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然营养粉丝的研制生产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井旺,孙红男,木泰华[1](2021)在《我国粉条粉丝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文中认为粉条粉丝是深受国人喜爱的传统淀粉类食品,具有悠久的加工历史。从加工原料、品种种类、行业标准、加工技术及消费市场等方面综述了我国粉条粉丝加工行业的整体发展现状,从产品优势、食品安全及生产规模等方面分析限制我国粉条粉丝加工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其发展的相关建议,为加快我国粉条粉丝加工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林鑫[2](2020)在《干热辅助食品胶处理对马铃薯淀粉性质影响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马铃薯成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马铃薯淀粉的应用与开发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马铃薯淀粉具有易糊化,淀粉糊具有高黏度等优点,马铃薯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工业中。其中马铃薯粉丝是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的一种传统食品,但传统粉丝中含有的明矾会对人体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因此需研制无矾粉丝来替代传统粉丝。此外,马铃薯淀粉因对热与剪切过于敏感,淀粉糊机械强度低等原因,应用与加工性质被限制。为了改善马铃薯粉丝的食用品质以及加工性质,故本文将三种不同的食品胶(瓜尔胶、羧甲基纤维素钠和黄原胶)按一定比例添加到马铃薯淀粉中,辅以干热处理来生产出新型绿色粉丝,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干热前后共混体系的理化特性以及作用机理,来为淀粉改性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加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首先利用单因素试验,通过研究马铃薯粉丝的食用品质如糊汤率,蒸煮损失,TPA性质,拉伸强度及感官评价等指标,确定出瓜尔胶最佳添加量为0.4%-0.6%,CMC的最佳添加量为0.2%-0.4%,黄原胶的最佳添加量为0.2%-0.3%。随后将三种食品胶复配,利用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优配比为0.6%瓜尔胶,0.4%CMC,0.3%黄原胶复配,然后对其进行120℃,2h的干热处理,发现最终所生产出新型马铃薯粉丝与传统粉丝质量相当甚至更优,具体数值为糊汤率0.083,拉伸强度50.11g,硬度221.33g,感官评分46.6。(2)在马铃薯淀粉糊化过程中,食品胶的添加会引起光线发生折射以及反射现象,进而降低淀粉糊的透明度,但干热处理并不会对糊透明度产生显着影响。此外,由于食品胶会与淀粉竞争水分,进而降低淀粉吸水膨胀的程度;而且干热处理会降低体系中水分含量,同样会抑制淀粉的吸水膨胀,所以干热辅助食品胶处理能够降低马铃薯淀粉体系的膨胀度。膨胀度降低,溶出直链淀粉的量也会随之减少,因此淀粉的溶解度也会下降。(3)RVA测定表明,食品胶的添加会提高体系的糊化温度,但食品胶辅助干热处理会减少体系中的水分,从而会降低体系的糊化温度。但食品胶辅助干热处理能够增强热力学不相容的相分离现象,能显着提高淀粉体系的峰值黏度,强化食品胶与淀粉之间的交联作用,使其更耐剪切,崩解值随之减小,使体系更易重结晶,显着提升回生值。在热力学实验中发现食品胶的添加能提高To、Tp、Tc和糊化焓△H。但经过干热处理后,由于淀粉结晶区结构被破坏,To、Tp与Tc均有所下降,糊化焓△H也随着降低。(4)在马铃薯淀粉回生的过程中,干热辅助食品胶处理能够使得马铃薯淀粉产生相分离,相分离有助于淀粉分子的聚集重排,故淀粉的凝沉性增强。但是在老化过程中会形成质地较软的淀粉凝胶,因此凝胶强度会有所下降。淀粉凝胶在解冻与冷冻过程中,食品胶辅助干热处理会降低淀粉凝胶的析水率,且冰晶融化后对结构影响较小,所以冻融稳定性会更好。(5)通过研究体系内部相互作用力表明,马铃薯淀粉凝胶体系中作用力以氢键为主,而食品胶-马铃薯体系不再是氢键为主导,还存在其它相互作用力如静电相互作用或淀粉与食品胶之间的交联作用。此外红外光谱图表明食品胶-淀粉体系有新特征峰出现,说明体系中有新化学键酯键的生成。同时SEM图谱表明食品胶辅助干热处理能显着提高淀粉凝胶微观结构的致密程度。(6)在动态流变学实验当中,添加食品胶以及干热处理均能够使体系的G’与G’’增加,tanδ变小,体现为淀粉体系的弹性占主导作用。而在静态流变实验中,食品胶协同干热处理能够增大稠度系数K,降低流体指数n,降低了滞后环面积,提高了淀粉糊的稳定性使之更耐剪切。与此同时,马铃薯淀粉的消化特性也受到改变,食品胶辅助干热处理能够降低马铃薯淀粉中快消化淀粉RDS的含量,提高慢消化淀粉SDS和抗性淀粉RS的含量。
吴星瑾[3](2020)在《绿莼系列护肤品宣传推广方案》文中研究表明利川市功能性农业项目的开发,以莼菜为主要康养产品,进军大健康市场。该项目初期规划旨在依靠恩施特色农产品、科研合作实验室的专利技术,研发莼菜精华护肤品,先行进入天然护肤市场。本次毕业设计从利川市农业开发项目根源出发,探究其计划进入天然护肤市场的最好契机是进军新一线城市的中老年护肤市场,并以此为洞察为该系列护肤品完成了一份整合营销策划的全案——《绿莼系列护肤品推广策划》。这是一份针对天然护肤品的全面的营销推广方案,采用了数据分析、焦点访谈等方法来形成主体内容。方案在内容上主要涵盖了营销目标制定、行业调查与分析、洞察与定位设计、营销策略、传播策略、效果评估、预算这七个方面。根据利川市功能性农业项目的商业计划书设计营销目标,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天然护肤品市场和康养市场的交集,我们察觉到在中老年护肤市场里的需求缺口,并为绿莼系列护肤品做出“绿莼,最适合中老年肌肤的天然草本护肤品”的营销策略,结合目标消费者定位,设计了专门满足中老年护肤需求的产品,宣传矩阵聚焦在中国新一线城市的中老年群体上。本方案在形式上也做出了较丰富的展现,有相应的文案创作,以及一系列主视觉图,包括包装以及概念海报的设计。
