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HEADACHE WITH VIT-B6 POINT-INJECTION(论文文献综述)
虞傲文[1](2021)在《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竖脊肌MPS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竖脊肌MPS的临床疗效,为扩展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在2019年9月到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单侧竖脊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90例。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0例。A组患者给予竖脊肌平面阻滞治疗,B组患者给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C组患者给予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snxiety scale,SAS)对患者疼痛程度、睡眠指数及焦虑程度进行评估,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治疗效果评价。记录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入院时的VAS、PSQI、SAS,治疗结束后1周、1月、3月、6月的VAS、SAS和改良Macnab评价以及治疗结束后1月、3月、6月的PSQI。结果:(1)VAS:A、B、C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周、1月、3月、6月的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相比治疗结束后1周、1月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治疗结束后3月、6月的VAS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A组与B组相比治疗结束后1周、1月、3月、6月的VAS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PSQI:A、B、C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3月、6月的PSQI较入院时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C组与B组、A组与B组治疗结束后1月、3月、6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SAS:A、B、C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周、1月、3月、6月的SA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C组与B组、A组与B组治疗结束后1周、1月、3月、6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改良Macnab评价:A、B、C三组的有效率在治疗结束后1周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有效率在治疗结束后1月、3月、6月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优良率在治疗结束后1周、1月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优良率在治疗结束后3月、6月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以时间为因素的趋势性卡方检验结果为:A、B、C三组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优良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组、B组的优良率随着时间上升的趋势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优良率随着时间下降趋势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药物过敏、穿破胸膜、损伤肺组织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ESPB联合RSWT治疗组与ESPB治疗组及RSWT治疗组相比,治疗效果、睡眠质量改善及焦虑缓解程度均较优;(2)ESPB治疗的短期疗效优于RSWT治疗;RSWT治疗的远期疗效优于ESPB治疗。
周雪添[2](2020)在《梅花针叩刺联合拔罐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梅花针叩刺联合拔罐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以期为项背肌筋膜炎提供一种便于操作、效优价廉、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扬州市中医院2018年06月至2019年12月骨伤科及针灸科住院部及门诊中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采用梅花针叩刺联合拔罐,对照组a采用普通针刺联合拔罐,5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b采用艾瑞昔布口服,早晚各0.1g。治疗15天后随访,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总评分、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有疼痛强度(PPI)、疗效、复发率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基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1)三组患者在治疗后症状体征总评分、PRI、VAS、PPI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症状体征总评分:三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b(P<0.01),对照组a优于对照组b(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RI评分:三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b(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与对照组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VAS、PPI评分:三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愈显率90%,对照组a总愈显率65%,对照组b总愈显率45%;治疗组和对照组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b(P<0.01),对照组a疗效优于对照组b(P<0.05);(6)复发率比较:三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反应:未发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0%。结论:1、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症状体征。