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的道德意识与文化内涵

论电视的道德意识与文化内涵

一、论电视的道德意识和文化内涵(论文文献综述)

徐娜[1](2021)在《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叙事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复杂多变的时代,经济持续腾飞,生活不断变化,文化事业繁荣,社会全面发展,人类已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当下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求,需要更为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出现,为现代社会生活增添了新的精神支柱。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是继《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的又一新兴节目,节目运用“戏剧+影视+综艺”方式展现文化内涵,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助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叙事学相关理论作为支撑,选取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作为研究对象,从叙事故事、话语、空间和时间四个方面对节目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故事里的中国》运用新表现形式讲述过去与现代发生的故事,对经典作品与真实事件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度挖掘,叙述中增加戏剧演绎环节,强化节目主题,进而增强故事叙述的可看性与综艺性;其次,注重节目故事本身与细节,多视角共同叙事,运用不同叙事技巧,解读节目内部所蕴含的符号意义,展现故事的真实状态,拉近观众与作品的距离,从而达到节目的目的;再次,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充分利用时间与空间的自然状态,在叙述故事时更具条理性与逻辑性,搭建多舞台空间,带领观众进入沉浸式体验,全方位展现戏剧作品。最后,分析当下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叙事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节目叙事内容同质化严重、节目叙事节奏缓慢等,为促进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未来发展作出探索。虽然当下文化类电视节目正处于稳固发展的良好状态,其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也在节目中得以实现,但是也应关注文化类电视节目整体发展的不足与缺陷,只有正视节目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才能让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的长远,才能促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影响力的提升。

黄丽娜[2](2020)在《内容视角下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创新(1997-2019)》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末,在全国电视综艺节目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湖南卫视顺应潮流、勇于创新,打造出品牌综艺节目,在众多省级卫视中脱颖而出。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湖南卫视又根据自身资源,发挥既有优势,逐步摸索出“快乐中国”的品牌定位。在此基础上,湖南卫视将优质综艺的内容创作为努力的关键点,经过二十二年的发展,其在综艺节目理念、形态和创作层面的内容开发上有着独到的思路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其中,国家政策的贯彻、市场经济的要求、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受众需求的助推都为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开发提供了条件。从湖南卫视上星到目前为止,其综艺节目的内容经历了游艺类、选秀类、教化类、真人秀、观察类综艺时期的艰难探索。在综艺节目内容的开发过程中,湖南卫视取得了相当亮眼的成绩。其综艺节在内容上的创新主要以三个层面为主,首先是理念层面注重与受众的平等对话,在选材、嘉宾和交流上进行了创新;其次在形态层面上注重节目类型的延伸与多元挖掘,比如倾向慢综艺、竞技类节目的娱乐化、情感与代际话题的强化、烟火气息与人文气息的凸显等;最后在创作层面上注重呈现方式的极致与升华,在艺术加工、舞台空间、情景设置、拍摄手法、叙事视角上进行了创新。湖南卫视“快乐中国”的频道定位和其在综艺节目上的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它不仅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收视奇迹,受到了观众的高度好评,并且也带来了良好的商业效应和社会效应。通过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内容的创新和成效,可以得出当下其巩固王牌综艺、注意星素配比、关切热点、强化艺术竞技、融合本土文化等的研发思路。在未来,湖南卫视在综艺节目内容的开发方面,应该会在深圈层、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强融合上下功夫。

刘泳[3](2020)在《讲好中国故事:故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演化研究》文中认为故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历来是诸多纪录片所钟爱的言说对象,从1950年中俄合制纪录片《锦绣河山》中出现的对故宫的描述与介绍起,时至今日,故宫题材纪录片已经走过了近70年风雨历程。从1950-2004年的初创与探索期,到2005-2015年的发展与成熟期,再到2016年至今的转型与创新期,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需要、市场化发展带来的转型机遇和观众群体形成的收视需求等因素,是助推故宫题材纪录片兴起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故宫题材纪录片叙事文本的演化过程中,无论是在叙事对象、叙事结构还是叙事主题上,其变化过程都呈现出了从“宏观叙事”到“微观叙事”的转型趋势。同时,从其叙事手法来看,故宫题材纪录片叙事场景生活化、叙事视角多元化、叙事节奏故事化的演变过程,所映射的是制作者从“宣扬中国历史”到“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改进。从视听风格上来看,故宫题材纪录片镜头运用的多样化、色彩光影的诗意化和解说设计的口语化也让其呈现出从“大气磅礴”到“柔美诗意”的风格转变。进而观之,故宫题材纪录片叙事文本的演化背后必然存在着某些结构性的力量。换言之,正是经济、政治、传媒等力量共同推动故宫题材纪录片叙事内容、叙事手法以及视听风格的嬗变。首先,故宫题材纪录片文本生产与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在市场中运行,在收视率的指挥棒下,文本增强了故事性,加入了更多娱乐性内容。在传播方面,也开始注重跨媒介传播并强化垂直营销。不过,故宫题材纪录片在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受到政治力量的制约,它需要履行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建构集体记忆的职责。与此同时,传媒环境也在影响故宫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在大众文化语境下,融媒体的媒介环境以及全球化进程中跨文化沟通的内在诉求,都需要故宫题材纪录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文本叙事以适应形势变化。纵观故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演化历程,尽管当下故宫纪录片的创作较早期而言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选题内容同质化、表现手法套路化和叙事意图相对主观化等一系列问题。故宫题材纪录片必须直面创作瓶颈,通过细分领域开发多元选题、丰富技巧创新文本叙事,以及提倡自由开放的创作理念,来争取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也唯有如此,才能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走出一条推陈出新的文化自信之路。