雷雯[4](2020)在《外源淀粉对魔芋豆腐品质和消化道代谢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魔芋豆腐是魔芋葡甘聚糖(KGM)在碱性加热条件下脱除乙酰基形成的热不可逆凝胶产物,作为一种低热值饱腹健康食品拥有广阔市场。然而,魔芋豆腐容易脱液收缩,外观品质降低,可贮藏时间短,影响产品的商品性。另外,高纯度KGM制作的魔芋豆腐在加热时,口感偏硬,影响产品的适口性。因此,为改善魔芋豆腐外观和食用品质,生产者在制作魔芋豆腐时常添加淀粉。而淀粉消化快,热值高,可能会降低魔芋豆腐的健康价值。本文以魔芋豆腐的全质构分析(TPA)和持水性作为评价指标,通过两因素随机组合试验优化纯魔芋豆腐的制作配方,在此基础上,调整KGM用量,添加淀粉,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制作魔芋豆腐时分别添加玉米淀粉(CS)、芭蕉芋淀粉(CKS)、马铃薯淀粉(PS)的优化配方。通过快速粘度分析仪(RVA)、流变学、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初探淀粉对魔芋豆腐品质影响的机理,并将分别含三种淀粉的魔芋豆腐的微观结构、硬度变化和赋味性与纯魔芋豆腐作比较,研究添加淀粉对魔芋豆腐品质的影响。本文还通过体外模拟人口腔、胃、小肠消化以及小鼠盲肠发酵,探讨添加淀粉对魔芋豆腐的消化性能和盲肠发酵性能的影响,反映添加淀粉对魔芋豆腐健康价值的影响。另外,通过碘-碘化钾与淀粉的显色反应,采用分光光度法建立了魔芋豆腐中定量检测添加淀粉的方法。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纯魔芋豆腐的制作配方为2.0%(w/w)KGM,Ca(OH)2添加量为KGM用量的3%;玉米魔芋豆腐的制作配方为1.4%(w/w)KGM,CS添加量为KGM用量的300%,Ca(OH)2添加量为KGM用量的3%;芭蕉芋魔芋豆腐的制作配方为1.7%(w/w)KGM,CKS添加量为KGM用量的50%,Ca(OH)2添加量为KGM用量的3%;马铃薯魔芋豆腐的制作配方为1.7%(w/w)KGM,PS添加量为KGM用量的50%,Ca(OH)2添加量为KGM用量的3%。制得各种魔芋豆腐的外观品质和持水性均优于市售魔芋豆腐样品1和样品3,玉米魔芋豆腐外观品质和持水性远优于纯魔芋豆腐,为最优;芭蕉芋魔芋豆腐和马铃薯魔芋豆腐略优于纯魔芋豆腐。(2)采用RVA配制浓度为1.4%和1.7%的KGM溶液,在KGM溶胀于水的过程中,溶液粘度不断上升,无峰值粘度和谷值粘度,即糊化程序的13min内并未达到KGM吸水溶胀的最大值。CS、CKS、PS添加量分别为KGM用量的100%、50%、50%时,KGM的糊化特性主导混合体系的糊化特性,体系在糊化过程中依然无峰值粘度和谷值粘度。但随着淀粉添加量增加,体系的糊化特性越来越接近所添加的淀粉的糊化特性。添加的淀粉颗粒会与KGM竞争混合体系中的水分子,导致体系终值粘度降低,其中,PS对水分子的竞争能力最强,严重阻碍了KGM的溶胀进程,而CS对水分子的竞争能力最弱。(3)静态剪切过程中,随着淀粉添加量增加,Power-Law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R2增加。当CS添加量为KGM用量的300%,CKS和PS添加量为KGM用量的50%时,n最小,K最大,此时复配体系具有最大黏度,与正交试验中筛选出的优化配方一致。动态流变中,所有体系的G’值始终大于G’’,具有良好的凝胶特征。随着频率增加,所有体系的G’和G’’均增加;但CS添加量增加,体系G’增大,CKS和PS添加量增加,体系G’降低。G’’随淀粉添加量的变化趋势与G’相同。(4)纯魔芋豆腐的微观结构呈杂乱蜂窝状,淀粉魔芋豆腐呈片状网络结构,淀粉添加量越多,片状网络结构越致密。随着温度上升,几种魔芋豆腐的硬度均增大,但纯魔芋豆腐硬度增加迅速,而添加淀粉减缓了魔芋豆腐硬度上升速度。淀粉魔芋豆腐的吸油率和盐含量均高于纯魔芋豆腐,赋味性更强。(5)纯魔芋豆腐在口腔、胃、小肠中均没有可消化性糖产生,掺入魔芋豆腐中的淀粉从口腔开始被水解,在胃不被水解,进入小肠后20 min内即可完成大部分水解。但与纯淀粉相比,掺入魔芋豆腐中的淀粉的快消化淀粉(RDS)含量减少,慢消化淀粉(SDS)含量增加,抗性淀粉(RS)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说明脱乙酰基魔芋葡甘聚糖(D-KGM)可延缓淀粉消化,但不能阻止淀粉消化。体外模拟盲肠发酵过程中,掺入淀粉的魔芋豆腐降低pH的能力高于纯魔芋豆腐,但前者生成的短链脂肪酸(SCFA)及发酵24 h后乳酸菌含量少于后者。表明,相较于纯魔芋豆腐,食用掺入淀粉的魔芋豆腐会升高血糖、降低魔芋豆腐的肠道益生作用。(6)建立了检测魔芋豆腐中是否添加淀粉及添加量的方法。将魔芋豆腐真空冷冻干燥后磨成粉末,溶于水中,加入碘-碘化钾溶液显色,通过分光光度计在4001000 nm波长范围内扫描,未添加淀粉的魔芋豆腐在4001000 nm波长内的扫描光谱无明显峰值,添加不同淀粉的魔芋豆腐的最大吸光值波长为595605 nm,且最大吸光值与溶液中淀粉浓度呈线性关系。建立淀粉魔芋豆腐溶液与碘-碘化钾溶液显色后在600 nm处的吸光值对淀粉含量的回归直线方程,通过该方程检测魔芋豆腐中掺入淀粉的量。该方法在溶液吸光值为0.2320.653时重复性好。