2、针对项背肌筋膜炎的治疗,梅花针叩刺联合拔罐疗法和普通针刺联合拔罐疗法在症状体征评分、总体疗效上优于口服艾瑞昔布,在治疗项背肌筋膜炎时可能非药物疗法优于药物疗法。3、梅花针叩刺联合拔罐疗法不仅可减轻疼痛,改善症状,并能够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有效减少项背肌筋膜炎的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颜春妮[3](2019)在《温针灸腰阳关、次髎穴对PD模型大鼠Cor、HIS及其H1R受体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以温针灸法为干预手段,观察温针灸腰阳关、次髎穴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血清皮质醇(Cor)、组织胺(HIS),子宫内HIS及其H1受体蛋白(H1R)的调节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为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病提供实验与理论依据。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经前温针灸组、经后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经后西药组、模型组、空白组共6组,每组各12只。运用缩宫素、苯甲酸雌二醇联合制备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腰阳关、次髎穴,西药组用布洛芬灌胃进行干预治疗。其中,经前温针灸组在注射苯甲酸雌二醇(E2)于股部皮下的第7天开始,用温针灸法;经后温针灸组则在注射E2于股部皮下的第11天开始,用温针灸法同经前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在注射E2于股部皮下的第7天开始,用布洛芬按每日20mg/kg灌胃给药;经后西药组则在注射E2于股部皮下的第11天开始,灌胃给药同经前西药组。每日干预治疗均为1次,连续5天后统计各组大鼠扭体反应的潜伏期和30 min内扭体次数;再进行解剖取材,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Cor、HIS及子宫内HIS含量;蛋白质免疫印迹(Wb)法检测H1R水平。围绕治疗前后6组大鼠扭体反应情况、子宫组织胺和血清皮质醇的变化情况,对比空白组、模型组、经前及经后温针灸组、经前及经后西药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扭体反应:空白组无扭体,模型组扭体次数较多且有扭体潜伏期,两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经前温针灸组、经后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均能明显延长首次扭体潜伏期,且能减少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而模型组与经后西药组比较,扭体潜伏期、扭体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前温针灸组、经后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扭体的潜伏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Cor及HIS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经前温针灸组、经后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及经后西药组HIS、Cor含量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经后西药组比较,经前温针灸组、经后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HIS、Cor含量明显减少(P<0.01);模型组与经后西药组HIS、Cor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经前温针灸组、经后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的HIS、Cor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HIS及其H1R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经前温针灸组、经后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及经后西药组HIS含量明显增多、H1R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经后西药组比较,经前温针灸组、经后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HIS含量明显减少,H1R表达明显升高(P<0.01)。经前温针灸组、经后温针灸组、经前西药组的HI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1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针灸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HIS和Cor含量、降低子宫组织HIS、升高子宫H1R水平而发挥镇痛作用。(2)温针灸对PD模型大鼠痛经前后均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效应,有效提高了PD模型大鼠的生存质量。即温针灸对原发性痛经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3)温针灸治疗PD疗效显着,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李梅[4](2019)在《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金钩钓鱼”针法针刺治疗枕神经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符合枕神经痛诊断标准的患者63例,患者均来自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神经内科,随机分为金钩钓鱼组和提插泻法组,金钩钓鱼组31例,提插泻法组32例。按照已制定的治疗方法金钩钓鱼组采用“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提插泻法组采用提插泻法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随访后分析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量表)、VAS减分率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治疗前比较,金钩钓鱼组和提插泻法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金钩钓鱼组和提插泻法组患者的VAS评分、HAMA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金钩钓鱼组VAS评分、HAMA评分明显低于提插泻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随访,金钩钓鱼组VAS评分、HAMA评分明显低于提插泻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AS减分率,金钩钓鱼组的总有效率100%,治愈率20%,明显高于提插泻法组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80%,痊愈率6.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优于提插泻法。1月后随访VAS减分率,金钩钓鱼组总有效率93.3%,痊愈率13.3%,提插泻法组有效率70%,痊愈率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远期疗效也优于提插泻法。结论:1.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疗效肯定,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患者的焦虑状态。2.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优于提插泻法。