周丹[4](2020)在《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华有典故》的创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类综艺节目是一种兼顾文化属性和娱乐属性的节目,它综合了综艺节目的观赏性以及文化节目的知识性,将传统文化与电视综艺节目相融合。它既能彰显中国文化魅力,又能提高收视率和商业竞争力,成为目前主流的电视综艺节目形态。在创新节目形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美德,传承社会责任,为本土化创作提供源动力的同时,也存在节目内容较为单一、节目制作缺乏新意、没有做到“受众中心、节目传播效果差等问题。针对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市场存在的问题,《中华有典故》扎根中国传统文化,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着力进行原创努力。在内容方面,通过短剧呈现中华典故,以“文化电视化”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精髓;选取脍炙人口的中华典故,彰显节目丰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在制作创新方面,突出节目题材原创、剪辑特色鲜明;在受众创新方面,定位于8岁~12岁阶段学生,弥补目前此一阶段节目的空白。在传播创新策略方面,利用社交媒体,提升节目热度,打造具有特色的地区广告宣传模式,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对融合传统文化生动表现形式的课题做出了新探索。

郭海莉[5](2020)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的文化传播研究》文中提出“科技改变媒介,媒介更新人文”。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被纳入到数字化生存的状态中,“数字故宫”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博物馆形态——数字博物馆。其通过对文物的数字化展示、数字化传播以及与新兴媒体的合作而具备了媒介的属性,从而能够发挥文化传播的职能。“数字故宫”的诞生与当下的社会语境息息相关,体制改革与政策牵引、媒介变革与技术助力、观念革新与文化询唤都为“数字故宫”的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数字故宫”借助交互的传播主体、多元的传播文本和精湛的传播策略展现出了超越传统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非凡魅力和感染力。政府组织、运营者与参观者共同构筑了多样化的传播主体;同时,透过“可感”“可视”“可触”的文物载体,器物文化与精神文化、故宫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均被呈现出来。此外,依托线上的多渠道传播平台、线下的数字化展览和文创产品的全新表达方式,满足了受众的休闲娱乐需求、知识文化诉求和互动参与追求,同时产生了塑造民众意识、凝聚社会民心以及传承文化价值观等效应。然而,在文创热潮、技术追逐和数字鸿沟的影响下,其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亦出现了一些失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目标指向。因此,从“价值权衡”铸造文物魅力、“内容为王”讲好中华故事与“以人为本”拓宽传播路径这三个层面着手解决,方能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扩大“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杨思雨[6](2020)在《认同视域下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内容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文化综艺节目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梳理央视文化综艺节目的发展轨迹,总结各阶段节目内容特点,另一方面从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国际认同出发,具体分析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内容生产创新点,最后总结央视文化综艺节目成功之处,为文化节目的制作提供参考。在本研究中央视文化综艺节目特指狭义的央视2013年至今自主研发的原创文化综艺节目。随着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热播,其也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的研究热点,但是也存在一些侧重于微观视角、拘泥于内容形式、缺乏历时性整理等不足。第一章主要论述央视文化综艺节目从兴起、平稳发展到新时期的发展过程。梳理其发展背后的政治动因、文化动因和国际动因,以及央视文化综艺节目所呈现的文化价值:央视提供了传承文化范式,增强文化归属感;社会价值: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实现了知识教化功能;媒介价值:价值观引导央视加持舆论引导力。第二章梳理政治与文化艺术关系的发展演变,特别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主要内容,即文艺创作以人民为文艺创作中心,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及包容民族性和世界性。紧接着结合对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具体节目内容,从参与人物、节目宗旨、节目价值观、节目灵魂、节目信仰等方面总结其政治认同角度的内容创新。第三章从中国电视节目在塑造文化认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发,部分电视娱乐节目异化个人价值追求、弱化传统民族精神、淡化本土文化,并剖析产生的原因:媒体市场化、全球化的挑战、监管制度的缺失等,最后结合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具体内容,从节目策划、文化嘉宾、主持人、节目形式、视听元素、节目叙事、节目仪式等方面总结其文化认同角度的内容创新。第四章从国际认同的重要性引入,获取国际认同有利于打造国家软实力,促进艺术文化市场的交流,推动我国电视行业稳步更上一个台阶。中国电视节目面临东西方意识形态差异、文化背景差异、节目话语方式差异、舆论主导权差距、节目制作质量差距、营销传播渠道不全面等问题,央视文化综艺节目通过强化本土资源开发,加强互动与传播试图破解文化交流逆差困局。第五章总结央视文化综艺节目成功之处,为我国电视文化综艺节目推陈出新,紧跟时代发展提出策略。本研究在理论价值层面,能够整合并充实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内容生产研究成果,引入认同理论去分析节目内容创新,又采用符号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去解析节目内容创新点。实际应用价值层面,总结央视文化节目内容创新方面的优点,理清推动节目发展的背后动因以及其所带来的价值,为文化节目发展提供资料参考,以期能够达到推动电视文化综艺节目良性发展的目的。

陆情[7](2020)在《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审美研究》文中提出在社会激荡发展的模式中,对电视舞蹈所抱有的美好初衷被潜在观众错位的审美观念所消耗和修改。随着电视舞蹈所在文化场域的不断更迭与演进,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舞蹈越来越不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里。本文以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审美为主题展开论述,主要内容包括:1、白志群作为电视舞蹈发展路上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坚守者,多重身份的转换让其在对电视舞蹈的实验性探索与创作理论思考中,为电视舞蹈的发展寻找到一条新路径。面对电视舞蹈相关概念并未明晰等问题,本文尝试对电视舞蹈概念进行阐释,并对电视舞蹈形态及类型合理的界定与认识。2、本文通过电视舞蹈对表演时空的打破与规整以及电视声画语言的塑形同构等角度分析《白志群电视舞蹈作品集》作品,并尝试总结白志群电视舞蹈多维的身体、选择的动作、隐喻的舞蹈、自省的意识等审美特质。3、分析电视舞蹈的发展生态环境,并肯定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对中国舞蹈艺术、电视艺术发展的贡献。阐述当下重提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审美的意义,并总结其对舞蹈艺术发展的启示,以期对国内影视舞蹈创作审美实践与理论研究作出一些文字注脚。

