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该怎么办

如果您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该怎么办

一、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怎么办(论文文献综述)

李兆东[1](2021)在《万通筋骨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抗炎机制研究及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致残率高,治疗周期长,预后差和易复发等特点,常给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heumatoid arthritis-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RAFLSs)是关节滑膜组织的重要组成细胞,其过度增殖可促进免疫细胞释放大量促炎因子,从而引发炎症反应,加剧RA病理进程。此外,关节腔内募集的促炎因子也会进一步激活RA-FLSs细胞。因此,抑制RA-FLSs细胞增殖或降低关节内促炎因子水平是治疗RA的一种有效手段。当前,药物治疗仍是RA的主要治疗方式,但由于化学合成药物的治疗不仅费用昂贵,且常伴有副作用,因此人们正积极寻找安全、有效和廉价的药物来治疗RA。近年来,中药以其具有的显着疗效和较少的副作用,在治疗RA方面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中药可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方式参与RA的治疗过程。万通筋骨片是由25味中药组成的复方药,具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性疾病。由于其作用机理不明确,从而限制了它在国内外的推广和使用。因此,系统研究万通筋骨片在治疗RA中的作用和机制十分必要。首先,基于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rheumatoi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我们研究万通筋骨片对RA的抗炎作用;其次,基于RA-FLSs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我们研究万通筋骨片对RA的抗炎机制;随后,在万通筋骨片抗炎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继续挖掘万通筋骨片的抗炎基因靶点;最后,我们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分析研究万通筋骨片对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谱的影响,拟挖掘参与万通筋骨片抗炎作用的靶点微生物群和靶点代谢物。因此,本研究不仅为万通筋骨片在临床上治疗RA提供了实验依据,促进了其推广和应用,而且也为中药治疗RA的机制研究建立了新的思路。第一部分万通筋骨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抗炎作用首先,为了确定万通筋骨片的安全给药浓度,我们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血常规检测和肝脾肾功能分析。其次,为了评估CIA大鼠模型的构建效果,我们检测了大鼠的足趾肿胀度,关节内TNF-α、IL-1β和IL-6等促炎因子水平,关节的病理结构变化,以及滑膜组织中FLSs特异性标志蛋白(Vimentin)的表达水平。最后,为了研究万通筋骨片对RA的抗炎作用,我们连续灌胃给药14天和28天后,检测了CIA大鼠足趾肿胀度,炎性关节病理结构变化,以及关节腔和关节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等促炎因子水平。结果显示:万通筋骨片给药的安全有效浓度可设为150、300和600 mg/kg;CIA大鼠成模率>99.00%。当连续治疗14天时,各组CIA大鼠足趾肿胀度没有明显变化;当连续治疗28天时,300和600 mg/kg组的CIA大鼠足趾肿胀度明显降低。组织病理切片显示,连续给药14天和28天时,各组CIA大鼠的关节病理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善,尤以600 mg/kg连续给药28天的治疗组CIA大鼠,病理结构改善效果最佳。关节腔内促炎因子的水平变化结果显示,在连续给药14天和28天时,各给药浓度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尤以600 mg/kg连续给药28天的抗炎效果最佳。关节组织中促炎因子的水平变化结果显示,连续给药14天时,TNF-α和IL-1β促炎因子水平显着降低;连续给药28天时,TNF-α,IL-1β和IL-6促炎因子水平明显下调。这些结果说明,万通筋骨片对RA具有抗炎作用,且呈现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第二部分万通筋骨片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抗炎机制基于万通筋骨片的抗炎作用,本研究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继续研究万通筋骨片的抗炎机制。首先,为了确定万通筋骨片对RA-FLSs细胞增殖的影响,我们观察了RA-FLSs细胞形态变化,并应用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Ed U核酸标记以及免疫组化等实验技术检测RA-FLSs细胞数目变化和滑膜组织中Vimentin蛋白表达情况。其次,我们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等技术检测了MEK、p MEK、ERK1/2和p ERK1/2蛋白在RA-FLSs细胞及CIA大鼠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同时,我们还利用ERK1/2质粒转染等相关实验,进一步验证MEK/ERK信号通路在万通筋骨片抗炎过程的作用。最后,为了研究万通筋骨片是否通过诱导滑膜细胞凋亡的方式参与抗炎作用,我们检测了RA-FLSs细胞中caspase-3/9蛋白酶活性,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CIA大鼠滑膜组织中Bax,Bcl-2,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药物处理24 h和48 h后,各组RA-FLSs细胞形态均发生改变,尤以3 mg/ml和4 mg/ml药物浓度处理48 h,细胞形态变化较为明显。药物处理24 h后,各组RA-FLSs细胞数目无明显变化;药物处理48 h后,2 mg/ml、3mg/ml、4 mg/ml给药浓度可以显着抑制RA-FLSs细胞增殖。经药物处理24 h和48 h后,MEK,p MEK,ERK1/2和p ERK1/2蛋白在RA-FLSs细胞中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尤以3 mg/ml和4 mg/ml药物浓度处理48 h,各蛋白表达差异最为明显。同时,过表达ERK1/2显着提升RA-FLSs细胞的增殖能力,而过表达ERK1/2的RA-FLSs细胞经3 mg/ml药物浓度处理后,细胞增值能力显着下降。同时,万通筋骨片可以下调MEK,p MEK,ERK1/2和p ERK1/2蛋白在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此外,药物处理24 h后,4 mg/ml药物浓度显着提高RA-FLSs细胞中caspase-3/9蛋白酶活性;药物处理48 h后,3 mg/ml和4 mg/ml明显上调caspase-3/9蛋白酶活性。我们还发现,药物处理24 h和48 h后,3 mg/ml和4mg/ml药物浓度显着上调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2 mg/ml、3 mg/ml、4 mg/ml药物浓度显着上调cleaved-PARP蛋白表达。同时,万通筋骨片可以上调滑膜组织中Bax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以及下调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这些结果表明,万通筋骨片通过抑制RA-FLSs细胞增殖及诱导RA-FLSs细胞凋亡参与抗炎过程。第三部分基于RNA高通量测序挖掘万通筋骨片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抗炎靶点基于万通筋骨片对RA-FLSs细胞的影响,本研究针对药物处理后的RA-FLSs细胞进行RNA高通量测序分析。为了更加全面、准确的获得抗炎靶点,我们采用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筛选,即DESeq2差异分析以及STEM时间序列和WGCNA权重共表达联合分析。DESeq2差异分析:通过DESeq2差异分析,拟筛选不同组别间的差异基因;针对这些差异基因,我们随后进行功能富集过滤和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并根据PPI网络中节点连接度筛选备用核心基因。STEM时间序列和WGCNA权重共表达联合分析:基于药物处理组和未处理组之间的差异基因,我们拟筛选与时间序列具有相同表达趋势的基因。针对这些基因,我们进一步筛选具有相同表达模式的差异基因。随后通过功能富集过滤,权重共表达网络分析,PPI网络分析,以及节点连接度来筛选备用核心基因。最后,我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验证备用核心基因的表达模式,以便获得理想的抗炎靶点。结果显示:通过DESeq2差异分析,在不同比较组间,我们共获得184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且这些基因与细胞周期和同源重组等代谢通路密切相关。同时,基于PPI蛋白网络,我们共筛选出4个备选核心基因,即BRCA1,ATR,SMC3和BUB1。通过STEM时间序列和WGCNA权重共表达联合分析,我们共获得111个具有相同表达趋势和表达模式的DEGs,且这些基因显着富集于细胞周期和RNA转运等代谢通路。同时,基于WGCNA和PPI网络,我们共筛选出6个备选核心基因,即PNN,SMC3,EIF3A,BUB1,ATR和ORC4。此外,TTK,STAG2和THOC1也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因此TTK,STAG2和THOC1也作为备选核心基因。至此,共获得10个备选核心基因,即:BRCA1、ORC4、TTK、BUB1、SMC3、ATR、PNN、EIF3A、STAG2和THOC1。基因和蛋白验证结果显示,只有SMC3和BUB1的表达模式与测序结果一致。这些结果表明,SMC3和BUB1可能是万通筋骨片在RA中的抗炎靶点。第四部分基于16S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挖掘万通筋骨片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抗炎靶点基于万通筋骨片对CIA大鼠的抗炎作用,本研究针对CIA大鼠粪便样本和血清样本,分别进行16S高通量测序分析和代谢组学分析,拟挖掘万通筋骨片抗炎作用的肠道菌群靶点和代谢物靶点。16S高通量测序分析:基于操作单元聚类和物种多样性分析,我们拟研究万通筋骨片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基于肠道菌群差异分析,我们拟筛选相对丰度较高的差异菌群。代谢组学分析:基于样本相关性和多元统计分析,我们拟研究万通筋骨片对血清代谢物谱的影响;基于差异代谢物筛选,功能富集过滤和差异代谢物表达分析,我们拟筛选理想的差异代谢物。16S高通量测序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基于top10差异肠道菌属和top20差异代谢物,我们进行联合分析,拟研究肠道微生物群与血清代谢物的关系,并验证或筛选肠道菌群靶点和代谢物靶点。结果显示:通过16S高通量测序分析,我们发现万通筋骨片可以明显改变CIA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在门水平上,拟杆菌、软壁菌和脱铁杆菌的菌群相对丰度得到显着改善。此外,拟杆菌与厚壁菌的菌群相对丰度比值(Bacteroidetes/Firmicutes)也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属水平上,弧菌、巨型球菌和漫游球菌的菌群相对丰度下调至正常水平。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我们发现万通筋骨片可以明显改变CIA大鼠的血清代谢物谱。其中,血清素、二硫化谷胱甘肽、N-乙酰神经氨酸、萘和血栓素B2等5种代谢物均有标准化的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通过16S高通量测序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我们发现,弧菌、巨型球菌和漫游球菌都存在于top10差异肠道菌群范围内,且与这3种微生物群存在显着联系的代谢物包括5种。此外,考虑到代谢物鉴定过程中的假阳性,我们认为:在这5种代谢物中,只有微管素B是内源性代谢物。这些结果表明,万通筋骨片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血清代谢物谱发挥抗炎作用,且弧菌、巨型球菌和漫游球菌可能是万通筋骨片的抗炎靶点菌群;微管素B可能是万通筋骨片的抗炎靶点代谢物。

