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路涵过渡段级配砂石充填技术试验研究

某路涵过渡段级配砂石充填技术试验研究

一、某路涵过渡段级配砂砾石填筑工艺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尹一平[1](2020)在《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过渡段变形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过渡段是影响高速铁路快速平稳运行的关键结构。在实际工程中,受客观条件限制或考虑到经济因素,往往不能选用级配碎石填筑过渡段。在填筑体中铺设土工格栅,能够改善填筑体力学性能,增强填筑体的强度及稳定性。因此,采用A组填料加铺土工格栅代替级配碎石来填筑过渡段,是一种可行性很高的工程措施。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对既有线过渡段病害特征及病害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对不同填料压实度、不同含水状态、不同加筋类型的高速铁路过渡段工作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果和结论:(1)既有线过渡段,经过长时间运营后,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过渡段填筑时,受到桥台或涵洞的限制,作业面狭小,不利于大型碾压机械作业,填料压实度不足,列车开通运营后,过渡段在列车荷载和自重荷载作用下压密下沉;在多雨季节,路基面雨水来不及排出,渗入到过渡段中,减小了填料土颗粒间相互作用,过渡段强度和稳定性降低;在冬季含水率较高时,过渡段还会发生冻胀变形;列车动力作用会促进桥台等刚性构筑物和路基的不均匀沉降,最终影响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2)过渡段的沉降和填料压实度的大小呈负相关,随着填料压实度的增大,过渡段的沉降变形逐渐减小。填料压实度为0.95时,路桥差异沉降为2.16cm;填料压实度为0.93时,路桥差异沉降为2.28cm,相对压实度为0.95时增大6%;填料压实度为0.90时,路桥差异沉降为2.43cm,相对压实度为0.95时增大13%。(3)含水状态对过渡段的沉降变形具有显着影响。过渡段的竖向变形和水平变形均随着含水率增大而显着增大。浸水状态下相比潮湿状态下时,填料压实度为0.95、0.93、0.90的过渡段路桥差异沉降分别增大了75%、80%、87%,过渡段与一般路基连接处的沉降变形分别增大了95%、96%、99%,过渡段不平顺性变大;过渡段坡脚最大水平位移分别增大了116%、118%、119%。(4)加筋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过渡段的沉降变形。与其他两种加筋长度相比,在过渡段长度范围内纵向等长度铺设土工格栅控制过渡段变形的效果更为显着;在过渡段长度范围内纵向等长度铺设土工格栅,加筋效果随着加筋层间距的减小而显着增加。在过渡段中铺设土工格栅,可以有效控制路桥过渡段的变形,加筋效果随着加筋层间距的减小而增大。(5)采用A组填料填筑并铺设土工格栅的过渡段,其沉降变形比级配碎石填筑过渡段明显减小,加筋过渡段能够较好的解决路基与桥台(或其他横向结构物)之间的平顺过渡问题。

黄世光[2](2019)在《黄土地区重载铁路路堤—路堑过渡段动力响应及累积沉降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载铁路运输是提升铁路货运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世界铁路货运发展的重要方向。发展重载运输的国家普遍认为,提高轴重是重载铁路提高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而大轴重货车的运行势必会对重载铁路路基产生较大的循环动力作用,导致路基累积塑性变形过大甚至发生破坏。在我国西北黄土地区,黄土塬、梁、峁通过沟壑相连,该地区的重载铁路路基存在着填方路堤-挖方路堑过渡段,由于挖方段黄土土质松散、具有湿陷性,而且其静、动强度及结构稳定性均低于路堤填土,因此,路堤-路堑过渡段在重载列车动荷载作用下将产生较大的差异动应力、动变形及累积差异变形,这将直接关系到重载列车的运行安全。鉴于此,本论文依托“重载铁路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分析了黄土地区新建准-池重载铁路路堤-路堑过渡段的动力响应规律,并深入研究了堤堑过渡段的差异沉降发展规律,提出了相应的沉降控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静、动三轴试验,揭示了循环荷载作用下本地区石灰改良黄土和挤密黄土的动应变发展规律,并针对不同动应力幅值、不同围压、不同含水率及不同频率条件,重点分析了石灰改良压实黄土的动力累积应变规律,提出了适用于新建准-池重载铁路路基各层土体的累积变形预测一体化模型。(2)通过重载铁路路堤段-过渡段-路堑段的现场行车试验,实测了不同轴重、不同速度条件下路基的动应力和振动加速度。结果表明:列车轴重对路基动力响应影响显着,车速对动力响应影响有限,路基动力响应在基床表层范围内衰减率最大,路基面3m以下受到动力响应影响较小;沿线路纵向,过渡段处的动力响应相对较大,且这种现象随轴重增加越来越明显。(3)建立了黄土地区重载铁路轨道-堤堑过渡段路基-复合地基耦合动力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模型基于实际工况,以三维粘弹性人工边界作为模型边界条件,采用正弦波脉冲函数输入移动荷载,并考虑了桩土相互作用,为堤堑过渡段动力响应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4)对重载铁路路堤-路堑过渡段路基的动力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天然地基和复合地基条件下堤堑过渡段沿线路横截面方向动力响应的空间和时程-频谱变化规律,针对不同的列车轴重和速度条件,阐述了过渡段从上至下不同结构层的竖向动应力、动位移和振动加速度沿横断面、线路纵向以及深度方向的分布规律,并揭示了大轴重条件下等速双向会车时的基床表层动力响应规律,为过渡段路基-地基结构设计和累积变形计算提供了有效途径。(5)建立了列车荷载振动次数及轴重变化与路堤-路堑累积差异沉降之间的关系表达式,深入分析了地基形式、列车轴重和荷载振动次数对黄土地区堤堑过渡段路基的累积塑性变形的影响规律,为大轴重条件下黄土地区堤堑过渡段差异沉降的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6)提出了基于土工格室与土工格栅组合的控制堤堑过渡段差异沉降的方法;提出了以桩间距作为单一指标来优化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方法;为黄土地区重载铁路路堤-路堑过渡段差异沉降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博文[3](2017)在《采用填料改良及地基处理的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高速铁路成为了我国铁路建设的重点内容,我国将建成和运行“八纵八横”为骨架的高速铁路网络。为确保高速铁路安全的施工与运营,必须解决相应的工程技术问题。为满足高速铁路快速安全运行的需要,路基在满足安全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必须严格控制路基的沉降;同时对路基填料类型及填筑压实施工质量应严格控制。地基需进行处理后才能达到技术要求;因路基填筑工程量巨大,故满足要求的填料数量不足时则需要改良后才可用于施工。目前的设计方法尚不能对路基沉降等指标予以精确确定,因此在施工中需要设计监测方案对高速铁路路基的变形情况进行跟踪观测,设置试验段对改良填料性能、施工工艺、质量检测方法予以确定。本文依托实际工程,针对软弱地基条件下采用改良土填料的高速铁路路基设计施工开展了研究工作。

