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巨大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复苏时的危险(论文文献综述)
朱柳杰[1](2020)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无创通气疗效及其病原菌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探索两种不同无创通气策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进一步探索无创通气失败预测因素及相关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为NRDS患儿寻找更好的通气方案及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NICU收治的148例NRDS患儿,排除出生48小时内无创通气失败44例,最终纳入104例NRDS患儿。根据不同通气策略,将104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NIPPV+NCPAP组50例和NCPAP组54例,比较两组患儿在一般情况、缓解呼吸窘迫、改善氧合、减少无创通气失败和重新上机率、减少通气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方面有无差异。2.回顾148例NRDS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无创通气结局将全体患儿分为无创通气失败组44例和无创通气成功组104例,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并发症之间有无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无创通气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预测指标截断值。3.对NRDS患儿住院期间相关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NIPPV+NCPAP组平均气道压(MAP)显着高于NCPAP组(P<0.05),而两组间性别、生产方式、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创通气初始1、6、12小时,NIPPV+NCPAP组在降低患儿呼吸频率、乳酸值及升高氧分压等方面均明显优于NCPAP组(均P<0.05);而无创通气初始1、6小时,两组间0I值均无明显差异,但NIPPV+NCPAP组在无创通气12小时,0I值明显低于NCPAP组(P<0.05)。2.NIPPV+NCPAP组通气失败率、重新上机率、脱离无创后单独吸氧时间均明显低于NCPAP组(均P<0.05),而两组间无创通气时间、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NIPPV+NCPAP组呼吸暂停次数明显低于NCPAP组(P<0.05),而两组间使用水合氯醛镇静次数、喂养不耐受、NEC、BPD、败血症、PDA、IVH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不同无创通气结局分析方面,患儿无创通气失败时间集中分布在出生后前10小时内,无创通气失败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及5分钟Apgar评分明显低于无创通气成功组,而患儿入院MAP、FIO2、乳酸值、有核细胞百分比、CK-MB、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明显高于无创通气成功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创通气失败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颅内出血(IVH)、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等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创通气成功组(均P<0.05),而两组间败血症及呼吸暂停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胎龄、吸入氧浓度(FIO2)、MAP、有核红细胞百分数是无创通气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94,1.124,1.237,52.254,均P<0.05)。ROC曲线显示FIO2、MAP、有核红细胞百分数对无创通气失败预测效果较好,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2、0.901、0.728,截断值分别为34.5%、6.80mmHg、5.6%。5.NRDS患儿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痰液,且无创通气失败组痰液培养出病原菌几率明显高于无创通气成功组(P<0.05)。总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总数58.7%,无创通气失败组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创通气成功组(P<0.05),检出率最高为表皮葡萄球菌。而无创通气成功组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感染率相对较高。主要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等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分别占90%、70%、70%。而粪肠球菌对红霉素耐药性较高,耐药率62.5%。结论:1.使用NIPPV联合NCPAP无创通气策略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2.无创通气失败会导致BPD、喂养不耐受、NEC、IVH、PDA发生率增加,而MAP、FIO2、有核细胞百分比对无创通气失败有较好的预测价值。3.痰液培养仍是NRDS患儿病原菌取样培养的主要途径,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是NRDS患儿易感染的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等耐药性较高,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选择抗菌药物。
陈伟丹[2](2019)在《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复杂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评价我院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复杂心脏畸形外科治疗的总体效果及死亡危险因素。(2)总结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复杂心脏畸形患者行改良Fontan术的效果。(3)总结合并手术死亡危险因素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内脏异位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1)2008年9月至2017年12月共66例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心脏畸形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男48例,女18例,年龄5天~18岁,中位年龄13.8个月,体重2.8~51.8kg,中位体重8.4kg。右房异构53例,左房异构13例;行Fontan手术26例次,双向Glenn术23例次,双侧双向Glenn术19例次,中央分流术7例次,瓣膜置换术8例次,肺动脉环缩术8例次。(2)2008年9月至2017年12月共26例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心脏畸形在我院行改良Fontan术。