孔炎炎[8](2019)在《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影响研究 ——以《变形计》为例》文中提出近几年我国真人秀电视节目进入繁荣发展时期,青少年是不可忽视的受众群体。不可置疑的是,在这一片大好景象之后也出现了问题,比如为了抢占市场和赢得收视率,一些真人秀节目挑战伦理道德底线,出现媚俗化和泛娱乐倾向,这不可避免的会侵蚀部分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念。针对广电总局“限娱令”的通知,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应运而生。此类节目以社会的热点难点为导向,以娱乐形式为载体,自身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交融,使青少年收看节目愉悦身心时无意识受到主流价值观的浸染,端正价值观立场。文章以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为线索展开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影响的研究。首先,对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进行识读,主要介绍了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内涵、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属性和该类节目在电视台的播放现状三个方面。其次,探寻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的影响,主要将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从三个维度去分析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构建,第二部分是叙述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再次,以《变形计》节目为例进行具体的个案分析。第一部分对《变形计》节目和该节目的设计意图做了简单介绍,并且对该节目期望传递给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做了详细阐述,由家庭观、生活观、道德观、主流观和人生观五部分所构成。第二部分在访谈调研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该节目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实际影响,表现为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正面性的实际分析和价值观潜在负面性的分析。第三部分找到该节目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预期影响和实际影响产生差距的原因,主要是节目负面价值观存在可能性的客观原因和部分青少年学生受众群体流失原因两方面。最后,对文章主旨进行升华,提出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下构建青少年主体价值观的教育对策。该对策是需要媒体人、学校、家庭和青少年自身共同努力实现完成的。学校要正确开展价值观教育和提高其有效性,发挥家庭教育对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作用,青少年应完善自身价值体系,培育正确价值观和媒体应坚持经济效益与教育效益的统一,。

熊星羽[9](2019)在《电视文化类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媒体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呈现多样化。近几年以传统文化为原素材的电视节目不断兴起,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载体。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武器和科学武器。对电视文化类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开发也是提高公众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的需要。但是,电视文化类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开发在市场化、娱乐化、多元化中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通过调研数据发现,制约电视文化类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的因素具体表现在这类节目自身缺乏创新、相关理论成果支撑乏力、社会重视程度及机制不健全以及新兴媒体传播的冲突。那么如何充分开发电视文化类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调研数据针对问题,翻阅资料,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对策,第一通过提升文化内涵、创新节目形式来提高电视文化类节目自身的吸引力;第二通过加强理论研究、推进有效应用以促进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开发;第三构建专业队伍以提供人才保证;最后优化电视文化类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的途径,整合多种媒介载体、强化媒体监管,扩大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李丹[10](2019)在《文化类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传播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大胆创新,打造出“综艺+文化”的传播样式,成为一种现象级节目。2017年12月,《国家宝藏》首次以综艺的形式在文博类节目领域大胆探索,进一步提升了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高度,取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赢,其创新模式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指导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更好发展。《国家宝藏》的传播创新是应时代变化而产生的。它既有政策扶持与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又有主流价值与受众需求的双向契合,还包括技术革新与优质内容的有效配合。该节目开播后之所以受到各方好评,是因为其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上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在传播理念上,《国家宝藏》以“让文物活起来”为核心理念,通过建立“古今”联系、建立“人物”联系,并以兼顾专业性和趣味的解读方式,让观众对文物建立新的认知。在传播内容上,它以文化为内核对文物进行人文性解析,其在内容主题建构上突破了以往同类节目以呈现文物市场商品价值为主题的思维,改为以文化民族主义立场建构节目的内容主题意蕴,从文化的角度解析展现国宝的人文价值,建构多元一体的文化价值观。在传播形式上,采用综艺包装下的多形式表达,通过年轻化的舞台设计,“星素”结合的嘉宾阵容、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和创新纪录手法,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盛宴。在传播渠道上,《国家宝藏》打造了立体多元的传播矩阵:利用微信小程序拓宽电视媒体的传播范围、发起UGC内容征集活动带动互联网口碑传播、策划线下主题活动提高节目影响。实证调查研究显示,《国家宝藏》传播创新取得了收视与口碑双赢的结果。通过文献查阅法发现,节目在整体效果上获得了高关注度、高话题讨论度并带动了节目“周边”热度。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深层访谈法发现:受众对《国家宝藏》的认知程度高,评价高,并在行动上受到节目影响。《国家宝藏》的传播创新为文化类节目的创作和传统文化传承带来重要的现实启示。但研究发现,《国家宝藏》的传播创新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对文物历史背景的解读稍显浅薄、跨屏整合传播力度不够、观众的参与感不强、问题明星导致观众关注点偏移。针对这些不足,建议从:加强深层解读,丰富文化内涵;打造更全面的跨屏传播方式;创新互动机制,提升受众的参与感;选择可信赖度高的明星守护人等方面进行优化,以期打造更完善的文化类节目传播样式。