宋海东[4](2015)在《哈齐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铁路建设日新月异。目前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已达世界第一位。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中,路桥过渡段所起的作用非常的特殊,它是刚性结构物与路基的刚度平顺过渡的保证体,同时也是减小刚性结构物与路基差异沉降量的主要工程措施。它的质量优劣能够直接反映出线路的平顺性、列车行车的安全性和旅客乘坐列车的舒适性。以新建高速铁路哈齐客运专线工程为对象对路桥过渡段的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和探讨,全面分析哈齐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工程施工中的控制重点、控制方案以及措施保障,极为必要。路桥过渡段是一个施工的薄弱环节,桥台施工与路基施工的不协调、作业空间的受限制、机械的不配套、填料质量的不合格、地基处理的不到位、施工人员的不重视等都会使桥台背部的填料无法达到最佳的控制标准,从而使得路桥过渡段的病害隐藏于其中。待铺轨交付运营后,过渡段与桥台沉降差超过控制范围,使得线路轨道结构状况恶化,形成病害。路桥过渡段的工程质量受作业人员、作业机械、填筑材料、作业方法等因素的影响。现场管理人员配备要充分,由于施工面狭小,人员、小型机具、大型机械同时施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检测人员、监理人员等要做好配合工作。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地基处理的参数标准,在施工中严格按照设计及施工标准对地基进行相应的处理,以保证地基的牢固;填筑材料的力学性能、筛分试验、粒径分布等指标,要严格控制,对不符合要求的填料一律不得使用;填料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过渡段处路基的刚度、变形、沉降等性能;施工工艺及压实标准等对过渡段路基的质量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只有在正确的施工工艺和压实指标的控制之下,路基的强度才能达到最佳状态,过渡段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施工工艺的控制是哈齐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必须从施工准备阶段、拌合运输阶段、摊铺碾压阶段、检测整修阶段加强对过桥过渡段的质量控制。施工是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的,因此,桥台过渡段处的路基在设计时应明确结构形式,确定参数指标;验收时以数据为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应坚决不予通过。对路桥过渡段工程的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以施工方自控为基础、监理方质量把控为红线、第三方质量监测为保证的质量控制措施保障体系。把过渡段路基当成土工结构物来对待,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通力合作,将桥台路基过渡段的质量控制在优良水平位上。从工程质量控制的角度上对哈齐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制定了质量控制方案,完善了质量控制措施保障体系,对如何加强和改善路桥过渡段施工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同时,也为进一步做好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明了方向。

夏孝维[5](2014)在《基于橡胶粉改性混凝土的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结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铁路较之一般铁路线对线路的平顺性要求更高,一条高速铁路线路是由路基、桥梁、隧道、涵洞等不同刚度的构筑物组成,在这些不同构筑物连接处存在着刚度差异所引起的沉降差异,沉降差异导致了线路的不平顺,这种沉降差异在路基和桥梁过渡间表现的更加明显。本文针对现有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结构中刚度较大,过渡段结构与路基之间存在沉降差异,导致过渡段结构在列车荷载作用下被拉断的问题,提出使用橡胶混凝土作为路桥过渡段结构改性材料的思路。通过室内试验对基准混凝土和各类橡胶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密度、含气量、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棱柱体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物理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过渡段结构使用基准混凝土和不同种类的橡胶混凝土以及橡胶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组合构成的路桥过渡段对比分析静动荷载作用下路桥过渡段—路基的应力、沉降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掺入橡胶粉后对试验混凝土工作性能基本无影响;在混凝土中掺入橡胶粉后,橡胶混凝土的密度会降低,引气量会增加,当掺合比例为5%、10%、15%、20%时,三种橡胶混凝土密度均值依次为2.14g/cm3、2.07g/cm3、1.97g/cm3、1.93g/cm3,引气量分别均值为5.33%、7.67%、9.34%、10.2%。2.在基准混凝土中掺入橡胶粉会使得橡胶混凝土的强度降低,橡胶粉掺入量越大,橡胶混凝土强度降低幅度越大,其中28d立方体抗压强度,三种橡胶混凝土的掺合比例为5%、10%、15%、20%时,强度降低均值为17.85%、49.13%、82.78%、93.05%。3.利用Midas/GTS软件对路桥过渡段—路基模型分别施加静动荷载作用下,过渡段结构出现集中受拉区域,且同种材料的过渡段结构,动荷载作用产生的最大拉应力比静荷载作用下高出20%左右。使用强度低的橡胶混凝土作为过渡段结构材料,可使受拉区域的应力值减小。施加静、动荷载时,与基准混凝土比较强度折减比例为60%时,受拉区域的最大拉应力降低均值分别为40.26%、42.37%。4.在荷载作用下路桥过渡段—路基结构,以基准混凝土作为路桥过渡段材料时,结构中线沉降曲线呈上凸状态,使用橡胶混凝土材料作为路桥过渡段结构时,沉降偏大。择优选择80目橡胶混凝土强度折减60%时与基准混凝土组合共同构成新型路桥过渡段结构。分别考察当橡胶混凝土填筑厚度为1m、2m、3m、4m时,新型路桥过渡段结构的应力及沉降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使用橡胶混凝土填筑于基准混凝土之上时,路桥过渡段结构最大应力显着降低,降低平均幅值为34.82%,而不同厚度的橡胶混凝土填筑于路桥过渡段结构,对其最大拉应力基本无影响。但随着填筑厚度的增加,过渡段结构沉降曲线由上凸状态变成线性,其中当橡胶混凝土填筑厚度为23m时,过渡段结构至路基本体可实现平稳过渡。

