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医学院学报》2000年1-4期论文分类与索引分析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0年1-4期论文分类与索引分析

一、《贵阳医学院学报》2000年第1~4期论文分类标引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潘颖[1](2018)在《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数字环境下,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形态结构由印刷型转向数字型,读者获取资源的行为由“到馆”利用转向远程虚拟使用,馆舍空间的使用功能由馆藏资源存储为主转向信息共享和读者活动空间。为此纸质馆藏资源正在面临窘境,其存在价值难以通过图书馆自身统计实现定量测量,但可通过学生纸质馆藏资源的借阅与学业绩效的相关性和贡献度来进行揭示。作为纸质馆藏资源的借阅主体,不同学科本科生借阅纸质馆藏资源的侧重点不同,在不同学年对资源的深度与广度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依托课程成绩与借阅数据开展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的相关性与差异性实证研究,对于图书馆纸质馆藏资源建设和教学支撑服务的优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某高校理、工、文、管四个学科2011级本科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本科课程成绩和文献借阅数据作为实证研究样本,综合运用计量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借阅册数、文献类别、借阅时间、利用周期四个维度,进行学业绩效和借阅行为的多维度统计分析,以此实现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的相关性及差异性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的相关性及差异性特征。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证实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存在相关性。具体体现为:(1)本科生的文献借阅“量”与学业绩效“质”呈现正相关性特征,纸质馆藏资源对于改善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成效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本科生学业绩效与文献借阅的广度和深度呈现正相关性特征,专业相关性文献及非专业相关性文献的涉猎对于学业绩效的提升具有正向效应;(3)本科生学业绩效与持续稳定的借阅习惯呈现正相关性特征,“考前突击式”的文献借阅方式对于学业绩效提升的成效不明显;(4)本科生学业绩效与文献利用周期呈现负相关性特征,低学业绩效层级群体专业相关类文献的短期借阅行为比例高于高学业绩效层级群体。在学科层面上,本研究证实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存在学科差异性。第一,学业绩效与文献借阅量呈现学科差异性特征,基础理论类本科生的文献借阅量高于实践应用类本科生;第二,学业绩效与文献借阅类型呈现学科差异性特征,自然科学类本科生文献借阅的集中趋势较明显;第三,学业绩效与文献借阅日期分布呈现学科差异性特征,基础理论类本科生借阅日期分布的波动性明显;第四,学业绩效与文献利用周期呈现学科差异性特征,自然科学类本科生的平均利用周期高于社会科学类本科生。在学年层面上,本研究证实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存在学年差异性。首先,学业绩效与文献借阅量呈现明显的学年差异性特征。高学业绩效层级群体的文献平均借阅册数第二学年有所增加,此后逐年下降,借阅行为较为稳定;而D群体平均借阅册数逐年下降,借阅波动性显着。其次,学业绩效与文献借阅类别呈现学年差异性特征,随着学年的推移,文献借阅类型由个人兴趣和基础学科学习逐渐转向专业相关类文献,同时集中趋势愈发明显。通过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的相关性及差异性特征的研究,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应紧密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通识性特点,进一步强化馆藏文献资源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动态合理配置馆藏文献资源结构和内容挖掘,提高纸质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和价值。同时,拓展传统阅读服务宜传与推广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立足于读者资源需求的个性化特征,动态调整服务推广手段、构建专业分馆、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对本科生教学的重要支撑作用。开展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的相关性实证研究工作,对于高校图书馆纸质馆藏资源支撑教学绩效的定量评价以及教学支撑服务实证研究理路的梳理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一,明晰和测量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纸质馆藏资源对本科生教学的贡献度,揭示不同群体借阅行为的一般性规律和特点,为本科生教学支撑服务开展及纸质馆藏资源优化提供现实支撑和数据参考:其二,从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结合的角度开展实证研究,有助于丰富高校图书馆本科生教学支撑服务的实证研究理路,为高校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李娜[2](2017)在《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方志古籍知识组织研究 ——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50年代,我国着名农史学家万国鼎主持汇编了一套方志农业专题资料——《方志物产》,共431册、3000余万字,摘抄自全国40多个大中型城市、100多个文史单位的数千部地方志,时间长、范围广,数量大、内容多,价值高、意义重,为农史研究和区域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目前,《方志物产》数字化整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地域范围的选择上,研究方法的应用上,还是文本内容的挖掘上,都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开拓。融合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从单省份到多省份到全国范围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研究,从单一对象到多重对象的挖掘,更大程度地发掘和利用《方志物产》的价值,更好地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服务。本研究立足于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和数字人文的大背景下,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的电子文本为研究语料,通过智能化识别文中的命名实体,抽取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社会网络的数据源,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现实体之间关系的可视化展示,从不同的视角根据实际需求对网络进行分析,以便进行知识发现。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方志物产》山西分卷全文数据库建设通过梳理《方志物产》山西分卷文本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文本规范化的标准,并借助文本处理软件实现全部文本的格式化处理,以此为依据,设计数据库的表格和字段,批量导入文本,完成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中,共包含志书表、物产分类信息表和物产基本信息表三个表格。