周莹[5](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刘燕[6](2019)在《山药粉及其交联淀粉的制备与表征》文中认为山药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及药用成分,是一种高价值的药食同源食物。山药收获季节集中,储存和运输困难,直接影响了山药的应用,因而可以把山药制粉或提取其中的淀粉,应用到食品行业中。目前,山药制粉时通常会进行去皮处理,既产生大量废渣,又损失山药皮中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此外,从山药中提取出的原淀粉的加工适性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对其进行改性处理,以满足加工需要,扩宽其应用范围。因此,本文以山药为原料,制备了不去皮山药粉,对提取的原淀粉进行了交联处理,制备出交联淀粉,并对山药粉及其交联淀粉进行了系统表征,取得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山药为原料,考察了去皮工序对于山药粉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影响。首先,制备出去皮山药粉和不去皮山药粉;考察了山药粉的理化性质与结构特性;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总可溶性多酚含量、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不去皮山药粉的得率较低为21.37%;不去皮处理提高了水结合能力(194.53 g/100g)、膨胀力与溶解度;同时提高了山药粉中的总黄酮(0.22 mg RE/g)和总可溶性多酚(2.8 mg GA/g)含量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EC50值43.86 mg/mL)和还原力(0.56 VC/g);两种山药粉的形态特征和晶体结构相差不大。2.以山药为原料,利用水提法、碱法、碱浸醇提法提取淀粉,并对所提取的淀粉进行了质量评价。对三种方法提取的淀粉进行了得率与纯度的分析;并根据食品淀粉的国家标准,测定了淀粉的产品指标。结果显示,碱法的淀粉得率较高为15.9%;水提法的纯度较高为98.73%;碱法所提取的水分含量、污染物铅的含量、菌落总数以及霉菌与酵母菌数量分别为7.6%、0.03 mg/kg、2.3 lg CFU/g、2 lg CFU/g,大肠菌群均未检出。从产品指标综合考虑,碱法是一种提取山药淀粉的较优方法。3.以山药淀粉为原料,通过磷酸化淀粉,制备了交联淀粉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表征。以抗性淀粉含量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方法,优化磷酸酯淀粉的制备工艺。测定了所制备的交联淀粉的加工特性、稳定性、体外消化性、糊化特性以及结构特性。结果显示,制备交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40%的淀粉乳调pH值为10,加入10%的三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99:1),48℃反应3.3 h。从交联淀粉的表征看,交联淀粉的溶解度、膨胀力、透光率均小于原淀粉;其稳定性有所提高;粘度值急剧下降,糊化温度提高到86.43℃,糊化焓值△H也增大为15.1;与原淀粉相比,交联淀粉颗粒形态发生了变化,颗粒之间出现了包裹现象。本研究对去皮山药粉与未去皮山药粉进行了系统比较,从而,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山药粉应用于不同的食品中。提取了山药淀粉,制备了交联淀粉,并对两者进行了系统比较,可以提高其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价值。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开辟山药资源利用新途径,提高了山药的加工附加值。
亢灵涛[7](2019)在《压热冷却循环酶解甘薯全粉的制备与性质及其在粉丝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薯的产量在我国的农作物中居于第四位,营养全面,可利用价值高。但鲜薯由于水分含量高,不易贮藏,易腐烂。甘薯目前的主要用途是生产淀粉,深加工产品较单一。由鲜薯制成甘薯全粉,一方面可以长久保存,另一方面可以作为甘薯深加工产品的原料。甘薯全粉与甘薯淀粉相比,有着营养全面的优点。抗性淀粉与天然淀粉相比,抗酶解的功能较好。将抗性淀粉应用于功能性食品中,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粉丝在我国南方,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因此市场很大。用甘薯制成甘薯粉丝,是甘薯深加工一个很重要的方向,能否进一步提升甘薯粉丝的品质是目前研究的前沿。本文的主要研究思想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提升甘薯全粉中抗性淀粉的含量,将其应用于粉丝生产。这样,既可以保证粉丝营养的全面性,又可以使其具备一定的生理功能。本文研究了压热法、普鲁兰酶酶解法以及压热冷却循环与酶法联用提升甘薯全粉中抗性淀粉含量的工艺,比较了处理后的甘薯全粉与天然甘薯的全粉的理化性质,对采用处理后的甘薯全粉制作粉丝进行了工艺初探。论文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压热法制备甘薯抗性淀粉工艺的试验中,以甘薯全粉为原料,研究全粉乳质量分数、pH、压热温度、压热时间、冷藏时间对甘薯全粉中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压热温度在115-125℃范围内对抗性淀粉的得率影响相对不显着,冷藏时间超过24h后,抗性淀粉的得率也无明显变化。因此选择了全粉乳质量分数、pH、压热时间进行响应面实验。得到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全粉乳质量分数25.50%、pH 7.30、压热温度120℃、压热时间31.20 min、冷藏时间24 h。在此条件下,甘薯抗性淀粉的得率为9.41%,与天然的甘薯全粉中抗性淀粉为2.92%相比,有着明显的提升。(2)在酶解法制备甘薯抗性淀粉工艺的试验中,以甘薯全粉为原料,研究普鲁兰酶添加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pH对甘薯全粉中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响应面分析法得到甘薯抗性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普鲁兰酶添加量4.4 U/g,酶解时间13 h,酶解温度55℃,pH 4.9。在此条件下,甘薯抗性淀粉的得率为8.16%,与天然甘薯全粉中抗性淀粉为2.92%相比,有着明显的提升。(3)采用压热冷却循环-酶解法处理甘薯全粉,测定了处理后甘薯全粉和天然甘薯全粉的理化性质。