周云[6](2013)在《高速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施工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文中提出高铁路基与桥涵连接处的沉降差是影响线路稳定、平顺以及列车高速行驶的重要因素。文章重点研究了级配碎石生产质量的控制、级配碎(砂砾)石和A、B类土加土工格栅两种过渡段结构的填筑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研究成果对过渡段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胡萍[7](2010)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密集过渡段路基动力试验与仿真分析》文中指出路基过渡段是整个高速铁路上影响线路平顺性的一个非常重要部位。设计时速为350km/h的武广高速铁路,设计标准更高,要求更严。过渡段的合理设计成为了保证线路安全和旅客舒适性的关键,而列车作用下过渡段的动力特性研究则成为了验证过渡段设计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考虑到武广高速铁路平均每隔45m出现—过渡段的情况,密集过渡段间的相互影响也成为了当今高速铁路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以武广高速铁路过渡段为研究对象,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铁道部科技计划为依托,通过室内外试验获取了过渡段材料参数和刚度比,利用现场大型行车试验分析过渡段动力特性规律,并由实测轨道加速度数据数定得到了轨道应力时程曲线,结合ANSYS参数化编程建立了过渡段轨道/路基动力有限元分析模型。另外,结合有限元法和模态叠加法,采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列车/轨道/路基动力分析程序,研究了列车作用下过渡段的动力特性影响因素及密集过渡段间相互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搜集了国内外过渡段所产生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并对普通轨道/路基和过渡段轨道/路基动力响应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回顾和总结,提出了需要开展研究的问题。(2)通过现场波速试验(跨孔法、下孔法及面波法)、大型激振试验及室内大型粗颗粒土的物理力学试验,得到了路-桥过渡段基床表层和底层填料的动力参数和物理力学参数,并通过综合刚度法计算得到路-桥过渡段的刚度比。通过对比不同试验方法的试验结果,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参数获取试验方案。(3)基于D’Alembert原理的弱变分和整体Lagrange格式,首先分析研究对象的本构模型、材料阻尼、CA砂浆单元选取、不同单元的连接,并引入了粘弹性人工边界,充分利用实测钢轨加速度,结合傅立叶变换等方法数定得到轮轨垂向力,作为动荷载输入,从而改进了现有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系统半无限三维空间动力有限元计算模型。整体刚度矩阵方程的求解采用了Newmark |隐式积分法,因计算模型中包含有大量的耦合约束方程,采用了波前(Front)求解器和缩减法求解器,整个求解是在ANSYS系统中进行的。(4)通过建模和有限元分析提取模型的振型和频率,将有限单元法和模态综合叠加技术引入到车轨耦合振动模型中来。车辆采用六自由度的二维车辆模型,轨道采用平面梁单元建立连续梁模型,提取车轮行驶单元节点处振型向量,利用模态综合叠加法推导了系统矩阵,并建立了系统运动方程,这使得车轨耦合方程组矩阵维数大大降低,提高了求解速度,且避免了由于单元划分过细导致的轨道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非常大而计算难以进行的问题。并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运用所编制的程序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种方法确实可行,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且便于分析结构细部的动力响应。(5)在新建武广高速铁路综合试验段进行了两种车型120趟高速行车条件下的动力学测试,首次获得了最高速度达354.7km/h的路-桥过渡段动力响应试验数据。并引入小波分析理论,根据牛顿-柯特斯法积分法,五点三次平滑法,结合matlab软件编程,获取了更真实的动态时程响应曲线。为了获取动响应幅值,进一步对时程曲线进行随机数据信号的均方值、均值和方差的统计分析,并通过K检验法进行正态分布的假设检验;进一步验证数据的真实性,从而剔除部分不真实数据,获得真实信号。同时,对信号进行了频域分析,研究了过渡段的动态响应沿线路方向和路基深度方向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轴重、行车速度、行车方向、邻线行车等对过渡段动力特性的影响。提出了过渡段路基动力设计的控制条件和动力分析控制标准,进而对过渡段的设计提出了建议。(6)根据国内外车辆轨道路基动力学特性的评价指标,利用第四章的过渡段轨道/路基动力模型,求得路-桥过渡段在列车荷载作用下轨道路基的动力响应,利用第五章模态叠加法建立的车辆/轨道/路基(地基)模型求得车辆/轨道的动力响应。以武广高速铁路轨道路基设计参数为基础,分析了过渡段长度、轨面弯折、差异沉降、过渡段刚度、过渡段型式等因素对过渡段动力指标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参考值。(7)借助于文中建立的过渡段动力有限元程序和模态叠加法编制的FORTRAN语言程序,对于不同间距的路-桥相邻过渡段进行动力分析,与实际工况的路-桥过渡段和现有评价标准进行对比,获得了最不利的过渡段间距范围,然后考虑极限工况,获得相邻路-桥过渡段的最不利间距,并进一步分析了“一次过渡法”和“二次过渡法”对密集过渡段进行处理的区别,得到了在最不利间距以内的相邻过渡段必须用“次过渡法”处理的重要结论。

郑志胜[8](2009)在《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桥头跳车”现象一直困绕着人们,直接影响列车运营舒适度和安全,究其原因是路桥过渡段的刚性和柔性的差异沉降所致,因此路桥过渡段设计与施工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设计车速350公里/小时的高速铁路的路桥过渡段更是高速铁路施工的重要环节。对路桥过渡段设计图纸中给定的处理方法,如何选择适当的填料和合理的施工机械、施工工艺、质量检测及沉降观测方法,是过渡段变形控制处理成败的关键。本文所研究的武广客运专线设计车速350公里/小时,为无碴轨道设计,是目前在建线路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客运专线铁路之一,本文简要概括了高速铁路在国内外的发展,着重分析了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重要性和国内外在此问题的处理方法,以作者参加修建的武广客运专线为工程背景,系统阐述了过渡段的设置类型和技术参数,提出了适合于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处理的填筑材料、施工工艺、质量检测和沉降观测,其中质量检测引进了更为科学的检测指标:动态变形模量Evd。从原材料选定和拌合、施工工艺到质量检测和沉降观测的结果分析,逆向论证了设计的可行性,用级配碎石加5%水泥是较为理想的处理路桥过渡段的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处理中,为进一步研究路桥过渡段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提供借鉴。