其中,志书表的主键志书编号为物产分类信息表的外键,物产分类信息表的主键分类编号为物产基本信息表的外键,这样不仅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还减少了信息冗余,在保证信息添加、删除、修改、查询等基础操作的情况下,还可以便捷地实现三张表格的联合查询。(2)《方志物产》山西分卷所载的物产信息研究在系统梳理我国物产分类体系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中物产分类体系的特征,构建一套符合《方志物产》特征的物产分类体系,借助数据库技术和其它信息技术,智能化地实现物产原有分类信息的优化处理,补全原来空缺的物产分类信息,计算物产分类信息智能化处理的效果。在物产分类信息智能优化的基础上,以志书名称中包含的地名为物产的产地,并统一成该地名所属的府州的名称,根据物产名称与地名的关系以及物产名称与分类信息的关系,引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物产的总体分布、不同类别的物产的分布、类别信息的分布等进行地图可视化展示。(3)基于条件随机场的《方志物产》山西分卷实体识别研究以物产备注信息不为空的所有物产信息为研究语料,通过人工标注的方式,对物产备注信息中蕴含的物产别名、引用的文献、涉及的人物、标明的地名、物产的用途等进行标注。在人工标注的基础上,将研究语料平均分为十等份,每次选取其中九份作为训练语料,另外一份作为测试语料,使用条件随机场模型对训练语料进行学习,分析标注部分的内外部特征,形成特征模板,从而完成识别的模型的构建。用测试语料对识别模型的识别效果进行测试,测试指标为精确率、召回率和调和平均数。测试结果表明,条件随机场模型的识别效果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语料库规模的大小,条件随机场在大数据环境下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方志物产》总体数量比较大,而仅仅山西分卷而言,数量较少,导致模型的学习内容单一,特征模板不完善,测试结果还有待提高;二是语料的人工标注程度高低,漏标、错标的数量越少,程度越高,模型的学习越全面,特征模板与测试语料的匹配程度越高,识别效果也越好。(4)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志物产》山西分卷知识组织研究在基于条件随机场模型对《方志物产》山西分卷实体识别的基础上,根据物产名称与识别结果的对应关系,提取物产名称与物产别名、物产名称与地名、物产名称与人物、物产名称与用途、物产名称与时间等关联关系的数据,形成社会网络分析所需要的数据源。使用社会网络分析相关软件,对数据源中的数据进行图形化的展示,并根据不同的特征和需求,采用不同的视角进行网络分析,主要有三种视角:宏观视角的整体网分析、中观视角的局部网分析、微观视角的个体网分析。物产名称与物产别名之间的网络分析。通过点度分析一个物产具有多少个别名,一个别名可以成为多少物产的共有别名;通过线值分析一个别名是否是一个物产的常用别名;通过自我中心网络展示一个物产的别名信息或者一个别名关联的物产信息;通过联通网络发现不同种类的物产具有相同的别名。基于历史的视角分析物产别名的由来以及物产别名网络中发现的现象。物产名称与引用人物之间的网络分析。通过点度分析一个物产引用了多少个人物,一个人物被多少个物产引用过;通过线值分析一个人物被一个物产引用的次数;通过个人中心网络展示一个人物被哪些物产引用过,一个物产引用了哪些人物;通过网络维度的转换,提取单一的人物共被引网络,用点度中心度寻找网络中的名人,用间距中心性寻找网络中的中介人物,用接近中心度寻找网络中的最佳信息传播者。物产名称与物产用途之间的网络分析。选取物产用途中的药用价值信息为研究对象,首先,以描述药用价值的词作为研究单位,通过点度分析以一个物产具有哪些药用价值,哪些物产具有相同的药用价值;通过线值分析一个物产的哪方面的药用价值记载的最多;通过网络维度的转换,依据药用价值的相同为关联,提取具有单一的物产名称网络,通过间距中心性,探索物产名称的聚类以及中介信息。其次,以描述药用价值的词中包含的字作为研究单位,分析物产因药用价值相似而形成的关联关系。物产在时空上的变迁研究。首先,研究物产在时间线上的变迁,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时间段的划分,通过局部网视角,以第一个时间段内记载的物产为样例,寻找消失的物产名称,以最后一个时间段内记载的物产为样例,寻找新增的物产名称;其次,研究物产在空间线上的变迁,通过点度分析哪个地区的物产最为丰富,哪个地区的物产最为贫瘠,哪些物产分分布范围最广,哪些物产的分布范围最小;再次,选取“棉”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棉在山西省内的引种和传播过程。在完成以上研究工作的前提下,本研究仍存在着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首先,在数据格式化和语料标注的过程中,都有人工参与,人工操作难免会有出现疏漏的地方,需要不断的检查和完善人工操作的结果;其次,在格式化处理过程仅实现了一部分自动化处理,物产分类信息的智能优化过程中,最后仍有一部分物产的分类信息无法规范,只能通过人工判别,仍需继续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实现操作的全自动化处理;再次,本研究的地域范围较小,语料规模较少,仅仅是进行方法的可行性探索,仍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语料上进行尝试;最后,本研究得出的结果都是语料内容的客观记载,没有参杂人为的主观因素,目的是为农史研究人员提供资料参考和研究思路,结果的利用仍需要进行专业辨析和考证。总之,本研究将文献学、情报学、计算机等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方志物产》的内容挖掘中,通过命名实体识别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现了命名实体自动抽取和时空关联可视化,发现物产分布、物产变迁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为方志古籍知识组织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拓展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

朱兰春[3](2015)在《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文中研究指明从1985年5月起,至2014年12月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约8000件民事裁判文书或案例,与多数人的想当然所不同的是,其中绝大部分是最高人民法院自己审理的案件。这是一个日益巨大且十分宝贵的司法资源库,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持续发掘,总结审判经验,理清法理逻辑,洞悉裁判思维,辩明发展方向,必将直接、持久地惠及于实务界和理论界,共同把案例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准。本书认为,面临大数据时代的海量司法资源,欲保持实践对理论的丰富和滋养,又不失理论对实践的统摄和把握,首先应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必要的革新,这是衡量案例研究质量的重要尺度,也是提高案例研究水平的必由之路。目前通行的研究方法,无论是实务取向的案例汇编解析法,还是理论层面的法律关系分析法、请求权基础体系法,均是前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对应的是个案研究,遵循的或是从特殊到一般,或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路径,其特征是微观分析,其优势是分析透彻。但面对司法资源信息浪潮的冲击,以现有研究方法应对,沧海拾贝绰绰有余,总揽全局能力不足。更为严重的是,后者的困境如长期存在,将全面解构前者的存在价值。黑格尔认为,“真实的只是整体”,我国哲学家王太庆先生进一步引申为,真理是全体,不是鸡零狗碎的东西。哲学如此,法学亦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研究的危机,首先是研究方法的危机。