对于合并心尖一腔静脉并置患者,通过术中充分游离,仔细评估人工管道走形路径,避免管道受压和肺静脉梗阻。男16例,女10例,年龄27个月~13.5岁,中位年龄53.4个月,体重10~27kg,中位体重14.2kg。右房异构20例,左房异构6例。(3)2008年9月至2017年12月,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35例,首次手术年龄5天~10岁,中位年龄1岁,体重3.3~19.2 kg,中位体重8.2kg,心上型31例,心下型2例,混合型2例。结果:(1)住院死亡13例,随访9个月~10年,共29例完成改良Fontan术,死亡5例,近中期死亡率达27.3%(18/66)。(2)对于11例合并心尖—腔静脉并置患者,根据术中探查结果,选择心外管道与同侧肺动脉端侧吻合的8例,与对侧肺动脉端侧吻合的3例。住院死亡1例,随访9个月~9年,死亡1例,近中期死亡率7.6%(2/26)。(3)早期死亡9例(25.7%,9/35),死亡原因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存活26例,患儿随访14个月~130个月,16例完成改良Fontan术,2例死亡,近中期死亡率31.4%(11/35),余24例患儿一般情况好,未发现残余肺静脉梗阻,Fontan完成率37.1%(13/35)。结论:(1)右心旁路手术是治疗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心内复杂畸形的主要手术方式,术后早、中期效果良好,肺静脉梗阻是手术死亡危险因素;(2)单心室矫治是治疗内脏异位合并心内复杂畸形的主要手术方式,完成改良Fontan术后早、中期效果良好;通过术中合理选择管道路径,改良Fontan术治疗单心室合并心尖—腔静脉并置术后早、中期效果良好。(3)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常合并右房异构,心内畸形复杂,手术治疗仍具有较高死亡率。
宋平兰[3](2019)在《急性致死性肺栓塞致心脏骤停溶栓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急性致死性肺栓塞导致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期间或心肺复苏后行溶栓治疗对自主循环恢复率,生存率,并发症的影响,探讨此类病人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急性致死性肺栓塞致心脏骤停的24名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溶栓组为行溶栓治疗者,共11例,对照组为行高级生命支持未行溶栓治疗者,共13例,分析比较其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ROSC,24小时生存,生存至出院等疗效指标,大出血及小出血发生率,神经系统损害等安全性指标。应用统计学方法: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溶栓组与非溶栓组在年龄、性别、心脏骤停发生地点、有无目击者、有无高危因素、心脏骤停时PH、乳酸值,CPR持续时间是否大于10min、是否初始抗凝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范围在0.061至大于0.99),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2.疗效分析:溶栓组11例中有8例(72.73%)获得ROSC,且有ROSC的病人均获得24小时生存,对照组13例中7例(53.85%)获得ROSC,获得ROSC病人生存时间≥24小时的有6例(46.15%)。溶栓组生存至出院病人为5例(45.45%),对照组为4例(30.77%)。尽管溶栓组自主循环恢复率、24小时生存率及生存至出院率均高于对照组(72.73%vs 53.85%,P=0.423;72.73%vs 46.15%,P=0.24;45.45%vs30.77%,P=0.675),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安全性分析:尽管溶栓组发生大出血、小出血并发症较对照组更频繁,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27%vs 23.08%,P>0.999;27.27%vs 15.38%,P=0.63)。两组间在神经系统损害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同样无统计学差异(18.18%vs 30.77%,P=0.649)。溶栓组及对照组均未出现致死性出血,且大出血并发症均经输血对症处理后得到纠正。结论:急性致死性肺栓塞所致心脏骤停行溶栓治疗有利于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短期生存率,其应用不应受出血风险限制,可以在充分评估个体风险-获益比前提下尽早选择恰当的溶栓药物和剂量进行溶栓。为进一步验证溶栓治疗在FPE所致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需开展针对该类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吴建涛,唐国璋,王英,池一凡,张文锋,牛兆倬,生伟,李好友,尹红[4](2018)在《超声技术在心血管外科临床中应用进展》文中认为超声技术自应用到心脏疾病诊疗以来经历了快速发展,近年来心脏外科超声技术呈现多种形式共同发展,主要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超声造影技术等,这几种形式的超声技术各有利弊及适应证,各种形式之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是今后超声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未来的超声技术对心血管外科手术的变革将会起到巨大促进作用,甚至可能会出现新的手术方式,如取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出现"零射线"杂交手术室。超声技术的进步可为心血管外科临床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也是促进心外科临床技术变革的因素之一。
邢海英[5](2018)在《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康复过程父母照护内容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先心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近年来已跃居我国出生缺陷的首位,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心病,约占50%。手术是治疗室间隔缺损小婴儿的最佳治疗方案,严重室间隔缺损患儿一岁以内为最佳手术时机。术后患儿及父母仍面临一系列问题,需术后积极康复,其术后康复的关键期为一期康复(住院康复期)及二期康复(出院后为期3~6个月的早期康复期)。父母在患儿术后康复的不同时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期康复阶段,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支持下,鼓励患儿父母参与,但目前由于临床护士对于父母参与照护内容尚未达成共识,所提供的指导尚未标准化。虽已形成先心病患儿术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参与内容,但父母参与照护内容的界定仍不够清晰,不能有效指导父母参与实践,参与照护标准内容仍需进一步明确。二期康复阶段,目前临床和社区所提供的居家照护内容并未满足患儿父母的需求,其中营养管理、术后胸骨畸形预防的内容等仍需进一步完善及规范化。本研究通过界定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一期康复阶段父母参与照护内容及构建二期康复阶段居家照护内容,旨在形成标准化的父母参与照护内容及全面、细致、规范的父母居家照护内容,以进一步指导父母参与术后护理及推动居家照护技能的培训。目的:明确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康复过程中父母照护内容:界定一期康复阶段父母参与照护内容,构建二期康复阶段父母居家照护内容。