吴钰娟[5](2018)在《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主要由潜伏于神经根或神经节处的水痘-疱疹病毒再次激活所引起,其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PHN作为一种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顽固性疾病,治疗难度非常大。目的:我们仍应尽早积极、足疗程、多手段协同治疗,以期达到有效控制疼痛、改善睡眠治疗、改善精神障碍、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温热性刺灸法因其临床普及性大、效果显着、操作简单、起效迅速等特点,在临床上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针刺配合温热刺激,辩证施治,以期扶正助阳、火郁发之、快速祛除肌肤湿热火毒的治疗方法。是一类治法的统称,非特指一类疗法。温热性刺灸法,包括火针、拔火罐、艾灸、刺络拔火罐等,指的是通过火针、艾条、火罐等传统中医治疗手段治病。临床多运用于虚寒类疾病的治疗,也不乏运用于实证热证而有良效者,藉其以热引热、驱邪外出,能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复发。目前,疼痛评价工具较多,临床上多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或数字分级量表(NRS)对疼痛进行量化,近年的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具有良好疗效,然而缺乏高质量的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的证据,因此我们系统回顾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相关试验及临床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分析,评估其对PHN的疗效与发展前景,为临床治疗等提供一定循证学依据。方法:通过检索2017年12月前在中文医学类期刊杂志、英文医学类期刊公幵发表的,以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治疗组干预措施以温热性刺灸法为主,包括火针、拔火罐、艾灸、刺络拔火罐等,有采用温热性刺灸法或温热性刺灸法联合其他方法治疗。温热性刺灸法的施针形式、强度、频率等不限。经过系统的检索后,检索到的文献数如下:搜索中文、英文期刊数据库篇(n=1105)CNKI排除重复文献20篇(n=1085),排除文献原因:相同文章、相同课题、无关课题、文献综述、系统评价、临床案例报道、经验分享、没有全文其中剔除重复的英文文献(n=3),剔除不相关文献612篇(n=473),根据标题、摘要初步筛选排除非前瞻性研究、非随机、非临床研究的文献261篇(n=212)排除干预措施不符的RCT文献175篇(n=37),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RCT文献共37篇。结果:纳入文献总共37篇,总例数为2456例患者,干预措施包括火针、针灸+梅花针叩刺+拔火罐、刺络拔火罐,艾灸、毫火针+温和灸、火针+刺络拔火罐等,均以温热性针刺灸法为主。温热性刺灸法这一模式中分为火针、拔火罐、艾灸、刺络拔火罐几大类研究,根据干预措施的区别分为单纯火针、火针+温和灸、单纯刺络拔火罐、刺络拔火罐+火针、艾灸+其他治疗方法、刺络拔火罐+其他治疗方法6个亚组进行分析。通过运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各个对照组的主要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疗效分析、VAS评分、复发率、止痛立即起效时间、睡眠质量改善程度、疼痛改善程度、焦虑抑郁自评量表、24h后VAS评分。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估及JADAD评分。JADAD评分1-3分纳入文献的的随机对照试验有10篇,占27%,4-7分的纳入文献的的随机对照试验有27篇,占73%。Meta分析结果:以下meta分析结果表现出差异性优势:1)对PHN的疗效评价: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的疗效评价(I2=0%,P=0.1,0R=4.28,95%CI[3.11,5.90],p<0.00001)、单纯火针治疗PHN的疗效评价((I2=0%,P=0.87),0R=7.18,95%CI[2.27,22.75],p<0.00001)、艾灸+其他治疗方法治疗PHN的疗效评价(I2=0%,p=0.60),[OR=4.29,95%CI[2.24,8.23],P<0.0001,)、刺络拔火罐+其他治疗方法治疗PHN的疗效评价(P=0.93,I2=0%),[OR=4.06,95%CI[2.18,7.56],P<0.00001],2)改善VAS的积分:温热性刺灸法治疗PHN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积分(12=99%,p<0.0001),(RR=1.77,95%CI[1.82,-1.77],p<0.00001)、单纯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08,95%CI[-2.13,-0.02],P=0.04)、火针+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72,95%CI[-2.48,-0.96],P<0.00001)、火针+温和灸治疗PHN的的VAS积分(I2=0%,P=0.81),OR=-1.87,95%CI[-2.36,-1.38],P<0.00001)、艾灸+其他治疗方法治疗PHN的VAS积分I2=0%,P=0.60),0R=-2.17,95%CI[-2.36,-1.38],p<0.00001)、刺络拔火罐+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的VAS积分(I2=99%,P<0.00001),RR=-3.89,95%CI[-6.52,-1.26],P=0.004)、3)温热性刺灸法治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的疼痛改善程度(I2=97%,RR=-1.88,95%CI[-3.64,-0.12],p=0.04,4)火针+温和灸/刺络拔火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止痛即刻起效时间(P=0.004,I2=74%,RR=-1.12,95%CI[-1.83,-0.41],p=0.004)。