二、论电视的道德意识和文化内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电视的道德意识和文化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概述
    第一节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发展概述
        一、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历程
        二、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动力
        三、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审美价值
    第二节 《故事里的中国》节目概述
        一、《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介绍
        二、《故事里的中国》创作特色
    第三节 叙事学理论对节目叙事的重要性
        一、叙事学理论的简要概述
        二、电视综艺节目与叙事联系
第二章 《故事里的中国》叙事故事分析
    第一节 叙事主题分析:传承经典文化
        一、回顾历史,聚焦经典剧作
        二、与时俱进,传播文化价值
        三、展望未来,守正创新之道
    第二节 叙事人物分析:多元对话主体
        一、历史人物故事叙述
        二、他者阐述真实故事
    第三节 叙事形式分析:讲故事新维度
        一、“新故事”形式
        二、“新话剧”形式
        三、“新细节”设计
第三章 《故事里的中国》叙事话语分析
    第一节 叙事主体:多元化叙述
        一、内隐叙述者:隐秘故事背后
        二、外显叙事者:叙述客观事实
    第二节 叙事视角:灵活多样化
        一、零聚焦全知视角:促进叙事
        二、内聚焦主观视角:抒发情感
        三、外聚焦客观视角:突出细节
    第三节 叙事技巧:增强叙事魅力
        一、悬念:制造猎奇戏剧效果
        二、惊奇:戏剧表演强化共情
    第四节 叙事符号:奠定节目基调
        一、声音符号:传递信息与情感
        二、画面符号:保证叙事完整性
        三、服饰符号:注重节目仪式感
        四、道具符号:还原故事年代感
第四章 《故事里的中国》叙事时间与空间分析
    第一节 叙事时间:叙述故事的时间序列
        一、叙事时序:顺时序与逆时序交融
        二、叙事时距:掌控节奏与突出重点
        三、叙事频率:反复多次与深化主题
    第二节 叙事空间:多维空间的文化书写
        一、物理空间:过去与当下的异质融合
        二、精神空间:给予观众广泛遐想空间
        三、社会空间:遵循社会文化发展需要
    第三节 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并置叙事
        一、时空想象:深化历史记忆
        二、时空交融:展现文化内涵
第五章 《故事里的中国》对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启示
    第一节 《故事里的中国》创新之处
    第二节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当前面临的叙事问题
        一、节目叙事同质化严重
        二、叙事节奏松散缓慢
        三、叙事渠道融合不足
    第三节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对策
        一、坚持守正创新叙事理念
        二、构建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三、丰富创新节目叙事形式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2)内容视角下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创新(1997-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及意义
        0.1.1 研究缘起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0.2.2 湖南卫视发展研究
        0.2.3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研究
    0.3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0.3.1 研究对象
        0.3.2 研究内容
        0.3.3 研究方法
        0.3.4 创新之处
第1章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背景及历程
    1.1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背景
        1.1.1 国家政策的深入贯彻
        1.1.2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1.3 文化环境的持续熏陶
        1.1.4 受众需求的全面助推
    1.2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1.2.1 崭露头角的游艺类综艺时期:引领大众审美(1997-2003)
        1.2.2 全民参与的选秀类综艺时期:展现本我个性(2004-2007)
        1.2.3 全面聚焦的教化类综艺时期:重视寓教于乐(2008-2012)
        1.2.4 记录明星的真人秀综艺时期:凸显真实人格(2013-2017)
        1.2.5 星素结合的观察类综艺时期:回归情感本质(2018-2019)
第2章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内容的创新
    2.1 理念层面:传播者与受众的平等对话
        2.1.1 选材:单向输出到基于观众需求的个性化定制
        2.1.2 嘉宾:精英化的弱化和平民化的盛行
        2.1.3 交流: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到深度参与的双向反馈
    2.2 形态层面:节目类型的延伸与多元挖掘
        2.2.1 快综艺向慢综艺的倾斜
        2.2.2 竞技比赛娱乐化的趋向
        2.2.3 情感话题与代际关系的强化
        2.2.4 烟火气息与人文气息的凸显
        2.2.5 传统模式与新型元素的交融
    2.3 创作层面:呈现方式的极致与升华
        2.3.1 从传统到“网生代”的艺术加工
        2.3.2 从室内到移动泛场景的舞台空间
        2.3.3 从平缓到冲突与悬念的情境设置
        2.3.4 从策划到自然纪实性的拍摄手法
        2.3.5 从固定到流动的多重叙事视角
第3章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效果
    3.1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收视效果
        3.1.1 入围数量位居收视榜首
        3.1.2 “综N代”延续收视热度
        3.1.3 原创综艺成为收视黑马
        3.1.4 真人秀节目占据收视主位
    3.2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商业效果
        3.2.1 可观的广告收入
        3.2.2 成功的品牌延伸
    3.3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社会效果
        3.3.1 树立正面导向
        3.3.2 强化品牌魅力
    3.4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受众反馈效果
        3.4.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4.2 偏好:倾向喜剧和生活体验类,品牌综艺赞誉度高
        3.4.3 收获:带来娱乐消遣的满足,并有效促进知识增长
        3.4.4 看法:总体评价呈满意倾向,认可强大嘉宾阵容
        3.4.5 期待:多元和现实题材增多,将时事与娱乐相结合
第4章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内容的研发思路与发展趋向
    4.1 当下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内容的研发思路
        4.1.1 巩固王牌综艺,混搭潮流培育新型节目
        4.1.2 注重星素配比,多类外衣包裹情感内核
        4.1.3 关切社会热点,思想交融培养价值观念
        4.1.4 强化艺术竞技,科技应用辅助内容叙事