秦文权[9](2008)在《客运专线复合地基上无碴轨道路基沉降的控制与计算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大力发展无碴轨道是我国新建客运专线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无碴轨道由于受自身结构的限制,对路基沉降控制非常严格,要求路基工后沉降不能超过15mm,甚至要求地基为“零沉降”,可以说,客运专线路基上铺设无碴轨道的核心问题就是沉降控制。本文以我国武广客运专线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对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沉降的控制与计算问题,开展了以下的工作:(1)根据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的基本特点,对土质路基上铺设无碴轨道的技术要求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和施工。(2)按照相关试验规程和施工规范,通过开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简称CFG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以检测复合地基加固效果,并通过路基试验段填筑工艺性试验与路基沉降的现场监测,对武广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进行施工控制分析。(3)从CFG桩复合地基的工作特性和加固机理出发,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沉降的计算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并重点探讨了CFG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有关方法。(4)结合武广客运专线里程DK1268+599.38~DK1268+913路段地质资料,运用FLAC有限差分程序,将桩和土按不同的材料考虑,分别计算CFG桩加固前后路基的沉降大小,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效果;采用正交分析法分析了CFG桩设计参数对路基沉降的影响程度,并根据不同桩长、桩距条件下路基沉降量的变化情况,分析了该路段CFG桩的合理桩长与桩间距。(5)根据灰色系统理论预测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等时距的灰色GM(1,1)模型和灰色Verhulst模型,分别对武广客运专线DK1268+769、DK1268+787与DK1268+835三个典型断面的路基沉降进行实例预测,并运用相对误差法对预测结果进行精度检验,分析了灰色理论模型对客运专线路基沉降的预测效果。

王小韬[10](2007)在《轨道过渡段动不平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列车速度提高,轮轨系统动力作用越大,对线路的平顺性要求越高。为了保证高速列车运行的舒适、平稳和安全,降低轮轨轨相互作用,提高线路的平顺性,轨道过渡段问题需要高度重视。过渡段问题实质是轨下基础结构不同导致的刚度差引起的动不平顺问题,其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列车通过过渡段时的动力响应;二是过渡段形成的动不平顺。本文主要研究由于过渡段轨下基础刚度差异,列车通过时导致钢轨不均匀下沉,这个下沉曲线就是动不平顺,是过渡段问题的根源。为此、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过渡段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过渡段的动不平顺力学分析模型。根据力学分析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ANSYS模拟分析模型,实现了过渡段在列车荷载作用下形成的动不平顺曲线的计算分析程序。计算程序可以计算不同结构形式过渡段引起的动不平顺曲线。用建立的计算程序,本文计算并分析了过渡段刚度、长度与动不平顺曲线特性的影响规律和对应关系,得出可从动不平顺幅值和变化率两个指标评判过渡段的优劣。最后结合考国内外现有的轨道过渡段结构形式,从减小动不平顺幅值和变化率两个方面分析了过渡段的结构设计方案。

二、某路涵过渡段级配砂砾石填筑工艺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路涵过渡段级配砂砾石填筑工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过渡段变形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过渡段研究现状
        1.2.2 土工格栅加筋土结构研究现状
        1.2.3 填料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既有线铁路路基过渡段病害调查分析
    2.1 干武线部分过渡段病害调查分析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过渡段病害特征分析及病害原因分析
    2.2 兰渝线部分过渡段病害调查分析
        2.2.1 自然地理条件
        2.2.2 过渡段病害特征及病害原因分析
    2.3 某高速铁路过渡段沉降调查分析
        2.3.1 K2073+450-K2073+750沉降情况
        2.3.2 K2077+050-K2077+300沉降情况
        2.3.3 小结
    2.4 本章小结
3 高速铁路过渡段工作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3.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与计算参数
        3.1.1 工程概况
        3.1.2 数值计算模型
        3.1.3 分析荷载
        3.1.4 计算工况
        3.1.5 材料参数
    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2.1 填料压实度对过渡段沉降变形的影响
        3.2.2 含水状态对过渡段沉降变形的影响
        3.2.3 加筋措施控制过渡段沉降变形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2.4 土工格栅加筋过渡段与级配碎石过渡段工作特性对比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黄土地区重载铁路路堤—路堑过渡段动力响应及累积沉降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重载运输的发展
        1.2.2 路基填料的动力变形特性
        1.2.3 黄土的动力变形特性
        1.2.4 路基动力响应研究
        1.2.5 过渡段动力响应研究
        1.2.6 累积变形的研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循环动荷载下路基填料及地基土累积塑性变形特性
    2.1 引言
    2.2 改良黄土动力特性研究
        2.2.1 试验土样
        2.2.2 试验条件和方案
        2.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2.4 累积塑性应变预测模型
    2.3 挤密黄土动力特性研究
        2.3.1 挤密桩及桩间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2.3.2 累积塑性应变规律
        2.3.3 累积塑性应变预测模型
    2.4 基床粗颗粒土填料动力特性研究
        2.4.1 现场填料参数
        2.4.2 累积塑性应变预测模型的改进
    2.5 本章小结
3 重载铁路路堤-路堑过渡段动力响应现场试验
    3.1 引言
    3.2 工点概况
    3.3 试验方案
    3.4 动力响应测试结果及分析
        3.4.1 动应力测试结果分析
        3.4.2 振动加速度测试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重载铁路路堤-路堑过渡段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4.1 引言
    4.2 基本假定
    4.3 列车动荷载
    4.4 有限元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4.4.1 模型尺寸
        4.4.2 边界条件
        4.4.3 单元网格
        4.4.4 时间步长
    4.5 本构模型和材料参数
    4.6 运动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4.6.1 建立运动方程