方法:于2017年4月~2018年2月期间开展研究,一期康复阶段父母参与照护内容在问卷调查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进行研究;二期康复阶段父母居家照护内容在文献分析、半结构访谈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进行研究。通过对临床护理管理、护理行政管理、护理教育、临床护理和临床医学领域的16名函询专家进行Delphi法两轮函询,最终确定了包含父母参与照护和父母居家照护内容在内的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康复过程父母照护内容。结果:通过问卷调查65名小儿心脏外科护士,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后得出一期康复阶段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父母参与照护内容,包括生活护理、疾病康复相关护理、特定侵入性操作时允许父母陪护、以家庭为中心的查房制度共计4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42个条目。通过检索近10年相关文献,访谈11名小儿心脏外科高年资护士和术后复查的9名患儿父母,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后得出二期康复阶段患儿术后父母居家照护内容,包括饮食、微量营养素缺乏防治建议、运动、伤口观察及护理、发热的判断及处理、用药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异常情况的预防、感染预防及疫苗接种、生长发育的监测、手术瘢痕及鸡胸的预防、心理护理共计11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53个条目。结论:本研究得出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康复过程中一期康复阶段父母参与照护内容及二期康复阶段父母居家照护内容,将为指导室间隔缺损患儿父母参与术后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及完善居家照护实践提供参考。
陈孔敏[6](2017)在《完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经皮微创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技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现阶段有两种手术方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引导下和完全超声心动图(UCG)引导下。前者较早应用于临床,技术成熟,疗效确切,而后者则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术式,其疗效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收集完全UCG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PCASD)的基线特征和相关指标,与同期行DSA引导下PCASD进行对比,并单独分析了完全UCG引导下PCASD的UCG数据,旨在探讨完全UCG引导下PCAS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完全UCG引导下PCASD的66例患者(实验组),通过收集患者的基线特征、ASD最大直径、封堵器型号、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肺动脉手术峰压变化、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及总住院费用等相关指标,与同期行DSA引导下PCASD的82例患者(对照组)作比较;另外单独分析实验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收缩峰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和右室内径(RVd)大小及变化。结果比较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性别(男:17/女:49 vs男:24/女:59,P=0.562)、年龄(29.8±18.8岁vs 34.6±19.4岁,P=0.131)、体重(46.5±20.0kg vs 51.4±16.6kg,P=0.137)以及ASD最大直径(16.2±6.1mm vs17.8±8.0mm,P=0.320)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两组患者术中以及术后的相关指标如封堵器型号(25.2±8.8 vs 27.8±10.7,P=0.112)、手术时间(57.9±28.8min vs51.5±26.7min,P=0.168)短期并发症发生率(6.1%vs 6.1%,P=0.993)、肺动脉收缩峰压的改变(6.1±10.5 vs 7.2±11.6,P=0.580)以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5.1±2.6天vs 4.7±3.3天,P=0.365)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差异(97.0%vs 96.3%,P=0.833)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仅有总住院费用差异(33865.7±5450.4元vs 28811.3±9728.6元,P=0.000237)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数据上来看,对照组(27257.4±6284.8元)的总住院费用低于实验组的总住院费用(33968.6±5464.5元)。在实验组中,术前与术后1月的LVEF(68.7±6.3%vs69.8±6.8%,P=0.338)与LAd(28.8±6.8mm vs29.4±6.9mm,P=0.62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Dd(37.5±6.6mm vs39.9±7.3mm,P=0.045)、RVd(30.8±9.4mm vs24.1±7.0mm,P=0.000)与肺动脉收缩峰压(38.1±15.3mm Hg vs31.6±11.4mm Hg,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3月的LAd(28.8±6.8mm vs30.4±8.6mm,P=0.23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F(68.7±6.3%vs70.8±5.3%,P=0.042)、LVEDd(37.5±6.6mm vs42.4±6.3mm,P=0.000)、RVd(30.8±9.4mm vs22.1±5.5mm,P=0.000)与肺动脉收缩峰压(38.1±15.3mm Hg vs29.2±10.0mm Hg,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UCG引导下PCASD也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以及术后康复快等DSA引导下PCASD的优点,同时其可行性、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安思兰[7](2016)在《先心病患儿术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内容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近年来,先心病发生率居高不下,一直位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首位。手术治疗是绝大部分先心病患儿的最佳治疗方式,然而,患儿术后恢复过程面临疼痛、营养、精神症状、并发症多发等系列问题。因此,术后护理至关重要。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是西方国家公认的儿科最佳护理模式,该护理理念考虑到患儿的生理、心理、社会发展需要,认为家庭在患儿的疾病康复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家庭的有效参与,能够帮助患儿更好地康复。