以下meta分析结果表现无明显差异性优势优势:单纯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疗效((I2=0%,P=0.47),0R=2.61,95%CI[0.72,9.43],p=0.14)、火针+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疗效(I2=0%,P=0.54,0R=1.93,95%CI[0.62,5.95],p=0.54)、火针+温和灸治疗PHN的疗效评价(p=0.3,I2=8%,OR=1.90,95%CI[0.61,5.95],P=0.30)、单纯火针治疗PHN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34,95%CI[-2.78,-0.99],p=0.07)、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I2=99%,RR=-1.71,95%CI[-4.27,-0.84],p=0.19)、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睡眠质量评分(I2=96%,RR=0.22,95%CI[-1.13,1.55],p=0.76)、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复发率(P=0.93,I2=0%,OR=0.49,95%CI[-0.17],P=0.18),均无明显表现差异性治疗优势。以下meta分析结果表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异质性较大:温热性刺灸法治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的疼痛改善程度(I2=97%,RR=-1.88,95%CI[-3.64,-0.12],p=0.04)、单纯火针治疗治疗PHN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34,95%CI[-2.78,-0.99],p=0.07)、单纯刺络拔火罐治疗PHN的的VAS积分(I2=94%,P<0.00001),RR=-1.08,95%CI[-2.13,-0.02],P=0.04)、刺络拔火罐+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的VAS积分(I2=99%,P<0.00001),RR=-3.89,95%CI[-6.52,-1.26],P=0.004)、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I2=99%,RR=-1.71,95%CI[-4.27,-0.84],p=0.19)、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睡眠质量评分(I2=96%,RR=0.22,95%CI[-1.13,1.55],p=0.76)、火针+温和灸/刺络拔火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止痛即刻起效时间(P=0.004,I2=74%,RR=-1.12,95%CI[-1.83,-0.41],p=0.004)。纳入的37篇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RCT文献经过质量评价后,由于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本身原因文献研究均存在随机化不完全充分、缺乏样本量估算、未提及分配隐匿、缺乏盲法以及无描述研究中失访退出人数等问题,导致研究文献的临床证据级别较低。结论:本文通过对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温热性针刺灸法对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评价、治疗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积分、疼痛改善程度、止痛即刻起效时间有良好的作用,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系统评价为临床研究者提供了文献质量评价的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方式,为医学教育、临床科研提供了一定依据。整理查德阅文献时发现,温热性针刺灸法与不同西药在运用的干预措施并不丰富,尚有其他类型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方法,这些都是日后研究的发展前景。
张乐鑫[6](2016)在《针刀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刀疗法对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部位一致、治疗周期确定后,对比治疗组的针刀松解疗法与对照组的传统封闭疗法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的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针刀松解疗法与对照组的传统封闭疗法的治疗效果。深入研究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针刀松解疗法的操作技法,进一步揭示针刀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针刀治疗作用机理及操作方法,为临床路径提供实践验证和支撑。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局部麻醉配合针刀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局部封闭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每周一次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在每个疗程内症状消失即可以停止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和疗效优良率进行评价。结果:完成治疗后两月对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回访观察,分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疼痛疗效评分(VAS法)、临床疗效的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封闭治疗的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麻醉配合针刀疗法为主治疗枕大神经痛,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局部封闭治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周黎[7](2016)在《分支深刺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深刺鱼腰、四白、夹承浆为主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了充分验证该方法不但可以替代西药治疗还具有远期疗效、没有副作用,旨在从针灸的角度来探索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鱼腰、四白、夹承浆为主穴,每周3次,两周为一个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卡马西平片,每日2次,首次剂量0.1 g每次,以后每天增加0.1g,直到疼痛停止(最大量不应超过1g/d),从开始给药不间断服药,直到总疗程结束。两组均在治疗前、治疗疗程结束时、停止治疗2个月后,分别用综合评分法和中医症状评分评价总体疗效。两组均在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分别用副反应量表,作为两组副作用的观察,并进行对照分析。