        4.6.2 阻尼矩阵
        4.6.3 方程求解
    4.7 模型可靠性验证
        4.7.1 动应力验证
        4.7.2 动位移验证
    4.8 本章小结
5 重载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堤-路堑过渡段动力响应分析
    5.1 引言
    5.2 过渡段动应力分布特征
        5.2.1 动应力空间特性分析
        5.2.2 动应力时程-频谱曲线
        5.2.3 不同轴重下动应力分布特征
        5.2.4 不同速度下动应力分布特征
    5.3 过渡段动位移分布特征
        5.3.1 动位移空间特性分析
        5.3.2 动位移时程-频谱曲线
        5.3.3 不同轴重下动位移分布特征
        5.3.4 不同速度下动位移分布特征
    5.4 过渡段振动加速度分布特征
        5.4.1 振动加速度时程曲线
        5.4.2 轴重和速度对竖向加速度时程的影响
        5.4.3 竖向振动加速度沿横向分布
        5.4.4 竖向振动加速度沿纵向分布
        5.4.5 竖向振动加速度沿竖向分布
    5.5 双向会车时的动力响应分析
        5.5.1 时程曲线
        5.5.2 动应力沿线路横向分布
        5.5.3 动位移沿线路横向分布
        5.5.4 振动加速度沿线路横向分布
    5.6 本章小结
6 重载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堤-路堑过渡段累积塑性变形分析
    6.1 引言
    6.2 累积塑性变形预测模型
        6.2.1 路基各结构层累积应变预测模型表达式
        6.2.2 计算步骤
    6.3 路基动偏应力竖向衰减特征
        6.3.1 不同地基形式下动偏应力衰减曲线
        6.3.2 不同轴重条件下动偏应力衰减曲线
        6.3.3 不同速度条件下动偏应力衰减曲线
        6.3.4 衰减曲线拟合
    6.4 过渡段累积塑性变形计算结果及模型验证
        6.4.1 路堤段的累积变形
        6.4.2 过渡段的累积变形
        6.4.3 路堑段的累积变形
        6.4.4 累积变形预测模型验证
    6.5 过渡段累积差异变形的影响因素
        6.5.1 振次对差异变形的影响
        6.5.2 轴重对差异变形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重载铁路路堤-路堑过渡段累积沉降控制研究
    7.1 引言
    7.2 优化改良土配合比
    7.3 土工格室
        7.3.1 土工格室的加固机理
        7.3.2 填料与土工格室相互作用分析
        7.3.3 填料与土工格室相互作用在模型中的实现
        7.3.4 加筋工况
        7.3.5 动力响应及累积变形分析
        7.3.6 实例分析
        7.3.7 差异沉降控制方法的探讨
    7.4 灰土挤密桩
        7.4.1 灰土挤密桩的加固机理
        7.4.2 灰土挤密桩应力分析
        7.4.3 桩土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
        7.4.4 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累积变形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7.4.5 应力理论法与有限元法效果对比的探讨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采用填料改良及地基处理的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铁路路基与地基处理设计
    2.1 高速铁路路基设计方法
        2.1.1 路基荷载的设计
        2.1.2 路基横断面设计
        2.1.3 路基断面构造
        2.1.4 路基横断面设计内容
        2.1.5 路基基床的设计
    2.2 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2.2.1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分类
        2.2.2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2.2.3 CFG桩加固原理
        2.2.4 堆载预压原理
        2.2.5 真空预压
第三章 铁路路基工程特性分析
    3.1 路基土的压实特性
        3.1.1 路基土压实影响因素
        3.1.2 压实检测方法
        3.1.3 路基压实标准
    3.2 路基土强度特性
        3.2.1 路基土应力应变关系特性
        3.2.2 铁路路基临界动强度及应用
    3.3 路基土变形特性
        3.3.1 侧限试验
        3.3.2 土压缩性特征
        3.3.3 路基沉降变形计算
        3.3.4 路基沉降变形预测分析
第四章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控制和变形监测
    4.1 高速铁路路基变形控制要求
        4.1.1 路基变形控制要求
        4.1.2 路基刚度要求
    4.2 成渝客专路基变形监测
        4.2.1 路基监测的目的
        4.2.2 路基沉降监测内容
        4.2.3 路基沉降监测要求
    4.3 典型工点路基沉降监测
        4.3.1 典型工点地形地质概况
        4.3.2 工程措施概况
    4.4 沉降观测内容
        4.4.1 观测网布置
        4.4.2 沉降观测数据初步分析及结论
    4.5 单个测点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4.5.1 路基观测桩
        4.5.2 沉降板
        4.5.3 涵洞涵身观测桩
第五章 施工工艺及质量检测方法
    5.1 工程概况
        5.1.1 试验段概况
        5.1.2 主要技术指标
        5.1.3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5.2 试验段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方法
        5.2.1 试验段施工的目的与意义
        5.2.2 试验段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5.2.3 试验段施工质量检测
        5.2.4 路基碾压试验
    5.3 地基加固措施
    5.4 改良土填筑施工技术及压实标准
        5.4.1 高速铁路路基填料的要求
        5.4.2 改良土的施工要求
        5.4.3 改良填料现场填筑及质量检测
        5.4.4 改良土施工过程中的检测记录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哈齐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2章 哈齐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质量控制标准及要求
    2.1 哈齐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概述
    2.2 哈齐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质量要求