但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先心病领域研究较少,而且在其他领域中开展的研究也多为干预内容不完整的干预性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主要出现的问题包括:家庭参与的形式、内容、程度不明确,干预方案的片面性等。因此,本研究将在根据目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发展现状,初步构建术后先心病患儿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内容,从而为在术后先心病患儿中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提供有力的可执行方案,也为在其他儿科疾病患者中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提供有力借鉴。目的:确定先心病患儿术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的具体内容。方法:于2015年4月-2016年2月期间开展研究。在文献回顾和半结构访谈的基础上,形成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内容的初步函询问卷,再通过对北京市临床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护理行政管理以及护理管理科研领域的17名专家进行Delphi法两轮函询,最终确定先心病患儿术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内容。结果:通过检索近10年相关文献、访谈15名先心病患儿母亲和两轮Delphi函询后,得出先心病患儿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内容,包括尊重与尊严(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沟通中的人文关怀、社会支持);参与(以家庭为中心的查房制度、生活护理、专业护理、侵入性操作时允许父母陪伴);信息支持(术后住院期间、延续性护理环节);合作等共计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07项具体内容,共计120个条目。结论:本研究得出先心病患儿术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的具体内容,包括尊重与尊严、参与、信息支持、合作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07项具体内容,共计120个条目,将为指导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魏祥志,江陈,汪永和,张科,岳庆峰,孙永刚[8](2015)在《初期开展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23例的经验和教训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2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初期开展瓣膜外科治疗所应汲取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全组除1例为主动脉右瓣冠脱垂外,其余22例均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共有二尖瓣病变19例次,主动脉瓣病变15例次,其中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瓣膜病变11例;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经胸正中切口,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MVR)采用右房—房间隔入路,多数采用2-0 prolene线连续缝合,主动脉瓣膜替换(AVR)采用主动脉根部切口,采用双头带垫间断褥式缝合,必要时可间断单针缝合。双瓣膜置换先置换二尖瓣,再置换主动脉瓣。合并三尖瓣中度以上关闭不全病例,同期行Devega术或置环成形术(TVP)。合并CABG患者先在体外循环下行桥血管远端吻合,再行瓣膜置换术,并行循环下进行桥血管近端吻合。结果术后心脏21例自动复跳,2例心外膜除颤后复跳,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房间隔切口裂开1例,呼衰及精神症状1例,均经积极治疗痊愈出院。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1周复查心超均未发现瓣周漏。术后全部随访至今,随访患者心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准确掌握手术时机,充分术前准备及正确围术期处理,术中积极保护心肌和左室功能,正确处理合并症,可明显提高瓣膜置换术的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梁园园[9](2013)在《胱抑素C和NGAL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急性肾损伤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围术期血清胱抑素C和中性粒细胞明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水平与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行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后急性肾损伤的相关性,初步评价血清胱抑素C和中性粒细胞明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在围术期急性肾损伤患儿中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行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的患儿8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和术后24小时收集血清标本,检测肌酐,胱抑素C和中性粒细胞明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的血清水平。术后随访至出院,收集围术期相关数据,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中尿量、重症监护病房滞留时间、带管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急性肾损伤的定义是根据修订的小儿RIFLE分级。结果:1、根据修订的小儿RIFLE标准没有患儿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患儿术后血清肌酐和胱抑素C水平比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术后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比术前降低,这表明血清胱抑素C和中性粒细胞明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预测急性肾损伤的有效性。2、随着肺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的加深,血清胱抑素C水平逐渐增高,且术后即刻时在重度肺高压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接近预测急性肾损伤的临界值。3、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与胱抑素呈正相关,而血清肌酐与中性粒细胞明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胱抑素C均无相关性;4、三个时点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和胱抑素C水平与重症监护病房滞留时间、肺动脉高压程度呈高度正相关,与术后带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相关性。结论:1、围术期检测血清胱抑素C和中性粒细胞明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对预测术后急性肾损伤和早期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价值;2、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的患儿随着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加深发生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风险越高。