樊哲新[2](2021)在《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缓解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以小关节对称疼痛、软骨和骨侵蚀为特征,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机制不明确,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是治疗RA的一线药物。RA常伴随肠道免疫应答失衡,机体免疫耐受破坏,这种变化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亚临床和早期RA患者肠道中乳杆菌属增加,双歧杆菌属降低。研究已发现补充乳杆菌可降低RA动物系统性炎症,但乳杆菌对肠道微生物及肠道免疫应答的作用不明确;且双歧杆菌作用于RA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首先分析短期、低剂量甲氨喋呤治疗后RA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尤其是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种水平分布;然后利用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筛选具有缓解RA潜力的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菌种;最后从调节宿主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肠道代谢产物以及结肠基因的表达探究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菌株缓解RA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高通量测序及GC-MS技术,分析甲氨喋呤治疗的RA患者(MTX-RA)与健康人群(Healthy Controls,HCs)的肠道微生物和短链脂肪酸差异。与HCs相比,MTX-RA肠道微生物组成改变,双歧杆菌属和瘤胃球菌属显着升高,Dorea和Erysipelotrichaceae_unclassified属相对丰度显着降低;且德氏乳杆菌、肠乳杆菌和Lactobacillus manibotivorans丰度降低。MTX-RA的粪便乙酸、丙酸、丁酸和戊酸分别是HCs组的1.038、1.16、0.93和1.09倍,无显着差异。此外,低剂量、非长期服用甲氨喋呤不影响RA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短链脂肪酸的含量。2.应用牛Ⅱ型胶原诱导大鼠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比较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唾液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6种乳杆菌对大鼠CIA的作用效果,筛选有效乳杆菌菌种。六种乳杆菌均可降低血清自身抗体和促炎因子水平。干酪乳杆菌抑制Th1细胞相关免疫因子,减少细胞浸润和滑膜增生,显着抑制关节炎症和肿胀。罗伊氏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分别降低Th1和Th17细胞相关免疫因子,植物乳杆菌对二者均有抑制作用,这三种乳杆菌可减少CIA大鼠的滑膜组织损伤,但对关节肿胀无明显缓解作用;唾液乳杆菌对Th1和Th17细胞相关免疫因子无效,不可缓解关节炎症和肿胀。此外,六种乳杆菌不影响CIA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而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因此,不同乳杆菌缓解CIA表现出种间差异性,干酪乳杆菌表现最佳的缓解效果。3.比较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对大鼠CIA的缓解作用,以关节炎表型和关节病理为指标筛选有效双歧杆菌,同时探究双歧杆菌对CIA大鼠血清细胞因子和抗体、肠道Treg细胞、回肠紧密连接基因表达、肠道微生物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三种双歧杆菌均可降低自身抗体水平。短双歧杆菌显着抑制滑膜炎症和关节肿胀、显着降低促炎因子、提高Treg比例和紧密连接基因表达;青春双歧杆菌表现出一定的缓解关节炎作用,仅显着降低TNFα和促进紧密连接基因表达;两歧双歧杆菌无缓解CIA的作用。三种双歧杆菌不影响CIA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但均可抑制有害菌Alistipes增加。短双歧杆菌增加肠道SCFAs含量。因此,不同种双歧杆菌对CIA大鼠免疫应答、肠道屏障及肠道微生物表现种间差异,短双歧杆菌缓解CIA效果最佳。4.比较三株干酪乳杆菌和五株短双歧杆菌对CIA大鼠的缓解效果。其中,干酪乳杆菌CCFM1074和短双歧杆菌CCFM1078有效减轻滑膜炎症、关节肿胀和关节侵蚀,均可降低自身抗体和IL-1β,提高Treg细胞比例。干酪乳杆菌CCFM1074和短双歧杆菌CCFM1078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二者均抑制有害菌Alistipes增加;短双歧杆菌CCFM1078可促进有益菌Turcibacter、Parasutterella和Erysipelotrichaceae恢复,表明干酪乳杆菌CCFM1074和双歧杆菌CCFM1078缓解CIA与调节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5.探究干酪乳杆菌CCFM1074和短双歧杆菌CCFM1078缓解CIA的潜在机制,利用宏基因组和非靶向代谢组技术分析肠道微生物功能和代谢产物,以及转录组技术解析结肠处的基因表达和功能。干酪乳杆菌CCFM1074和短双歧杆菌CCFM1078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均显着下调与脂肪酸代谢、氨基苯甲酸盐降解、酮体合成与降解、苯乙烯降解和二甲苯降解相关的肠道菌群的功能基因表达。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显示,干酪乳杆菌CCFM1074显着影响酰胺t RNA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短双歧杆菌CCFM1078则显着调节维生素B6代谢和和酰胺t RNA生物合成。短双歧杆菌CCFM1078的差异表达基因参与免疫系统通路,而干酪乳杆菌CCFM1074的差异表达基因没有富集到任何通路。