最佳的冷却循环次数是2次,循环次数过多或过少对抗性淀粉的生成都不利。天然甘薯全粉,溶解率大,凝沉性强,抗酶解能力弱;天然全粉颗粒多呈球形,部分有内凹面,表面有附着物,平均粒径为17.68μm;其偏光十字明显,结晶结构类似于A型淀粉,结晶度为9.25%,糊化温度小,糊化焓小;与天然的甘薯全粉相比,经压热冷却循环-酶解处理后的甘薯全粉,溶解率降低,凝沉性变弱,抗酶解能力增强;颗粒结构遭到破坏,裂解成无规则的片状或团状,平均粒径变大;其偏光十字大部分消失,但晶体构型基本没变,相对结晶度有所增大为10.48%,糊化温度增大,糊化焓增大。(4)在采用压热冷却循环-酶解处理后的甘薯全粉制作粉丝的工艺初探中,仅用甘薯全粉制作出来的粉丝,断条率高,糊汤透过率低,烹煮损失率高,硬度小,弹性小,粘力大,粉丝品质较差;当甘薯全粉:甘薯淀粉=1:4时,断条率降低,糊汤透过率增大,烹煮损失降低,硬度增强,弹性变大,粘力变小,粉丝品质较好。因此当采用处理后的甘薯全粉制作粉丝时,甘薯淀粉添加量为甘薯全粉添加量的4倍时,得到的粉丝品质较好,这样既保证了甘薯粉丝有较好的品质,又能提升其营养的全面性。
王梅,黄团,陈恩发[8](2019)在《魔芋加工应用现状及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魔芋加工应用现状及其研究进展,主要阐述了魔芋豆腐、魔芋粉丝、魔芋蛋糕等凝胶类食品及魔芋仿生肉制品、仿生果肉制品等,并对魔芋的加工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兰岚,周婵媛,唐乐,王盈希,陶冶,陈致印[9](2016)在《甘薯营养价值及综合开发利用》文中研究表明营养价值的研究能为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介绍了我国甘薯中所含有的膳食纤维、多糖、黄酮、DHEA、绿原酸、黏液蛋白等营养成分,对甘薯在燃料乙醇、保健饮料、休闲食品、酸奶及甘薯淀粉开发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对科学引导今后甘薯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陈兵[10](2016)在《鲜湿菠菜粉条的研制及其保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粉条是以淀粉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的丝状或条状淀粉制品。因为粉条主要含淀粉,其他营养成分含量比较低。甘薯粉条(丝)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食品,传统上粉条都是制成干制品出售。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粉条的方便性和营养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在粉条中加入菠菜汁,看其对粉条品质的影响;鲜湿粉条打包后低温杀菌,在对粉条品质影响最小的情况下,延长其保质期。实验结果如下:菠菜灭酶活后榨汁,用菠菜汁和甘薯淀粉制作出菠菜粉条,以膨润度、煮沸损失率、断条率、色泽、感官评价等为质量评价指标,考察菠菜甘薯粉条的品质。结果显示:90℃漂烫80s后的菠菜其酶活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菠菜添加量增加,菠菜粉条的膨润度、弹性和粘结性降低,煮沸损失和断条率增加;剪切强度和剪切形变随着菠菜汁添加先增大后减小;L*、a*随着菠菜汁的添加而降低,b*、c*随着菠菜汁的添加而升高。综合考虑,添加25%的菠菜汁制作的菠菜粉条品质好。以抗坏血酸、碳酸钠、亚硫酸氢钠、氯化钙作为护色剂,利用单因素确定各护色剂的最佳范围。在单因素基础上建立响应值与4个护色剂的二次回归模型,对该模型进行优化,得到4个护色剂的最佳水平组合为:抗坏血酸0.13%、碳酸钠0.03%,亚硫酸氢钠0.07%、氯化钙0.08%。在最优工艺下,△a*和褐变值△E*预测值为分别为0.6899和1.1591,实测值为0.702和1.146,预测值精度到达98%以上,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微生物生长繁殖是导致菠菜鲜湿粉条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把真空包装的菠菜鲜湿粉条进行杀菌处,能减少带菌量以达到保鲜和延长保质期的目的。通过单因数,确定最佳包装质量为250300 g、微波时间46 min、微波功率420700 w。在单因素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经过方差分析,综合最佳护色和最佳杀菌效果的实验结果,得出微波与巴氏结合的最佳杀菌工艺为:包装质量250 g,微波时间6min,微波功率700 w。巴氏杀菌、微波与巴氏结合杀菌粉条品质与未杀菌粉条对比,发现杀菌对粉条有影响,其中微波与巴氏结合杀菌影响最大,但感官上差异不大。对比不同低温杀菌方式(臭氧杀菌、微波与巴氏结合杀菌、巴氏杀菌)杀菌后,在贮藏过程中测定一些与粉条制品品质相关的物理化学指标。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对粉条制品基本指标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得出菠菜粉条制品品质的综合评价如下:第一主成分主要是代表菌落总数、△a*、△E*、pH等指标,第二主成分主要是代表煮沸损失、膨润度、剪切强度、粘连性等指标;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可以解释产品综合质量差异的87.945%(>80%),因此可以用两个综合指标来评价三种杀菌方法对粉条制品品质在常温贮藏过程中的变化;粉条在贮藏过程中,粉条的品质降低,微波与巴氏结合杀菌是相同贮藏时间品质最好的。
二、天然营养粉丝的研制生产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营养粉丝的研制生产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粉条粉丝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粉条粉丝加工行业现状 |