从总体疗效、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副反应的有无来评价深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结果:1.综合评分比较:疗程结束后比较,针刺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治疗2个月后比较,针刺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长期疗效优于药物组。2.两组治疗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疗程结束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3.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结束后,针刺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人数为11人,副反应率为37%,主要副作用为消化系统症状便秘、食欲减退和厌食。4.疗效情况比较:两组治疗结束后疗效比较,近期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93%,对照组有效率为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的随访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仍为93%,对照组有效率为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组对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2.针刺组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优于药物组。3.针刺组治疗后未见不良反应,药物组治疗后出现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方面的主观症状以及血、尿、便及肝、肾功能等客观体征的异常。4.深刺鱼腰、四白、夹承浆为主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不失为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罗景[8](2016)在《穴位埋线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原发性失眠患者治疗前后主症各项症状评分及总评分临床疗效的观察,探讨穴位埋线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并与艾司唑仑片治疗比较,为穴位埋线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提供临床依据,为原发性失眠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临床应用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化研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失眠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治疗,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于入组后第0周、第2周、第4周进行治疗,1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片治疗,且予以“按需服药”原则,疗程与治疗组一致。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随访第2周以及随访第6周后随访行症状评估。结果:(1)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随访第2周、随访第6周两组PSQI总评分及各项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均呈下降趋势。(2)治疗后两组间PSQI总评分及各项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第6周两组PSQI总评分及各项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穴位埋线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疗效与对照组相当;穴位埋线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具有镇静安神,改善睡眠,能够减少入睡时间,增加睡眠时间,有效地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提高睡眠效率,改善患者入睡困难,日间疲乏;(2)穴位埋线配合认知行为疗法不仅有很好的近期疗效,也有不错的远期疗效;(3)随访期间,两组治疗方法虽未能维持治疗后的效果,但与治疗前相比,穴位埋线组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和艾司唑仑组仍有一定疗效,且穴位埋线配合认知行为疗法优于西药组。
庄育泰[9](2015)在《梅花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斑秃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课题利用梅花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斑秃患者。本课题采用治疗前后兼证总评分比较、治疗前后单个皮损面积总评分比较、临床疗效评价、疗程起效时间、安全性评价、随访结果以评价梅花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斑秃的的总体疗效。通过此项研究,可为临床上运用梅花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斑秃的实践以及疗效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方法:本课题在斑秃患者中,筛选出64例符合研究入选标准的斑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利用梅花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梅花针扣刺脱发部位、风池、脊柱两侧;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每次一侧肾俞、心俞、膈俞、三阴交。’对照组:用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每次一侧肾俞、心俞、膈俞、三阴交。梅花针每次扣刺10分钟,每个穴位注射1ml丹参注射液,隔日一次,7次一个疗程,共治疗两次。在此过程中,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阶段实行临床兼证评分、计算单个皮损数目、面积及皮损总面积,计算总有效率;最后整理好收集到的数据,并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治疗组32例,脱落病例0例,实际观察32例,随访9例;对照组32例,脱落病例0例,实际观察32例,随访5例。治疗前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以确保两组具有可比性。经统计,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基线平衡,具备比较条件。