刘雨婷[3](2021)在《青蒿素衍生物和BTK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银屑病,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等。其中,SLE由于多器官受累,临床表现复杂,免疫异常的表型多样,几乎覆盖整个免疫系统,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型。B细胞功能及表型异常是SLE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记忆性B细胞在自身免疫反应中快速应答,并维持自身反应性抗体分泌细胞的分化。近年发现的一群具有记忆性表型的年龄相关的B细胞(age-associated B cells,ABCs)亚群随SLE疾病进展快速扩增,其变化趋势与SLE应答指数高度相关。因此,探究调控ABCs分化及功能的通路,明确候选药物对ABCs形成及病理效应的影响,将有助于发现指示疾病预后和预测药物疗效的特征性细胞亚群,据此提高SLE治疗手段的有效性。RA与SLE同为典型的自身免疫介导的风湿性疾病,以滑膜炎症、破骨细胞过度分化所致骨破坏为主要病理特征,患者可出现关节变形及进行性关节功能丧失。自身反应性B细胞分泌大量RA相关的自身抗体,通过Fcγ受体交联信号促进破骨前体细胞分化;同时,浸润在RA患者关节滑膜中的B细胞还可通过产生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增强关节部位破骨形成作用。因此寻找具有理想活性窗口的B细胞胞内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可望通过多环节干预,阻断RA的病理过程。水溶性青蒿素衍生物马来酸蒿乙醚胺(SM934)是治疗SLE的候选新药,正在开展Ⅱ期临床研究。本课题研究发现,SM934对狼疮模型小鼠MRL/lpr的治疗作用,与其控制淋巴器官和肾脏中ABCs的扩增、改变异常的细胞能量代谢密切相关。ABCs细胞是与SLE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和治疗应答指数高度相关的记忆性B细胞亚群。通过在疾病各进展阶段采用SM934干预,检测狼疮相关自身抗体指标及肾炎相关血生化、尿液指标,综合考察免疫细胞表型和能量代谢模式,结果发现:1)MRL/lpr小鼠脾脏和肾脏中ABCs细胞数量快速增加,与疾病活动指征呈正相关性;2)脾脏中B细胞的糖酵解和线粒体呼吸随疾病进展显着增强,而肾脏中浸润的B细胞的代谢水平低于正常小鼠,两者呈现出相反的能量代谢变化趋势;3)SM934在疾病确立阶段干预治疗,显着减少MRL/lpr小鼠免疫器官和肾脏中的ABCs细胞,该抑制作用与治疗作用呈正相关;4)SM934治疗,逆转了疾病进展期MRL/lpr小鼠免疫器官和肾脏中B细胞的异常能量代谢模式。临床近95%的SLE患者并发关节炎和关节痛,狼疮性关节炎的疾病表征与早期RA类似。姥鲛烷(pristane)诱导的狼疮模型是典型的SLE伴随RA的实验动物模型,被广泛用于研究自身免疫反应和炎症的病理机制。本研究运用pristane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pristane-induced arthritis,PIA)模型开展SM934对狼疮伴发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实验结果表明,SM934口服给药1)显着降低PIA模型小鼠的关节临床评分和关节炎症;2)降低血清中自身抗体和抗Ⅱ型胶原抗体水平。机制研究发现,SM934通过干预巨噬细胞极化,改变关节腔炎症微环境,改善关节损伤。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是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和Fcγ受体(Fc gamma receptor,FcγR)信号的关键调节分子,参与包括RA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过程。靶向BTK能够调节多种RA相关的免疫细胞(B细胞和髓系细胞)功能,具有巨大的治疗潜力。SOMCL-17-016是高度激酶选择性的新结构三环类BTK抑制剂,本课题研究发现其具有优异的体内外免疫抑制活性。运用胶原诱导的小鼠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证实SOMCL-17-016口服治疗显着改善CIA模型小鼠的关节损伤和炎症,且效价高于第一代BTK抑制剂Ibrutinib及第二代BTK抑制剂Acalabrutinib。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SOMCL-17-016通过抑制BTK,1)降低B细胞产生RA相关自身抗体水平;2)减少滑膜炎症部位浸润的RANKL分泌型B细胞数量,改变关节局部破骨细胞的分化环境;3)通过抑制RANK-BTK-PLCγ2信号通路抑制破骨前体细胞分化。SOMCL-17-016靶向BTK,干预激酶调控的多个信号通路及免疫学事件,快速起效缓解CIA症状,有望成为治疗RA的候选药物。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关键细胞亚群和胞内信号分子在SLE和RA疾病进展和组织损伤中的病理作用及调控机制,确证BTK抑制剂SOMCL-17-016的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疗效作用,进一步探究了青蒿素衍生物SM934治疗SLE的作用机制,初步建立其疗效作用与对敏感细胞亚群调控作用的内在关联,将有助于发现和确立新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候选药物和治疗靶点。

王琼瑾[4](2021)在《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调节胶原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中th17和treg细胞的平衡》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本实验室之前的研究中证实,独活寄生汤具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同时对口服独活寄生汤大鼠进行的药代动力学分析发现独活寄生汤在动物体内的单体成分存在不同代谢活性,其中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属于君药独活中的一种单体成分,其在独活寄生汤的入血成分中含量较高。因此,本实验旨在研究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以及其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胶原诱导DBA/1J小鼠构建CIA模型后,通过对小鼠进行药物干预治疗,检测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对CIA的治疗作用,检测炎症水平的缓解情况。(2)通过检测其脾脏淋巴细胞TH17/TREG细胞的比例,以及QPCR检测通路基因确定其可能存在的机制。(3)体外检测主要是通过提取balb/c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经过磁珠分选后获得CD4 T淋巴细胞,对原代提取的CD4 T淋巴细胞进行药物干预治疗,检测其TH17/TREG细胞的比例,(4)提取纯化后CD4 T淋巴细胞RNA进行QPCR检测,检测相关通路的基因表达差异,进一步确定其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结果:(1)体内实验最终的结果表明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对胶原诱导的CIA鼠炎症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2)通过检测其脾脏淋巴细胞的分化比例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基因检测,发现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可以抑制CIA模型鼠的淋巴细胞向TH17细胞方向分化并抑制介炎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其向TREG细胞方向分化并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并通过相关的信号通路基因表达调节最终细胞比例。(3)通过体外提取纯化分选后的CD4 T淋巴细胞,使用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进行刺激,发现其存在与体内实验相同的结果,即抑制CD4 T淋巴细胞向th17细胞方向分化,促进其向treg细胞方向分化,并通过相关的信号通路基因表达调节最终细胞比例。结论: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属于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活性成分,其存在的一种作用机制为抑制介炎细胞因子分泌以及抑制淋巴细胞向TH17细胞方向的分化,促进抗炎细胞因子分泌以及促进淋巴细胞向TREG细胞方向的分化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本研究可为在临床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用药上提供基础研究数据。