提出这个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以通盘把握更为深刻的裁判思维,正是本文的全部目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危机,迫使笔者不得不另寻研究制高点,最终立足于民法基本理论体系,以“主体、行为、权利、责任”为基元,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炼出四元结构分析法,对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全部民事案例,以四元结构重新归类、多次归类,遵循的是从一般(大理论)到一般(大实践)的认识路径,使得极为浩繁的实证研究,获得了相当清晰的方向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前述困惑,为理论重新找回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四元结构作为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在对全部民事案例的提精取萃中,基本理清了最高法院三十年来民事审判的历史脉络,证实了笔者长久以来的一个“哥德巴赫猜想”:最高法院民事审判思维已初步成型,但尚不固定,且未来走向仍不确定,由此形成了本文的中心命题:作为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四元结构既是统领最高法院全部民事判决的总线索,也是揭示最高法院民事审判规律的总钥匙。显然,这一中心命题由两个相互缠绕的子命题组成。笔者紧紧围绕上述中心命题,按双螺旋线索展开全文,一方面论证,四元结构能否以及如何起到统领作用;另一方面实证,最高法院的审判思维是否以及如何相对成型于四元结构。开篇从以往的研究经验出发,上升至方法论的高度自我反思,在民法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提炼出四元结构方法的分析框架,再以此切回到对全部民事案例的梳理,以该分析框架的每一基元为标准,提取案例公因式,构筑了四个子系统,依次分别为“界定民事主体”、“判断法律行为”、“保障民事权利”、“划分民事责任”。而每一子系统项下,又不断细分若干裁判元素或类型,继续细分和提取案例公因式,如“界定民事主体”子系统项下,又可细分出“适格当事人的审查标准”;“判断法律行为”子系统项下,最终可细分出“影响效力的主要因素”,等等。理论结构从主干一直延伸到毛细血管,在案例诸元素的重新归纳、逐级整合中,图景脉络越来越明晰,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总体驾驭。与此同时,看似杂乱无章的海量案例,也经由毛细血管的吞吐、梳理,开始井井有条,显出内在的机理,并经由主干直通理论结构,体现出实践为理论的源头活水。理论与实践的穿梭往来,最后合而统之于有机之四元结构,并收于对最高法院审判思维的整体考察中,得出全文结论。各章的实证研究表明,三十年来,最高法院在界定民事主体时,开放中有规范;在判断法律行为时,宽松中有反复;在保障民事权利时,绝对中有限制;在划分民事责任时,承担中有平衡。笔者相信,如果不从四元结构方法的理论自觉出发,很难从容俯瞰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在长时段中的总景图,传统研究方法的乌龟再努力,也永远追不上司法的兔子;更难深入探究最高法院法官群体审判思维的模块要素,一块砖头研究得再仔细,仍可能对整座大厦的结构一无所知。相较于现有研究成果,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上,以四元结构梳理和分析最高法院三十年来全部民事判决,在此基础上总结民事审判思维以及审判规律,这在国内尚属首次。这一研究有如下四个特征:覆盖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方法新,理论张力强。覆盖范围广,是指研究对象包括最高法院迄今公布的全部民事判决,把以往民事判决的类型化研究,推进到全口径研究的更高层面;时间跨度长,是指研究案例上溯1985年5月起,下至2014年12月止,历时整整三十年;研究方法新,是指突破了现有实务和理论方法的局限,提出了四元结构作为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此统摄最高法院全部民事判决,涵盖案件审理主要环节;理论张力强,是指四元结构本身脱胎于民法理论,既是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也是民法思维的逻辑构造,其强大的理性思辨力,与万花筒般的司法现实之间,构成必要的张力,二者未来的互动将演绎丰富的可能性。鉴于案例库数量巨大,加之这一研究方法本身,对首创者的识见和意志均要求极高,笔者虽竭尽全力,但兼受学识、专业和精力所限,学术勇气有余,学术水平有限,故本项实证研究尚存诸多不足,尤其在个案的的法理生成路径、案例之间的内在机理关联、审理模式的历史节点转换、法官心证判断的识别依据等深层次领域,均无力涉及或浅尝辄止,一定程度上限制、削弱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品质。对此,笔者完全有自知之明,将正视不足与缺陷,并以此为动力,听从命运的召唤,继续投入到这项永无止境的研究事业。

马创新[4](2014)在《注疏文献的结构化知识表示》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众多传统学科与计算机科学结合到一起,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注疏文献在阅读古书、整理古籍、编纂辞书、了解古代社会与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在注疏文献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注疏文献是半结构化形式的、注疏文献中“解释类成分”和“被释成分”使用了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上有所区别的同一种语言、注疏文献中没有明确地标示出和原典之间在句子层次上的对应关系等。这些问题给人们利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注疏文献带来不便。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深入分析注疏文献的知识结构,采用新的知识表示方法来表示其中的知识,把注疏文献由半结构化形式转化为结构化形式,把注疏文献中知识点之间的隐性联系转化为显性联系,使得注疏文献既便于计算机处理,又便于人们阅读和研究。本文深入分析了各种知识表示方法和注疏文献的传统知识结构,提出以结构化知识表示为重点的研究目标,设计了基于本体和XML的知识表示方案。按照此方案,我们构建了训诂学初始本体,以形式化方式表示训诂学领域中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根据注疏文献的知识结构特点,再参照训诂学初始本体,定义了表示注疏文献知识结构的XML架构;接下来,探索注疏文献知识结构的自动转化方法;最后,利用结构化表示的知识对《十三经注疏》进行引文分析。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三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本体建模的新方法,并且利用该方法构建了训诂学初始本体。本方法强调对学科的传统知识组织模型做深入分析,通过传统知识组织模型与本体模型之间的转化提高本体建模的效率。(2)定义了表示注疏文献和经典古籍知识结构的XML架构。该架构是在分析注疏文献的外部关联事物、内部体例结构和知识单元的基础上,参照训诂学初始本体定义的。(3)研究了注疏文献知识结构的转化方法。我们采用计算语言学方法,利用注疏文献的半结构化特征编写规则,设计了多个算法和实验,取得较好的效果,这项研究能够显着提高注疏文献知识结构转化工作的效率。注疏文献经过结构化知识表示后,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能够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我们可以把它应用于检索系统中,作为检索系统的语料资源,还可应用于知识聚类、古籍文献研究和教学等领域。本文重点介绍了利用训诂学初始本体和结构化的注疏文献解决引文分析中的难点,实现了对《十三经注疏》中各部注疏文献之间的耦合分析,以及被引文献的同被引分析。

高程熙[5](2013)在《宋明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整理及数据库建设》文中指出目的:系统整理宋明时期的《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古籍传本,确立《内经》相关古籍传本书目和撰写着录,并建设宋明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数据库。方法:本研究的通过史志考证法、丛书类书考证法、相关医学文献考证法和国外典藏文献考证法等四种研究方法,对宋明时期《内经》传本书目进行收集整理。通过TPI平台,定义数据库结构及数据库字段,将现存着作转换为PDF格式,录入数据库。结果:①较为完整的收集到《内经》相关传本共计宋明时期《内经》古籍传本共计121部。宋代《内经》古籍传本共计28部分,现存13部,亡佚15部;金代《内经》古籍传本着作,共计9部,存5部,亡佚4部;元代《内经》古籍传本共计11部,存5部,亡佚6部;明代《内经》古籍传本共计73部,现存27部,亡佚46部。②对收集到的121部着作按照,书名、作者、朝代、版本、卷数、自序、出处、沿革、摘要、全文、后记以及备注,共计十二个项目编写了着录。③对现存的并已经整理出版的21部《内经》古籍传本进行数字化,转换成PDF格式。并且按照数据库定义的结构分别上传至注释本、别传本中。其中宋明时期注释本中,《素问》有11部着作、《灵枢》3部着作,宋明时期《内经》别传本有7部着作录入数据库。并根据数据库定义的字段篇名、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精神、经络、体质、病因、病机、病症、治法治则、养生、运气以及来源等十三个项目对这21部着作进行标引。④完成《黄帝内经》古籍传本及专题知识数据库(宋明部分)的《内经》传本古籍全文和着录建设。结论:宋明时期医家对《内经》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由保存《内经》原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转向对《内经》的理论深刻阐发。首先,重视训诂校勘,才出现通行本和善本;其次,凸显分类研究方法;第三,运用专题研究方法对《内经》理论进行研究。第四,构建了宋明时期数据库结构。