1.1 粉条粉丝的主要加工原料 |
1.2 粉条粉丝产品种类与行业标准 |
1.3 粉条粉丝加工技术与装备 |
1.3.1 涂布式加工技术及配套装备 |
1.3.2 漏瓢式加工技术及配套装备 |
1.3.3 挤压式加工技术及配套装备 |
1.4 粉条粉丝产品的消费市场情况 |
2 我国粉条粉丝行业存在的问题 |
2.1 以次充好、虚假宣传、标签标注不规范 |
2.2 优质营养粉条粉丝产品匮乏,品质指标单一 |
2.3 粉条粉丝食用安全问题严重 |
2.3.1 铝和重金属含量超标现象严重 |
2.3.2 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
2.3.3 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 |
2.4 产品生产规模小、生产能耗高、智能化水平低 |
3 我国粉条粉丝加工行业发展政策与建议 |
3.1 实施行政、法律、舆论、生产和流通多渠道联合监管 |
3.2 加强粉条粉丝生产流通等相关标准制定与实施 |
3.3 规范粉条粉丝加工原料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
3.4 加强营养健康等新型粉条粉丝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创新 |
3.5 推动粉条粉丝产业品牌化和规模化 |
3.6 针对限制粉条粉丝行业发展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进行集中攻关 |
4 结论 |
(2)干热辅助食品胶处理对马铃薯淀粉性质影响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马铃薯淀粉简介 |
1.1.1 马铃薯概述 |
1.1.2 马铃薯淀粉结构与理化性质 |
1.1.3 马铃薯粉丝 |
1.2 食品胶简介 |
1.2.1 食品胶概述 |
1.2.2 食品胶的类别与性质 |
1.2.3 食品胶在淀粉行业中的应用 |
1.3 淀粉改性 |
1.3.1 变性淀粉简介 |
1.3.2 干热变性淀粉及其应用现状 |
1.4 课题意义与研究目的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干热处理辅助食品胶/马铃薯复合粉丝的研发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设备 |
2.2.1 主要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粉丝样品的制备 |
2.3.2 糊汤度测定 |
2.3.3 TPA测定 |
2.3.4 蒸煮损失 |
2.3.5 拉伸性质 |
2.3.6 渗漏直链淀粉含量 |
2.3.7 感官评价 |
2.3.8 复配食品胶最优添加量的确定 |
2.3.9 干热处理对粉丝质量的影响 |
2.3.10 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食品胶对糊汤情况的影响 |
2.4.2 TPA结果与分析 |
2.4.3 蒸煮损失结果分析 |
2.4.4 拉伸强度结果与分析 |
2.4.5 渗漏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2.4.6 感官评价 |
2.4.7 复配食品胶最优添加量的确定 |
2.4.8 干热处理对粉丝质量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热处理协同食品胶对淀粉糊化老化特性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3.2.1 主要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淀粉样品的制备 |
3.3.2 淀粉糊透明度的测定 |
3.3.3 膨胀度和溶解度的测定 |
3.3.4 渗出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
3.3.5 淀粉糊化特性(RVA)测定 |
3.3.6 淀粉热力学特性(DSC)测定 |
3.3.7 淀粉颗粒粒径分布测定 |
3.3.8 淀粉糊凝沉性测定 |
3.3.9 淀粉凝胶强度测定 |
3.3.10 淀粉凝胶冻融稳定性测定 |
3.3.11 淀粉凝胶色度测定 |
3.3.12 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干热辅助食品胶处理下淀粉糊透明度结果分析 |
3.4.2 干热辅助食品胶处理下淀粉膨胀度与溶解度结果分析 |
3.4.3 干热辅助食品胶处理下直链淀粉渗出量结果分析 |
3.4.4 干热辅助食品胶处理下淀粉糊化特性结果分析 |
3.4.5 干热辅助食品胶处理下淀粉热力学特性结果分析 |
3.4.6 干热辅助食品胶处理下淀粉颗粒粒径分布结果分析 |
3.4.7 干热辅助食品胶处理下淀粉糊凝沉性结果分析 |
3.4.8 干热辅助食品胶处理下淀粉凝胶强度结果分析 |
3.4.9 干热辅助食品胶处理下淀粉凝胶冻融稳定性结果分析 |
3.4.10 淀粉凝胶色度结果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热处理辅助食品胶对淀粉微观结构变化机理初探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仪器设备 |
4.2.1 主要材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4.3.2 淀粉凝胶扫描电镜SEM |
4.3.3 淀粉混合体系的相互作用力分析 |
4.3.4 淀粉混合体系动静态流变学研究 |
4.3.5 淀粉消化性质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干热辅助食品胶对淀粉傅里叶红外光谱的影响 |
4.4.2 干热辅助食品胶对淀粉凝胶微观结构的影响 |
4.4.3 干热辅助食品胶对淀粉混合体系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
4.4.4 干热辅助食品胶处理对淀粉动静态流变学的影响 |
4.4.5 干热辅助食品胶处理对淀粉消化性质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果 |
5.2 展望 |