李凤娟[5](2021)在《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表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结缔组织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等。虽然不同类型的结缔组织疾病均可导致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ulmonary disease,ILD),但是不同类型的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Interstitial pulmonary disease,CTD-ILD)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尽相同。因此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表型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尚无明确的CTD-ILD诊断标准,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CTD-ILD不同表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危险因素,旨在对诊疗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2009年-2020年初次诊断为结缔组织病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2.对结缔组织病依据有无合并间质肺分为合并间质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3.分别比较不同结缔组织疾病合并间质肺和未合并间质肺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4.应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不同结缔组织疾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1.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肺组平均年龄大于未合并间质肺组((49)<0.05)。首发症状中,合并间质肺组呼吸系统症状较未合并间质肺组多见((49)<0.05)。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肺胸部CT/HRCT以斑片影多见。实验室检查中,合并间质肺组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甘油三酯较未合并间质肺组水平高((49)<0.05),高密度脂蛋白较未合并间质肺组水平低((49)<0.05)。合并间质肺组核糖体U1RNP抗体、抗线粒体M2抗体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肺组阳性例数较干燥综合征未合并间质肺低((49)<0.05),JO-1抗体阳性例数较未合并间质肺组高((49)<0.05)。老年(年龄≥60岁)(OR=5.541,95%CI:1.409-21.797)、HDL降低(OR=8.192,95%CI:1.065-63.004)者为干燥综合征发生间质肺的危险因素。2.肌炎/皮肌炎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组发病年龄高于未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组发病年龄((49)<0.05)。在首发症状中,合并间质性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均以皮疹多见((49)<0.05);合并间质肺组呼吸系统症状较未合并间质肺组多见((49)<0.05),肌无力18例(46.7%)、皮疹26例(66.7%)比未合并间质肺组少见((49)<0.05)。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肺胸部HRCT/CT以斑片影(29例40.8%)最多见。实验室检查中,合并间质肺组C-反应蛋白、谷氨酰转肽酶、血清球蛋白、Ig M较未合并间质肺组高((49)<0.05),血清白蛋白较未合并间质肺组水平低((49)<0.05)。自身免疫性抗体中,合并间质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均以52KD蛋白阳性最常见((49)<0.05)。CRP(OR=1.187,95%CI:1.052-1.338)升高为肌炎/皮肌炎发生间质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3.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组发病年龄高于未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组发病年龄((49)<0.05)。在首发症状中,合并间质性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均以关节疼痛多见((49)<0.05);合并间质肺组呼吸困难、全身乏力、咳嗽、咳痰、浮肿、发热较未合并间质肺组多见((49)<0.05),晨僵比未合并间质肺组少见((49)<0.05)。胸部HRCT/CT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肺部改变以斑片影最多见。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肺组白细胞、LDH、肌钙蛋白、PCT、λ轻链、C4、CA50、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O、CA125、鳞状上皮SSc均较类风湿性关节炎未合并间质肺组高((49)<0.0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白球比、类风湿因子较类风湿性关节炎未合并间质肺组低((49)<0.05)。合并间质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均以52KD蛋白阳性最常见((49)>0.05);合并间质肺组干燥综合征SSA抗体、组蛋白抗体较未合并间质肺组阳性率高((49)<0.05),史密斯抗体、抗线粒体M2抗体、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增殖性细胞核抗体较未合并间质肺组阳性率低((49)<0.05)。抗O(OR=1.070,95%CI:1.002-1.142)水平增高、细胞角蛋白19片段(OR=21947.218,95%CI:6.139-78461528.392)水平增高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4.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间质性肺组平均年龄高于未合并间质肺组((49)>0.05)。首发症状中,合并间质肺组以关节疼痛多见(P<0.05),未合并间质肺组以皮疹多见((49)<0.05)。合并间质肺组关节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较未合并间质肺组多见((49)<0.05),皮疹、浮肿比未合并间质肺组少见((49)<0.05)。胸部HRCT/CT显示以斑片影(52例92.9%)最多见。实验室检查,合并间质肺组血红蛋白、球蛋白、CEA、HCT、CRP、AFP、CA15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β2微球蛋白较未合并间质肺组高((49)<0.05),LDL、ALB、HDL、Ig A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未合并间质肺组低((49)<0.05)。自身免疫性抗体中,合并间质肺组JO-1抗体、抗双链DNA抗体较未合并间质肺组阳性率低((49)<0.05)。高GP、高CRP、低ALB、高CA153、高β2微球蛋白为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5.系统性硬化症合并间质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发病年龄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首发症状中,合并间质肺组发热、雷诺现象、关节肿胀、疼痛较未合并间质肺组多见((49)<0.05),皮疹、皮肤硬化比合并间质肺组少见((49)<0.05)。胸部HRCT/CT显示系统性硬化症合并间质肺以斑片影、囊状影最多见。合并间质肺组淋巴细胞计数较系统性硬化症未合并间质肺组高((49)<0.05),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较系统性硬化症未合并间质肺组低((49)<0.05)。自身免疫性抗体中,合并间质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均以硬皮病70抗体阳性最常见((49)>0.05)。结论:1.不同类型CTD患者,合并间质肺时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有差异。2.同一类型CTD患者,合并间质肺组与未合并间质肺组临床表现、实验室等辅助检查有差异。3.不同CTD患者发生ILD危险因素不同。老年(年龄≥60岁)、HDL降低是干燥综合征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高CRP水平为肌炎/皮肌炎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高GP、高CRP、低ALB、高CA153、高β2微球蛋白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高抗O水平、高细胞角蛋白19片段水平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吴志颖[6](2021)在《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评价祛风除湿通络方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索其取效机制,为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新方向。方法:1.病例收集:依据相关标准,选择2020年2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为风湿痹阻证的住院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前,对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基本病情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案:两组受试者在相同基础治疗方法上接受差异化治疗方案,对照组治疗方案为塞来昔布+甲氨蝶呤+叶酸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3.观察指标: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受试者实验室指标(ESR,CRP,RF,IL-6,IFNγ,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症状指标(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晨僵时间、VAS评分、HA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DAS28评分、安全性指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2.DAS28疗效评分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DAS28评分均有降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明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的治疗方案优于单用纯阳性药物对照组。3.HAQ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HAQ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在RA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关节功能的缓解上,治疗组具有更好的疗效。4.实验室指标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中ESR、CRP、RF、IL-6、IFNγ含量较治疗前降低,关节滑膜液中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表达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ESR、CRP、RF、IL-6、IFNγ含量下降(P<0.05),但滑液中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5.ACR疗效对比:治疗组ACR50、ACR70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6.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受试者发生胃肠道不适,白细胞减少,头晕/头痛,皮疹的不良反应人数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故祛风除湿通络方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1.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西药甲氨蝶呤等对缓解RA活动度的效果强于单西药治疗效果,说明祛风除湿通络方在治疗中重度RA活动期时有较好的疗效。2.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西药方案的治疗组ACR疗效评分高于单西药方案的对照组,中西药联合治疗RA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可更快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祛风除湿通络方可降低血清中IL-6、INF-γ的含量,抑制JAK2、STAT3磷酸化,从而减少JAK2、STAT3蛋白的过度表达,为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RA提供了理论依据。4.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西药方案的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单西药方案的对照组无增加,祛风除湿通络方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聂娇[7](2021)在《尪痹浸泡方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对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探讨,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病例来源于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部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期间符合研究标准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尪痹浸泡方+甲氨喋呤+白芍总苷胶囊)和对照组(甲氨喋呤+白芍总苷胶囊),每组30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DAS28评分、血沉及C反应蛋白,同时评价总体疗效及安全性指标,并对相关数据运用SPS 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未有患者脱落,两组最终纳入并完成本试验的一共60例,两组各30例。(1)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双手X线分期、双手关节功能分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等主观症状评分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亦具有差异(P<0.05);晨僵时间(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沉、C反应蛋白等客观指标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亦具有差异(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AS28评分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亦具有差异(P<0.05);(5)临床疗效对比:平均疗效,治疗组的平均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4.4%,P<0.05,有统计学差异;(6)安全性指标:治疗过程中、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其短期应用安全可靠。结论:(1)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治疗方案与单纯西药治疗方案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中西医结合方案更优,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2)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更有效地降低ESR、CRP炎性指标,减轻疾病的活动度,有效控制病情发展。(3)在治疗全过程,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蔡晓鹏[8](2021)在《不同时长艾灸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灸时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的影响,选出艾灸治疗此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优选灸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20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湖北省某三甲中医院风湿病科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3例,将受试者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干预1组(常规治疗+艾灸10min)、干预2组(常规治疗+艾灸15min)。两个干预组艾灸治疗均选择双侧肾俞和双侧足三里,治疗周期为3周,每周治疗6d,休息1d。对比3组受试者治疗前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和实验室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所有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招募受试者93例,最终完成研究且数据完整的共计86例,分别是对照组28例,干预1组29例,干预2组29例,最终共纳入86例受试者数据统计分析。比较3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风湿病家族史)和观察指标(健康调查简表、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视觉模拟评分表、ESR、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有可比性。2.比较3组受试者干预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受试者干预后ESR和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干预后两个干预组(艾灸10min组和艾灸15min组),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比较3组受试者干预前和干预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和干预后ESR、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研究中未发生不良事件,1名受试者在进行5次艾灸治疗后,左侧肾俞处出现直径约0.5cm的水泡,未行特殊处理,一天后水泡自行吸收。另有1名受试者不耐受艾灸燃烧产生的烟雾,其他受试者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1.常规治疗联合艾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法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方法,联合治疗方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明显降低患者的ESR、CRP水平。2.干预2组(常规治疗+艾灸15min)的中医症状分级量表评分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干预1组(常规治疗+艾灸10min),表明常规治疗联合艾灸治疗15min的治疗方法对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效果更为显着。单穴位艾灸治疗15min为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优选方案。3.艾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可作为临床治疗此型类风湿关节炎的辅助治疗方法。