封磊[6](2013)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边政研究的学术转型 ——基于《新亚细亚》与《边政公论》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的侵略使中国面临近代以来最为严重的存亡危机,民族主义高涨。在外患入侵中首当其冲的边疆地区,首先成为国人表达爱国情绪的场域。30年代具有同人性质的《新亚细亚》即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并成为致力于边疆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刊物;而由众多具有现代相关学科素养的新型学人主办的《边政公论》,也同样是40年代边疆研究的学术化刊物的代表。然而,两刊虽然共同将边疆作为研究客体,但其在边疆研究的内容、作者群体、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或许可以说明三、四十年代之间边疆研究的学术转型:在研究内容上,由前者重视边疆史地追述考究与现实危局的述论,向后者运用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系统专业研究的转变;在作者群上,由前者多国民政府中央与地方政府职员组成的研究群体,向后者由具有西学学养且多是高校、研究院所人员的转变,而且以该批研究型人员为基础,运用西学理论与方法,在结合本国边疆特殊性的同时,构建中国化了的边疆、边政研究体系;在研究方法上,由前者较多继承传统边疆史地研究,尤其是西北史地学研究的遗风余韵、且具有“过波时代”特征的方法,向后者尝试构建中国边政学学科的转变,且在边疆研究地域上呈现出由前者注重西北向后者扩散到全国的转变。以上各不同面相的转变,不仅体现了30年代的《新亚细亚》与40年代的《边政公论》两刊的各自特点,也揭示了30年代的“边疆热”向40年代构建“边政学”的转变,还印证了有关学者认为应将三、四十年代分阶段地视为一个发展和转变过程的论断。因此,本文将该两刊分别作为能代表各自时期的刊物,从内容、作者群体、理论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这一代际之间的转型过程予以揭示和佐证。同时认为,此时期的边疆已成为学人与学术、政治、社会、媒介(刊物)的交汇场域,学人也将其学术追求与爱国情怀得以结合与升华,并最终实现学术研究与国家需要的整合。边疆这一客体也实现了从自在的地理的和学术的边缘,走入了自觉的和可为的民族——国家同质化重构的过程。

文毅[7](2008)在《论贵州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文中指出贵州文化的多元化形成了地方民族文献的多样性,这些文献数量多,种类杂,分布广,数字化程度低,信息孤岛凸现。为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科学研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统一规划,联合共建,遵循优势互补、实用高效、安全便捷、标准化、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对信息资源和数据进行集中化整合。

唱晓阳[8](2007)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交流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使图书馆信息交流的形式、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图书馆的信息交流工作从原来的“资源到馆,读者到馆”转变为新环境下的“资源到馆,服务到人”。为用户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它在整个图书馆服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信息交流则是信息服务的重要环节,它对了解信息用户的真正需要,有地放矢的提供深层次的服务,促进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已不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用户在信息的获取上对图书馆的依赖性将逐渐减小。如何提升新环境下图书馆的竞争力,使其成为用户获取信息不可获缺地重要渠道,成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与用户信息交流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当前图书馆信息交流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与用户信息交流类型和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提出多渠道的信息交流模式,为图书馆更好的开展信息交流服务,同时为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图书馆价值的最大化提供一些参考。

李文泽[9](2007)在《个性化垂直搜索引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互联网领域主要的搜索引擎服务商如Yahoo、百度、Google等,为用户提供的都是横向的海量信息搜索。而在互联网不断更新和演化的现阶段,我们发现:普通网络用户想找到所需的资料简直如同大海捞针,海量的信息已经不再是发展的主要动力,意识和时效性才是真正的动力。互联网发展的关键不再是能否快速、大量地向用户提供和传递信息,而是能否实现使用户在期望的时间、期望的地点,以期望的方式和成本,获取期望的信息。然而综合搜索引擎可以满足大量信息的横向搜索,但很难兼顾搜索的准确度与相关度的质量。综合搜索引擎的价值在于在做大量的信息导航,对于信息需求相对集中、分类更加详细的行业客户缺乏导向。解决这个问题成为搜索发展的机会,也成为未来科研机构竞相研究的热点。垂直搜索这一新的搜索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理论研究分析,提出了对垂直搜索引擎信息采集算法的改进思路;第二部分通过对垂直搜索引擎的核心技术进行剖析,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垂直搜索引擎的原型系统。正文部分分五章对研究内容进行详细介绍。第一章绪论部分详细介绍了搜索引擎的发展历史,指出了目前综合搜索引擎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即本文所研究的方向:垂直搜索引擎。通过和综合搜索引擎在信息服务以及关键技术上的比较分析,指出垂直搜索引擎存在的巨大优势和发展空间。最后,分析了垂直搜索引擎在国内外发展状况以及提出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章总体架构与信息采集部分给出了垂直搜索引擎总体架构的设计方案和工作流程,并对垂直搜索引擎自身特点进行分析。此外,在信息采集策略方面给出了常用的信息采集模型,并分析了目前通用的信息采集算法——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相似度匹配算法的核心思想及不足。最后,通过对本体的介绍,提出了构建基于本体知识库的智能化信息采集策略的实现思路来解决信息采集过程中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问题。第三章Lucene框架的研究部分对目前最优秀的开源全文检索框架Lucene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对全文检索技术的介绍,Lucene项目的来源和框架构成的介绍,以及Lucene所提供的索引和搜索功能中非常重要的倒排索引技术和评分机制的介绍,并给出了索引建立和搜索实现的核心程序代码。最后,还介绍了中文分词技术以及Lucene中分词的实现原理。第四章垂直搜索引擎的实现部分结合Hertrix开源爬虫和Lucene框架设计并构建一个面向手机产品信息的垂直搜索引擎的原型系统。该系统分三个部分来实现,第一部分基于Heritrix框架实现了信息采集功能并设计了信息结构化抽取程序。