马琼[10](2005)在《先心病数据库的建立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美国国家心脏病数据库-NDB项目于1989年启动,至今已有450个中心参与,收集病例1340000例,其中80%为CABG,通过大样本多因素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应用于临床,显着提高了手术疗效,改善了医疗质量,控制了医疗成本。1992年启动的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database与成人NDB相比,病种多、合并症多、手术方式多,病情复杂,影响手术疗效的变量多,为数据库应用提出了更高挑战。 本项目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参照联合发布的诊断、手术目录,结合本院临床实际,运用成熟的Visual foxpro 6.0,开发先心病临床数据库软件,构建CHD数据库。将数据库分为数据管理、录入、查询、统计、输出、打印六大部分。数据录入模块全面汇集了与先心病手术相关的术前、术中、术后所有危险因素共810项,并将所有内容设计为数据收集表,力争尽可能详尽收集相关信息,以满足查询分析需要。为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病案号、年龄、体重、性别、术者、诊断、手术内容为必填项目。考虑到临床经验的局限性和未来技术的发展必将出现新的诊断和术式,为了使数据库具备更新扩展的能力,在编制软件时运用了辅助表式设计,每一项相关项目内容均可以进行编辑、修改、添加,使软件在相对固定的框架下具备了灵活的表达功能。
二、巨大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复苏时的危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巨大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复苏时的危险(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无创通气疗效及其病原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机械通气治疗进展 |
2. NCPAP模式 |
2.1 NCPAP的作用机制 |
2.2 NCPAP的主要参数调节与设置 |
2.3 NCPAP在NRDS的临床应用 |
3. NIPPV模式 |
3.1 NIPPV的作用机制研究 |
3.2 NIPPV的主要参数设置及调节 |
3.3 NIPP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应用研究 |
3.3.1 NIPPV对减少气管插管有创通气影响 |
3.3.2 INSUR技术的应用 |
3.3.3 NIPPV作为拔管后的呼吸支持 |
3.3.4 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 |
3.4 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研究 |
3.5 NIPP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安全性研究 |
4. SNIPPV模式 |
4.1 SNIPPV设备及机制研究 |
4.2 SNIPP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 |
5. BiPAP模式 |
5.1 BiPAP作用机制 |
5.2 BiPAP的主要参数调节与设置 |
5.3 Bi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应用 |
6. HHHFNC模式 |
6.1 HHHFNC作用机制 |
6.2 HHHFNC的主要参数调节与设置 |
6.3 HHHFNC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应用 |
7. 其他模式 |
7.1 NHFOV模式 |
7.2 NNAVA模式 |
7.3 经无创通气技术吸入一氧化氮 |
8. 小结 |
第二章 两种不同无创通气策略治疗NRDS疗效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 |
2.3 两种不同通气策略 |
2.4 重新上机指征及定义 |
2.5 猪肺磷脂注射液应用指征 |
2.6 观察指标 |
2.7 研究仪器及操作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两组患儿基础临床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儿氧合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儿无创通气疗效比较 |
3.4 两组患儿通气相关并发症比较 |
4. 讨论 |
第三章 无创通气治疗NRDS失败预测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材料及操作 |
2.1 无创呼吸机 |
2.2 有创呼吸机 |
2.3 床边血气分析仪 |
2.4 床边免疫定量分析仪 |
2.5 猪肺磷脂注射液 |
2.6 气管插管主要设备及操作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 |
3.2 呼吸机参数设置 |
3.3 观察指标 |
3.4 结局与判断指征 |
3.5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
4.2 两组患儿并发症比较 |
4.3 无创通气通气失败时间分布 |
4.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无创通气失败的危险因素 |
4.5 无创通气失败相关预测指标分析 |
5. 讨论 |
第四章 NRDS患儿相关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观察指标 |
2.3 标本采集 |
2.4 标本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NRDS患儿病原菌来源 |
3.2 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2: 随机分组过程 |
附录3: NRDS前瞻性研究数据收集表 |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
附录5: 研究伦理审批书 |
在校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附件 |
(2)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复杂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复杂心脏畸形外科治疗疗效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改良Fontan术治疗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复杂心脏畸形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内脏异位综合征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Fontan生理和衰败 |
参考文献 |
成果 |
致谢 |