        4.1.5 融合本土文化,生活体验唤醒人文关怀
    4.2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内容的发展趋向
        4.2.1 深圈层:定位垂直领域的多元题材
        4.2.2 小成本:避免只重场面的形式主义
        4.2.3 大情怀:促进个体与集体的情感共鸣
        4.2.4 正能量:倡导积极正面的主流价值观
        4.2.5 强融合:实现深度互动的台网联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受众评价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3)讲好中国故事:故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故宫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故宫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一、初创与探索期(1950-2004):《锦绣河山》开启宣教之路
        二、发展与成熟期(2005-2015):《故宫》打开市场局面
        三、转型与创新期(2016-至今):《我在故宫修文物》掀起文化热潮
    第二节 故宫题材纪录片兴起的原因
        一、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需要
        二、市场化发展带来的转型机遇
        三、观众群体产生的收视需求
第二章 故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演化路径
    第一节 叙事文本: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叙事”
        一、从“故宫”到“匠人”:叙事对象的变化
        二、从“线性叙事”到“散点叙事”:叙事结构的变化
        三、从“大国形象的彰显”到“日常生活的回归”:叙事主题的变化
    第二节 叙事手法:从“宣扬中国历史”到“讲好中国故事”
        一、叙事场景:从“历史场景”到“生活场景”
        二、叙事视角:从“全知视角”到“多元视角”
        三、叙事节奏:从“冗长宣讲式”到“精简故事式”
    第三节 视听风格:从“大气磅礴”到“柔美诗意”
        一、镜头运用的多样化
        二、色彩光影的诗意化
        三、解说设计的口语化
第三章 故宫题材纪录片叙事演化背后的结构性力量
    第一节 经济力量:市场主导的收视率竞争
        一、内容:突出文化娱乐增强传播效果
        二、平台:涉足新媒体的跨媒介传播
        三、营销:细分受众群体强化垂直营销
    第二节 政治力量:政府主导的国家形象建构
        一、重温历史:传承传统文化
        二、观照当下:弘扬时代精神
        三、凝聚认同:建构集体记忆
    第三节 传媒力量:电视创新的内在需求
        一、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纪录片转型
        二、融媒体时代创作理念的革新
        三、全球化进程中跨文化沟通的内在诉求
第四章 对故宫题材纪录片叙事演化的反思
    第一节 故宫题材纪录片影像叙事的不足
        一、选题内容趋于同质化
        二、表现手法走向套路化
        三、叙事意图相对主观化
    第二节 对故宫题材纪录片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细分领域开发多元选题主体
        二、丰富技巧创新文本叙事手法
        三、转换思维提倡开放创作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华有典故》的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3 国外电视节目相关文献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5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概述
    2.1 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定义
    2.2 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特性
        2.2.1 文化性
        2.2.2 竞争性
        2.2.3 综合性
        2.2.4 创新性
    2.3 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
        2.3.1 初创阶段(1958-1965年)
        2.3.2 停滞阶段(1966-1976年)
        2.3.3 复苏与发展阶段(1977-1999年)
        2.3.4 繁荣阶段(2000年至今)
    2.4 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
        2.4.1 原创文化类综艺的取得的成就
        2.4.1.1 符合当下观众日益提升的精神需求
        2.4.1.2 适合传统文化多样化的特点
        2.4.1.3 增强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4.2 原创文化类综艺存在的问题
        2.4.2.1 市场同质化严重
        2.4.2.2 节目制作缺乏新意
        2.4.2.3 没有做到“受众中心”
        2.4.2.4 节目传播效果差
第三章 《中华有典故》的题材与形式创新策略
    3.1 题材选择创新
        3.1.1 成语典故
        3.1.2 人物典故
        3.1.3 事件典故
        3.1.4 神话典故
    3.2 题材呈现创新
        3.2.1 丰满的人物形象
        3.2.2 紧张的故事情节
        3.2.3 精彩的剧本语言
    3.3 节目制作创新
        3.3.1 节目形态原创
        3.3.2 剪辑特色鲜明
第四章 《中华有典故》的定位与传播创新策略
    4.1 受众定位创新
        4.1.1 主体受众
        4.1.2 次要受众
        4.1.3 边缘受众
    4.2 传播方式创新
        4.2.1 文字图片为主的传统社交媒体
        4.2.2 搜索引擎优化
        4.2.3 传统新闻发布会
        4.2.4 媒介矩阵:新媒体矩阵的理念引入与多重搭建
第五章 《中华有典故》策划案的收获与不足
    5.1 《中华有典故》策划案的收获
        5.1.1 加深对传统文化电视化方式传播的认识
        5.1.2 原创意识的增强
        5.1.3 为自己从业素养的良好形成奠定基础
    5.2 《中华有典故》策划案的不足
        5.2.1 表现形式还需进一步丰富
        5.2.2 推广策略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附录1 :所参考的主要原创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表
附录2 :策划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北京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的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社会语境
    第一节 “数字故宫”的媒介身份解读
        一、“数字故宫”的文物展陈与文化传播
        二、“数字故宫”与新兴媒体的合作传播
    第二节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社会语境
        一、体制改革与政策牵引的生存场域
        二、媒介变革与技术助力的时代机遇
        三、观念革新与文化询唤的精神驱动
第二章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要素分析
    第一节 传播主体:多样化传播主体的全面打造
        一、政府组织: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整合
        二、运营者:主体性的虚拟化和隐匿性
        三、参观者:间性主体的互动参与传播
    第二节 传播文本:多元文化景观的均衡呈现
        一、器物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合传播
        二、故宫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兼容并蓄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对接
        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