崔鹏来[9](2021)在《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与单纯电针及单纯正清透药疗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的差异,同时明确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学指标、疾病活动指数及中医症候评分方面的改善效果,研究其协同作用,挖掘其优越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120名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者均来自2019年5月-2020年12月于武汉市中医医院风湿针灸科住院部治疗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电针组、正清透药组,和电针结合正清透药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予以甲氨蝶呤片口服10mg/次,每周服用1次,叶酸片口服5mg/次,每周服用1次,予以塞来昔布胶囊0.2g/次口服,每日服用1次。电针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单纯电针疗法,取穴:以关节局部阿是穴为主,依据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湿热痹阻证证加大椎、曲池,寒湿阻络证加肾俞、关元,痰瘀互结证加丰隆、脾俞,待针刺得气后选取疼痛部位局部腧穴连接电针仪,波型选择疏密波,电针仪的频率选择5-20Hz,以患者本人舒适不感到疼痛可以耐受为宜,留针时间选择30min,每日治疗一次,七次为一个疗程,一共治疗两个疗程。正清透药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选取关节周围的压痛点,放置浸润正清风痛宁药液的专用布垫,再将透药局部活化电极片置于布垫上固定,打开开关,调整脉冲电的强度30,以患者本人舒适而不感到疼痛为宜,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治疗每日进行一次,以七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电针结合正清透药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电子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操作及疗程同前,电针与正清透药疗法间隔半小时进行。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学指标(CRP、ESR、RF)及疾病活动指数(DAS28、VAS疼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上述指标的变化是否具有差异性,评价三种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的比较:电针组的总有效率为70%,正清透药组为73.3%,电针结合正清透药组为92.9%,均高于对照组60.0%的有效率,差异显着(P<0.05)。电针结合正清透药组的有效率要高于单纯电针及单纯正清透药组,经Kruskal Wallis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清透药组的有效率略高于针刺组,但两组间的有效率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血清学指标方面,三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ESR,CRP,RF均得到了降低,且都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组间比较发现电针结合正清透药组在对患者血清指标(ESR、CRP、RF)改善方面要比电针组及正清透药组更加显着(P<0.05),治疗后正清透药组比电针组血清学指标更低,但这种差异并不显着(P>0.05)。3.在疗效评分方面,经治疗后三组患者VAS疼痛评分、DAS28、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都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电针结合正清透药组的VAS疼痛评分、DAS28、中医证候评分的评分与电针组及正清透药组相比下降更为显着(P<0.05)。相较于电针组,正清透药组对DAS28及VAS疼痛评分的改善更加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评分方面,治疗后电针组则比正清透药组下降更加显着(P<0.05)。结论:单纯电针疗法、单纯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及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均能有效改善活动期类风湿患者的症状及血清学症指标,但与另外两种方法相比,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上优势更加明显,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李云鹤[10](2021)在《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计量分析及中药治疗荟萃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和意义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高致残率的风湿病,骨质疏松症是其常见并发症,目前缺乏对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系统总结和循证医学研究,也未形成公认统一的治疗方案,极大地影响了本病的疗效。故本研究首次进行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国内外文献计量分析研究,首次对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评价中药治疗的疗效,为中医治疗方案的完善和优化提供证据。研究方法1、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计量分析(1)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按照设定的检索策略分别进行国内外文献检索,然后人工筛选剔除文献,最终获得符合要求的纳入文献。(2)使用CNKI网页、WOS网页的文献分析功能,统计所有纳入文献的发表时间,计算每年的发文数量并绘图,统计文献的发文国家。(3)将符合要求文献导出至Citespace软件,设置文献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和标识符作为主题来源,时间设定为2001~2020年,时间切片选择“1”,阈值设置为Top50%,关联强度选择系统默认。分别以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作为节点进行共现分析,对关键词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时间演化分析和突现词分析,然后绘制成可视化图谱以详细分析。2、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治疗荟萃分析(1)国内文献:利用中文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骨密度”、“中医”、“中药”,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WANGFANG DATA)、维普(VIP)数据库。检索方式:主题=(“类风湿关节炎”OR“类风湿性关节炎”OR“类风湿”OR“关节炎”)AND(“骨质疏松症”OR“骨质疏松”OR“骨质疏松性骨折”OR“骨折”OR“骨密度”)AND(“中医”OR“药”)。检索时间为建库日期至2020年10月。(2)国外文献:利用英文关键词“rheumatoid arthritis”、“osteoporosis”、“bone loss”、“osteoporotic fracture”、“fracture”、“bone mineral densit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检索 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方式:主题=(“rheumatoid arthritis”)AND(“osteoporosis”OR“bone loss”OR“osteoporotic fracture”OR“fracture”OR“bone mineral density”)AND(“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OR“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检索时间为建库日期至 2020 年 10月。(3)按照上述方法检索后,利用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进行去重,然后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人工筛选,最终纳入文献29篇。(4)采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基本信息提取表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提取内容主要包括文章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干预措施、随访时间、样本量、疗效指标等。(5)采用Cochrane评价手册5.1.0中的“偏倚风险评价”进行评价,并利用Revman5.3软件绘制偏倚风险评价图。(6)将基本信息提取表中的数据录入Revman5.3软件,对骨密度指标、骨代谢指标、疾病活动度指标、症状评分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绘制森林图。研究成果1、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计量分析(1)CNKI数据库检索获得文献518篇,经过人工筛选最终纳入433篇;WOS数据库检索获得文献560篇,经过人工筛选最终纳入431篇。2001年至2020年论文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CNKI数据库发文数量排名靠前的作者主要有徐胜前、徐建华、刘文等;发文中心度排名靠前的作者主要有徐胜前、徐建华、龚勋等。WOS数据库发文数量排名靠前的作者主要有 G HAUGEBERG、GUNTER WOLF、GLENN HAUGEBERG 等。(3)CNKI数据库发文数量排名靠前的机构主要有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兰州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关节外科、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等。WOS数据库发文数量排名靠前的机构主要有Sorlandet Hosp、Diakonhjemmet Hosp、Univ Jena、Hanyang Univ 等。(4)WOS数据库中发文数量排名前10的国家有USA、JAPAN、GERMANY、ENGLAND、PEOPLES R CHINA、SOUTH KOREA、NETHERLANDS、NORWAY、SWEDEN、ITALY。(5)CNKI数据库中出现频次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主要有骨质疏松、类风湿关节炎、骨密度、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炎等;中心度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主要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得到5类分别为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关节炎、临床疗效、危险因素。WOS数据库中出现频次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主要有 rheumatoid arthritis、osteoporosis、bone mineral density、disease activity、women 等;中心度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主要有 osteoporosis、follow up、inflammation、mineral density、disease 等。(6)对CNKI数据库纳入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词分析,得到8个突现词,分别为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密度、关节炎、类风湿、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骨代谢。对WOS数据库纳入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词分析,得到12个突现词,分别为ma、densitometry、x ray radiogrammetry、glucocorticoid induced osteoporosis、necrosis factor alpha、absorptiometry、follow up、methotrexate、x ray absorptiometry、bisphosphonate、denosumab、management。2、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治疗荟萃分析(1)文献筛选流程:按照上述研究方法检索获得文献349篇,利用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进行去重,剩余文献207篇,然后进行人工筛选,最终纳入文献29篇。(2)纳入研究的主要特征:因每篇文献含1个原始研究,故本研究共纳入29个原始研究。干预措施:中药VS西药常规治疗的研究有2个,中药+西药常规治疗VS西药常规治疗的研究有27个。纳入样本量:患者总样本量2506例,其中试验组1253例,对照组1253例。每个原始研究:样本量在48~160例之间,疗程为1.5~12个月。(3)按照偏倚风险评价标准对29个研究进行质量评价:①随机分配方法:13项研究被判定正确进行了随机分配;另16项描述为随机分配但不能推断出是否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②分配方案隐藏:29项研究均未提及随机分配方案隐藏,评为不清楚。③盲法:29项研究在受试者、研究者和结局评价者盲法评定为不清楚。④结果数据的完整性:29项研究未报告存在缺失数据,故评为低风险。⑤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29项研究均无选择性报告结果。⑥其他偏倚:29项研究无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的结果:①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25羟基维生素D、DAS28评分的Meta分析提示异质性小,且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治疗能改善RA继发OP患者的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25羟基维生素D、DAS28评分,疗效优于西药,并且结果的可信度高。②腰椎骨密度、Ward’s三角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骨碱性磷酸酶、血钙、C反应蛋白、血沉、关节疼痛评分、晨僵时间的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Meta分析提示异质性大,提示:虽然中药治疗能够改善RA继发OP患者的腰椎骨密度、Ward’s三角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骨碱性磷酸酶、血钙、C反应蛋白、血沉、关节疼痛评分、晨僵时间指标,且疗效优于西药,但是因异质性大,故结果可信度较低。③对大转子骨密度和前臂骨密度的Meta分析提示异质性大,且研究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治疗改善RA继发OP患者大转子骨密度和前臂骨密度的疗效不显着。结论1、本研究首次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RA继发OP的现有国内外文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通过可视化图谱,展现国内外的研究特点。近20年中外研究者对RA继发OP的关注逐渐增加,我国有成熟的研究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危险因素和临床疗效、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骨代谢是未来国内的研究热点,随机对照研究评价药物的疗效是日后国外研究的热点。2、本研究首次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目前中药治疗RA继发OP的随机对照研究,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科学客观地评估中药治疗的疗效。祛风湿补肝肾法在改善RA继发OP患者的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方面疗效显着,Meta分析结果可信度高;采用中医辨证分型,以补肝、健脾、益肾、化瘀等治法改善RA继发OP患者的25羟基维生素D的疗效显着,研究结果可信度高;桂枝附子汤加味能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患者的DAS28评分,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Meta分析研究结果可信度高。