    2.3 哈齐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的质量检测及控制指标
第3章 哈齐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质量控制方案
    3.1 方案总体设计
    3.2 施工工艺控制方案设计
    3.3 路基填筑控制措施
第4章 哈齐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质量控制措施保障
    4.1 路桥过渡段质量控制措施保障体系
    4.2 施工方路桥过渡段质量控制措施保障
    4.3 监理方路桥过渡段质量控制措施保障
    4.4 第三方路桥过渡段质量控制措施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橡胶粉改性混凝土的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主要国家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1.1.2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1.2 铁路路桥过渡段问题
        1.2.1 一般铁路路桥过渡段问题
        1.2.2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2 铁路路桥过渡段问题及橡胶混凝土研究综述
    2.1 铁路路桥过渡段研究综述
        2.1.1 地基处理措施
        2.1.2 增加桥头路堤刚度措施
        2.1.3 调整路桥过渡段两侧轨道刚度措施
    2.2 橡胶混凝土研究综述
        2.2.1 橡胶混凝土性能研究现状
        2.2.2 橡胶混凝土工程应用
    2.3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处理措施讨论
3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2.1 橡胶混凝土配合比
        3.2.2 试验测试项目及试验设备
        3.2.3 试件制作及养护条件
4 橡胶混凝土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工作性能
    4.2 密度
    4.3 含气量
    4.4 混凝土抗压强度
        4.4.1 混凝土强度测试结果
        4.4.2 混凝土强度变化机理分析
    4.5 弹性模量
    4.6 本章小结
5 橡胶混凝土路桥过渡段—路基数值模拟分析
    5.1 Midas/GTS 软件介绍
    5.2 模型建立及模拟前处理
        5.2.1 实体模型的创建
        5.2.2 参数选择
        5.2.3 模型网格划分
    5.3 静荷载作用下模型数值分析
        5.3.1 施加荷载计算
        5.3.2 边界约束
        5.3.3 应力分析
        5.3.4 沉降分析
    5.4 动荷载作用下模型数值分析
        5.4.1 列车动荷载选取
        5.4.2 边界约束与加载方式
        5.4.3 应力分析
        5.4.4 沉降分析
    5.5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结构优化数值分析
        5.5.1 路桥过渡段组合结构选择
        5.5.2 路桥过渡段组合新结构应力沉降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高速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施工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级配碎石料源质量的控制
2 级配碎 (砂砾) 石过渡段结构填筑工艺
    2.1 级配碎石的生产与拌制
        2.1.1 过渡段填料的选择
        2.1.2 组配碎石试验配比
        2.1.3 熟料生产
    2.2 施工控制及工艺流程
        2.2.1 后挖台阶法
        2.2.2 放样控制
        2.2.3 填筑工艺
        2.2.4 整平碾压
    2.3 质量检测
    2.4 注意事项
3 结论

(7)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密集过渡段路基动力试验与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过渡段设计、填筑与处治所产生的问题
        1.2.1 国内外过渡段的处理措施
        1.2.2 国内外路-桥连接处存在的问题
    1.3 高速铁路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1.3.1 理论分析
        1.3.2 数值分析
        1.3.3 现场测试
    1.4 过渡段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1.5 研究现状总结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路基参数获取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工点概况
        2.2.1 地质地貌概况
        2.2.2 路-桥过渡段设计
    2.3 路基填料物理力学性质
        2.3.1 击实特性
        2.3.2 颗粒级配
        2.3.3 静三轴试验
    2.4 路基填料参数测试
        2.4.1 试验原理与方法
        2.4.2 试验结果分析
    2.5 路基动刚度测试
        2.5.1 试验原理与方法
        2.5.2 刚度测试结果分析
    2.6 路基变形综合模量
        2.6.1 综合模量算法
        2.6.2 试验过渡段综合模量的计算与对比
    2.7 路基参数对比分析
        2.7.1 不同波速测试成果的相关性分析与评价
        2.7.2 波速法与激振法对比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笫三章 列车动荷载模拟
    3.1 引言
    3.2 振动荷载产生机理
        3.2.1 车轮因素
        3.2.2 轨道不平顺
        3.2.3 轨下结构影响因素
    3.3 动荷载模拟
        3.3.1 匀速移动简谐力
        3.3.2 匀速移动恒力
        3.3.3 各种激励载荷
        3.3.4 轮轨接触力模型
        3.3.5 数定法模拟动荷载
    3.4 动载荷计算
    3.5 动载荷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砟轨道过渡轨道/路基系统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1 引言
    4.2 动力本构模型
    4.3 阻尼模型
    4.4 人工边界
    4.5 车辆载荷表述及实现
    4.6 系统方程的建立
    4.7 过渡段模型的建立
        4.7.1 模型的建立
        4.7.2 不同单元间耦合连接
        4.7.3 约束方程的处理
        4.7.4 平衡解答和隐式时间积分
    4.8 模型的验证
        4.8.1 自振频率的验证
        4.8.2 时程曲线线的验证
        4.8.3 仿真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4.8.4 不同建模方法仿真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模态叠加法的车辆/轨道/路基过渡段耦合模型的建立
    5.1 引言