(3)急性致死性肺栓塞致心脏骤停溶栓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资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急性致死性肺栓塞所致心脏骤停溶栓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4)超声技术在心血管外科临床中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经胸超声心动图 |
2 经食管超声 |
2.1 TEE |
2.2 h-TEE |
2.3 经食管心外膜超声 |
3 心肌声学造影 |
3.1 MCE在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应用 |
3.2 声学造影技术的安全性 |
4 IEE |
5 TTFM |
6 血管内超声 |
7 展望 |
(5)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康复过程父母照护内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操作性定义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先天性心脏病概述 |
(一) 先天性心脏病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点 |
(二) 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 |
(三) 室间隔缺损的疾病回顾 |
二、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康复概述 |
(一) 术后康复定义及分期 |
(二) 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康复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三) 父母在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
(四) 术后康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三、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康复过程照护内容研究现状 |
(一) 一期康复阶段照护内容研究现状 |
(二) 二期康复阶段照护内容研究现状 |
四、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一、研究类型 |
二、研究对象 |
(一) 一期康复 |
(二) 二期康复 |
三、研究程序 |
(一) 初步界定一期康复阶段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父母参与照护内容 |
(二) 初步构建二期康复阶段父母居家照护内容 |
(三) 最终形成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康复过程父母照护内容 |
四、技术路线图 |
五、统计学分析方法 |
(一) 问卷调查法 |
(二) 半结构访谈 |
(三)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
六、质量控制 |
(一) 研究设计 |
(二) 资料收集 |
(三) 资料整理 |
七、伦理学原则 |
第四章 结果 |
一、初步形成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康复过程父母照护内容 |
(一) 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父母参与照护内容调查结果 |
(二) 通过文献分析和半结构访谈初步构建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居家照护内容 |
二、最终形成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康复过程父母照护内容 |
(一) 德尔菲法基本情况 |
(二) 德尔菲法第一轮函询结果 |
(三) 德尔菲法第二轮函询结果 |
第五章 讨论 |
一、函询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分析 |
(一) 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
(二) 专家的代表性 |
(三) 专家的积极性 |
(四) 专家的权威性 |
(五) 专家意见的协调性 |
(六) 条目筛选方法 |
二、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康复过程父母照护内容的具体分析 |
(一) 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父母参与照护内容 |
(二) 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父母居家照护内容 |
三、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康复过程父母照护内容的临床应用 |
(一) 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父母参与照护内容的临床应用 |
(二) 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父母居家照护内容的临床应用 |
四、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局限性和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父母参与照护内容调查表 |
附录二 护士问卷调查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护士及父母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四 医护人员基本情况调查表及访谈提纲 |
附录五 父母基本情况调查表及访谈提纲 |
附录六 专家信及第一轮函询问卷 |
附录七 德尔菲法第一轮函询各条目删除标准数值 |
附录八 专家信及第二轮函询问卷 |
附录九 德尔菲法第二轮函询各条目删除标准数值 |
附录十 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康复过程父母照护内容 |
附件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6)完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临床资料与分组 |
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3. 手术方法 |
4. 术后处理和随访 |
5. 观察指标 |
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基线资料 |
2. 两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 |
3. 实验组的超声心动图数据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先心病患儿术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内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操作性定义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先天性心脏病概述 |
(一) 先天性心脏病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二) 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
(三) 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进展 |
(四)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常见问题 |
二、当前我国儿科领域护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我国儿科领域护理模式简介 |