5.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绿莼系列护肤品宣传推广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设计的缘起 |
1、利川之光——利川功能性农业开发项目 |
二、研究设计的意义 |
1、对企业的实际意义 |
2、对行业的实际意义 |
3、城市发展的现实意义 |
三、研究设计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
四、行业调查与分析 |
1、市场分析 |
2、政策分析 |
3、需求分析 |
4、竞争分析与竞品分析 |
5、本产品分析 |
6、消费者调查 |
7、消费者调研与分析 |
五、传播问题界定及营销目标设计 |
1、传播的问题的界定 |
2、营销目标设计 |
六、洞察与定位设计 |
1、明确目标 |
2、洞察 |
3、目标消费者定位 |
4、产品定位设计 |
七、营销策略设计 |
1、营销策略 |
2、策略时间跨度2021年1月-12月 |
3、策略的目标消费者 |
4、策略的空间范围 |
5、策略执行 |
八、传播策略设计 |
1、传播策略 |
2、传播战略 |
3、媒介运营:4I理论 |
4、整合营销传播的新趋势应用 |
5、媒介渠道:从线上到线下建立起绿莼的媒介矩阵 |
九、营销活动设计 |
1、线上营销 |
2、线下活动 |
十、活动预算 |
十一、参考文献 |
十二、致谢 |
十三、附录 |
附录一 采访提纲 |
附录二 主视觉设计 |
(4)外源淀粉对魔芋豆腐品质和消化道代谢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魔芋 |
1.2 KGM的分子结构 |
1.3 KGM的凝胶性质 |
1.4 KGM不可逆凝胶的研究进展 |
1.5 KGM的功能特性 |
1.6 KGM的应用 |
1.7 KGM纯度鉴别 |
1.8 KGM和抗性淀粉肠道发酵的研究进展 |
1.9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9.1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9.2 研究内容 |
1.9.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魔芋豆腐的配方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及主要仪器 |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魔芋粉及淀粉的基础指标 |
2.3.2 市售魔芋豆腐性质 |
2.3.3 纯魔芋豆腐的配方优化 |
2.3.4 添加淀粉的魔芋豆腐的配方优化 |
2.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魔芋粉及淀粉的基础指标 |
2.4.2 市售魔芋豆腐性质 |
2.4.3 纯魔芋豆腐配方优化 |
2.4.4 添加淀粉的魔芋豆腐配方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外源淀粉对魔芋豆腐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初探 |
3.1 引言 |
3.2 材料及主要仪器 |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外源淀粉种类和添加量对KGM成糊性能的影响 |
3.3.2 外源淀粉种类和添加量对魔芋凝胶流变学特征的影响 |
3.3.3 SEM分析 |
3.3.4 魔芋豆腐硬度随温度的变化 |
3.3.5 魔芋豆腐赋味性 |
3.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外源淀粉种类和添加量对KGM成糊特点的影响 |
3.4.2 外源淀粉种类和添加量对魔芋凝胶流变学特征的影响 |
3.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3.4.4 魔芋豆腐硬度随温度的变化 |
3.4.5 魔芋豆腐赋味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外源淀粉对魔芋豆腐消化道代谢性能的影响及淀粉添加量的检测 |
4.1 引言 |
4.2 材料及主要仪器 |
4.2.1 试验动物 |
4.2.2 试验试剂 |
4.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样品处理 |
4.3.2 体外模拟口腔消化 |
4.3.3 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 |
4.3.4 小鼠盲肠内容物体外发酵特性 |
4.3.5 分光光度法检测魔芋豆腐中淀粉添加量 |
4.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纯魔芋豆腐在体外模拟消化时还原糖生成量 |
4.4.2 体外模拟口腔消化时的淀粉水解率 |
4.4.3 体外模拟胃和小肠消化时的淀粉水解率 |
4.4.4 体外模拟盲肠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 |
4.4.5 体外模拟盲肠发酵过程SCFA含量的变化 |
4.4.6 体外模拟盲肠发酵24h乳酸菌含量的变化 |
4.4.7 分光光度法检测魔芋豆腐中淀粉添加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山药粉及其交联淀粉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山药的相关研究进展 |
1.2.2 山药粉的相关研究进展 |
1.2.3 淀粉的相关研究进展 |
1.2.4 改性淀粉的相关研究进展 |
1.2.5 交联淀粉的相关研究进展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4 实验方法 |
2.4.1 山药粉的制备 |
2.4.2 山药粉的理化性质的测定 |
2.4.3 山药粉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测定 |
2.4.4 山药粉的抗氧化性测定 |
2.4.5 山药淀粉的提取与质量评价 |
2.4.6 山药交联淀粉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