各组内治疗前后对比发现,梅花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与单纯穴位注射疗法,都能明显地改善斑秃患者的临床症状,差异性显着(P<0.05)。但两组间对比可知,梅花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疗法的疗效较单纯穴位注射更佳,差异明显(P<0.05),说明梅花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疗法相对于单纯穴位注射,能更有效地改善斑秃患者头皮的血液循环、毛囊的营养状态,从而达到治疗斑秃目的。在治疗期间,对照组发生1例不良事件,最后,通过随访发现,两组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别(P>0.05),且复发的患者其病情均较治疗前减轻。研究结论:梅花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斑秃是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易为患者接受,疗效优于单纯穴位注射;梅花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疗法在改善斑秃患者的头皮血供、毛囊营养、整体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功能等方面更显优势,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杨万章[10](2015)在《神经康复中的注射疗法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了在神经科领域各种行之有效的注射疗法,涉及中枢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有局部注射、穴位注射、敏感点注射、神经阻滞和鞘内注射等,具有较适用的临床参考价值。
二、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HEADACHE WITH VIT-B6 POINT-INJEC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HEADACHE WITH VIT-B6 POINT-INJECTION(论文提纲范文)
(1)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竖脊肌MPS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入选及排除标准 |
2.3 仪器设备及药物 |
2.4 研究方法 |
2.5 评定方法 |
2.6 数据采集 |
2.7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临床资料的比较 |
3.2 VAS评分的比较 |
3.3 PSQI的比较 |
3.4 SAS评分的比较 |
3.5 改良Macnab评价的比较 |
3.6 不良事件发生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竖脊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超声引导下ESPB操作示意图 |
(2)梅花针叩刺联合拔罐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项背肌筋膜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医对项背肌筋膜炎的认识 |
1.2 项背肌筋膜炎的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项背肌筋膜炎的认识 |
2.1 定义 |
2.2 解剖基础 |
2.3 肌筋膜炎发病机制 |
2.4 现代医学治疗肌筋膜炎的研究进展 |
3 对中医和现代医学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总结和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材料选择 |
2.3 治疗方法 |
3 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评价标准 |
3.3 统计学方法 |
3.4 随访 |
4 研究结果 |
4.1 剔除、脱落病例统计 |
4.2 基线比较 |
4.3 疗效指标 |
4.4 不良反应及随访结果 |
5 分析和讨论 |
5.1 立题依据 |
5.2 疗效评价标准的选取依据 |
5.3 疗效结果分析 |
5.4 技术的安全性评述 |
6 结论 |
7 问题与展望 |
7.1 存在的问题 |
7.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温针灸腰阳关、次髎穴对PD模型大鼠Cor、HIS及其H1R受体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
1 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病的认识 |
1.1 原发性痛经病简介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1.3 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
1.4 西医治疗 |
2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病的认识 |
2.1 古代对痛经病的记载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饲养 |
2.2 实验动物分组 |
2.3 动物模型的制备 |
2.4 干预方法 |
2.5 麻醉与取材 |
2.6 指标的观察检测 |
2.7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实验结果 |
1 大鼠的一般情况与扭体反应情况 |
1.1 大鼠的一般情况 |
1.2 各组大鼠的扭体反应情况 |
2 各组大鼠Cor及 HIS、H_1R水平 |
2.1 各组大鼠的血清Cor及 HIS水平 |
2.2 各组大鼠的子宫H_1R蛋白表达水平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实验方案分析与动物模型的建立 |
1.1 实验方案分析 |
1.2 PD大鼠模型的建立 |
2 西药对照和实验观察指标的选用依据 |
2.1 西药对照的选用依据 |
2.2 实验观察指标的选择 |
3 从寒邪和遵循“治未病”思想防治痛经病 |
3.1 寒邪致痛致病论 |
3.2 从寒论治痛经病 |
3.3 遵循“治未病”思想防治痛经病 |
4 温针灸治疗痛经病的机理探讨 |
4.1 遵循治痛“荣之、通之”的治疗大法 |
4.2 灸法的调节作用 |
4.3 针刺的调节作用 |
4.4 温针灸是治疗痛经病的一种新思路 |
5 腰阳关、次髎穴治疗痛经病的理论基础 |
5.1 从督脉、膀胱经论治痛经病 |
5.2 腰阳关、次髎穴治疗痛经病的取穴依据 |
6 实验结果的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设计 |
2.2 治疗方法 |
2.3 意外情况记录及处理 |
2.4 疗效观察 |
2.5 安全性指标 |
2.6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纳入和完成情况 |
3.2 一般资料比较 |
3.3 治疗结果 |
3.4 安全性分析 |
4 讨论 |
4.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4.3 “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优势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4.5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结语 |