第二部分设计了面向手机产品信息的分词工具,并利用Lucene框架实现了结构化文本信息的索引。第三部分设计了基于MVC架构的查询接口,并实现了原型系统的检索功能。从而为垂直搜索引擎在技术实现层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第五章总结与展望部分对本文工作进行了小结,并提出了垂直搜索引擎的发展趋势以及若干继续研究的方向。搜索领域有句名言:“用户无法描述知道他要找什么,除非让他看到想找的东西”。微软研究院一名技术专家说:“75%的内容通用搜索引擎搜索不出来”。垂直搜索引擎作为搜索引擎技术发展的一个分支方向,是互联网用户的搜索倾向从起初单纯的希望搜索内容全面向搜索内容全面、搜索准确率提高以及信息的时效增强转移的必然结果。并且,垂直搜索引擎通过对行业领域内的信息模型和用户模型结构化的搜集或再组织,将会提供更多、更专业、个性化的行业相关服务,与传统综合搜索相比,显得更为聪明且更具人性化。因此,垂直搜索引擎市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垂直搜索作为一项刚刚起步的新技术,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突破的地方,本文对垂直搜索引擎技术的研究将为垂直搜索的发展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薛朝广[10](2006)在《20世纪前半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群体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督教新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在近代中国影响巨大。19世纪中后期在民族矛盾日益加剧和文化冲突严重等诸多因素下,教案不断发生和升级,最终酿成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进入20世纪之后新教在“多事之秋”的中国的发展历程曲折起伏,新中国成立之后,由西方传教士控制的新教最终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在20世纪前半个世纪里,新教传教士群体在华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受到中国社会环境的影响极大,中国社会的每次波动都给新教传教事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反过来,新教传教事业和传教士日常生活的每次波动都可以反映中国社会不同程度的动荡。本文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对这一时期新教传教士在华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以及经费来源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不仅考察了人们关注较多的传教士社会活动同时也分析探讨了他们个人生活的共性。细节反映真实,历史不仅体现在宏观框架中更体现在鲜为人知的生活碎片里。本文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新教传教士日常生活中的共同特征相结合,采取点面结合、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透视了上个世纪前半期新教传教士这个特殊群体在中国的历史面貌。

二、《贵阳医学院学报》2000年第1~4期论文分类标引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阳医学院学报》2000年第1~4期论文分类标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与研究重点和难点
        1.5.1 论文结构
        1.5.2 研究重点和难点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样本数据来源
    2.1 相关理论依据
        2.1.1 行为科学理论
        2.1.2 动机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学业绩效”概念界定
        2.2.2 学业绩效的测量方式
    2.3 样本数据来源
        2.3.1 样本选择依据
        2.3.2 样本数据来源
        2.3.3 样本数据预处理说明
    2.4 本科生学业绩效分层
        2.4.1 国内外本科生学业绩效分层标准
        2.4.2 本研究中本科生学业绩效分层
第三章 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3.1 学业绩效与借阅册数相关性分析
    3.2 学业绩效与文献类别相关性分析
        3.2.1 本科生借阅文献类别总体分布
        3.2.2 不同层级学业绩效群体借阅文献类别分布
    3.3 学业绩效与借阅时间相关性分析
        3.3.1 借阅月份
        3.3.2 借阅日期
        3.3.3 借阅时段
    3.4 学业绩效与利用周期相关性分析
    3.5 学业绩效变化趋势与借阅行为相关性分析
        3.5.1 借阅数量分布
        3.5.2 借阅文献类型学年分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的学科差异性分析
    4.1 学业绩效与借阅册数学科差异性分析
        4.1.1 A群体借阅册数的学科差异性
        4.1.2 B群体借阅册数的学科差异性
        4.1.3 C群体借阅册数的学科差异性
        4.1.4 D群体借阅册数的学科差异性
        4.1.5 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册数的学科差异性
    4.2 学业绩效与文献类别学科差异性分析
        4.2.1 A群体借阅文献类别的学科差异性
        4.2.2 B群体借阅文献类别的学科差异性
        4.2.3 C群体借阅文献类别的学科差异性
        4.2.4 D群体借阅文献类别的学科差异性
        4.2.5 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文献类别的学科差异性
    4.3 学业绩效与借阅时间学科差异性分析
        4.3.1 A群体借阅时间的学科差异性
        4.3.2 B群体借阅时间的学科差异性
        4.3.3 C群体借阅时间的学科差异性
        4.3.4 D群体借阅时间的学科差异性
        4.3.5 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时间的学科差异性
    4.4 学业绩效与利用周期学科差异性分析
        4.4.1 A群体利用周期的学科差异性
        4.4.2 B群体利用周期的学科差异性
        4.4.3 C群体利用周期的学科差异性
        4.4.4 D群体利用周期的学科差异性
        4.4.5 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利用周期的学科差异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的学年差异性分析
    5.1 学业绩效与借阅册数学年差异性分析
        5.1.1 A群体借阅册数的学年差异性
        5.1.2 B群体借阅册数的学年差异性
        5.1.3 C群体借阅册数的学年差异性
        5.1.4 D群体借阅册数的学年差异性
        5.1.5 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册数的学年差异性
    5.2 学业绩效与文献类别学年差异性分析
        5.2.1 A群体借阅文献类别的学年差异性
        5.2.2 B群体借阅文献类别的学年差异性
        5.2.3 C群体借阅文献类别的学年差异性
        5.2.4 D群体借阅文献类别的学年差异性
        5.2.5 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文献类别的学年差异性
    5.3 学业绩效与借阅时间学年差异性分析
        5.3.1 A群体借阅时间的学年差异性
        5.3.2 B群体借阅时间的学年差异性
        5.3.3 C群体借阅时间的学年差异性
        5.3.4 D群体借阅时间的学年差异性
        5.3.5 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时间的学年差异性
    5.4 学业绩效与利用周期学年差异性分析
        5.4.1 A群体利用周期的学年差异性