2.4.7 响应面法优化试验设计 |
2.4.8 交联淀粉的结合磷含量以及交联度的测定 |
2.4.9 山药交联淀粉的加工特性 |
2.4.10 山药交联淀粉的稳定性测定 |
2.4.11 山药交联淀粉的糊化特性测定 |
2.4.12 山药粉与交联淀粉体外消化性的测定 |
2.4.13 山药粉与交联淀粉的结构特性研究 |
2.4.1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山药粉的制备与表征 |
3.1.1 山药粉的制备 |
3.1.2 山药粉的理化性质分析 |
3.1.3 山药粉的结构特性研究 |
3.1.4 山药粉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分析 |
3.1.5 山药粉的抗氧化性研究 |
3.2 山药淀粉的提取及其质量评价 |
3.2.1 山药淀粉的提取 |
3.2.2 山药淀粉的质量评价 |
3.3 山药交联淀粉的制备及其表征 |
3.3.1 山药交联淀粉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
3.3.2 山药交联淀粉制备的响应面试验 |
3.3.3 山药交联淀粉的结合磷含量与交联度 |
3.3.4 山药交联淀粉的加工特性 |
3.3.5 山药交联淀粉的稳定性 |
3.3.6 山药交联淀粉的体外消化性 |
3.3.7 山药交联淀粉的糊化特性 |
3.3.8 山药交联淀粉的结构特征 |
4 讨论 |
4.1 去皮对山药粉的抗氧化性的影响 |
4.2 交联处理对淀粉的理化性质的影响 |
4.3 交联处理对淀粉的结构特征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件 |
致谢 |
(7)压热冷却循环酶解甘薯全粉的制备与性质及其在粉丝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甘薯 |
1.1.1 甘薯概述 |
1.1.2 甘薯全粉概述 |
1.1.3 甘薯全粉的利用 |
1.1.4 甘薯全粉的研究现状 |
1.2 抗性淀粉 |
1.2.1 抗性淀粉概述 |
1.2.2 抗性淀粉的生理功能 |
1.2.3 抗性淀粉的研究现状 |
1.3 粉丝 |
1.3.1 粉丝概述 |
1.3.2 粉丝原料的选择 |
1.3.3 粉丝的形成机理 |
1.3.4 粉丝的生产工艺 |
1.3.5 抗性淀粉制作粉丝的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 |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压热法制备甘薯抗性淀粉的工艺优化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及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甘薯全粉的制备 |
2.2.2 压热法制备甘薯抗性淀粉 |
2.2.3 抗性淀粉含量的测定 |
2.2.4 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单因素试验 |
2.3.2 响应面法优化甘薯抗性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普鲁兰酶制备甘薯抗性淀粉的工艺优化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及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甘薯全粉的制备 |
3.2.2 普鲁兰酶制备甘薯抗性淀粉 |
3.2.3 抗性淀粉含量的测定 |
3.2.4 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单因素试验 |
3.3.2 响应面法优化甘薯抗性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压热冷却循环-酶解甘薯全粉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测定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及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甘薯全粉的制备 |
4.2.2 压热冷却循环-酶解甘薯全粉的制备 |
4.2.3 抗性淀粉含量的测定 |
4.2.4 溶解特性的测定 |
4.2.5 凝沉性的测定 |
4.2.6 体外消化性的测定 |
4.2.7 粒径分布和粒径大小的测定 |
4.2.8 SEM观察 |
4.2.9 偏光十字观察 |
4.2.10 XRD分析 |
4.2.11 DSC分析 |
4.2.12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处理对甘薯全粉中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 |
4.3.2 溶解特性 |
4.3.3 凝沉性 |
4.3.4 体外消化性性 |
4.3.5 粒径分布和粒径大小 |
4.3.6 颗粒形态及偏光十字 |
4.3.7 X-射线衍射 |
4.3.8 热力学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压热冷却循环-酶解甘薯全粉在粉丝中的应用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材料及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甘薯全粉的制备 |
5.2.2 压热冷却循环-酶解甘薯全粉和甘薯淀粉的制备 |
5.2.3 粉丝制作工艺 |
5.2.4 配比选择 |
5.2.5 断条率的测定 |
5.2.6 糊汤透光率的测定 |
5.2.7 烹煮损失率的测定 |
5.2.8 质构特性 |
5.2.9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配比粉丝的断条率 |
5.3.2 不同配比粉丝糊汤透光率 |
5.3.3 不同配比烹煮损失率 |
5.3.4 不同配比粉丝的质构特性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魔芋加工应用现状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凝胶类食品 |