1.结论 |
2.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文献研究 |
综述 枕神经痛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 |
1、论文发表情况 |
(5)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
1.研究背景 |
1.1 现代医学对于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HZ及PHN的认识 |
1.3 流行病学 |
1.4 发病机制 |
1.5 西医治疗进展 |
1.6 中医药治疗进展 |
1.7 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探索 |
第二章 基于META构建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循证优化方案 |
1.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 |
2.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3.1 RCT相关文献的筛选结果 |
3.2 纳入的RCT文献信息提取 |
3.3 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meta分析 |
3.4 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评价漏斗图 |
4.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META分析小结 |
4.1 Meta结果分析 |
4.2 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RCT研宄的文献质量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针刀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名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研究 |
2.1 解剖学研究 |
2.2 现代医学对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病名研究 |
2.3 现代医学对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病理的研究 |
2.4 治疗研究进展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4 统计方法 |
结果 |
1.1 一般资料比较 |
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的比较 |
1.3 两组患者治疗方法其疗效优良率的比较 |
讨论 |
1. 针刀疗法研究 |
1.1 针刀的定义 |
1.2 针刀医学简史 |
1.3 慢性软组织病变原理 |
2. 针刀疗法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机理探究 |
2.1 解剖学指导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 |
2.2 中医整体思路指导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 |
2.3 中医经络理论指导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 |
3. 问题与展望 |
4. 不良反应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分支深刺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资料 |
1.1 中医诊断标准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终止撤出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病例来源、分组 |
3 一般资料比较 |
4 治疗方法 |
4.1 治疗组 |
4.2 对照组 |
5 观测项目及观测方法 |
5.1 一般情况记录 |
5.2 疼痛程度分级 |
6 疗效评定及标准 |
7 安全性指标及处理 |
8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
9 临床观察中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
10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统计学处理 |
1.1 两组内比较 |
1.2 两组间比较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
3 选穴的实践来源 |
4 选穴的西医理论依据 |
5 选穴的中医理论依据 |
6 祖国医学对深刺法的认识 |
7 临床研究的疗效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概况 |
1 西医对三叉神经的认识 |
1.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2 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
2.1 历史沿革与症状 |
2.2 中医发病机制 |
2.3 中医治则 |
2.4 治疗方法 |
2.4.1 传统与现代针灸疗法 |
2.4.2 基于新理论的治疗 |
2.4.3 中药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患者一般状况表 |
附表2 综合评分表 |
附表3 原发性三叉神经中医症状积分观察表 |
附表4 不良反应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 |
附表5 技术路线 |
附表6 试验终止记录表 |
致谢 |
(8)穴位埋线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方案 |
1 病例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对照 |
2.1.1 随机分组 |
2.1.2 对照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4 试验病例标准 |
4.1 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4.3 脱落标准 |
4.4 剔除标准 |
4.5 中止标准 |
5 治疗方案 |
5.1 导入期 |
5.2 治疗组 |
5.3 对照组 |
5.4 疗程及随访 |
5.5 不良事件观察及处理 |
6 观察项目 |
6.1 一般记录项目 |
6.2 人口学资料 |
6.3 安全性指标 |
6.4 疗效评价指标 |
6.5 治疗及观察时点 |
7 评定标准 |
8 统计学方法 |
9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收集结果 |
1.1 纳入剔除与脱落情况 |
1.2 有效病例的一般资料、影响因素分析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总评分( PSQI)分析 |
2.2 匹兹堡主要成分计分情况 |
2.3 睡眠率及总体疗效比较 |
2.4 不良事件观察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西医对失眠的认识 |
1.1 对病名及诊断的认识 |
1.2 主要治疗方法及临床研究进展 |