    5.2 过渡段车辆-轨道(路基)系统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5.2.1 动力组车辆模型及其运动方程的建立
        5.2.2 轨道/路基结构动力模型
    5.3 列车/轨道耦合模型
        5.3.1 车轮/钢轨约束方程
        5.3.2 列车/钢轨相互作用矩阵
        5.3.3 车轨系统耦合运动方程的积分求解
    5.4 过渡段不平顺
        5.4.1 刚度不平顺
        5.4.2 几何不平顺
        5.4.3 随机不平顺
    5.5 车线耦合模型程序的编制
        5.5.1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分析程序
        5.5.2 轨面粗糙度的程序
    5.6 实例计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过渡段动力响应信号测试及分析
    6.1 引言
    6.2 信号分析
        6.2.1 频域分析
        6.2.2 小波去噪法
        6.2.3 数值积分
        6.2.4 平滑处理
        6.2.5 随机数据时域统计
        6.2.6 本章分析思路
    6.3 动车试验概况
        6.3.1 测试工点概况
        6.3.2 测试仪器及元件埋设
        6.3.3 试验概况
    6.4 路-桥过渡段动力响应测试结果与分析
        6.4.1 频域分析
        6.4.2 动响应典型时域曲线及统计分析
        6.4.3 动响应幅值沿线路方向分布特征
        6.4.4 动响应幅值沿路基深度方向分布特征
        6.4.5 动响应幅值随行车速度的变化
        6.4.6 动响应幅值随列车行驶方向的变化
        6.4.7 车辆轴重对动响应幅值的影响
        6.4.8 邻线行车对动响应幅值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过渡段结构设计及相邻过渡段之间动力特性相互影响分析
    7.1 车辆轨道路基动力学特性评价指标
        7.1.1 车辆运行安全性评价指标
        7.1.2 车辆运行平稳性评价指标
        7.1.3 轨道/路基动力评价指标
    7.2 过渡段结构对动力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7.2.1 过渡段长度对过渡段路基动力特性的影响
        7.2.2 过渡段轨面弯折的影响
        7.2.3 过渡段差异沉降对路基动力影响分析
        7.2.4 过渡段刚度对路基动力影响分析
        7.2.5 过渡段型式对过渡段动力特性的影响
    7.3 相邻过渡段对路基动力影响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8.2 本文主要创新
    8.3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武广客运专线工程概况
        1.1.1 地形地貌
        1.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1.1.3 气象特征
    1.2 国内外高速铁路发展现状
    1.3 路桥过渡段施工技术研究在高速铁路修建中的重要性
    1.4 国内外处理路桥过渡段的方法
        1.4.1 国内路桥过渡段的处理方法
        1.4.2 国外路桥过渡段的处理方法
        1.4.3 路桥过渡段处理措施综述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武广客运专线过渡段类型和技术参数
    2.1 桥与路堤过渡段
    2.2 桥与路堑过渡段
    2.3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
    2.4 半挖半填路基横向过渡段
    2.5 路堤与路堑过渡段
    2.6 隧道与路基过渡段
    2.7 路桥过渡段按连接长度形式分类
    2.8 路桥过渡段填筑压实标准
第三章 原材料的选定和拌合
    3.1 原材料的选定
    3.2 原材料的拌合
第四章 路桥过渡段施工工艺
    4.1 路桥过渡段基底处理
    4.2 路桥过渡段施工工艺
        4.2.1 施工人员机械配置
        4.2.2 过渡段填筑施工工艺
        4.2.3 路堤与桥台过渡段施工工艺
    4.3 过渡段施工的工艺参数
    4.4 过渡段施工控制要点及注意事项
第五章 路桥过渡段质量检测
    5.1 过渡段处理质量检测指标
        5.1.1 孔隙率n
        5.1.2 地基系数 K_(30)
        5.1.3 动态变形模量 E_(vd)
        5.1.4 静态变形模量 E_(v2)
    5.2 过渡段基底处理
    5.3 过渡段基坑回填检测
    5.4 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级配碎石填层检测
第六章 沉降观测
    6.1 沉降观测简介
    6.2 沉降观测网的建立
    6.3 断面选择和元器件的埋设
    6.4 数据采集
    6.5 数据分析与沉降预测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内容
    7.2 主要结论
    7.3 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9)客运专线复合地基上无碴轨道路基沉降的控制与计算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的基本特点
        1.2.1 路基变形控制标准高
        1.2.2 路基强度高且刚度大以及均匀性要求高
        1.2.3 在高速运行以及自然条件下长期稳定
    1.3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沉降的控制理念
    1.4 土质路基上无碴轨道的应用现状
    1.5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的研究现状
        1.5.1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1.5.2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特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基于沉降控制的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的技术要求
    2.1 概述
    2.2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断面的结构型式
    2.3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的填料要求
    2.4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填筑的压实标准
    2.5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沉降的控制要求
    2.6 客运专线土质路基上无碴轨道的施工技术条件
        2.6.1 路基上铺设无碴轨道的关键施工技术
        2.6.2 路基上铺设无碴轨道的技术条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武广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沉降控制的现场试验
    3.1 概述
    3.2 武广客运专线路基试验段的工程概况
    3.3 武广客运专线CFG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