        5.4.2 B群体利用周期的学年差异性
        5.4.3 C群体利用周期的学年差异性
        5.4.4 D群体利用周期的学年差异性
        5.4.5 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利用周期的学年差异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校图书馆教学资源建设与服务新方向
    6.1 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相关性的影响及启示
        6.1.1 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的相关性特征
        6.1.2 高校图书馆教学资源建设的新方向
        6.1.3 高校图书馆教学资源服务推广的新方向
    6.2 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学科差异性的影响及启示
        6.2.1 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的学科差异性特征
        6.2.2 高校图书馆教学资源管理模式的新方向
    6.3 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学年差异性的影响及启示
        6.3.1 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的学年差异性特征
        6.3.2 高校图书馆教学资源利用推广的新方向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方志古籍知识组织研究 ——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知识组织研究状况
        二、中文古籍数字化研究状况
        三、《方志物产》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结构
        四、创新之处
        五、不足之处
第一章 语料及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节 《方志物产》简介
    第二节 研究区域选择
    第三节 研究技术概述
        一、命名实体识别技术
        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第四节 研究路径
第二章 《方志物产》语料预处理
    第一节 《方志物产》特征分析
    第二节 《方志物产》格式化处理
        一、文本格式分析
        二、文本格式优化
    第三节 数据库构建
    第四节 物产分布概况
        一、GIS概述
        二、数据清洗
        三、物产总体分布
第三章 物产分类体系构建
    第一节 我国物产分类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传统文献中物产分类体系梳理
        二、方志资料中物产分类信息梳理
        三、近代生物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在《方志物产》山西分卷的体现
        四、物产分类方法总结
    第二节 物产分类体系设计
    第三节 物产分类信息优化
    第四节 物产类别的分布情况
        一、物产类别的空间分布
        二、物产类别的时间分布
第四章 《方志物产》命名实体识别
    第一节 研究路径
    第二节 别名的识别
        一、别名语料的标注
        二、别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别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别名识别模型的测评
        五、结果分析
    第三节 地名的识别
        一、地名语料的标注
        二、地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地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地名的识别模型测评
        五、结果分析
    第四节 人名的识别
        一、人名语料的标注
        二、人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人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人名的识别模型测评
        五、人名自动识别的改进
        六、结果分析
    第五节 引用名的识别
        一、引用名语料的标注
        二、引用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引用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引用名的识别模型测评
        五、结果分析
    第六节 用途名的识别
        一、用途名语料的标注
        二、用途名的内外部特征分析
        三、用途名的识别模型构建
        四、用途名的识别模型测评
        五、结果分析
第五章 《方志物产》社会网络分析
    第一节 研究路径
        一、关联关系数据提取
        二、分析软件的选择
        三、社会网络构建与分析
    第二节 物产名与别名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整体网分析
        二、个人中心网络分析
        三、凝聚子群分析
        四、物产名耦合关系分析
    第三节 物产与人物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整体网分析
        二、个人中心网络分析
        三、人物关系网
        四、讨论
    第四节 物产名与药用价值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词级别的物产药用价值网络
        二、字级别的物产药用价值网络
        三、词与字级别的物产关联网络对比
        四、讨论
    第五节 物产在时空上的变迁分析
        一、物产时空信息的预处理
        二、物产在时间上的变迁
        三、物产在空间上的变迁
        四、单一物产在时空上的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3)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导论四元结构: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现有研究方法分析
        1、实务研究方法
        2 、理论研究方法
        3 、现有方法的优点与局限
    三、四元结构分析法
        1、逻辑起点:法的重新理解
        2、逻辑中介:回归民法理论
        3、逻辑终点: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
        4、理论观点与司法统计
        5、体例说明
第一章 界定民事主体
    一、主体资格的司法扩张
    二、主体资格的扩张依据
    三、适格当事人的审查标准
        1、直接权利义务
        2、合同相对性
        3、当事人选择
        4、以工商登记为准
        5、以资质为准
        6、以专营制度为准
        7、以中央文件为准
    四、几种特殊主体的认定
        1、分支或内设机构
        2、吊销营业执照和破产企业
        3、指挥部等临时机构
        4、外国代表处
        5、职工持股会
        6、业主委员会
        7、国家机关
    五、分析与评论
    附录一 地方政府的民事主体资格认定:以最高法院椒江大桥航道通行权案为例
第二章 判断法律行为
    一、审查诉讼请求
        1、不告不理原则
        2、诉求的识别、释明与选择
    二、查明案件事实
        1、待查事实的影响因素
        2、无法查明事实的处理方式
        3、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区分
        4、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摇摆:以土地使用证为例
        5、法律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冲突:以民刑交叉证据为例