1.1 魔芋豆腐 |
1.2 魔芋粉丝 |
1.3 魔芋蛋糕 |
2 仿生食品 |
2.1 仿生肉制品 |
2.2 仿生果肉制品 |
3 其他食品及应用 |
4 展望 |
(9)甘薯营养价值及综合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薯的营养价值 |
1.1 甘薯中的膳食纤维 |
1.2 甘薯中的多糖 |
1.3 甘薯中的黄酮 |
1.4 甘薯中的DHEA |
1.5 甘薯中的绿原酸 |
1.6 甘薯中的黏液蛋白 |
2 甘薯的开发利用 |
2.1 甘薯燃料乙醇 |
2.2 甘薯保健饮料 |
2.3 甘薯休闲食品 |
2.4 甘薯酸奶 |
2.5 甘薯淀粉 |
3 甘薯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
(10)鲜湿菠菜粉条的研制及其保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粉条的概述 |
1.1.1 粉条的起源、营养与生产现状 |
1.1.2 粉条的分类 |
1.1.3 粉条的制作工艺 |
1.1.4 粉条的品质评价 |
1.2 营养粉条的研究现状 |
1.3 鲜湿粉条(丝)保鲜技术的研究 |
1.3.0 酸浸保鲜 |
1.3.1 酒精保鲜 |
1.3.2 防腐剂保鲜 |
1.3.3 非热杀菌保鲜 |
1.3.4 热力杀菌 |
第2章 引言 |
2.1 立项依据和研究意义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章 菠菜汁的添加对粉条品质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菠菜粉条制作 |
3.2.2 粉条蒸煮试验 |
3.2.3 粉条物性的测定 |
3.2.4 粉条感官测试 |
3.2.5 色差值的测定 |
3.2.6 PPO酶的提取 |
3.2.7 PPO酶活性测定 |
3.2.8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漂烫温度和漂烫时间对酶活的影响 |
3.3.2 漂烫对色泽的影响 |
3.3.3 不同菠菜汁添加量对粉条蒸煮性质影响 |
3.3.4 不同菠菜汁添加量对粉条质构性质影响 |
3.3.5 不同菠菜汁添加量对粉条色泽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蔬菜粉条护色技术 |
4.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试剂 |
4.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菠菜粉片的制作 |
4.2.2 色泽测定 |
4.2.3 单因素试验 |
4.2.4 响应面法优化护色剂配方 |
4.2.5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单因素分析 |
4.3.2 粉条护色剂最佳配方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微波与巴氏结合杀菌工艺研究 |
5.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5.1.1 试验材料和试剂 |
5.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杀菌方法和效果衡量 |
5.2.2 色泽的测定 |
5.2.3 质构测定 |
5.2.4 蒸煮性质测定 |
5.2.5 感观评价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单因素实验 |
5.3.2 正交试验极差和方差分析 |
5.3.3 微波与巴氏结合杀菌对粉条品质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因素分析法比较不同低温杀菌对粉条品质影响 |
6.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6.1.1 试验材料和试剂 |
6.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6.2 试验方法 |
6.2.1 pH的测定 |
6.2.2 菌落总数的测定 |
6.2.3 色泽的测定 |
6.2.4 质构的测定 |
6.2.5 粉条蒸煮特性测定 |
6.2.6 菠菜粉条的杀菌 |
6.2.7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不同的杀菌方法对粉条制品贮藏过程中的品质的影响 |
6.3.2.因子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四、天然营养粉丝的研制生产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粉条粉丝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 陈井旺,孙红男,木泰华. 粮食加工, 2021(06)
- [2]干热辅助食品胶处理对马铃薯淀粉性质影响及其应用[D]. 林鑫.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3]绿莼系列护肤品宣传推广方案[D]. 吴星瑾. 南京大学, 2020(02)
- [4]外源淀粉对魔芋豆腐品质和消化道代谢性能的影响[D]. 雷雯. 西南大学, 2020(01)
- [5]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山药粉及其交联淀粉的制备与表征[D]. 刘燕.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1)
- [7]压热冷却循环酶解甘薯全粉的制备与性质及其在粉丝中的应用[D]. 亢灵涛. 湖南大学, 2019(06)
- [8]魔芋加工应用现状及其研究进展[J]. 王梅,黄团,陈恩发. 农技服务, 2019(02)
- [9]甘薯营养价值及综合开发利用[J]. 兰岚,周婵媛,唐乐,王盈希,陶冶,陈致印. 现代化农业, 2016(12)
- [10]鲜湿菠菜粉条的研制及其保鲜的研究[D]. 陈兵. 西南大学, 2016(02)