        3.3.1 CFG桩成桩工艺
        3.3.2 现场试验方法
        3.3.3 试验结果分析
    3.4 武广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填筑工艺性试验
        3.4.1 路基试验段的填料参数
        3.4.2 路基试验段的填筑工艺
        3.4.3 路基试验段填筑压实效果分析
        3.4.4 填筑工艺性试验的初步结论
    3.5 武广客运专线试验段路基沉降的现场监测
        3.5.1 路基沉降监测的目的
        3.5.2 路基沉降监测的技术要求
        3.5.3 试验段路基沉降的监测分析
    3.6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竖向荷载下CFG桩复合地基沉降的理论分析
    4.1 概述
    4.2 CFG桩复合地基工作特性分析
    4.3 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分析
        4.3.1 桩体的作用
        4.3.2 褥垫层的调节作用
    4.4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因素
        4.4.1 置换率对沉降的影响
        4.4.2 桩长对沉降的影响
        4.4.3 褥垫层对沉降的影响
        4.4.4 下卧层土性对沉降的影响
        4.4.5 基础宽度对沉降的影响
        4.4.6 外部荷载对沉降的影响
    4.5 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方法
        4.5.1 沉降计算模式
        4.5.2 运用复合模量的沉降计算方法
        4.5.3 考虑桩-土-垫层相互作用的沉降计算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FG桩控制客运专线路基沉降的数值模拟
    5.1 概述
    5.2 FLAC有限差分程序简介
        5.2.1 FLAC程序的基本原理
        5.2.2 FLAC程序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5.3 计算模型的建立
        5.3.1 本构模型的选取
        5.3.2 模型的材料参数
        5.3.3 模型的网格划分
    5.4 CFG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效果分析
    5.5 CFG桩参数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分析
        5.5.1 CFG桩对沉降影响的正交分析
        5.5.2 桩长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5.5.3 桩间距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沉降的灰色模型预测
    6.1 概述
    6.2 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方法
        6.2.1 基本原理
        6.2.2 预测模型的建立
        6.2.3 预测模型的精度检验
    6.3 灰色理论模型在路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6.3.1 不等时距的沉降值转化方法
        6.3.2 灰色系统模型对路基沉降的预测
        6.3.3 灰色系统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6.4 客运专线路基沉降预测的评估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内容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工作情况

(10)轨道过渡段动不平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轨道过渡段的研究情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2章 过渡段动不平顺计算模型
    2.1 既有计算模型
        2.1.1 轨道过渡段静力学模型
        2.1.1 轨道过渡段动力学模型
    2.2 本文建立的模型
        2.2.1 单元模型的选用
        2.2.2 计算理论
        2.2.3 计算参数
    2.3 不平顺的特征描述
第3章 过渡段动不平顺及影响参数分析
    3.1 过渡段动不平顺
        3.1.1 概述
        3.1.2 过渡段动力不平顺
        3.1.3 过渡段动力不平顺的数值特征描述
    3.2 过渡段动力不平顺分析
    3.3 轨道过渡段长度的影响
    3.4 轨道过渡段刚度的影响
第4章 轨道过渡段动不平顺控制
    4.1 我国铁路关于过渡段的现行技术标准
    4.2 过渡段设置的工程技术措施
    4.3 轨道过渡段结构设计方案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5.1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某路涵过渡段级配砂砾石填筑工艺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季节性冻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过渡段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 尹一平.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2]黄土地区重载铁路路堤—路堑过渡段动力响应及累积沉降控制研究[D]. 黄世光.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采用填料改良及地基处理的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技术研究[D]. 王博文.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7(03)
  • [4]哈齐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质量控制研究[D]. 宋海东. 吉林大学, 2015(08)
  • [5]基于橡胶粉改性混凝土的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结构性能研究[D]. 夏孝维.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3)
  • [6]高速客运专线路桥过渡段施工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J]. 周云. 安徽建筑, 2013(02)
  • [7]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密集过渡段路基动力试验与仿真分析[D]. 胡萍. 中南大学, 2010(01)
  • [8]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施工技术研究[D]. 郑志胜. 中南大学, 2009(04)
  • [9]客运专线复合地基上无碴轨道路基沉降的控制与计算分析研究[D]. 秦文权. 中南大学, 2008(12)
  • [10]轨道过渡段动不平顺分析[D]. 王小韬.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某路涵过渡段级配砂石充填技术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