    第三节 传播策略:多种传播方式的协作叙事
        一、线上多渠道传播平台的搭建
        二、线下数字化展览形式的重视
        三、文创产品全新表达方式的探索
第三章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效果探析
    第一节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效果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样本与方法
        二、调查的结论及分析
    第二节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效果的深度访谈
        一、访谈对象的选取
        二、访谈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多层影响
        一、认知层面:民众意识的激活与塑造
        二、心理层面:社会民心的凝聚与抚慰
        三、行为层面:文化价值观的实践与传承
第四章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困境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困境
        一、文创热潮下消费主义的倾向
        二、技术追逐下游戏狂欢的趋势
        三、数字鸿沟下信息传播的障碍
    第二节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展望
        一、“价值权衡”铸造文物魅力
        二、“内容为王”讲好中华故事
        三、“以人为本”拓宽传播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6)认同视域下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内容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政治背景:文化强国战略推动文化节目推陈出新
        二、行业背景:央视推动文化类节目不断转型升级
        三、文化背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突破传统文化认同危机困境
    第二节 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整合并充实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内容生产研究成果
        二、实际应用价值:提出节目创新策略,为创作者提供参考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文化综艺节目”的基本概念
        二、关于央视文化综艺节目的研究视角
        三、关于“认同理论”
        四、关于认同理论与原创文化节目的交叉研究
    第四节 研究目标
    第五节 拟解决的问题
    第六节 研究对象:2013年—2020年央视文化综艺节目
    第七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央视文化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央视文化综艺节目的发展动因
        一、政治动因
        二、文化动因
        三、市场动因
    第二节 央视文化综艺节目的发展阶段
        一、兴起: 从引进到本土化创新(2013年—2014年)
        二、平稳发展: 季播节目的品牌化建构实践(2015年—2016年)
        三、新时期: “文化+”模式成就“泛文化综艺”现象(2017年至今)
    第三节 央视文化综艺节目的价值分析
        一、文化价值: 提供传承文化范式,培养受众文化传承意识
        二、社会价值: 满足受众精神文化诉求,实现知识教化功能
        三、媒介价值: 价值观引导加持舆论引导力
第二章 政治认同层面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内容创新 节目融入政治认同,把握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
    第一节 文艺与政治关系流变
        一、文艺从属于政治(革命年代)
        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确立(改革开放时期)
        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的十八大以来)
    第二节 习近平文艺思想
        一、以人民为文艺创作中心
        一、弘扬中国精神
        三、民族性和世界性包容统一
    第三节 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内容与政治认同的呼应: 弘扬优秀文化,坚定人民导向
        一、节目宗旨: 以弘扬优秀文化为宗旨
        二、参与人物: 节目以人民为创作主体
        三、节目价值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节目灵魂: 体现“中国精神”
        五、节目态度: 包容世界文化
        六、节目信仰: 认同政治体系
第三章 文化认同层面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内容创新 开发文化资源,突破文化认同困境
    第一节 过度娱乐化时代电视节目文化认同失位
        一、部分娱乐节目异化个人价值追求
        一、部分娱乐节目淡化本土文化
        三、部分娱乐节目弱化传统民族精神
    第二节 电视节目文化认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媒体市场化
        一、网络话语的影响
        三、全球化的挑战
        四、监管制度的缺失
    第三节 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内容与文化认同的呼应: 传播文化符号,激发国民文化热爱
        一、节目策划: 传统文化的媒介建构
        二、文化嘉宾: 拓展文化深度
        三、主持人: 塑造个性化文化形象
        四、节目形式: “文化内核+综艺外壳”
        五、视听元素: 具化传统文化,增添色彩和韵律
        六、节目叙事: 结构、内容、情感相结合
        七、节目仪式: 仪式空间建构,个体故事进入公共视野
        八、节目实践文化价值观
        九、节目折射华人身份认同
第四章 国际认同层面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内容创新 进入国际市场,传播中国文化
    第一节 我国电视节目国际认同面临的问题
        一、东西方意识形态差异
        二、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
        三、西方媒体掌握国际舆论主导权
        四、东西方节目话语方式不同
        五、东西方电视节目制作质量存在差距
        六、中国电视节目海外传播和营销渠道不全面
    第二节 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内容与国际认同的呼应: 提高节目内容可读性,畅通对外传播渠道
        一、节目内容: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二、节目形式: 采取易于理解和乐于接受的形式
        三、传播矩阵: 整合对外传播媒介,与国内传播相结合
第五章 结语 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内容创新经验总结
    第一节 创作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观
    第二节 节目内容: 符合对应文化符号的特点
    第三节 传播渠道: 整合国内与国外传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成果文献综述
第一章 白志群的跨界艺术生涯
    第一节 从舞蹈演员到电视导演的身份转换
    第二节 从舞蹈动作到电视化语言转变
        一、对舞蹈动作、电视语言的理解与规训
        二、对音乐电视(MTV)的探索
    第三节 白志群电视舞蹈概念及类型辨析
        一、舞蹈电视化意识萌芽
        二、电视舞蹈的概念生成及类型辨析
第二章 白志群电视舞蹈作品艺术表达与审美特质分析
    第一节 电视舞蹈表演时空的打破与规整
        一、突破剧场空间媒介藩篱
        二、生活即是表演环境、历史即是表演空间
        三、虚实相衬、电视舞蹈时空得到前所未有解放
    第二节 电视舞蹈声画语言的塑形同构
        一、镜头设计与舞蹈语言多维审美呈现
