广告的意义共享 |
3.3.1 符号建构 |
3.3.2 主题建构 |
3.3.3 传播意义与价值 |
3.4 春晚广告的博弈与平衡 |
3.4.1 商业广告与央视媒体之间的博弈策略 |
3.4.2 商业性与公益性结合下的平衡共赢 |
第四章 春晚广告的实践策略 |
4.1 春晚广告的基本原则 |
4.1.1 春晚广告应符合特定时空下的大众性特征 |
4.1.2 春晚广告要突出文化仪式的共享性 |
4.2 春晚广告的执行策略 |
4.2.1 将广告主题与春晚主题相融合 |
4.2.2 创新节庆文化理念,融合传统与现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创新藏晚新表现 感恩时代融为点——记“西藏”春节藏历新年电视联欢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藏晚节目指导思想 |
二、晚会主题——感恩和爱 |
三、晚会的创作线 |
四、藏晚的特色、亮点,创新与突破 |
4.1、以新时代精神为统领,主题鲜明 |
4.2、晚会以感恩为题,注重大格局、大视野、小细节的有机统一,始终有温度、有情怀 |
4.3、藏晚的特色和亮点 |
4.3.1、以融为点,亮点突出、特色鲜明,新意盎然 |
4.3.1.1、融的体现:融合式开场节目组合 |
4.3.1.2、其他融合式节目 |
4.3.2、藏晚的创新和突破 |
4.3.2.1、藏晚的六新 |
4.3.2.2、藏晚的亮点 |
(8)1983-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持语的批评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3 Research Questions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Previous Studies on Media Discourse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Spring Festival Gala Discourse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Key Concepts |
3.1 The Framework of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
3.2 Transitivity |
3.3 Recontextualization |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4.1 Data Collection |
4.2 Strategies summarized from different stages |
4.2.1 Referential Strategy |
4.2.2 Strategy of Argumentation |
4.2.3 Strategy of Predication |
4.2.4 Strategy of Perspectivation |
4.2.5 Strategy of Intensification |
4.3 Discursive Practice of Construction Discourse and Spring Festival Gala Discourse |
4.4 The Impacts of Social Contexts on Spring Festival Gala Discourse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
5.2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
References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9)春节节庆报道传播策略研究 ——以《人民日报》(2013-201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一) 关于节庆报道的研究 |
(二) 关于春节节庆报道的研究 |
四、研究路径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时段 |
第一章 春节节庆报道与《人民日报》 |
1.1 春节节庆报道的基本涵义 |
1.1.1 春节的基本涵义 |
1.1.2 春节节庆报道的概念界定 |
1.2 《人民日报》春节节庆报道基本概况 |
1.2.1 春节节庆报道在要闻版居多 |
1.2.2 单篇春节节庆报道的报道篇幅相对较小 |
1.2.3 春节节庆报道体裁以消息和通讯为主 |
第二章 《人民日报》春节节庆报道的传播内容分析 |
2.1 固守传统 |
2.1.1 阐释"家"的意义,诠释团圆文化 |
2.1.2 凸显亲情友情,展现传统伦理 |
2.1.3 解读春节民俗,传播春节文化 |
2.2 当代节庆文化的意义拓展 |
2.2.1 突破传统节庆境界,展现社会新年新貌 |
2.2.2 深化团圆文化,唤醒家国情怀 |
2.2.3 彰显和谐文化,展现社会和谐 |
2.2.4 树立榜样与典型,传递社会正能量 |
第三章 《人民日报》春节节庆报道的传播特征 |
3.1 叙事特色 |
3.1.1 叙事结构:巧妙叙事,表现主题 |
3.1.2 叙事手法:抓住细节,呈现精彩 |
3.1.3 叙事语言:妙用语言,烘托气氛 |
3.2 图片运用 |
3.2.1 大场景大视野,宏观呈现 |
3.2.2 近景拍摄,刻画细节 |
3.3 传播技巧 |
3.3.1 专栏策划,彰显主题 |
3.3.2 重视版面,仪式关注 |
3.3.3 媒介互动,扩大效果 |
第四章 《人民日报》春节节庆报道对节庆新闻报道的启示 |
4.1 将节庆报道与国家形象传播相结合 |
4.2 贴近受众,重视以大众化视角为出发点 |
4.3 拓宽报道角度,突出节庆报道的新意 |
4.4 丰富报道方式,增强节庆报道吸引力 |
4.5 线上线下相结合,增强与受众互动 |
4.6 形成媒体的"文化自觉",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意义争夺与共享 ——一种历史过程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综述 |
1.1.3 研究框架及方法 |
2 国家主导的年节庆典(1983年-1997年) |
2.1 年节庆典的基本内涵及其变迁 |
2.1.1 传统社会:“辞旧迎新”、“官民同乐” |
2.1.2 解放后至文革:为政治服务的革命节日 |
2.1.3 社会转型时期:回归与重新定义 |
2.2 国家控制下的仪式传播 |
2.2.1 现实因由:宣传管理体制从日常向节日辐射 |
2.2.2 国家管控的表现之一:直接控制节目生产 |
2.2.3 国家管控的表现之二:意识形态的间接制约 |
2.2.4 国家与媒体的协作:收编与迎合 |
2.3 媒体在政治边缘的市场探索 |
2.3.1 国内新闻传播行业早期的市场转型 |
2.3.2 市场观念及实践在晚会中的萌动 |
2.3.3 市场行为对春晚的潜在影响 |
3 权力与市场的共谋及角力(1998年-2010年) |
3.1 权力控制与市场实践的合谋 |
3.1.1 行政保护下的资源垄断 |
3.1.2 权力庇佑下的成本控制 |
3.1.3 盈利激增巩固权-利同盟 |
3.1.4 双重导向在内容生产中的混合 |
3.2 市场与权力的局部矛盾 |
3.2.1 国家对媒体市场实践的制约 |
3.2.2 市场实践逐渐干扰权力宰制 |
3.2.3 市场行为激化其他矛盾 |
4 多元信号的显现(2010年春晚结束至2012年) |
4.1 受众在意义再生产阶段的变化 |
4.1.1 以对抗和解构为主的意义再生产 |
4.1.2 对抗与解构的成因及影响 |
4.2 国家和媒体的求稳与应变 |
4.2.1 盈利方式的改变与收益的保持 |
4.2.2 视觉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
4.2.3 晚会内容的变与不变 |
4.2.4 其他环节中的控制与收编举措 |
附录 |
结论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四、喜迎新春 团结奋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J]. 张睿莲,杨润. 今日民族, 2021(01)
- [2]伟大抗疫精神的价值观意义[J]. 戴木才. 道德与文明, 2020(06)
- [3]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研究 ——以南昌市小学为例[D]. 章慧芳.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4]族群认同视野下博白客家舞犀研究[D]. 朱锦钊.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9)
- [5]中国共产党战无不胜[J]. 云理轩. 社会主义论坛, 2020(02)
- [6]仪式观视角下的央视春晚广告研究[D]. 任婕. 山西大学, 2019(01)
- [7]创新藏晚新表现 感恩时代融为点——记“西藏”春节藏历新年电视联欢会[J]. 张巧英. 流行色, 2019(05)
- [8]1983-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持语的批评话语分析[D]. 杨党芳. 天津商业大学, 2018(11)
- [9]春节节庆报道传播策略研究 ——以《人民日报》(2013-2015)为例[D]. 李娟. 山西大学, 2016(06)
- [10]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意义争夺与共享 ——一种历史过程的考察[D]. 陈璐. 武汉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