2 中医对不寐的认识 |
2.1 对病名及诊断的认识 |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主要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 |
3 选择穴位埋线配合认知行为疗法作为治疗手段的依据 |
3.1 选择穴位埋线作为治疗手段的依据 |
3.2 选择配合认知行为疗法作为治疗手段的依据 |
3.3 治疗组穴位选择的依据 |
3.4 选择艾司唑仑片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
4 关于本研究穴位埋线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评 价 |
5 临床体会 |
6 展望与不足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病例报告表 |
附录B: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评定量表 |
附录C: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梅花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斑秃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斑秃的认识 |
1.1 中医对斑秃的病名追溯 |
1.2 斑秃的中医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的概况 |
2 现代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2.1 斑秃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 |
2.2 现代医学对斑秃发病机制的认识 |
2.3 斑秃的分型及治疗 |
2.4 斑秃的调节与护理 |
3 梅花针或穴位注射治疗斑秃的研究概况 |
3.1 梅花针理论溯源 |
3.2 梅花针的使用方法 |
3.3 梅花针、穴位注射治疗斑秃的概况 |
3.4 其它外治法治疗斑秃的概况 |
3.5 梅花针疗法、穴位注射对斑秃的治疗概况小结 |
4 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流程图 |
3.2 随机分组 |
3.3 治疗方案 |
3.4 临床观察指标与方法 |
3.5 安全性检测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统计方法 |
3.8 安全性评价分析标准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临床基线情况比较 |
4.3 治疗结果 |
4.4 安全性评价 |
4.5 治愈病例随访结果 |
5. 讨论与分析 |
5.1 治疗结果分析 |
5.2 治法机理探讨 |
5.3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优势 |
5.4 不足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神经康复中的注射疗法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注射疗法的种类和穿刺途径 |
1.1 痛点注射 |
1.2 局部注射 |
1.3 穴位注射 |
1.4 神经节注射 |
1.5 腔内注射 |
1.6 动脉穿刺注射 |
2 注射疗法用药或材料 |
2.1 激素类 |
2.2 维生素类 |
2.3 中草药制剂 |
2.4 无水乙醇 |
2.5 神经营养药 |
2.6 A型肉毒毒素 |
2.7 神经干细胞 |
2.8 其他常用药物 |
3 注射疗法适应证 |
3.1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3.2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
3.3 肌肉疾病 |
4 注射疗法注意事项 |
4.1 患者知情宣教 |
4.2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
4.3 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反应和过敏反应 |
4.4 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 |
4.5 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 |
4.6 躯干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 |
4.7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 |
4.8 脊髓腔、侧脑室、小脑延髓池的穿刺 |
5 操作方法 |
5.1 针具选择 |
5.2 操作程序 |
5.3 注射角度与深浅 |
5.4 药物剂量 |
5.5 疗程 |
6 几种特殊病情的注射疗法 |
6.1 肌痉挛的注射疗法 |
6.2穴位注射 |
6.3 神经阻滞 |
6.3.1 三叉神经痛阻滞 |
6.3.2 星状神经节阻滞 |
6.3.3 硬膜外阻滞 |
6.4 鞘内注射 |
四、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HEADACHE WITH VIT-B6 POINT-INJEC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竖脊肌MPS的疗效观察[D]. 虞傲文. 延边大学, 2021
- [2]梅花针叩刺联合拔罐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雪添. 扬州大学, 2020(04)
- [3]温针灸腰阳关、次髎穴对PD模型大鼠Cor、HIS及其H1R受体水平影响的研究[D]. 颜春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李梅.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温热性刺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系统评价[D]. 吴钰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6]针刀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乐鑫.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分支深刺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周黎. 云南中医学院, 2016(08)
- [8]穴位埋线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观察[D]. 罗景.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6(03)
- [9]梅花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斑秃的临床研究[D]. 庄育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
- [10]神经康复中的注射疗法应用进展[J]. 杨万章.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01)
标签: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论文; 带状疱疹中医疗法论文; 神经头痛论文; 梅花针论文; 拔火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