        二、金三角式声画舞关系构成综合审美形象
    第三节 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审美特征及价值分析
        一、电视舞蹈的审美特征
        二、电视舞蹈的审美价值呈现
第三章 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审美之思
    第一节 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价值分析
        一、促进舞蹈与电视互作嫁衣
        二、改变传统的舞蹈传承与发展方式
        三、开放更新电视舞蹈观念拓宽舞蹈发展空间
    第二节 当下重提电视舞蹈创作审美的意义
        一、电视舞蹈的发展生态
        二、电视舞蹈创作审美对舞蹈艺术发展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一:部分采访、谈话摘录
附录二:白志群作品创作要目一览表(以身份、年份笔者选定)
附录三:《白志群电视舞蹈作品集》

(8)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影响研究 ——以《变形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真人秀电视节目传递的价值观多元化
        2.价值观研究是学术界一个历久弥新的关注焦点
        3.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值得关注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有关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的研究
        2.有关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
        3.有关个案《变形计》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影响的研究
        4.对已有文献的评析
    (四)核心概念界定
        1.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
        2.价值观
        3.价值观教育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案例研究法
        3.访谈法
    (六)研究重难点、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研究创新点
一、识读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
    (一)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内涵
        1.公益
        2.真人秀电视节目
        3.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
    (二)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属性
        1.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可行属性
        2.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特殊属性
        3.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正面属性
    (三)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在电视台的播放现状分析
二、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一)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构建
        1.泛娱乐下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是引导价值观构建的一股清流
        2.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自身所载有的价值观构建意蕴
        3.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对价值观构建具有明显的教化意义
    (二)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主要表现
        1.政治观:强化主流观念,传递社会核心价值观
        2.文化观: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文化内涵
        3.审美观:提高审美意识,拒绝低俗文化的侵蚀
        4.生活观:树立积极人生价值导向,乐观面对生活
        5.娱乐观:避免盲从娱乐至上,注重理性娱乐
三、公益真人秀节目《变形计》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案例分析
    (一)《变形计》节目对青少年价值观的预期影响
        1.《变形计》节目简介
        2.《变形计》节目设计初衷
        3.《变形计》节目希冀传递的青少年价值观
    (二)《变形计》节目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实际影响
        1.访谈目的和访谈对象
        2.青少年收看《变形计》节目的情况
        3.《变形计》节目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现状
    (三)《变形计》节目传递的理想与实际价值观之差距的原因
        1.节目负面价值观存在可能性的客观原因
        2.节目部分受众群体流失的原因
四、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下建构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一)学校正确开展价值观教育和提高其有效性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注重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引导价值观
        2.运用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资源,有机结合学校课堂教育
        3.开设媒介素养教育,提升青少年对价值观的甄别力
    (二)家庭教育发挥对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作用
        1.正确对待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适时进行价值观教育
        2.父母更新知识体系,提升媒介素养
    (三)青少年完善自身价值体系并自觉培育正确价值观
        1.开展自我教育,汲取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正确价值取向
        2.提高抗侵蚀能力,增强选择真人秀电视节目中价值观的能力
    (四)媒体担起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1.以娱乐节目形式为载体,坚守主流价值观体系
        2.关注节目的真实度,实现正向价值观良好传播
        3.创新节目模式,扩大青少年观看群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电视文化类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电视文化类节目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电视文化类节目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述
        (一)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内涵
        (二)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历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
    二、电视文化类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容
        (一)认知引导功能
        (二)政治导向功能
        (三)文化传承功能
        (四)道德教育功能
        (五)维护稳定功能
    三、电视文化类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的必要性