二、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怎么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怎么办(论文提纲范文)

(1)万通筋骨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抗炎机制研究及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类风湿关节炎概述
    1.2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
        1.2.1 触发阶段
        1.2.2 成熟阶段
        1.2.3 靶向阶段
        1.2.4 爆发性阶段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现代药物疗法
        1.3.1 传统DMARDs
        1.3.2 生物DMARDs
        1.3.3 小分子DMARDs
    1.4 肠道微生物群与类风湿关节炎
        1.4.1 肠道菌群与免疫调节细胞
        1.4.2 肠道菌群介导炎症性关节炎
        1.4.3 肠道菌群介导类风湿关节炎治疗
        1.4.4 益生菌
    1.5 中草药对RA-FLSs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1.5.1 RA-FLSs细胞凋亡
        1.5.2 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途径
        1.5.3 线粒体依赖性凋亡途径
        1.5.4 .NF-κB介导的凋亡途径
        1.5.5 MAPK介导的凋亡途径
        1.5.6 .其他凋亡途径
    1.6 万通筋骨片研究进展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万通筋骨片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抗炎作用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2.2.3 实验细胞与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大鼠急毒实验
        2.3.2 CIA大鼠模型建立
        2.3.3 动物分组与给药
        2.3.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3.5 HE染色
        2.3.6 免疫组化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万通筋骨片安全给药浓度
        2.4.2 CIA大鼠模型
        2.4.3 万通筋骨片对RA具有抗炎作用
    2.5 讨论
第3章 万通筋骨片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抗炎机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3.2.3 实验细胞与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万通筋骨片溶液配制
        3.3.2 RA-FLSs细胞培养
        3.3.3 细胞形态观察
        3.3.4 RA-FLSs细胞增殖检测
        3.3.5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3.3.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3.3.7 细胞免疫荧光
        3.3.8 质粒转染
        3.3.9 Caspase-3/9蛋白酶活性检测
        3.3.10 免疫组化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万通筋骨片乙醇提取物对RA-FLSs细胞的影响
        3.4.2 MEK/ERK信号通路介导万通筋骨片的抗炎作用
        3.4.3 万通筋骨片乙醇提取物促进RA-FLSs细胞凋亡
        3.4.4 线粒体依赖性凋亡途径介导万通筋骨片的抗炎作用
    3.5 讨论
第4章 基于RNA高通量测序挖掘万通筋骨片对RA的抗炎靶点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4.2.3 实验分析软件
    4.3 实验方法
        4.3.1 RA-FLSs细胞培养与分组
        4.3.2 样品收集和准备
        4.3.3 数据分析
        4.3.4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5 蛋白免疫印迹
    4.4 实验结果
        4.4.1 DESeq2差异分析
        4.4.2 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分析
        4.4.3 KEGG富集通路提取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4.4.4 STEM时间聚类分析
        4.4.5 权重共表达网络分析及功能富集分析
        4.4.6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4.4.7 核心基因筛选与验证
    4.5 讨论
第5章 基于16S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挖掘万通筋骨片对RA的抗炎靶点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分析软件
    5.3 实验方法
        5.3.1 16S rDNA扩增子测序
        5.3.2 16S rDNA扩增子信息分析
        5.3.3 代谢物提取
        5.3.4 色谱条件
        5.3.5 质谱条件
        5.3.6 代谢物鉴定
        5.3.7 肠道菌群与代谢物联合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万通筋骨片改变CIA大鼠肠道菌群结构
        5.4.2 万通筋骨片作用特定肠道菌群
        5.4.3 万通筋骨片改变CIA大鼠血清代谢物谱
        5.4.4 差异代谢物筛选
        5.4.5 靶点代谢物筛选
        5.4.6 16S rDNA高通量测序与代谢物组学联合分析
    5.5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表