        6、视为与推定
    三、定性法律关系
        1、性质决定审理方向
        2、不同法律关系能否合并处理
        3、法律关系的内外之别
        4、法律关系的流变与转化
    四、认定行为效力
        1、区分成立和有效
        2、法院能否主动审查合同效力
        3、影响效力的主要因素
        4、合同效力:渐宽与反复
        5、论无效合同
    五、分析与评论
    附录二 从合同成立之诉到合同效力之诉:以最高法院布吉公司股份代理转让合同案为例
第三章 保障民事权利
    一、物权
        1、物权确认基本原则
        2、关于物权追及力
        3、土地与房屋分别确权
        4、集体土地的流转问题
        5、几类特殊物权归属
        6、担保物权若干问题
        7、相邻权
    二、股权
        1、工商登记与股权认定
        2、审批手续与股权认定
        3、出资与股权认定
        4、股权行使诸问题
    三、债权
        1、债权债务转移
        2、代位权与撤销权
        3、外部善意债权人
        4、外部过错债权人
    四、知识产权
        1、司法保护取向
        2、平衡与限制
    五、民事权益
    六、分析与评论
    附录三 从利益平衡到禁止权利滥用:以最高法院采乐商标案为例
第四章 划分民事责任
    一、主体性质与责任归属
        1、职务行为
        2、管理过错
        3、个人行为
    二、各方责任的分别认定
        1、违约中的责任认定
        2、侵权中的责任认定
        3、公平中的责任分担
    三、民事责任的连带与扩张
        1、恶意串通
        2、挂靠关系
        3、追加开办单位
        4、验资等中介机构责任
        5、人格混同或否认
    四、民事责任的加重、减轻与免除
        1、加重
        2、减轻
        3、免除
    五、强制执行中的民事责任
    六、分析与评论
    附录四 非诉行政执行的合法性审查:以最高法院普华凯达公司执行监督案为例
结论
    一、四元结构是统摄宏观司法资源的有效理论工具
    二、最高法院的审判思维已相对成型并正在转型
    三、司法实践是最高法院审判思维相对成型的最终塑造者
    四、相对成型的最高法院审判思维,尚不稳定和不确定
    五、审判思维的未来走向,受制于最高法院复杂多元的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后记
补记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4)注疏文献的结构化知识表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清单
引言
第一章 古籍知识表示研究概述
    第一节 古籍知识表示的研究层次
    第二节 古籍知识表示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注疏文献的知识表示方案
    第一节 知识表示方法
    第二节 注疏文献的源流与价值
    第三节 注疏文献的知识结构
    第四节 注疏文献中的知识单元
    第五节 基于本体和XML的知识表示方案
第三章 基于学科本体的训诂学知识组织体系的初步构建
    第一节 本体概述以及相关研究
    第二节 学科本体建模研究
    第三节 训诂学本体模型的构建
第四章 注疏文献的XML架构
    第一节 XML概述以及相关研究
    第二节 XML在古籍知识表示中的优势和局限
    第三节 注疏文献和经典古籍的XML架构
第五章 注疏文献的知识结构转化
    第一节 知识结构自动转化的内容以及相关研究
    第二节 注疏引文与其经典原文的句子对齐
    第三节 注释语句的注释指向分析
    第四节 注释语句的注解目的和注释对象的类型分析
第六章 注疏文献中的引文分析——结构化知识的应用实例
    第一节 结构化知识的应用领域
    第二节 引文分析的作用以及相关研究
    第三节 注疏文献的文献引用情况
    第四节 注疏文献引文分析的流程、难点和解决方法
    第五节 《十三经注疏》的引文分析
结语
附录A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宋明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整理及数据库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古籍概述
        1.1.1 古籍的涵义
        1.1.2 古籍版本分类
        1.1.3 宋明时期正史概况
    1.2 数据库概况
        1.2.1 数字资源
        1.2.2 数据库分类
        1.2.3 国外中文古籍数据库
        1.2.4 国内中文古籍数据库
        1.2.5 中医古籍数据库动态
2 数据库建设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宋明时期古籍传本整理
        2.3.2. 编写着录
        2.3.3 宋明时期《内经》古籍数据库建设
        2.3.4 主要技术线路
3 研究结果
    3.1 宋明时期《内经》古籍传本书目
    3.2 宋明时期《内经》古籍传本着录
    3.3 宋明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数据库
4 讨论
    4.1 宋明时期《内经》古籍书目
        4.1.1 史志中对宋明时期《内经》传本的记载
        4.1.2 《黄帝内经》传本分类标准
        4.1.3 内经》存疑着作
    4.2 古籍着录的沿革与方法
        4.2.1 古籍着录研究概况
        4.2.2 建立《内经》着录的特点
    4.3 宋明时期《内经》古籍数据库
        4.3.1 内经》古籍数据库设计与思路
        4.3.2 《内经》古籍数据库的运行原理
        4.3.3 《内经》古籍数据库结构与内容
        4.3.4 《内经》古籍数据库运行、使用与更新
    4.4 古籍数据库发展动向
        4.4.1 国内外古籍数据库发展动态
        4.4.2 中医古籍数据库建设方向
5 结论
6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宋明时期《内经》传本书目
附录二 着录
附录三 缩略语表
附录四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五 图片
附录六 致谢
附录七 个人简介

(6)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边政研究的学术转型 ——基于《新亚细亚》与《边政公论》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近十多年来边政研究述评
        1.1.1 边政学学科理论及学科建设的研究
        1.1.2 对民国时期边政的研究
        1.1.3 存在问题与不足
    1.2 本题旨趣
        1.2.1 选题缘起
        1.2.2 两刊的研究现状分析
        1.2.3 本旨与重点
    1.3 写作方法、内容
第一章 《新亚细亚》与《边政公论》概况
    1.1 两刊创刊背景
        1.1.1 时代环境:严峻的边疆形势使国人的爱国热情高涨
        1.1.2 学术环境:新学科渐成规模、成果勃兴
        1.1.3 社会环境:国民政府对边疆危机的重视
    1.2 两刊简介及其学术价值
        1.2.1 《新亚细亚》简介
        1.2.2 《边政公论》简介
        1.2.3 两刊的代表性
第二章 两刊边疆研究内容之比较
    2.1 两刊边疆史地研究之比较
    2.2 两刊边疆民族研究之比较
    2.3 两刊边疆开发研究之比较
    2.4 两刊在研究内容上的异同
第三章 两刊作者群体之比较
    3.1 《新亚细亚》作者群分析
    3.2 《边政公论》作者群分析
    3.3 两刊作者群休的特点及不同
第四章 两刊边疆研究理论与方法之比较
    4.1 《新亚细亚》边疆研究理论与方法
    4.2 《边政公论》边疆研究理论与方法
    4.3 两刊在研究方法、理论上的区别
第五章 两刊边疆研究学术转型的原因及其影响
    5.1 边疆研究学术转型的原因之分析
    5.2 边政研究学术转型的影响
第六章 三四十年代的边疆:多重面相的共同场域
    6.1 从地理的、政治的边疆到文化的边疆:传统与现代的协奏共鸣
    6.2 边疆、边政研究及其教育:领土历史化与历史领土化的题中之义
    6.3 学术、政治、社会:济世经国与传业授道的多重交互