        (一)电视文化类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开发具有理论可行性
        (二)电视文化类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开发具有现实必然性
第二章 电视文化类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研究及访问概况汇总
        (一)调查人群
        (二)调查情况
    二、电视文化类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取得的成绩
        (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健全
        (二)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
        (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
        (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三、电视文化类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面临的困境
        (一)行业市场利益化中负面因素对功能开发的弱化
        (二)综艺节目娱乐化中负面因素对功能开发的消解
        (三)媒介手段多元化中负面因素对功能开发的分散
    四、影响电视文化类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的因素
        (一)电视文化节目自身缺乏创新
        (二)相关专业理论成果支撑乏力
        (三)社会重视程度及机制不健全
        (四)媒体融合发展优势体现不足
第三章 电视文化类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的原则及对策
    一、电视文化类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的原则
        (一)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二)主导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三)教育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四)内涵性与效益性的统一
    二、电视文化类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的有效路径
        (一)提升文化内涵创新节目形式
        (二)加强理论研究推进有效应用
        (三)强化主体意识构建专业队伍
        (四)加快媒体融合强化媒体监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致谢

(10)文化类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传播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0.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0.2.3 文献总结与评价
    0.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创新之处
第1章 《国家宝藏》传播创新的背景
    1.1 政策扶持与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
        1.1.1 国家政策支持文化创新
        1.1.2 综艺节目市场高度饱和
    1.2 主流价值与受众需求的双向契合
        1.2.1 主流意识倡导文化自信
        1.2.2 审美变迁加大文化需求
    1.3 技术革新与优质内容的有效配合
        1.3.1 媒介融合提供多样平台
        1.3.2 优质内容提供传播动力
第2章 《国家宝藏》传播创新的策略
    2.1 让文物活起来的传播理念创新
        2.1.1 传承不息的“古今”联系
        2.1.2 一一对应的“人物”联系
        2.1.3 兼顾专业性与趣味性
        2.1.4 点亮文化自信的明灯
    2.2 以文化为内核的传播内容创新
        2.2.1 以文化民族主义为主题
        2.2.2 从人文视角解读国宝价值
        2.2.3 构建多元一体的文化价值观
    2.3 综艺包装兼多元表达的传播形式创新
        2.3.1 年轻化的舞台设计提高观赏性
        2.3.2 “星素结合”的嘉宾阵容提高关注度
        2.3.3 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增加感染力
        2.3.4 创新纪录手法增加真实性
    2.4 巧用新媒体和互动传播的传播渠道创新
        2.4.1 微信小程序拓宽传播范围
        2.4.2 UGC内容征集带动口碑传播
        2.4.3 线下主题活动扩大影响
第3章 《国家宝藏》传播创新的效果
    3.1 《国家宝藏》传播创新效果研究的方法
        3.1.1 文献查阅法
        3.1.2 问卷调查法
        3.1.3 深度访谈法
    3.2 《国家宝藏》传播创新的整体效果
        3.2.1 多方平台收视不俗
        3.2.2 社交媒体热切讨论
        3.2.3 “节目周边”带动明显
    3.3 《国家宝藏》传播创新的深层效果
        3.3.1 受众的认知效果
        3.3.2 受众的态度效果
        3.3.3 受众的行为效果
第4章 《国家宝藏》传播创新的不足与建议
    4.1 《国家宝藏》传播创新的不足
        4.1.1 对历史背景的解读略浅
        4.1.2 跨屏整合传播力度不够
        4.1.3 观众的参与感不强
        4.1.4 问题明星导致关注点偏移
    4.2 《国家宝藏》传播创新的优化建议
        4.2.1 加强深层解读,丰富文化内涵
        4.2.2 打造更全面的跨屏传播方式
        4.2.3 创新互动机制,提高受众参与感
        4.2.4 选择可信赖度高的明星守护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化类电视节目《国家宝藏》的传播效果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四、论电视的道德意识和文化内涵(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叙事研究[D]. 徐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内容视角下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与创新(1997-2019)[D]. 黄丽娜. 湘潭大学, 2020(02)
  • [3]讲好中国故事:故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演化研究[D]. 刘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华有典故》的创新策略研究[D]. 周丹.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5]北京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的文化传播研究[D]. 郭海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认同视域下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内容创新研究[D]. 杨思雨. 扬州大学, 2020(05)
  • [7]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审美研究[D]. 陆情.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8]公益真人秀电视节目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影响研究 ——以《变形计》为例[D]. 孔炎炎. 河南大学, 2019(01)
  • [9]电视文化类节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开发研究[D]. 熊星羽.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10]文化类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传播创新研究[D]. 李丹. 湘潭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论电视的道德意识与文化内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