(2)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缓解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概述
        1.1.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及机制
        1.1.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
        1.1.3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肠道菌群的关联
        1.2.1 肠道微生态与免疫应答
        1.2.2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肠道微生物特征
        1.2.3 乳杆菌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响
        1.2.4 双歧杆菌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响
    1.3 乳酸菌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潜在机制
        1.3.1 乳酸菌调节肠道微生物
        1.3.2 乳酸菌调节免疫应答
        1.3.3 乳酸菌调节肠道代谢物
    1.4 立题背景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甲氨喋呤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粪便基因组抽提
        2.3.2 16S rDNA V3-V4区、双歧杆菌和乳杆菌groEL基因扩增
        2.3.3 目的条带的检测和纯化
        2.3.4 16S rDNA文库构建
        2.3.5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6 粪便短链脂肪酸分析
        2.3.7 数据统计及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甲氨喋呤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分析
        2.4.2 甲氨喋呤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肠道乳杆菌分析
        2.4.3 甲氨喋呤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分析
        2.4.4 甲氨喋呤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粪便短链脂肪酸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的乳杆菌的筛选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乳杆菌培养及乳杆菌组合液的制备
        3.3.2 动物实验方案
        3.3.3 关节炎疾病程度分析
        3.3.4 膝关节病理分析
        3.3.5 大鼠血清自身抗体及细胞因子的测定
        3.3.6 大鼠肠道菌群分析
        3.3.7 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分析
        3.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乳杆菌对CIA大鼠临床表征的影响
        3.4.2 乳杆菌对CIA大鼠关节病理的影响
        3.4.3 乳杆菌对CIA大鼠自身抗体的影响
        3.4.4 乳杆菌对CIA大鼠促炎因子的影响
        3.4.5 乳杆菌对CIA大鼠Th1/Th17细胞免疫因子的影响
        3.4.6 乳杆菌对CIA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3.4.7 乳杆菌对CIA大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的双歧杆菌的筛选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双歧杆菌培养及双歧杆菌组合液的制备
        4.3.2 动物实验方案
        4.3.3 关节炎疾病程度分析
        4.3.4 大鼠肠系膜淋巴结Treg细胞分析
        4.3.5 膝关节病理分析
        4.3.6 大鼠血清免疫自身抗体及炎症因子的检测
        4.3.7 大鼠回肠组织ZO-1和Occludin转录水平分析
        4.3.8 大鼠肠道菌群分析
        4.3.9 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分析
        4.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双歧杆菌对CIA大鼠临床表征的影响
        4.4.2 双歧杆菌对CIA大鼠关节病理的影响
        4.4.3 双歧杆菌对CIA大鼠自身抗体的影响
        4.4.4 双歧杆菌对CIA大鼠促炎因子的影响
        4.4.5 双歧杆菌对CIA大鼠Treg/Th17细胞的影响
        4.4.6 双歧杆菌对CIA大鼠紧密连接的影响
        4.4.7 双歧杆菌对CIA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4.8 双歧杆菌对CIA大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干酪乳杆菌和短双歧杆菌单菌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缓解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干酪乳杆菌和短双歧杆菌培养及菌液制备
        5.3.2 动物实验方案
        5.3.3 关节炎疾病程度分析
        5.3.4 大鼠肠系膜淋巴结Treg细胞分析
        5.3.5 膝关节病理分析
        5.3.6 踝关节Micro-CT分析
        5.3.7 大鼠血清自身抗体及炎症因子的检测
        5.3.8 大鼠回肠组织ZO-1和Occludin转录水平分析
        5.3.9 大鼠肠道菌群分析
        5.3.10 大鼠肠道短链脂肪酸分析
        5.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干酪乳杆菌和短双歧杆菌单菌对CIA大鼠临床表征及关节滑膜炎症的影响
        5.4.2 干酪乳杆菌和短双歧杆菌单菌对CIA大鼠系统性和局部免疫的影响
        5.4.3 干酪乳杆菌和短双歧杆菌单菌对CIA大鼠紧密连接的影响
        5.4.4 干酪乳杆菌和短双歧杆菌单菌对CIA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5.4.5 干酪乳杆菌和短双歧杆菌单菌对CIA大鼠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干酪乳杆菌CCFM1074和短双歧杆菌CCFM1078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制探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6.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动物实验方案
        6.3.2 DNA样品制备、宏基因组测序及数据处理
        6.3.3 RNA样品制备、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处理
        6.3.4 粪便样品制备、非靶向代谢组分析及数据处理
        6.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基于宏基因组探究干酪乳杆菌 CCFM1074和短双歧杆菌CCFM1078对CIA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6.4.2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探究干酪乳杆菌 CCFM1074和短双歧杆菌CCFM1078对CIA大鼠粪便代谢物的影响
        6.4.3 基于转录组探究干酪乳杆菌 CCFM1074和短双歧杆菌CCFM1078对CIA大鼠结肠基因表达及功能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Ⅱ