    6.4 “继承与调试、构建与整合:从“边疆”到边政”的嬗变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论贵州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贵州地方民族文献及管理状况
    1. 贵州地方民族文献
    2. 贵州地方民族文献的管理状况
二、贵州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整合的意义
    1. 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2. 为研究者提供文献资源保障
    3. 推动贵州生态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
    4. 有序管理, 提高效率;统筹协调, 服务创新
三、贵州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整合策略
    1. 统一规划, 联合共建
    2. 整合原则
    3.整合措施

(8)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交流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理论及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交流现状
    2.1 互联网对图书馆信息交流的影响
    2.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交流特点和内容
    2.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与用户信息交流现状调查研究
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交流类型研究
    3.1 网络环境下正式与非正式的信息交流
    3.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交流类型分析
    3.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交流类型的比较
4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交流模式研究
    4.1 传统信息交流模式在图书馆中的重新定位
    4.2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交流模式分析
    4.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多渠道的信息交流模式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性
    5.3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9)个性化垂直搜索引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搜索引擎发展的历史过程
    1.2 为什么需要垂直搜索引擎?
        1.2.1 垂直搜索引擎和综合搜索引擎在信息服务上的异同
        1.2.2 垂直搜索引擎和综合搜索引擎在关键技术上的异同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情况
        1.3.2 国内研究情况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
第2章 总体架构与信息采集
    2.1 垂直搜索引擎总体架构
    2.2 常用的信息采集策略
    2.3 个性化智能信息采集技术
        2.3.1 本体与本体知识库的构建
        2.3.2 基于本体知识库的智能化信息采集技术
第3章 LUCENE 框架的研究
    3.1 全文检索引擎 LUCENE 框架概述
        3.1.1 全文检索与全文检索系统
        3.1.2 Lucene 项目简介
        3.1.3 Lucene 框架构成
    3.2 文档索引
        3.2.1 倒排索引技术
        3.2.2 索引的建立
    3.3 搜索
        3.3.1 搜索的实现
        3.3.2 结果排序与文档评分机制
    3.4 中文分词
        3.4.1 常用的中文分词算法
        3.4.2 Lucene 分词的实现
        3.4.3 其他分词工具
第4章 垂直搜索引擎的实现
    4.1 项目总体系统设计
    4.2 信息采集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2.1 选用 Heritrix 框架的原因
        4.2.2 基于 Heritrix 框架的信息采集的实现
        4.2.3 信息整理的实现
    4.3 索引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3.1 中文分词分析器的设计
        4.3.2 基于 Lucene 框架的索引构建
    4.4 查询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4.1 MVC 模式
        4.4.2 基于 MVC 模式的查询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20世纪前半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群体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新教在华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新教的传入与曲折发展时期
    第二节 新教的恢复与壮大时期
    第三节 新教的发展缓慢时期
    第四节 新教的低谷、消亡时期
第二章 传教士的文化生活
    第一节 语言的学习与利用
    第二节 在华生活状况的差异
    第三节 传教士的娱乐生活
    第四节 传教士的婚姻类型
    第五节 传教士的社交范围
第三章 传教士的社会活动
    第一节 传教布道
    第二节 创办学校
    第三节 开办西式医疗机构
    第四节 社会救济和慈幼事业
    第五节 其它活动
第四章 传教士的经济来源
    第一节 传教士的募捐
    第二节 中国教徒的会费
    第三节 教会产业的收入
结语
注释
参考书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贵阳医学院学报》2000年第1~4期论文分类标引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本科生学业绩效与借阅行为相关性研究[D]. 潘颖. 东南大学, 2018(12)
  • [2]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方志古籍知识组织研究 ——以《方志物产》山西分卷为例[D]. 李娜.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3]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D]. 朱兰春. 武汉大学, 2015(03)
  • [4]注疏文献的结构化知识表示[D]. 马创新.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5]宋明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整理及数据库建设[D]. 高程熙. 贵阳中医学院, 2013(07)
  • [6]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边政研究的学术转型 ——基于《新亚细亚》与《边政公论》的比较研究[D]. 封磊. 兰州大学, 2013(11)
  • [7]论贵州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J]. 文毅.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8(04)
  • [8]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交流模式研究[D]. 唱晓阳. 吉林大学, 2007(03)
  • [9]个性化垂直搜索引擎研究[D]. 李文泽. 河南大学, 2007(06)
  • [10]20世纪前半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群体探析[D]. 薛朝广. 吉林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0年1-4期论文分类与索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