(二) 无陪护护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三) 亲情陪护护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概述 |
(一)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产生的背景 |
(二)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概念的内涵 |
(三)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的内容和范围 |
四、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应用现状 |
(一)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国外的应用现状 |
(二)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
(三) 我国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五、研究方法的回顾 |
(一) 文献分析方法的回顾 |
(二) 半结构访谈法的回顾 |
(三)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的回顾 |
六、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一、研究类型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程序 |
(一) 通过文献分析、半结构访谈形成术后先心病患儿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的初步内容 |
(二) 最终形成先心病患儿术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内容 |
四、质量控制 |
(一) 研究设计 |
(二) 资料收集 |
(三) 资料整理 |
五、资料录入与分析 |
六、技术路线图 |
七、伦理原则 |
第四章 结果 |
一、初步形成先心病患儿术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内容 |
(一) 儿科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的概念分析 |
(二) 通过半结构访谈和文献分析确定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的具体内容 |
二、通过Delphi法最终形成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内容 |
(一) Delphi法基本情况 |
(二) Delphi法第一轮函询结果 |
(三) Delphi法第二轮函询结果 |
第五章 讨论 |
一、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一) 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
(二) 文献分析的讨论 |
(三) 半结构访谈的讨论 |
(四) 德尔菲法的讨论 |
二、对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的具体内容的分析 |
(一) 尊重与尊严 |
(二) 参与 |
(三) 信息支持 |
(四) 合作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局限性和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住院患儿家庭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件2 住院患者家属基本情况调查表及访谈提纲 |
附件3 专家信及第一轮问卷 |
附件4 Delphi法第一轮函询各条目删除标准数值 |
附件5 专家信及第二轮问卷 |
附件6 Delphi法第二轮函询各条目删除标准数值 |
附录7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内容 |
致谢 |
(8)初期开展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23例的经验和教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9)胱抑素C和NGAL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内容与方法 |
2.1 内容 |
2.2 方法 |
3 麻醉及监护 |
3.1 麻醉过程及管理 |
3.2 监测 |
3.3 技术路线图 |
4 统计学方法与质量控制 |
4.1 质量控制 |
4.2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先心病数据库的建立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先心病数据库的建立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四.数据库原型设计 |
五.数据库总体设计 |
六.数据库的具体设计 |
[一] 开发工具选择 |
[二] 数据库系统基本功能 |
[三] Visual FoxPro 6.0特点 |
[四] 输入模块设计 |
[五] 查询模块设计 |
[六] 输出打印格式设计 |
[七] 数据库系统安全设计 |
[八] 菜单的规划设计 |
第二部分:数据库的临床应用及系统检测 |
一.研究目标 |
二.检验方法 |
三.检验项目 |
四.检验结果 |
1.主观描述 |
2.对照检验 |
3.应用数据库系统示例 |
第三部分: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巨大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复苏时的危险(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无创通气疗效及其病原菌分析[D]. 朱柳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复杂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D]. 陈伟丹.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1)
- [3]急性致死性肺栓塞致心脏骤停溶栓治疗分析[D]. 宋平兰. 重庆医科大学, 2019(12)
- [4]超声技术在心血管外科临床中应用进展[J]. 吴建涛,唐国璋,王英,池一凡,张文锋,牛兆倬,生伟,李好友,尹红. 医学综述, 2018(15)
- [5]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康复过程父母照护内容的研究[D]. 邢海英.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6]完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疗效分析[D]. 陈孔敏.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7]先心病患儿术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内容的研究[D]. 安思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2)
- [8]初期开展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23例的经验和教训分析[J]. 魏祥志,江陈,汪永和,张科,岳庆峰,孙永刚. 安徽医药, 2015(03)
- [9]胱抑素C和NGAL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急性肾损伤的研究[D]. 梁园园.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10]先心病数据库的建立与临床应用[D]. 马琼.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