(3)青蒿素衍生物和BTK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
        1.2.1 系统性红斑狼疮概述
        1.2.2 B细胞异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致病机制
        1.2.3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策略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
        1.3.1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1.3.2 类风湿性关节炎致病机理
        1.3.3 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动物模型
        1.3.4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策略
    1.4 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青蒿素衍生物SM934 调控ABCs细胞分化及代谢状态治疗SLE的作用机制探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药物及试剂
        2.2.2 仪器及耗材
        2.2.3 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动物
        2.3.2 小鼠分组及给药
        2.3.3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制备
        2.3.4 血生化指标检测
        2.3.5 肾脏浸润单核细胞(kidney mononuclear cells,KMNCs)制备
        2.3.6 细胞分选
        2.3.7 Seahorse XF96 线粒体压力细胞代谢测试实验
        2.3.8 流式细胞术
        2.3.9 血清抗自身抗体测定
        2.3.10 蛋白尿检测
        2.3.11 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
        2.3.12 组织免疫荧光
        2.3.13 TLR激动剂诱导B细胞反应
        2.3.14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MRL/lpr小鼠脾脏中ABCs增加并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2.4.2 SM934 治疗抑制脾脏中ABCs的同时改善MRL/lpr小鼠疾病指征
        2.4.3 SM934 治疗改善MRL/lpr小鼠脾脏中B细胞分化异常
        2.4.4 SM934 治疗改善MRL/lpr小鼠脾脏B细胞代谢异常
        2.4.5 MRL/lpr小鼠肾脏中ABCs浸润随周龄增大而增多
        2.4.6 SM934 治疗抑制MRL/lpr小鼠肾脏中ABCs细胞浸润
        2.4.7 SM934 抑制TLR受体激活影响的B细胞代谢
    2.5 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青蒿素衍生物SM934对Pristane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药物及试剂
        3.2.2 仪器及耗材
        3.2.3 试剂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动物
        3.3.2 PIA模型建立及小鼠分组给药
        3.3.3 小鼠关节临床评分
        3.3.4 血清抗体检测
        3.3.5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
        3.3.6 组织病理学分析
        3.3.7 甲苯胺蓝染色
        3.3.8 液相悬浮系统检测血清及结关节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
        3.3.9 细胞培养
        3.3.10 BMDM提取及分化
        3.3.11 SM934 对巨噬细胞向M1 型极化的影响
        3.3.12 SM934 对巨噬细胞向M2 型极化的影响
        3.3.13 细胞免疫荧光
        3.3.14 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
        3.3.1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3.3.16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SM934 治疗改善PIA发病严重程度及关节病变
        3.4.2 SM934 治疗降低PIA小鼠血清自身抗体水平
        3.4.3 SM934 治疗降低PIA小鼠脾脏炎性细胞浸润
        3.4.4 SM934 治疗体内调控巨噬细胞极化
        3.4.5 SM934 治疗体外调控巨噬细胞极化
        3.4.6 SM934 影响Stat1和Stat6 的磷酸化调节巨噬细胞极化
    3.5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新型三环类BTK抑制剂SOMCL-17-016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效学及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药物及试剂
        4.2.2 仪器及耗材
        4.2.3 试剂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动物
        4.3.2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制备
        4.3.3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RAW264.7 细胞毒性实验
        4.3.4 丝裂原(Con A和 LPS)诱导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4.3.5 OVA诱导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
        4.3.6 小鼠CIA模型建立
        4.3.7 CIA小鼠分组及给药
        4.3.8 OVA小鼠血清抗OVA特异性抗体检测
        4.3.9 CIA小鼠临床评分标准
        4.3.10 组织病理学分析
        4.3.11 Micro-CT
        4.3.1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4.3.13 CIA小鼠血清抗CⅡ特异性抗体检测
        4.3.14 液相悬浮系统检测血清及结关节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
        4.3.15 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
        4.3.16 细胞培养
        4.3.17 组织免疫荧光
        4.3.18 人血细胞沉渣PBMC分离
        4.3.19 PBMC体外刺激体系
        4.3.20 破骨细胞分化
        4.3.21 TRAP染色
        4.3.22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4.3.23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SOMCL-17-016 体外免疫抑制活性
        4.4.2 SOMCL-17-016 抑制卵清蛋白(OVA)特异性的免疫细胞反应
        4.4.3 SOMCL-17-016 改善CIA小鼠临床评分及骨侵蚀程度
        4.4.4 SOMCL-17-016 抑制自身反应性B细胞效应及病理因子产生
        4.4.5 SOMCL-17-016 抑制滑膜B细胞产生RANKL及破骨前体细胞分化
    4.5 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调节胶原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中th17和treg细胞的平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类风湿性关节炎
    1.2 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
    1.3 Th17/treg细胞对平衡
    1.4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实验设计及意义
第二章 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结果讨论
    2.5 结语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CIA模式鼠构建及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5)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表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综述
        1.2.1 CTD-ILD发病机制与流行病学
        1.2.2 CTD-ILD临床表现
        1.2.3 CTD-ILD治疗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CTD-ILD一般情况
    3.2 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肺组与未合并间质肺组组间比较
    3.3 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肺组与未合并间质肺组组间比较
    3.4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肺组与未合并间质肺组组间比较
    3.5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间质肺组与未合并间质肺组组间比较
    3.6 系统性硬化症合并间质肺组与未合并间质肺组组间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炎
    4.2 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
    4.3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
    4.4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间质性肺炎
    4.5 系统性硬化症合并间质性肺炎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国传统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药治疗概况
        1.3 总结
    2 现代医学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RA的治疗药物
        2.2 免疫净化治疗
        2.3 干细胞移植治疗
        2.4 外科手术治疗
        2.5 结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方法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治疗后资料分析
    2.3 综合结果分析
    2.4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处理
    2.5 安全性评估
3 讨论
    3.1 研究意义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RA的优越性
    3.3 祛风除湿通络方的方药组成及分析
    3.4 祛风除湿通络方对JAK2-STAT3 信号通路的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4.1 现存不足
    4.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7)尪痹浸泡方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RA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对RA的治疗
        1.4 中医对RA的预防调护
    2 西医对RA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西医对RA治疗
第2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取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器材与药物
    3 治疗方法
        3.1 一般治疗
        3.2 药物治疗
    4 观察时间
    5 观察指标
        5.1 关节肿胀数
        5.2 关节压痛数
        5.3 晨僵时间
        5.4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5.5 血沉及C反应蛋白
        5.6 安全性指标
        5.7 病情活动程度评估
        5.8 常见不良事件处理
    6 疗效评价标准
    7 统计学处理
    8 研究结果
        8.1 一般情况比较
        8.2 各项指标比较
        8.3 依从性及安全性评估
第3章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西药用药分析
        2.1 血塞通
        2.2 甲氨蝶呤
        2.3 白芍总苷胶囊
    3 中药选方配伍分析
    4 组方药物分析
    5 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的影响
        5.3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5.4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晨僵时间的影响
        5.5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DAS28 评分的影响
        5.6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VAS评分的影响
        5.7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5.8 尫痹浸泡方联合西药对患者安全性评价的影响
    6 创新性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尫痹浸泡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附录2 尫痹浸泡方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病例观察表
    附录3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综述 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1 发表论文
    2 参加学术会议
    3 获奖
致谢

(8)不同时长艾灸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3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现状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来源
    1.2 样本量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受试病例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干预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2.5 安全性评价
    2.6 质量控制
    2.7 临床试验资料收集
3 研究结果
    3.1 受试者基本情况
    3.2 干预前观察指标比较
    3.3 干预后观察指标比较
    3.4 干预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3.5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3.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常规治疗联合艾灸治疗寒湿痹阻型RA的方法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方法
    2 单穴位艾灸治疗15min为寒湿痹阻型RA治疗的优选方案
    3 艾灸疗法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温和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不同灸时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3 健康调查简表
    附录4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5 视觉模拟评分表
    附录6 个人简历
致谢

(9)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及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操作器具及药物
        2.3 治疗方法
        2.4 注意事项
        2.5 不良反应及处理
        2.6 观察指标及测量方法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四组患者研究完成情况
        3.2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3.3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DAS28 评分比较
        3.4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据评分比较
        3.5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6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5 结论
讨论
    1 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2.1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3 本次研究治疗方法确立依据
        3.1 电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的研究
        3.2 正清风痛宁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
        3.3 选穴依据
    4 观察指标确立依据
    5 研究结果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致谢

(10)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计量分析及中药治疗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计量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来源和检索策略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
        2.2 纳入文献的发表时间和发文量分析
        2.3 作者可视化分析
        2.4 机构可视化分析
        2.5 WOS数据库发文国家和地区分析
        2.6 关键词分析
        2.7 突现词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治疗荟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来源及关键词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资料提取
        1.4 质量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结果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结果
        2.4 Meta分析的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eta分析资料提取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怎么办(论文参考文献)

  • [1]万通筋骨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抗炎机制研究及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分析[D]. 李兆东. 吉林大学, 2021(01)
  • [2]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缓解作用及机制研究[D]. 樊哲新. 江南大学, 2021(01)
  • [3]青蒿素衍生物和BTK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D]. 刘雨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21(08)
  • [4]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调节胶原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中th17和treg细胞的平衡[D]. 王琼瑾. 汕头大学, 2021
  • [5]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表型分析[D]. 李凤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6]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D]. 吴志颖.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尪痹浸泡方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聂娇.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8]不同时长艾灸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D]. 蔡晓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9]电针结合正清风痛宁中医透药疗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D]. 崔鹏来.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10]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计量分析及中药治疗荟萃分析[D]. 李云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如果您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该怎么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